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鼠迟发性脑血管痉挛血管造影的时相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大鼠迟发性脑血管挛痉时血管造影和光镜下血管直径的时相变化。方法  5 6只雄性SD大鼠诱导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8只对照组大鼠以生理盐水代替动脉血。在设定时间颈外动脉逆行插管血管造影后 ,用大脑中动脉中段直径 (MD)与镫骨动脉中段直径 (SD)之比衡量大脑中动脉 (MCA)的管径并在光镜下测量左侧MCA直径。结果 血管减影造影 (DSA)表明脑血管痉挛在第 2天出现 ,第 8天达到高峰。高峰期持续至第 12天 ,第 14天可见MCA痉挛有一定程度缓解。除第 12天外 ,光镜下MCA直径的时相变化与DSA结果MD SD的时相变化相似。结论 大鼠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SA的时相变化为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研究提供了完整可靠的资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监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患者的脑脊液中NO含量 ,并与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结果加以比较 ,为临床上选择无创性床旁监测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选择 1 999年 1 0月至 2 0 0 1年 2月我科收治的影像资料清晰的 56例动脉瘤患者 ,其中男 2 7例 ,女 2 9例 ,平均年龄 52岁 (36~62岁 )。以我科同期收治的意外发现的未破裂动脉瘤患者 1 4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 8例 ,女 6例 ,平均年龄 46岁 (2 8~ 50岁 )。二、仪器和方法1 .MRA检查 :56例患者在入院时均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治疗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54只健康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蛛网膜下腔出血组(SAH)、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高压氧治疗组(SAH+HBO)。通过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动物模型。收集大鼠血浆、脑脊液、大脑右侧中动脉标本,采用显微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各组大脑中动脉内径及血管壁厚度,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各组血浆及脑脊液中一氧化氮(NO)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血浆及脑脊液中内皮素-1(ET-1)水平。结果 (1)蛛网膜下腔出血组(SAH组)术后大脑中动脉内径缩小、管壁厚度增加。而SAH组经高压氧治疗后中动脉内径在术后3 d、5 d大于SAH组,但小于假手术组(Sham组);管壁厚度在术后3 d、5 d小于SAH组,但大于假手术组(Sha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SAH组术后1 d、3 d、5 d血浆及脑脊液一氧化氮水平降低,而经高压氧治疗后则升高。SAH组术后3 d、5 d血浆及脑脊液内皮素-1水平增高,经高压氧治疗后则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能通过增高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浆及脑脊液一氧化氮水平,降低血浆及脑脊液内皮素-1水平而减轻脑血管痉挛程度,从而改善脑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钙联合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疗效。方法选择SAH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在加用阿托伐他汀钙后再出血死亡1例,脑血管痉挛2例,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6.1%;对照组再出血死亡2例,脑血管痉挛9例,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2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联合尼莫地平能够防治SAH DCVS,可在临床上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对解放军152医院治疗的108例SA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评价,并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继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08例SAH患者中26例发生DCVS,DCVS发生率为24.1%.显示尚不能认为DCVS发生率与患者的性别、血Na水平有相关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年龄、发病时意识障碍程度、发病时体温、血Ca2+水平、白细胞计数有相关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为能够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导致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几率,应对导致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进行改善,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6.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价股骨头坏死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价骨膜剥离加髓腔破坏法建立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5-07/2006-01在武汉协和医院中心试验室完成。随机选用成年杂种狗12只,采用骨膜剥离加髓腔破坏法破坏实验动物左侧股骨头的血供,制造股骨头坏死模型,对侧为正常对照。分别于术后1,4,8,16周获取股骨头标本(每个时间点3只动物),制备病理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学情况。实验第4周及第16周麻醉后MRI扫描观察股骨头坏死情况。实验动物术前及处死前麻醉后股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检测,比较手术前后股骨头局部的血液循环变化。结果:12只杂种狗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病理切片证实全部实验侧标本均出现不同程度股骨头坏死表现,且第16周股骨头标本呈轻度塌陷外观。②狗正常股骨头T1,T2像表现为中低信号影;实验第4周时,造模侧股骨头内表现出散在高信号;第16周时,这些高信号影进一步加大,头下区小片中低信号区。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显示手术后16周手术区局部出现多量新生血管从股骨颈、髓内等处再生长入有坏死的股骨头内的征象。结论:骨膜剥离加髓腔破坏法能成功建立股骨头坏死模型,且在该模型中存在坏死和重建并存的现象,符合股骨头坏死的病理变化,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造模方式。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救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有效方法。方法治疗组用大剂量生理盐水置换脑脊液并椎管内尿激酶注射治疗20例,并与对照1组单纯大剂量生理盐水等量脑脊液置换10例和对照2组单纯小剂量生理盐水置换脑脊液10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2、3d症状明显减轻至消失,均未出现DCVS。对照1组中4例5d、6例7d症状减轻至消失,均未出现DCVS。对照2组中2例7d症状减轻至消失,未出现DCVS;8例发生DCVS,其中6例中度病残,2例死亡。结论应用大剂量生理盐水置换脑脊液可快速消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急性症状,对DCVS也有较好预防和治疗作用,而早期加用小剂量尿激酶椎管内注射,可以明显提高疗效,同时又不会增加再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是指脑动脉在一段时间内呈异常的(非生理性供血调节)收缩状态。出血后立即发生,在数十分钟至数小时结束者为急性痉挛(ACVS),迟发性痉挛(DCVS)发生于病程4~16d,7~10d达高峰,按累积血管范围分为局限性和弥散性多节段性。我院1998年以来收住的108例SAH患者中,有26例(占24.6%)发生DCVS,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经侧脑室短期反复应用重组链激酶 (r-SK)和VitC ,并行侧脑室外引流 ,对预防动脉瘤破裂手术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DCVS)的效果。方法 发病后 2 4~ 72h手术夹闭瘤颈并行侧脑室外引流治疗FisherⅢ级动脉瘤破裂病人30例 ,经侧脑室注射r-SK和VitC治疗 15例 ,对照组 15例 ,仅行瘤颈夹闭和侧脑室外引流治疗。以迟发性神经功能损害作为症状性DCVS的诊断依据 ,评估预后。结果 r-SK和VitC治疗组术后 3~ 4d血凝块消失 ,无DCVS的发生 ,预后良好 ;对照组术后 5~ 10d血凝块消失 ,6例预后良好 ,7例中度病残 ,2例死亡。结论 经侧脑室短期反复应用r -SK和VitC及侧脑室外引流 ,对预防SAH后DCVS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2次注血致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 2次注血的方法建立鼠脑血管痉挛模型。方法 :2 1只雄性Wistar大白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一次注血组、二次注血组 ,分别经额钻孔沿蛛网膜下腔插导管于Willis环处 ,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 15 0 μl、一次注血组注入自体血 15 0 μl、二次注血组在 1次注血后2 4h再次注入 10 0 μl。结果 :①大体观察 :2次注血组开颅取脑见大量血液积聚于Willis环处 ,大脑前中动脉、基底动脉均被陈旧性血凝块包裹 ,前颅窝底、蝶鞍及后颅窝处均有陈旧性血凝块残留 ;一次注血组有陈旧性血凝块 ,但量较少 ,对照组无异常。②rCBF测定 :一次及二次注血组rCBF值均较对照组低 (P <0 .0 1) ;二次注血组与一次注血组比较明显降低 (P <0 .0 1)。③微血管形态学观察及图象分析 :一次注血组血管总面积和血管数较对照组降低 (P <0 .0 1) ,而平均血管面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二次注血组血管总面积、平均血管面积均与对照组和一次注血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一次注血后微血管开放减少 ,二次注血后发生脑血管显著痉挛。 2次注血可制成恒定的鼠脑血管痉挛模型。  相似文献   

12.
一种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动物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稳定的脑血管痉挛模型。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18只,随机分成SAH组、手术对照组、生理盐水组3组,每组6只,每组分别于手术后第3、7、14d行DSA(脑血管造影)、TCD(经颅多普勒超声)、组织学检查。结果TCD检查表明仅SAH组脑血流速度明显增加;组织学检查示SAH组动物脑血管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DSA证实SAH组动物发生了明显痉挛。结论此方法适合制作蛛血后脑血管痉挛模型。  相似文献   

13.
笔者分析了经 DSA 诊断的颅内动静脉畸形25例,其中13例还行 CT 检查,2例行 MRI 检查.DSA 有以下优点:(1)更清晰显示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及引流静脉,提高微小 AVM 的检出率;(2)观察 AVM 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指导介入放射学操作;(3)实时显像,图像质量好,检查时间及注药量小,副作用少.此外,本文还对 DSA 与 CT、MRI 作了初步比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差异性。方法分析4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TCD与DSA检测结果。结果4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TCD共检测血管477支,以DSA为标准,TCD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的敏感性为77.9%、特异性为94.9%、准确度为92.5%、阳性预测值71.6%、阴性预测值96.3%。结论TCD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用于临床筛查及早期诊断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经颈总动脉穿刺行脑动脉DSA的方法进行再次改良。材料与方法:15例经CTA或MRA检查诊断为一侧大脑半球病变的患者,行患侧颈总动脉穿刺脑动脉DSA,穿刺成功后改为放置单腔中央静脉导管。结果:全部获得成功。其中颅内的动静脉畸形6例、动静脉瘘3例、脑肿瘤2例、脑动脉瘤4例。造影后经局部压迫止血后,均无血肿形成,卧床6小时后即可在床上作适当的活动。结论:经我们再次改良的方法,操作简单易行,时间短、费用少。且由于其内置导管直径小,压迫止血容易,术后患者能较早活动。在手术前行患侧经颈总动脉穿刺脑动脉DSA检查。不失为一种简单易行而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兔模型的DSA及CTA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通过植入硅橡胶圈于兔颈动脉外膜加胆固醇饲料喂养的40只颈动脉狭窄模型兔,经股动脉插管方法行DSA及CTA检查,观察模型兔颈动脉狭窄程度及影像学征像。结果:DSA技术及CTA的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 IP)和三维容积漫游(VRT)等技术均可显示兔模型的颈动脉管腔狭窄的部位、形态、范围、程度及颈动脉的血管走向。结论:DSA与CTA均能较好的反应模型兔的颈动脉狭窄部位、形态,DSA能动态观察其血液动力学的变化;CTA既可观察其形态学改变,同时也可观察血管外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7.
小动脉瘤CTA与DSA的动物实验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CTA的容积再现法(VR)、表面阴影遮盖法(SSD)、仿真内镜(VE)等重建图像与DSA血管造影所见对照分析,探讨CTA对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用外科手术方法建立了20只新西兰大白兔颈总动脉囊状侧壁型小动脉瘤模型,直径小于4 mm.分别进行CTA多种方法重建和DSA造影,测量动脉瘤的长、宽、瘤颈、顶/颈的比值、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夹角及对比剂用量,观察有无血栓形成、血管痉挛等征象,将DSA与CTA的结果进行统计学配对t检验.结果 CTA的VR对动脉瘤纵径、瘤体宽度、瘤颈宽度、动脉瘤顶/颈的比值、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夹角的测量数据,与DSA测量的结果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CTA的VR与DSA效果相同.CTA的SSD测得的动脉瘤瘤体、瘤颈数据较DSA测得的数据偏大(P<0.05),CTA的SSD对动脉瘤顶/颈的比值、与载瘤动脉夹角,与DSA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CTA的SSD与DSA效果相同.DSA比CTA所用的对比剂量更多(P<0.05).结论 CTA能准确显示小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起源、与载瘤动脉的夹角、载瘤动脉的通畅性等重要信息,可提示DSA的最佳投照角度、与周围血管组织的关系,造影剂的用量更少,可为选择治疗方案提供详实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8.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不同类型血管疾病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的结果,探讨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65例脑血管病患者DSA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观察病症与血管病变的关系及术中、术后的并发症.结果 65例DSA检查结果显示:颅内外血管异常58例,阳性检出率为89.23%;其中穿刺部位血肿、皮下出血1例、血管痉挛1例、癫痫样发作1例、小脑梗死1例.结论 DSA检查在脑血管的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一项有创但相对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杨洪清  唐洲平 《临床医学》2010,30(12):46-47
目的分析烟雾病(MMD)的临床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特征。方法分析18例烟雾病患者的资料,观察其临床及DSA特点。结果本组病例多为青壮年起病,女性居多,主要有脑梗死、脑出血和短暂脑缺血发作起病形式,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无力、头痛、智力减退等症状;DSA在脑底动脉环发现血管闭塞、狭窄及烟雾状毛细血管网形成。结论对于青壮年发作的脑卒中患者要考虑MMD的可能。目前仍依靠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