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聚肌胞(Polyinosinic:polycytidylic acid,Poly I:C)于1958年由Davies等最先发现,自1967年Field等发现低剂量的聚肌胞可在动物血清中诱导产生高滴度的干扰素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国内外很多学者参与了聚肌胞的研究,研究发现聚肌胞是迄今为止最强的非病毒干扰素诱生剂。有关聚肌胞在人类和多种动物体内诱生干扰素的报道已有很多,但有关其对鸡体内诱导产生干扰素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以聚肌胞为诱生剂,探讨了不同给药方式对鸡血液中鸡α干扰素(ChIFN-α)含量及其消长规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三种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的检测方法,寻求一种简便、重复性好、易于质控的评价疫苗细胞免疫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HIV DNA疫苗肌内注射BALB/c小鼠,第6周用艾滋病重组MVA痘苗病毒腹腔注射加强免疫,于第10天制备脾脏细胞悬液,并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nzymeunked Immune Spot,EusPOT)、MHC肽五聚体法和胞内细胞因子染色分析法(Intra—cellular cytokinede tection,ICCD)分别检测细胞免疫应答。结果 ELISPOT、MHC肽五聚体染色以及胞内细胞因子染色分析法检测疫苗组细胞免疫应答的阳性率分别为5/5、4/5和3/5;而且ELISPOT和MHC肽五聚体染色法之间有一定相关性(r=0、647),而ELISPOT和胞内因子染色法之间以及MHC肽五聚体染色和胞内因子染色之间无相关性。结论ELISPOT试验操作相对简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是评价疫苗细胞免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三氮唑核苷加聚肌胞治疗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110例李传新江苏徐州三河尖煤矿职工医院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以下简称上感)发病率在我国居小儿各类疾病的首位,其病原90%以上是病毒[1,2]。可是,目前对病毒性上感尚无特效治疗,而滥用抗生素的倾向较为普遍。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肥大细胞膜稳定剂色甘酸钠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肠组织组胺、MDA和SOD水平的影响。方法: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odel组)、模型+色甘酸钠50 mg/kg组(C1组)及模型+色甘酸钠25 mg/kg组(C2组)。复制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色甘酸钠于再灌注前15 min分别腹腔给予,观察肠黏膜病理结构变化和肠黏膜肥大细胞(IMMC)超微结构变化,测定小肠组织SOD活性、MDA和组胺浓度。结果:(1)model组肠黏膜结构破坏严重,Chiu’s评分明显高于sham组(P<0.01),经色甘酸钠处理组Chiu’s评分低于model组(P<0.01),C1组Chiu’s评分低于C2组(P<0.05)。(2)sham组IMMC超微结构正常,model组IMMC胞浆颗粒明显减少,颗粒包膜相互融合形成细胞内空泡等脱颗粒现象,C1、C2组IMMC超微结构形成空泡较少。(3)model、C2组的小肠组织组胺浓度明显低于sham组(P<0.05);C1及C2组小肠组织组胺浓度明显高于model组(P<0.01)。(4)model组SOD活性最低,sham组最高(P<0.05), C1、C2 2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model组的小肠组织MDA浓度明显高于其余3组(P<0.01)。(5)相关分析显示Chiu’s评分、MDA与小肠组胺浓度呈负相关(r=-0.770,P<0.01; r=-0.412,P<0.05), SOD活性与组胺浓度呈正相关(r=0.579,P<0.01)。结论:色甘酸钠能够稳定IMMC,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5.
炎性胃痛幽门括约肌内VIP和CGRP能神经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大鼠幽门括约肌内肠神经系统的分布与胃肠运动功能的相互关系。方法:30只大鼠,设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显示括约肌内VIP-和CGRP-ir神经元成分,结果:(1)正常幽门括约肌肌层可见个别的CGRP-和VIP-ir神经元胞体,阳性纤维丰富,于肌纤维增厚的括约肌部位神经元成分特别丰富,(2)甲醛致胃炎性痛鼠,肌间神经丛VIP神经元胞体和肌层内神经纤维的活性(图像分析,平均光密度)降低,甲醛组比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1),但CGRP的甲醛组较对照组升高(P<0.01),结论:肠神经系统中这两种神经元成分参与幽门括约肌活动与胃肠运动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SOMNP、CDMNP及CDMNP-PEG-CD磁性纳米颗粒置入小鼠骨骼肌所诱发的免疫反应性。 方法 以磁性Fe3O4与SiO2复合制备SOMNP, 将聚乙二醇(PEG)、环糊精(β-CD)分子链接SOMNP合成CDMNP,进一步添加聚假单胞烷(polypseudorotaxanes)合成CDMNP-PEG-CD磁性纳米颗粒。分别将3种纳米颗粒置入B6小鼠腓肠肌。组化染色、免疫荧光及FACS分析,分别评估不同置入时段SOMNP、CDMNP和CDMNP-PEG-CD纳米颗粒所诱发的肌毒性及肌内炎性渗出特征。 结果 SOMNP链接β-CD、PEG/β-CD及polypseudorotaxanes将限制纳米颗粒的肌内扩散,导致CDMNP和CDMNP-PEG-CD在肌内的滞留时间延长、材料邻近区肌细胞坏死、肌内单核/巨噬细胞聚集。较之CDMNP-PEG-CD, CDMNP纳米颗粒吸引更多T细胞进入肌组织。 结论 SOMNP、CDMNP及CDMNP-PEG-CD纳米颗粒均为潜在的体内免疫诱导物。polypseudorotaxanes修饰赋予CDMNP-PEG-CD纳米颗粒较好的体内相容性。  相似文献   

7.
常染色体隐性肢带肌营养不良(LGMS)是一组遗传异质性肌肉疾病,其特征为进行性近端肢肌无力。已定位6个不同基因位点,并且在文献中已证明编码肌肉聚多糖复合物组成成分(α-,β-,γ-和σ-肉聚多糖)基因的致病性突变。原发性“肌肉聚多糖病”受累的LGMD...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氧能否激活成纤维细胞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以及低氧环境对肾皮质肌成纤维细胞表达Ⅰ型胶原(Col-Ⅰ)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信号通路。方法:(1)采用正常大鼠肾成纤维细胞系(NRK-49F),应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比较低氧和正常氧条件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蛋白水平。(2)原代培养正常大鼠肾皮质肌成纤维细胞,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低氧和正常氧条件下,HIF-1α和Ⅰ型胶原蛋白水平以及ERK1/2的活化及其特异阻断剂 PD98059的阻断效应;RT-PCR方法检测Ⅰ型胶原mRNA表达水平;细胞免疫化学法检测HIF-1α胞内表达部位的变化;明胶酶谱法检测细胞上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 -9)的活性。结果:(1)低氧刺激6 h,NRK-49F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胞内和核内均有HIF-1α蛋白表达,核内更明显。(2)低氧培养12 h,NRK-49F细胞表达α-SMA蛋白明显增高,是正常氧组的187%±32%(P<0.05),验证了低氧可引起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3)低氧刺激原代培养的正常大鼠肾皮质肌成纤维细胞6 h、12 h上清中Ⅰ型胶原蛋白水平增加,分别为正常氧组的171%±27%(P<0.05)和256%±61% (P<0.05);低氧刺激4 h、6 h,Ⅰ型胶原mRNA表达增加,为正常氧组的189%±28%(P<0.05)和221%±44%(P<0.05)。(4)低氧刺激肌成纤维细胞6 h、12 h、24 h,培养上清液中MMP-9、MMP-2活性无明显变化。(5)低氧刺激肌成纤维细胞15 min 即可使ERK1/2活化,阻断实验显示,PD98059可以使低氧12 h引起Ⅰ型胶原增加(低氧刺激组为正常氧对照组的273%±51%,P<0.05)显著减少(PD98059 +低氧组为正常氧组的108%±19%,P>0.05)。结论: 低氧促肾纤维化可能与其诱导肾成纤维细胞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并经ERK1/2途径增加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了椰毒假单胞菌代表菌株T7707的部分16SrRNA基因片段,将扩增片段克隆到M13mp19噬菌体,扩增后提取其单链DNA,用DNA测序仪进行测序。所得结果与已发表的其它已知假单胞菌的相应序列进行比较,计算出各菌之间的差异,并据此进行聚类。结果表明椰毒假单胞菌在系统发育上与Burkholderia属的成员关系密切,而与其它假单胞菌种的关系很远。这表明,椰毒假单胞菌应为Burkholderia属的一个种。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并骨髓增生综合征1例报道程书权(河南焦作矿务局中央医院,焦作454150)患者男性,31岁,工人。以"贫血伴低热二月余"为主诉于1987年10月8日入院,半年前有肝炎病史。入院二月前逐渐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黑朦,伴低热,体温波动在36....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高发病率和高复发率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大量研究表明,AF的发生和维持与AF早期钙超载及心房肌电重构的发生有关。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enin-angiotensin systern, RAS)对房颤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近年来对AF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发现心房肌局部RAS的激活也是促成房颤的重要因素。本文就AF与胞内钙调控、RAS系统激活之间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心肌细胞的凋亡参与各种心血管疾病发生及发展的过程,而且,机体内有多种参与细胞凋亡的信号传导途径,其中由肌浆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SR)应激引起的信号传导径路的激活越来越引起重视。肌浆网是细胞内参与钙转运的细胞器,肌浆网膜上存在的钙泵(Ca^2+-ATP酶)可促进细胞质钙进入肌浆网;而肌浆网钙泵抑制剂毒胡萝卜素(thapsigargin,TG)可减少钙内流,降低肌浆网的钙容量,升高胞质内Ca^2+浓度,从而引起肌浆网应激反应,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3种方法比较诱导猪去分化脂肪细胞(DA)成肌分化的效果,旨在筛选诱导猪DA成肌分化的较优方法。方法 采用糖皮质激素、半乳糖凝集素-1(galectin-1)法、5-氮胞苷(5-aza)分别诱导猪DA成肌分化,于培养6 d、15 d和21 d后,并分别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分化的细胞形态;诱导21 d后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成肌特异蛋白结蛋白(desmin)和肌球蛋白重链(MyHC)的表达,用Real-time PCR检测肌细胞生成素(MyoG) mRNA的表达,每种方法诱导3组,每组重复检测3次。 结果 诱导细胞的形态学观察显示,galectin-1法诱导的肌管形态最佳,多核细胞数量也最多;5-aza法次之,但诱导过程中细胞死亡率较高;糖皮质激素法诱导的细胞形态不规则,多形成放射状突起,而且出现较多成脂分化细胞。间接免疫荧光分析显示,galectin-1法和糖皮质激素法诱导的细胞Desmin、MyHC和MyoG mRNA都呈强阳性表达,而在5-aza法诱导的细胞这两种蛋白和基因都呈弱表达。 结论 从诱导细胞的肌管形态,分化的纯度,生存能力,特异蛋白和基因的表达量等综合判断,诱导猪DA成肌分化,galectin-1法优于糖皮质激素法和5-aza法。  相似文献   

14.
干扰素诱生剂是一种能促进干扰素的产生和释放的物质.其种类很多:包括促细胞分裂剂、脂多糖和人工合成的多聚体,如poly I:C和poly A:U(聚腺苷酸-聚尿苷酸)和磷酸多糖;病毒、细菌和寄生虫都被证明可以诱生干扰素,还有许多低分子物质如Tirolone等.在1986年重组人干扰素被美国FDA批准投放市场以前,干扰素诱生剂曾经是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最多的是聚肌胞(poly I:C).但由于毒性大,未被批准投放市场,同时随着重组干扰素的上市,聚肌胞的市场在逐渐萎缩.但近年来干扰素诱生剂的研究和开发又在不断取得新进展,尤其是以下几种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5.
解剖观察成人手标本94侧(左52,右42),在拇收肌后间隙内独立肌束的存在率为72.34%,肌束远端肌腿终止于拇收肌腱近侧及拇指指背腱膜,依肌束近端附着位置和状态分为第一掌骨型(57.35%,第二掌骨型(7.35%),掌筋膜型(5.88%)及混合型(29.42%),肌束由尺神经支配,可视为拇内收肌的重要协同肌。  相似文献   

16.
眼球调节作用(Accommodation)和聚焦作用(Convergence)的相互影响。使这两种作用的控制系统产生相应的效应。本文给出了频率变量方程,作为调节与聚焦作用控制下双重交互影响的模型。其特性与系统参数有关。由调节引起的聚集被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家蝇三龄幼虫被大肠杆菌感染后的细胞免疫反应。方法 观察家蝇三龄幼虫感染大肠杆菌后4、8、16及24h血淋巴细胞总数(THC)及各类血细胞数量(DHC)的变化。观察大肠杆菌感染后家蝇幼虫血细胞形态的变化。结果 ①与对照组比较,感染4、8、16、24h组THC均有显著增加(P〈0.01);感染后各时间组的浆血胞和粒血胞数均显著升高(P〈0.01);感染后16、24h组的珠血胞数显著升高(P〈0.01);各时间组的原血胞和类绛血胞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②感染后4、8、16h组的浆血胞和粒血胞的比例明显增加(P〈0.01),感染后各时间组的珠血胞的比例均明显减少(P〈0.01),各时间组原血胞和类绛血胞的比例均无明显变化(P〉0.05)。③感染大肠杆菌后,浆血胞发生空泡、细胞变形等变化。结论 家蝇幼虫感染大肠杆菌后在体内诱发的细胞免疫反应表现为血淋巴细胞数量、分类及形态出现变化,其中浆血胞和粒血胞两类细胞是免疫反应的主要参与者,珠血胞也可能参与细胞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8.
带绦虫体壁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TEM观察了Taeniasolium,T.Saginata,T.Disiformis成虫体壁的超微结构。体壁由皮层及实质两部分组成。皮层为合胞层,从位置上分成两个区:远端胞质区(distalcytoplasmiczone),和深层的核周胞质区(perinuclearcytoplasmiczone)。远端胞质的外表面密布微毛。微毛外被质膜,由基部和端部组成,端部较基部致密,呈电子致密的棘状。基部与端部之间有电子致密环(electrondensering)2条。微毛的长度,随节片的发育而增长,主要是棘的增长。远端胞质内充满大量的,形状各异的空泡、囊泡、杆状器(rhabditiformorganelle),线粒体及内质网。其中豆状带绦虫远端胞质内主要是杆状器;猪带绦虫则以圆形囊泡为主;牛带绦虫为充满内含物的椭圆形囊泡。远端胞质的内面为基膜。基膜下为实质区,实质以网状细纤维样的间质为基质,肌束,核周胞质、支持细胞、实质细胞分布其间。在实质深层,实质细胞逐渐退化成空泡样,构成实质的海绵状结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炭疽芽胞杆菌基因组中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遗传标记的遗传变异规律。方法根据文献上发表的串联重复序列位点,利用已发表的13对引物,对88株炭疽芽胞杆菌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利用凝胶影像分析软件对PCR产物DNA片段的碱基含量进行测算,计算出串联重复拷贝数。对部分PCR扩增产物DNA片段进行测序,利用DNAStar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不同菌株间的串联重复序列遗传变异规律。结果(1)炭疽芽胞杆菌基因组中的串联重复序列位置,同一菌株具有相对稳定的串联重复拷贝数。(2)88株炭疽芽胞杆菌DNA上的13个串联重复序列遗传标记中,有的串联重复序列拷贝数变异较小,有的却存在着复杂的多态性;(3)有些串联重复序列单位内的核苷酸数目不变,但核苷酸的排列组合有差异,不过其重复单位内都包含着一个相同的稳定不变的核心核苷酸序列。结论炭疽芽胞杆菌基因组DNA中串联重复序列可以精确定位,测定结果可以数值化,并且串联重复序列在菌株DNA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串联重复序列是研究炭疽芽胞杆菌遗传特征的较好指标,具有鉴别炭疽芽胞杆菌菌株间差别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用CB-JRP逆行追踪技术,对15只雄性大鼠(体重250 ̄350g)的球海绵同运动元胞体及树突进行了形态和分布的研究。结果表明:(1)支配大鼠球海绵体肌的神经元主要位于脊髓的L5 ̄S1节段的Onuf核,大多位于该核的背内侧亚核(DM),少量位于背外侧亚核(DL)。(2)位于背内侧亚核的标记神经元,其树突呈束状,向背侧、背外侧、腹外侧等方向伸延,在其抵止区域可能构成广泛的突触联系。也有向对侧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