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新入院非发热患者不同体温测量频率的结果进行比较,为制订合适的体温测量频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计量统计法,对100份非发热入院患者入院第1~3天体温记录完整的病历进行逐份统计,比较连续3d每天测量3次体温和测量1次体温发热检出率。结果每天测量3次体温和测量1次体温发热检出率分别为7.0%和4.0%,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非发热患者入院第1~3天测1次体温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分析腰椎融合术后发热的特点与趋势,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在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骨三科接受腰椎融合术的126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38例,女88例,年龄(57.64±11.16)岁,详细记录每例患者术前1d至术后7d内每天的最高体温、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感染事件、感染事件类型及术后住院天数等。将术后发热定义为≥37.8℃。观察所有患者的术后体温变化趋势和发热特点,分析连续发热与术后感染事件发生的相关性,以及对术后住院天数的影响。结果共35例患者(27.78%)出现术后发热表现;首次发热常见于术后第1天(62.86%);每天平均最高体温见于术后第1天,为(37.30±0.50)℃;术后发热率最高见于术后第1天(17.46%);引起术后发热的原因中,非感染性因素共28例(80%)。连续发热≥2d与术后感染事件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χ2=7.359,P0.01),且显著延长术后住院天数(t=3.300,P0.01)。结论引起腰椎融合术后发热的原因中,以非感染性因素较常见。持续至少2d的发热,感染事件发生率明显增高,且术后住院天数延长。  相似文献   

3.
背景:围手术期发热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十分常见,但关节术后感染尤其是假体周围感染可产生灾难性后果,因此骨科医师对其患者术后发热仍难免特别担心。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热的相关特点和趋势,以及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热与感染等因素的潜在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5月行膝关节置换术的70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详细记录每例患者术前1 d至术后10 d每天的最高体温,术后血红蛋白丢失量、是否输血、麻醉方式、是否发生感染及感染类型等。 结果:351例(50.1%)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出现术后发热。在发热患者中,第1次发热症状最常出现在术后第1天(204例,占所有发热病例数的58.1%),手术当日(55例,15.7%)和术后第2天(62例,17.7%)次之。整个住院期间的最高体温最常出现在术后第1天(168例,47.9%)、第2天(125例,35.6%)。25例(3.6%)患者发生术后感染事件,术后发热与感染事件、输血显著相关;与年龄、性别、血红蛋白丢失、麻醉方式等因素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在感染事件中,呼吸系感染最易引起术后发热。 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发热与感染事件、输血明显相关,而连续发热、超过39℃的发热尤其需要引起医师对术后感染的警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腋下体温测量时间对体温准确性的影响,指导发热门诊合理利用时间,准确观察体温。方法对发热门诊200例高热患者分别采用5、10min的腋下体温测量时间,并比较其测量值。结果测量5min的体温测量值为(39.44±0.32)℃、10min为(39.45±0.3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5min的腋下测量体温时间,也能够准确测量体温,在发热门诊更为实用。  相似文献   

5.
三种乳房整形术后患者体温的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三种乳房整形术后患者体温的变化.方法 选择乳房整形术患者119例,其中硅凝胶假体植入隆乳术30例、双环形切口巨乳缩小整形术46例、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取出术43例,观察手术当日至术后4 d患者的体温变化.结果 手术当日及术后第3~4天,三组体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术后1~2 d,巨乳缩小整形术组与其他两组体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 术后1~2 d巨乳缩小整形术组体温显著高于其他两组,需加强对此类患者的病情观察,查明发热原因,进行针对性护理.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42岁.因反复右侧肢体麻木16天于2004年6月3日入院.经心脏和食管彩色超声心动图诊断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DeBakeyⅠ型),于2004年6月22日在我科行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人工血管置换术.术后因引流量多,8天共输新鲜全血2 000ml,红细胞悬液6U,新鲜冰冻血浆800ml.术后第6天患者因呼吸循环状态仍不平稳,行气管切开术,继续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同时根据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体温维持在38℃以下.术后17天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将抗生素改为泰能(同时仍用呋康唑抗真菌治疗).但从术后15天起患者即开始高热,每日最高体温39.5℃以上,抗生素改为泰能后体温仍维持此水平,呈间歇热.患者常于每天下午发热,发热前有剧烈寒战,持续时间十多分钟,寒战停止后体温开始升高,经退热剂治疗效果欠佳,最后热退汗出,并大汗淋漓.术后24天因泰能治疗无效(已使用7天)而停止使用.疑有输血性疟疾的可能,但2次厚血膜涂片,未查见疟原虫.术后25天,试用氯喹诊断性治疗.用药后第一天患者体温降至38℃以下,第二天体温基本控制在37.5℃以下,第三天体温恢复正常,且再未发生寒战.术后28天(即氯喹治疗3天后)患者平安转出ICU.顺利出院.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手术后发热的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关节外科行单侧初次THA病例,手术均由同一团队完成,住院期间先后接受两次单侧THA者,两次围手术期相关数据将被独立处理。排除标准:围手术期间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术前已有发热的患者;术前即存在可能诱发术后发热因素者;存在相关病史导致下肢肌力差,预计影响术后康复锻炼者;同时接受双侧置换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者。记录每例患者病因、术前1天至术后10 d每天的最高体温、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是否发生感染、末次随访Harris评分等,发热定义为≥38℃。用配对t检验分析术前、术后、随访时的Harris评分,用两组分类资料的卡方检验分析发热特点与感染事件的独立性。结果最终纳入病例409例,其中103例(25.2%)患者出现术后发热。发热患者中,第1次发热最常见于术后第1天(占所有发热例数的58.7%),手术当天(27.7%)次之。最高体温最常见于术后第1天,占所有发热病例数的45.6%,术后第2天为21.4%。引起发热的原因,生理性炎症反应85例[85/103(82.5%)],呼吸道感染8例[8/103(7.8%)],尿路感染3例[3/103(2.9%)],切口感染1例[1/103(1.0%)],输血反应3例[3/103(2.9%)],药物热1例[1/103(1.0%)],湿疹1例[1/103(1.0%)],因围手术期糖皮质激素应用调整欠佳导致发热5例[5/103(5.0%)],调整用量后体温恢复正常,末次随访未发现假体周围感染病例。术后Harris评分较术前明显增高(t=15.623,P0.05),末次随访Harris评分较术后明显增高(t=6.267,P0.05)。连续2 d及以上发热者,感染事件的发生率较无连续发热者明显增高(x2=6.873,P0.05);尤其是呼吸系统感染(x2=6.218,P0.05)。本组患者中,未发现术后发热与假体周围感染间存在相关性。结论单侧初次THA术后引起发热的原因中,生理性炎症反应最常见。持续至少2 d的发热,感染事件(尤其是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尤其是发热的特点,做好预见性护理,提高抗病毒治疗患儿的依从性。方法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167例患儿治疗后4周内进行观察,记录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及特点。结果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发热、头痛头晕、关节肌肉酸痛等,其中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体温多集中在37.3~38.9℃,第1次注射后9~12h发热者最多(占39.8%),体温升高多持续3~4h;大多数患儿只发热1次,在处理发热时,第1周有53.4%的患儿未进行任何处理,但第2~4周有67.1%的患儿使用了对乙酰氨基酚进行药物降温。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时有不良反应的发生,但其所致的发热多为一过性,使用对乙酰氨基酚药物降温后,体温可降至正常。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57岁,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肛周胀痛伴发热,体温39℃~40℃,在当地诊所接受抗感染、降温治疗,症状未缓解。为求明确诊断及治疗,本院门诊以“肛周脓肿”收入院。患者饮食、睡眠差,排尿正常,常腹泻,平均每天排便3~4次,大便不成形,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52岁。因下腹痛加剧1小时入院。患者近20天来经常感下腹痛,腹泻粘液稀便,每天2~4次不等,有时大便发黑,不发热。曾按阑尾炎、肠炎治疗效果不佳。近2天腹痛较前明显,呈持续性阵发性加重伴恶心。1小时前腹痛突然加剧致整个下腹部,以腹膜炎入院。体检:体温37.6℃,血压16/10kPa。腹不胀,腹肌紧,中下腹压痛反跳痛,以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