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敏南 《中医杂志》1997,38(10):593-594
笔者行医于江浙湿热地区36年,服温热药致误经常遇见,特别近几年来,人民生活改善,温热药保健品日益增多,用温热药致误更是屡见不鲜。笔者按临床药误之病症不同,常分为外越型、上窜型、郁火型、湿热蕴结型4种,积累一些救逆经验,现整理如下,以就正于同道。1 外越型服温热药后导致热性皮疹,称为外越型药误。按其形态不同,常见风疹、热瘰两种。风疹有风痧、风块之分。风痧皮肤起细小红点子、瘙  相似文献   

2.
1.1黄连、甥黄连黄连为毛莨科植物黄连的根茎,其性味苦寒,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品。主治多种湿热病证,如湿热病疾、湿热黄疽等。又可治温热病热毒炽盛的壮热、心烦、热人心经的神昏及多种热毒感染之证。而胡黄连则为玄参科植物胡黄连的根茎。但本品为清虚热药,能退虚热、除疳热。适用于阴虚发热、骨蒸潮热、盗汗及小儿的疳积发热之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运用温热药辨治重舌的意义。方法:本文就气郁误作阳虚妄投温热,阳虚错当阴虚施用养阴的病例作为说明。结果:附子、肉桂系辛热补阳之品,用治阳虚病证,功效快捷显著。结论:辨证须准,使用须当,否则变生它证。  相似文献   

4.
清代·薛生白的《温热病篇》以其极尽湿温的处常处变,对临床辨证施治甚有指导意义而被誉为传世之作,医家必读之书。笔者在教学、临床中对此篇的论述偶而有所体会,兹选择其中几点,求正于同道。 (一)邪伏膜原,用药不避辛温燥烈原文八:“湿热证,寒热如疟,湿热阻遏膜原。宜:柴胡、厚朴、槟榔、草果、藿香、苍术、半夏、干菖蒲、六一散等味。”按:本条治温热阻于膜原之证,药以柴胡领邪外出,六一散分利湿热,其它诸药燥湿化浊。其中祛湿的手段强硬,选药辛温燥烈,如厚朴、槟榔、草果、苍术、半夏等。为何以其治疗热性病?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5.
<正> 马齿苋全草人药,又名“安乐菜”、“长寿菜”、“长命菜”等。其性味酸寒,有清热解毒,散血消肿之功。鲜用或生用效同。笔者在临床上投马齿苋为主药治疗多种杂病,收效满意简介如下: 一、内服: 1.治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中因湿热内蕴,伤及脾胃而致泄泻、痢疾、肠痈、胃痛等。选用马齿苋  相似文献   

6.
痰饮病是体内水液停积于局部的一种病证。“温药和之”是治疗痰饮病总原则。笔者通过学习《金匮》痰饮篇 ,试对“温药和之”论述如下 :1 “温药和之”的含义“温药和之”是张仲景治疗痰饮病的重要原则。所谓温药是指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温运为主 ,温热药能助胃阳、燥脾湿以胜阴邪  相似文献   

7.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源于《伤寒论》,由麻黄,连翘(连翘易连轺)、赤小豆、杏仁、桑白皮(桑白皮易生梓白皮)、生姜、大枣、甘草八味药组成,为仲景治疗伤寒杂病温热郁结于里而兼有表证的阳黄。笔者喜用本方加减治疗不同疾病而同属湿热瘀内之杂病,每有效验。兹将辨证运用之体会,简介于次。一、化痰开壅治肺系咳嗽我以此方治疗病机湿热郁闭之咳喘症,如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  相似文献   

8.
清代医家叶天士,不仅擅治温热病证,且于内伤病证亦有较深造诣。叶氏《临证指南医案》于虚劳之证所涉甚多,具有其独特的学术特点。笔者谨就此略作探讨,冀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9.
清代医家吴瑭在《温病条辨》中言:“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意指外感病湿热证候的病因为湿热,病位在中焦脾胃,故治疗时应针对湿热轻重之不同,脏腑功能之所偏,用药物之药性、归经及功能纠正其偏,使中焦脾胃功能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这一治则,已不限于外感湿热证,后扩展于涉及到脾胃二脏病机的许多病证,特别对脾胃病辨治时的方药配伍运用,医家们多遵此训,用以指导临床组方,并取得很好的疗效,具体“治中焦如衡”这一治则,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1 升脾气与降胃气脾胃同居中焦,脾升胃降,升降运动是人体机能活动的基本形式,若脾气不升则可见头目…  相似文献   

10.
湿热相关概念的界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湿热性质疾病在临床上的日渐增多及祛湿清热法的广泛运用 ,湿热相关概念之运用亦颇为常见。但有关书籍、刊物中出现湿热病、湿温湿热证、湿热病证互称的情况。教科书中亦未明确界定。其实 ,这些湿热相关概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笔者不揣鄙浅 ,试就各种概念内涵分析之 ,以就正于同道。1 溯源湿温一词 ,首见于《难经》 ,是指广义伤寒中的一种热病。晋·王叔和在《难经》的认识基础上 ,论述了湿温的病因证治 ,如《脉经》云 :“伤寒有湿温 ,其人常伤于湿 ,因而中 ,湿热相搏 ,则发湿温。病苦两胫逆冷 ,腹满叉胸 ,头目苦痛 ,妄言 ,治在…  相似文献   

11.
<正> 《温热论》:“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定,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这段文字,理论上有自相矛盾之处,临床上亦很不符合实际,如不予辨析,未免令人滋生疑惑,故略述己见如次。一、理论上自相矛盾1.既云撤气药,又用气药叶氏治温病,分卫气营血四个层次用药。就《温热论》看,所谓卫分药,是指薄荷、牛蒡之属,所谓气分  相似文献   

12.
郑邦本老师认为,瘟病发病不外毒、热、瘀、滞,把病邪尽快控制在卫气营血的浅层阶段,先发制病,祛邪救正,防止传变,是提高温病危重急症疗效的关键。郑老师临证时,强调须分清温热、湿热属性,将温病归纳为温热型和湿热型两大类,诊断时重视舌诊,治疗时先安未受邪之地,继承和自创肺炎合剂、加味四妙勇安汤、达原柴胡饮、加减甘露消毒丹、水牛角地黄白虎汤和加减五味消毒饮等方剂,广泛应用于温病临床。此外,郑老师认为,凡辨证属温热或湿热者,均可按夔门郑氏温病流派的辨证方法辨治。  相似文献   

13.
重症肝炎分急性坏死型和亚急性坏死型两种。具有发病急骤、病情凶险、变化迅速、预后不良等特点。笔者每遇此证,常以大黄等药组剂治之,多能减轻症状,也有转危为安之验例,兹就大黄在重症肝炎中的应用略述个人的临床体会。  相似文献   

14.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是叶天士针对温病中的湿热病提出的治疗大法。对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5方面来理解:其一,因湿邪易遏阳气即成"阳遏"之证,故治求通阳;其二,因湿热病热湿相合、湿遏热蕴,此时的"阳微"多为假象,故不可妄用温热之药;其三,"而在利小便"是因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利小便"为治湿大法;其四,"在利小便"并非指仅利小便,汗、吐、下等法均可酌情应用,中心思想为"给邪以出路";其五,"不在温"是说不应轻易用温热之药,非指绝对不可用温药,若确系阳气不足则应于方中加入姜附等温阳之品以助阳除湿,"随证治之"方可应临床之万变。  相似文献   

15.
戴克敏 《山西中医》2011,27(1):7-8,10
黄柏是常用清热燥湿药,味苦,性寒,能泻火解毒。黄柏清热燥湿之力,与黄芩、黄连相似,但以除下焦之湿热为佳。笔者随师应诊时,目睹姜老临床配伍运用黄柏的经验:如黄柏配伍黄连或黄芩,治痢疾;配伍栀子、甘草,治黄疸;配伍知母,用于清下焦湿热,治淋证、泄泻;配伍苍术、牛膝,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辨治头汗出的常见证型有阳明湿热发黄证、气血两燔证、实热结胸证、少阳胆热夹饮证、阳明血热出血证、阳明热郁证、产后郁冒证,以及太阳病证与少阳病证相兼等,以此辨治常常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湿温病"禁润"一说,认为湿温初起"润之则病深不解"。据此后人在湿温及湿热病论治时,多畏阴柔滋润之药会导致病邪入里而难治,对滋阴药的使用与否往往存在争议。临证中湿热、湿温兼见阴伤者并不罕见,故据多位名医之论述并结合笔者临证观察与导师临床经验,认为湿热、湿温并非禁用滋阴药,且合理使用滋阴药有助于除湿热,并对湿热病证兼夹"阴虚"之机理进行论述,探讨了滋阴药在湿热病证中的运用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试探《温病条辨》寒温合用治湿热病的基本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按其性质有温热、湿热之分,温病中属湿热者固然多见,如风温(冬温)、春温、暑温、秋燥、温毒等;属湿热者亦不少,如湿温、暑湿、伏暑以及其他温病之挟湿者,均可归于湿热之类。尤其是在南方,湿热为患更多于单纯温热病。难怪温病学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湿热性质的温病论述得颇为详尽,对其治法更是灵活多变,高人一筹,方法之广,是其他温病专著无以媲美的。细观其治法,大抵不越清温合用,寒(凉)温(热)药并举,一以清热,一以祛湿,从而达到湿祛热除的目的。兹就其配伍规律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9.
从疾病分布规律探讨湿热证与感染性疾病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大辞典》将湿热证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湿热证泛指由湿热合邪所致的病证,如湿热发黄、湿热下痢、湿热带下等。狭义湿热证仅指温病中的一种。本文所探讨的湿热证是指广义湿热证。湿热病邪是由湿邪与热邪相合而成,两者既属于外感“六淫”病邪,又具有内生“五邪”的特性。“湿”与“热”两者性质相反,“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热”为阳邪,易伤阴动火。临床中根据湿与热的多少又可分为湿重于热型或热重于湿型。可见湿热致病病机比较复杂。湿热证是临床常见证候,为了探讨湿热证与疾病的关系,笔者对有关文献资料进行了归纳整…  相似文献   

20.
膨小周 《光明中医》1999,14(3):53-53
肝硬化腹水发展后期引起内脏组织器官微循环的大量出血,治疗上如把握不当很快会向恶性发展。笔者运用中医关于阴阳变化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根据病证的阴阳变化进行治疗。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辨证诊治的原则,如湿热蕴结型用清热解毒法治疗,肝郁脾虚型用解郁健脾法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