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经》中使用“巅”字25次,其中直接表示头顶部的10次.如:“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灵枢·经脉》)另以“巅”字组成病名“巅疾”15次,如“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如狂.”(《素问·阴阳类论》)“所谓甚则狂巅疾者,阳尽在上,而阴  相似文献   

2.
胸痹从脾胃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胸痹是指心胸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治法 ,多涉及心、肺、肝、脾、胃等脏。并以治心最为常用。笔者认为从脾胃论治胸痹 ,疗效更佳。胸痹心痛 ,病在心脏 ,心脏与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脾胃与心脏 ,经脉相通 ,连为一体。《灵枢·经脉篇》言 :“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 ,复从胃 ,别上隔 ,注心中。”《素问·平人气象论》说 :“胃之大络 ,名曰虚里 ,贯膈络肺 ,出于左乳下 ,其动应衣 ,脉宗气也。”还应该指出 ,脾胃与心的连系是全方位的 ,它们通过经别、经筋以及其他经相连结。《灵枢·经别篇》认为 :“足阳…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助阳扶正法与冠心病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在中医学虽无此病名,但有很多类似的记载,如《素问·藏气法时论》中“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论》有“痛如以锥镐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及“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此类似现代医学所说的急性心肌梗死,并指出了心源性休克时的征象及预后的严重性。下面仅以《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第九》为例试述仲景医学思想对冠心病治疗的指导意义。1病名含义《灵枢·本神》曰:“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当时未提出证治。仲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作了完整的论述,提出了独…  相似文献   

4.
刍议胸痹的命名、病位、病性、病机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痹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古今医者对其论述颇多。笔者温习经典,查阅今文,验于临床,再谈胸痹的命名、病位、病性、病机及治疗,以就正于方家。 1 命名 “胸痹”一词始见于《灵枢·本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然对其内涵并无明确启示。迨至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中始指出:“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并指出其病机为“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然据其所述脉证与病机,与现代医学所称“冠心病”却不尽吻合。若冠心病患者,不合并慢性  相似文献   

5.
“胸痹、心痛”是中医病名,源起于东汉末年张仲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提起“胸痹、心痛”,人们大多会自然而然地认为与现代医学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有关。但“胸痹、心痛”是否与“冠心病、心绞痛”有关,是本篇主要论述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胸痹病名,起源于《内经》,详述于仲景,如《灵枢·本藏篇》云:“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但《内经》对胸痹病脉因证治方面的记载,却语焉不详,迨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列“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专篇,才比较完整地论述了胸痹、心痛和短气的证治。仲景论述胸痹病,理法方药具备,堪为后人楷模。但社会在发展,医学在前进,目前  相似文献   

7.
肾心痛证治精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肾心痛”是中医病名 ,始见于《内经·灵枢·厥病》篇。提出 :“厥心痛 ,与背相控 ,善瘛 ,如从后触其心 ,伛偻者 ,肾心病也。”本病的发生与心肾阴阳虚衰、精血失于资生、手足少阴经脉失调、水火不能相济有关 ,其病位在心 ,病本在肾。本虚标实是发病的基础和条件 ,其结果是心脉痹阻 ,发为肾心痛。笔者着重论述辨治因肾虚所致心痛的临床思路与方法。1 定义与范围因肾阴肾阳虚损 ,心阴心阳失于濡养温煦 ,而致心脉痹阻引起心痛者 ,称之为“肾心痛”。证见心痛彻背 ,背痛彻心 ,胸背拘急 ,畏寒肢冷 ,腰膝酸软 ,伛偻不伸 ,足跗浮肿 ;或面色苍白…  相似文献   

8.
引言坐骨神经痛是现代医学病名。以疼痛沿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部外侧放散为特征,如果损及神经根,则出现腰、尻疼痛,严重时更会引起行动障碍。这些症状,和祖国医学中的腰腿痛、腿股风等相类似。《灵枢·经脉篇》载:“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腨如裂;是为踝  相似文献   

9.
1 概述 “胃脘痛”之名首载于《内经》,如《灵枢·经脉》曰:“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嗣后,《诸病源候论》曰:“足太阴为脾之经与胃合,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的胃心痛指胃脘痛。此外,《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证治准绳》等历代医著中亦记载了本病的特点及治疗。 究其病因病机,或因寒、湿、暑等六淫外袭,与胃中有形之物相搏结,致胃脘气机阻滞,血行不畅而疼痛;或因饮食失调,胃腑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疼痛;或脾胃素虚,…  相似文献   

10.
胸痹即现代医学的冠心病 ,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系由于冠状动脉壁的粥样斑块 ,引起血管腔的狭窄或填塞 ,导心肌缺血、缺氧 ,严重者可发生突然死亡。祖国医学虽无“冠心病”病名 ,但考《内经》有“心痛”、“真心痛”的记载。《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曰 :“心痛者 ,胸中痛 ,胁支满 ,胁之痛 ,鹰背肩甲间痛 ,两臂内痛。”这些论述概括了冠心病的基本病状。从而可以推论 ,冠心病隶属中医胸痛、真心痛、胸痹、心悸等范围。1 冠心病的发病机理《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篇曰 :“失脉当取太过不及 ,阳微阴弦 ,即胸痹…  相似文献   

11.
茯苓杏仁甘草汤出自于《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原文曰:“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不差,更服。”笔者根据欧阳锜氏编著的《中医病名诊断规范·胸痹心悸类篇·心痹》概念,以病名诊断相结合运用于临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欧阳氏指出:“本病是因痹病久不愈,病邪内舍于心所致。以悸、喘、咳、肿进行性加重为主要表现的胸痛类疾病。临床早期偶有心悸,继而心悸胸闷,劳累后呼吸气促,每因复感外邪病情加剧。严重时足背浮肿,渐及周身,呼吸喘促,不能平卧,咳嗽咯血,颈脉动甚,唇舌青紫,甚至额汗如珠,突发晕厥或猝死”的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范畴,发病急,变化多,进展快,属急危重症,病死率高。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可减少此病的病死率,现将临床治疗体会报道如下。1冠心病的病理及病变特点1·1病机特殊性冠心病的发病离不开气、血、虚、寒、痰这5个方面,其主要病理基础是心脉痹阻。《灵枢·五邪篇》说“邪在心,则病心痛”;《素问·痹论》说“胸痹者,脉不通”;《灵枢·厥论》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提出了此病的病理特点和危急性。冠心病是脏腑失调,气机阻滞,气血不通。总之,冠心病发病机制是在脉壁异常,脉道不利的基础上,血瘀气滞…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在祖国医学文献中,虽无此病名,但对其症状却早有记载。如《素问·标本病传论》说:“心病先心痛。”指出了心痛,是心脏疾患较常见症状。《灵枢·厥病将》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这就相当于心肌梗塞时心源性休克症状。并指出了它的严重性。到汉朝对本病就有了进一步认识。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载:“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已认识到冠脉循环功能不全与呼吸困难的关系,就相当于左心衰竭的现象、至宋朝对本病认识记载更为详细,如《圣济总…  相似文献   

14.
邓铁涛教授调脾护心法治疗心肌梗死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 ,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 ,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致。临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 ,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中医无心肌梗死这一病名 ,但在古代医籍中却有很多类似病证的记载。《素问·藏气法时论》曰 :“心痛者 ,胸中痛 ,胁下痛 ,背肩胛间痛 ,两臂内痛。”《灵枢·厥病》曰 :“真心痛 ,手足青至节 ,心痛甚 ,旦发夕死 ,夕发旦死。”《素问·痹论》曰 :“心痹者 ,脉不通。”这些描述均与心肌梗死的症状相似。…  相似文献   

15.
男性生殖病证临床颇为多见,其病因、病机、治法多涉及心、脾、肝、肾等脏,历代医家多认为以肾最为重要。但在临床中仅仅从肾论治,失败之病例亦不在少数。《灵枢·经脉篇》曰:“肝足厥阴之脉……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足厥阴之别……结于茎。其病……实则挺长。”《灵枢·经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胸痹心痛的论述文只九条,叙证可谓简略,然却言简意亥,论理严谨,治法详备,疗效卓著。其论述上承灵素,下启各家,为临证治疗胸痹心痛开创通阳逐阴治则之先河,历来被后世医家视为规矩准绳。故此,本文拟以《金匮要略》方论为依据,谈谈我们学习《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的肤浅体会。一、学术源流胸痹、心痛病名始见于《内经》。《灵枢·本脏篇》云:“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灵枢·邪气脏病形篇》云:“心脉微急,为心痛引背”;《灵枢·杂病篇》亦云:“心痛,但短气不足以息,  相似文献   

17.
5.8 高原胸痹 :名见朱文锋《内科疾病中医诊疗体系》。系根据其病变特征为胸痹 ,病发于高原地区而定。5 .9 心厥 :《内经》虽无直称心厥的病名 ,但《素问·厥论》谓 :“手心主少阴厥逆 ,心痛引喉 ,身热 ,死不可治。”可知实为心厥之义。5 .10 支饮 :名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咳逆倚息 ,短气不得卧 ,其形如肿 ,谓之支饮。”5 .11 风眩 :名见《针灸甲乙经·卷之十》:“风眩善呕 ,烦满 ,前庭主之。……风眩目眩 ,颅上痛 ,后顶主之。”《诸病源候论·风头眩候》引《养生方·导引法》曰 :“以两手抱右膝 ,著膺 ,除风眩。”5 .…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心绞痛可属中医胸痹、心痛、厥心痛、真心痛等病证范畴。《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是《金匮要略》中论治心病专篇 ,其系统阐述了胸痹心痛的理法方药 ,对后世心病的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及临床实用价值。笔者试述对其胸痹心痛证治特点的认识 ,以期从经方运用角度探讨进一步提高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诊疗水平。1 胸痹心痛病机特点《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1〕(以下简称《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开篇第 1条即云 :“夫脉当取太过不及 ,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 ,所以然者 ,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 ,所…  相似文献   

19.
气街理论创立于《内经》,为经络学说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有必要对其进行整理和探讨。为此,笔者撰写本文,就此求正于同道。气街的基本概念一、气街的提出:考现存医籍,气街一词,首见于《内经》。《素问·气府论》载:“气街动脉各一”,《灵枢·卫气》载:“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均明确提及气街。作进一步考证,借“街”以喻人体某一部位,则见诸更早期医籍。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即有“腹街”的记载,其书曰:“足少阴温(脉)……,其病:病足热,  相似文献   

20.
肾心痛辨治     
“肾心痛”是中医病名,始见于《灵枢·厥病》篇,提出:“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病也。”本病的发生与心肾阴阳虚衰、精血失于资生、手足少阴经脉失调、水火不能相济有关,其病位在心,病本在肾。本虚标实是发病的基础和条件,其结果是心脉痹阻,发为肾心痛。本文着重论述我在辨治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