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可疑翼手参中4个脑苷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永娟  易杨华 《中草药》2006,37(7):979-982
目的研究可疑翼手参体内的活性成分。方法对乙醇提取物的极性较小部分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特性和光谱数据确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4个脑苷脂类化合物:1-O-β-D-吡喃葡萄糖-(2S,3R,4E,8E)-2-正二十二烷酰氨基-13-甲基-4,8-十六烷二烯-1,3-二醇(Ⅰ)、1-O-β-D-吡喃葡萄糖-(2S,3R,4E,8E)-2-[(2R)-2-羟基-二十二烷酰氨基]-13-甲基-4,8-十六烷二烯-1,3-二醇(Ⅱ)、1-O-β-D-吡喃葡萄糖-(2S,3R,4E,8E)-2-[(2R)-2-羟基-二十三烷酰氨基]-13-甲基-4,8-十六烷二烯-1,3-二醇(Ⅲ)、1-O-β-D-吡喃葡萄糖-(2S,3R,4E,8E)-2-[(2R)-2-羟基-二十四烷酰氨基]-13-甲基-4,8-十六烷-二烯-1,3-二醇(Ⅳ)。结论4个脑苷脂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此种海参体内分得。  相似文献   

2.
滇重楼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滇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yunnanensis根茎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反相制备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1H-NMR、13C-NMR、ESI-MS等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醋酸乙酯层中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Ⅰ)、1-O-(β-D-葡萄糖基)-(2S,3S,4E,8E)-2-[(2′R)-2′-羟基十六酰氨基]-4(E),8(E)-十八二烯-1,3-二醇(Ⅱ)、β-蜕皮激素(Ⅲ)、薯蓣皂苷元-3-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Ⅳ)、薯蓣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Ⅴ)、薯蓣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Ⅵ)和偏诺皂苷元-3-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Ⅶ)。结论化合物Ⅱ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微花藤乙醇提取物水溶性部位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微花藤Iodes cirrhosa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现代波谱学和化学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微花藤根95%乙醇提取物的水溶性部分分离得到2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R,8S,7'E)-4,7,9,9'-四羟基-3,3'-二甲氧基-8,4'-氧木脂烷-7'-烯-9'-O-β-D-吡喃葡萄糖苷(1),(-)-(7S,8S,7'E)-4,7,9,9'-四羟基-3,3'-二甲氧基-8,4'-氧木脂烷-7'-烯-9'-O-β-D-吡喃葡萄糖苷(2),(+)-(7S,8S)-3,5-二甲氧基-4-羟基苯基丙三醇-8-O-β-D-吡喃葡萄糖苷(3),(+)-(7S,8S)-3-甲氧基-4-羟基苯基丙三醇-8-O-β-D-吡哺葡萄糖苷(4),(-)-(7S,8S)-4,7,9,9'-四羟基-3,3'-二甲氧基-8,4'-氧木脂烷-7-O-β-D-吡喃葡萄糖苷(5),(-)-(7R,8S)-4,7,9,9'-四羟基-3,3'-二甲氧基-8,4'-氧木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6),(-)-(2R)-1-O-β-D-吡喃葡萄糖基-2-{2-甲氧基-4-[1-(E)-丙烯-3-醇]苯氧基}丙烷-3-醇(7),(-)-(2R)-1-O-β-D-吡喃葡萄糖基-2-{2,6-二甲氧基-4-[1-(E)-丙烯3-醇]苯氧基}丙烷-3-醇(8),丁香脂素双葡萄糖苷(9),(-)-(7S,8R)-3-甲氧基-4-羟基苯基丙三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10),(-)-(7R,8R)-3-甲氧基-4-羟基苯基丙三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11),(-)-(7R,8R)-3,5-二甲氧基-4-羟基苯基丙三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12),(-)-(7R,8R)-3-甲氧基-4-羟基苯基丙三醇-7-O-β-D-吡喃葡萄糖苷(13),11,13-二氢去酰基菜蓟苦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4),獐牙菜苷(15),(-)-2-羟基-5-(2-羟乙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6),(-)-(1'R)-1'-(3-羟基-4-甲氧基苯基)-乙烷-1',2'-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17),(-)-4-羟基-3-甲氧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8),(-)-3,5-二甲氧基-4-羟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9),(-)-3-羟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1-丙酮-3-O-β-D-吡喃葡萄糖苷(20),(-)-2-甲氧基-4-(1-丙酰基)苯基-β-D-吡哺葡萄精苷(21),(-)-4-丙酰基-3,5-二甲氧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22),丁香酸β-D-吡喃葡萄糖酯(23),东莨菪内酯β-D-吡喃木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24).结论:化合物1~24均为首次从薇化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通过MCI树脂、Sephadex LH-20和反相HPLC等多种色谱分离方法相结合,从山鸡椒乙醇提取物中的水溶性部位中分离得到25个芳香苷和3个紫罗兰苷类成分,经MS和NMR等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7S,8R)-去氢二松柏醇-4,9'-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1),(7S,8R)-5-甲氧基二氢去氢二愈创木基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2),(7S,8R)-urolignoside(3),(7R,8S)-二氢去氢二愈创木基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4),(7S,8R)-二氢去氢二愈创木基醇-9-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苷(saposide B)(5),lanicepside A(6),罗汉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7),4-O-甲基罗汉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tyraxjaponoside B)(8),(+)-南烛木树脂酚-9'-O-β-D-吡喃葡萄糖苷(9),(-)-(2R)-1-O-β-D-吡喃葡萄糖基2-{2,6-二甲氧基-4-[1-(E)-丙烯3-醇]苯氧基}丙烷-3-醇(alaschanisoside A)(10),紫丁香苷(syringin)(11),psoralenoside(12),isopsoralenoside(13),东莨菪苷(scopolin)(14),2,6-二甲氧基-4-羟基苯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15),3-羟基-4,5-二甲氧基苯酚-β-D-吡喃葡萄糖苷(16),2-(3,4-二羟基苯基)-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7),2-(4-羟基苯基)-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8),(+)-儿茶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9),3'-甲氧基表儿茶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20),山奈酚-3,7-α-L-二鼠李糖苷(kaempferitrin)(21),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22),山奈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23),山奈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7-O-α-L-鼠李糖苷(24),槲皮素-3-O-α-L-鼠李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基(1→3)-O-α-L-鼠李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苷(25),staphylionoside D(26),吐叶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27),二氢吐叶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28),其中化合物1~21,24~28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5.
彭博  黄卫华  赵静  刘华钢 《中药材》2012,(8):1251-1254
目的:研究山绿茶叶片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质谱和NMR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山绿茶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3β,19α-二羟基乌索-12-烯-24,28-二酸(1)、3β,19α-二羟基齐敦果-12-烯-24,28-二羧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2)、3β,19α-二羟基乌索-12-烯-24,28-二羧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3)、2-咖啡酰氧甲基-3-羟基-1-丁烯-4-O-β-D-吡喃葡萄糖苷(4)、芦丁(5)、北美圣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6)、邻苯二甲酸二丁酯(7)、丁香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8)、(2E)-2-甲基-2-丁烯-1,4-二醇-4-O-β-D-(6″-O-咖啡酰基)-吡喃葡萄糖苷(9)、1-O-咖啡酰基-(2E)-2-甲基-2-丁烯-1,4-二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10)。结论:化合物4、7~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高雯  张静  陈超  孔德云 《中草药》2013,44(1):6-10
目的 对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sp.sinensis籽粕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多种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中国沙棘籽粕的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O-[(2E-2,6-二甲基-6-羟基-2,7-辛二烯酰-(1→6)]-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7-O-[(2E)-2,6-二甲基-6-羟基-2,7-辛二烯酰-(1→3)]-α-L-吡喃鼠李糖苷(1)、山柰酚-3-O-[(2E)-2,6-二甲基-6-羟基-2,7-辛二烯酰-(1→6)]-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7-O-[(2E)-2,6-二甲基-6-羟基-2,7-辛二烯酰-(1→2)]-α-L-吡喃鼠李糖苷(2)、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3).结论 化合物1和2均为新的黄酮苷,分别命名为沙棘黄酮苷A和沙棘黄酮苷B .  相似文献   

7.
臭参正丁醇萃取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臭参正丁醇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反相、凝胶和高效液相等色谱法结合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等分离和鉴定臭参正丁醇萃取部位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分别为7R,8R-苏式-4,7,9,9-四羟基-3-甲氧基-8-O-4'-新木脂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儿茶素-7-O-β-D-葡萄糖苷(2),紫丁香酚苷(3),松柏苷(4),党参苷II(5),(Z)-4-羟基肉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6),2-羟甲基苯基-1-O-β-D-葡萄糖苷(7),苄基-6-O-β-D-吡喃木糖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8),(2E)-2-(β-D-吡喃葡萄糖氧基)-3-苯基-2-丙烯酸(9),(2Z)-2-(β-D-吡喃葡萄糖氧基)-3-苯基-2-丙烯酸(10),2-苯乙基-6-O-β-D-吡喃木糖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11),党参苷I(12),3-羟基-2-{4-[(1E)-3-羟基丙-1-烯-1-基]-2-甲氧基苯氧基}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3),(2E)-4-羟基-2-己烯酸(14),(2E)-3-甲基-2-戊二酸(15),5-乙酰莽草酸(16),色氨酸(17),腺苷(18),烟酸(19),咖啡因(20),5-(甲氧羰基)-2-吡咯烷酮(21)。结论:21个化合物均为已知化合物,其中化合物8、9、11、13和21为首次从臭参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绪扩  姜建双  冯子明  杨桠楠  张培成 《中草药》2020,51(20):5105-5113
目的对茅苍术Atractylodeslancea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并评价所得化合物对脂多糖(LPS)诱导小胶质细胞BV2分泌NO的抑制作用。方法茅苍术根茎的80%乙醇提取物经萃取后,得正定醇亚部位;再依次经大孔吸附树脂柱、凝胶柱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柱进行系统分离;采用HRESIMS、NMR、ECD等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茅苍术根茎正丁醇亚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E,8R)-癸烯-4,6-二炔-1,8-二醇-1-O-β-D-呋喃芹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8S)-癸烷-4,6-二炔-1,8-二醇-8-O-β-D-吡喃葡萄糖苷(2)、(2E,8R)-癸烯-4,6-二炔-1,8-二醇-8-O-β-D-吡喃葡萄糖苷(3)、(2E,8S)-癸烯-4,6-二炔-1,8-二醇-8-O-β-D-吡喃葡萄糖苷(4)、(2E,8E)-2,8-癸二烯-4,6-二炔-1,10-二醇-1-O-β-D-吡喃葡萄糖苷(5)、(7R,8S)-3′,9,9′-三羟基-3-甲氧基-1′-丙醇基-7,8-苯并二氢呋喃木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6)、(7′R*,8S*,8′S*)-南烛木树脂酚9′-O-β-D-吡喃葡萄糖苷(7)、(7S,8R)-4,9,9′-三羟基-3′-甲氧基-8-O-4′-新木脂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8)、水杨酸甲酯2-O-α-L-吡喃木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9)、苯乙醇7-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0)。结论化合物1和2为2个新的C10骨架类型的多烯炔苷,分别命名为苍术烯炔苷A和苍术烯炔苷B;化合物6、8~10为首次从从茅苍术中分离得到;在10μmol/L浓度下,化合物10对小胶质细胞分泌NO的抑制率最高,为31.18%;而1及2和4的混合物对小胶质细胞分泌NO的抑制率分别为22.01%和14.09%,仅具有较弱的体外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9.
三七总皂苷酸水解产物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崇康  罗启鹏  张莲  刘佳  沈勇 《中草药》2020,51(5):1175-1182
目的对三七总皂苷(PNS)酸水解产物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PNS用盐酸水解,水解产物采用各种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由波谱数据(HR-ESI-MS、ESI-MS、1H-NMR、13C-NMR、HSQC、HMBC)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PNS酸水解产物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达玛-25-烯-24-过氧羟基-3β,6α,12β,20S-四醇(1)、6α,12β,20S-三羟基-达玛烷-24-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2)、6α,12β,20R-三羟基-达玛烷-24-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3)、越南人参皂苷R8(4)、24(S)-拟人参皂苷GQ(5)、人参皂苷Rg5(6)、20(R)-人参皂苷Rg3(7)、20(R)-人参皂苷Rk2(8)、3β,12β-二羟基-达玛烷-E-20(22),24-二烯-6-O-β-D-木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9)、20(S)-人参皂苷Rg2(10)、人参皂苷SL1(11)、20(R)-人参皂苷Rh1(12)、20(22)E-人参皂苷Rh4(13)、25-羟基-20(R)-人参皂苷Rh1(14)、(3β,6α,12β,20S)-20,25-环氧-3-12-二羟基-达玛-6-O-β-D-吡喃葡萄糖苷(15)、20(R)-原人参二醇(16)、20(R)-原人参三醇(17)、20(S)-原人参三醇(18)。结论化合物1为1个新的四环三萜化合物,化合物2~5为三七及PNS转化产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东北岩高兰醋酸乙酯萃取物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东北岩高兰Empetrum nigrum var. japonicum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鉴定结构。结果从东北岩高兰醋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2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二羟基苯甲酸(1)、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2)、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3)、二氢松柏醇(4)、(6S,9R)-6,9-二羟基-3-酮-α-紫罗兰醇(5)、(6R,9R)-9-羟基-3-酮-α-紫罗兰醇(6)、苯丙酸(7)、槲皮素3-O-(6″-苯甲酰)-β-D-吡喃半乳糖苷(8)、胡萝卜苷(9)、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0)、苯丙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11)、山楂酸(12)、芦丁(13)、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14)、苯甲醇-O-(6-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5)、肉桂醇-O-(6-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6)、槲皮素-3-O-(2-O-α-L-吡喃鼠李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7)、山柰酚-3-O-(2-O-α-L-吡喃鼠李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8)、2α,3β-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19)、foliachinenoside A_2(20)、山柰酚-3-O-芸香糖苷(21)、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22)。结论化合物1~6、8、11~13、15~22为首次从东北岩高兰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桫椤Cyathea spinulosa Wall.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桫椤的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豆甾-4-烯-3,6-二酮(1)、豆甾-3,6-二酮(2)、麦角甾醇(3)、原儿茶醛(4)、1-O-β-D-glucopyranosyl-(2S,3R,4E,8Z)-2-[(2-hydroxyoctade-canoyl)amido]-4,8-octadecadiene-1,3-diol(5)、(2S,3S,4R)-2-[(2'R)-2'-hydroxytetracosanoylamino]-1,3,4-octade-canetriol(6)、β-谷甾醇(7)、胡萝卜苷(8)。结论:其中,化合物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短管兔耳草Lagotis brevituba Maxim.的化学成分。方法短管兔耳草70%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HPLC制备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baldaccioside(1)、globularin(2)、10-O-[3,4-二甲氧基-(Z)-肉桂酰基]-梓醇(3)、10-O-[3,4-二甲氧基-(E)-肉桂酰基]-梓醇(4)、globularidin(5)、10-O-对甲氧基-(E)-肉桂酰基-梓醇(6)、兔耳草苷B(7)、6-O-(E)-肉桂酰基-α/β-D-吡喃葡萄糖苷(8)、松脂酚-4-O-β-D-吡喃葡萄糖苷(9)、syringaresinol-4′-O-β-D-monoglucoside(10)、6-O-[3,4-二甲氧基-(Z)-肉桂酰基]-α/β-D-吡喃葡萄糖苷(11)。结论化合物2~4、6~7、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5、8~9、11首次从兔耳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紫花地丁全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崔雪  郑重飞  李莹  喻琨  王悦  姚庆强 《中草药》2021,52(4):917-924
目的研究紫花地丁Viola yedoensis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凝胶和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结合NMR、MS等谱学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紫花地丁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秦皮乙素-6-O-β-D-呋喃芹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1)、吲哚-3-甲酸乙酯(2)、脱氢地芰普内酯(3)、滨蒿内酯(4)、蒲公英苦素(5)、水杨苷(6)、丁香苷(7)、4-羟基-4-[3′-(β-D-葡萄糖基)亚丁基]-3,5,5-三甲基-2-环己烯-1-醇(8)、柑橘苷A(9)、(7S,8R)-二氢去氢二松柏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10)、山柰素-3-O-α-L-(4-O-乙酰基)鼠李糖基-7-O-α-L-鼠李糖苷(11)、山柰酚-7-O-α-L-鼠李糖苷(12)、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3)、山柰酚-3-O-α-L-鼠李糖基-7-O-α-L-鼠李糖苷(1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15)、芹菜素(16)、(+)-异地芰普内酯(17)、尿苷(18)、腺苷(19)、6-羟基-香豆素-7-O-α-L-鼠李糖基-(1→6)-O-β-D-葡萄糖苷(20)、(7S,8R)-二氢去氢二松柏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21)。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紫丁葡芹苷,2为新天然产物,5~11和18为首次从堇菜属中分离得到,12和21为首次从紫花地丁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伊桐叶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伊桐(Itoa orientalis)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柱层析分离化合物;通过MS,1D NMR和2D NMR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2,3-双-顺式亚麻酸甘油酯-1-O-β-D-半乳糖苷(1),2,3-双棕榈酸甘油酯-1-(β-D-半乳糖-(6-1)-O-α-D-半乳糖苷(2),2-)顿式亚麻酸,3-顺式亚油酸甘油酯-1-O-β-D-半乳糖(6-1)-α-D-半乳糖苷(3),3-羟基,2-顺式亚麻酸甘油酯-1-(β-D-半乳糖-(6-1)-O-α-D-半乳糖苷(4)和(3S,5R,6R,7E,9S)-megastigman-7-ene-3,5,6,9-tetrol 3-O-β-D-glucopyrnoside(5)。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报道其NMR数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果皮的化学成分。方法:将花椒干燥果皮粉碎后用95%乙醇冷浸提取浓缩得到总浸膏,将总浸膏吸附于硅藻土上,依次用不同极性溶剂进行洗脱,浓缩得到相应洗脱部位。对二氯甲烷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分别采用硅胶柱色谱,LH-20型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半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理化性质和多种波谱学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花椒果皮二氯甲烷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S,3S)-1-甲基-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1),(3S)-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2),芹菜素-7,4’-二甲醚(3),芫花素(4),淫羊藿次苷F2(5),breyniaionoside A(6),3-甲氧基苯乙醇-4-O-β-D-葡萄糖苷(7),3-甲氧基-5-羟基苯-1-O-β-D-葡萄糖苷(8),苔黑酚葡萄糖苷(9),紫丁香苷(10),4-[(3S)-3-羟基丁基]-2-甲氧基苯-β-D-吡喃葡萄糖苷(11),(+)-南烛木树脂酚-3a-O-β-D-葡萄糖苷(12),2-甲基丙基-6-O-β-D-呋喃芹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3)和(E)-6-羟基-2,6-二甲基辛-2,7-二烯酸(14)。结论:以上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花椒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4,12,14为首次从花椒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续断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大孔树脂、反相硅胶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其中7个环烯醚萜苷和6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马钱苷(1)、獐牙菜苷(2)、6'-O-β-D-apiofuranosyl-sweroside(3)、续断苷H(4)、续断苷F(5)、续断苷E(6)、triplostoside A(7)、(7R,8S,7'R,8'S)-5-methoxyprinsepiol-4-O-β-D-glucopyranoside(8)、(7R,8S,7'R,8'S)-prinsepiol-4-O-β-D-glucopyranoside(9)、acanthoside D(10)、(7R,8S,7'R,8'S)-fraxiresinol-4'-O-β-D-glucopyranoside(11)、(7R,8S,7'R,8'S)-8-hydroxypinoresinol-4'-O-β-D-glucopyranoside(12)、(7R,8S,7'R,8'S)-8-hydroxypinoresinol-4-O-β-D-glucopyranoside(13)。结论其中化合物8、9、11、12、13为首次从川续断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宽叶羌活种子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宽叶羌活种子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正、反相柱色谱及薄层制备色谱等方法对宽叶羌活种子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MS,NMR等波谱解析技术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宽叶羌活种子的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了29个化合物,分别为异欧前胡素(1)、β-谷甾醇(2)、珊瑚菜内酯(3)、佛手柑内酯(4)、N-二十四、二十六、二十八烷酰基邻氨基苯甲酸(5~7)、胡萝卜苷(8)、水和氧化前胡素(9)、伞形花内酯(10)、去甲呋喃羽叶芸香素(11)、(2S,3S,4R,8E)-2-[(2’R)-2’-羟基-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碳酰胺]-8-十八碳烯-1,3,4-三醇(12~16)、左旋氧化前胡素(17)、香叶木素(18)、佛手酚-O-β-D-葡萄糖苷(19)、紫花前胡苷(20)、1’-O-β-D-葡萄糖基-(2R,3S)-3-羟基紫花前胡苷元(21)、尿嘧啶(22)、前胡苷V(23)、8-O-β-D-葡萄糖基-5-羟基-补骨脂素(24)、8-O-β-D-葡萄基-5-甲氧基补骨脂素(25)、香叶木苷(26)、阿拉善苷C(27)、犬尿喹酸(28)、甘露醇(29)。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种子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8,22,26,2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许雪  张远琪  徐静雯  何祥久  王宜海 《中草药》2020,51(6):1476-1480
目的研究桑椹Mori Fructus醇提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ODS柱色谱法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其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桑椹醇提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桑脂素苷(1)、(7R,8S)-4,7,9,9′-tetrahydroxy-3,3′-dimethoxy-8-O-4′-neolignan-9′-O-β-D-glucopyranoside(2)、2-苯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3)、1′-O-苯乙基-β-D-呋喃芹菜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4)、苯甲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5)、过氧麦角甾醇(6)、(24R)-6β-hydroxy-24-ethyl-cholest-4-en-3-one(7)、(22E)-5α,8α-epidioxy-24-methyl-cholesta-6,9(11),22-trien-3β-ol(8)、trans-(S)-(+)-脱落酸(9)、cis-(S)-(+)-脱落酸(10)、(S)-(+)-1-甲基-脱落-6-酸(11)、菜豆酸(12)。结论化合物1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化合物2、7~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贯叶金丝桃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贯叶金丝桃Hypericum perforatum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各种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测定化合物对基因重组人PTP1B的抑制率。结果:从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D-甘露醇(1),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2),(7E,6R,9S)-9-hydroxy-4,7-megastigmadien-3-one(3),(6S,9R)-roseoside(4),2,6-dim-ethoxy-4-hydroquinone-1-O-β-D-glucopyranoside(5),2,6-dimethoxy-4-hydroxybenzyl alcohol 1-O-β-D-glucopyranoside(6),syringate4-O-β-glucopyranoside(7),金丝桃素(8),skyrin-6-O-β-D-glucopyranoside(9),(R)-3,4-二羟基-苯甲酸-1’-丙三醇酯(10)。在2μmol.L-1时,化合物9对基因重组人PTP1B的抑制率为96.4%,IC50为2.5μmol.L-1。结论:化合物10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4,7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6从该植物中首次得到。体外活性筛选表明化合物8具有显著的PTP1B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白桑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明  陈城城  杨森桥  张树军 《中成药》2012,34(6):1126-1131
目的研究白桑叶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根据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白桑叶中分离得到17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茄尼醇(2)、(6S,9R)-6-羟基-3-氧代-α-紫罗兰醇-9-O-β-D-葡萄糖苷(3)、5α,6α-环氧-β-紫罗兰酮-3-O-β-D-葡萄糖苷(4)、5,5’-二甲氧基落叶松树脂醇-4-O-β-D-葡萄糖苷(5)、腺苷(6)、3β-羟基-5α,6α-环氧-β-紫罗兰醇-2α-O-β-D-葡萄糖苷(7)、山柰酚-3-O-β-槐糖苷(8)、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9)、东莨菪苷(10)、icariside B(11)、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2)、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3)、东莨菪内酯(1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15)、马栗树皮素-7-O-β-D-葡萄糖苷(16)、左旋丁香树脂酚-4-O-β-D-吡喃葡萄糖苷(17)。结论化合物2、4、5、6、7、8、9、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