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心开窍于耳”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五脏是人体组织结构的核心,五脏通过经络与体表组织器官构成密切联系,五脏气血阴阳的盛衰和虚实寒热等病理变化,都能导致体表组织器官作出相应的反应。其中体窍与五脏的关系又被称为窍脏相关理论。体窍即为眼、耳、口、鼻、舌、前后阴,窍脏相关即一窍一脏相互关联,五脏各有其窍。综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正常政大论及(灵枢)脉度、五阅五使等篇记载,均言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牌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及前后阴。其中口为脾窍、鼻为肺窍、目为肝窍都无异述;唯(素问·金匾真…  相似文献   

2.
“肺开窍于鼻”、“心开窍于舌”等五脏开窍理论,导源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灵枢·脉度》等篇,为后世临床耳疾从肾论治、鼻病从肺论治、察舌候心、诊目候肝的治法和诊法之理论根据。但是,五官与五脏之间并不仅仅是这样一种单纯的对应关系,而是有着复杂的多线联系的。五脏开窍说之主体  相似文献   

3.
通过整理《黄帝内经》(简称《内经》)“肾实”证候群发现,在未明确脏腑分类的“肾实”证候群中未发现肾脏异常所引起的“耳”部病变;这组症状在肾脉异常证候、有明确脏腑分类“肾实”相关疾病证候中也均未提及。这与现行中医教材所说的“肾开窍于耳”理论有所出入。进一步研读《内经》全文,发现《内经》并未提出“肾开窍于耳”,而是说“肾在窍为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心开窍于耳”(《素问·金匮真言论篇》)。该文通过对《内经》“窍”理论进行整理分析,从文字上考证“窍”之含义,从《内经》原文考察“心肾之窍”“心与耳窍”之经络循行,从“心与耳窍”之生理病理等方面对“心开窍于耳”这一理论进行探讨。最后总结归纳了心病酿致耳疾的治疗体会及常见的辨证分型,并列举医案分析,为从心论治耳病和心藏象理论的研究开拓新的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4.
肝胆相关  肝 ,居于下焦 ,五行属木 ,为阴中之阳脏。肝有经脉“连目系 ,上出额 ,与督脉会于巅”。肝胆经脉布于两胁 ,故两胁为肝之分野。故古人对肝和眼的关系论述颇多。如“肝开窍于目”、“肝气通于目 ,肝和则能辨五色矣”、“肝受血而能视”等。盖人以气血为本 ,肝有疏泄无形之气和贮藏有形之血、调节血流之作用。气属阳 ,血属阴 ;“气主煦之 ,血主濡之”。故有“肝以血为体 ,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之说。由此可知 ,肝经失和 ,可以引起多种目病。1 肝气与目相关  肝有疏泄气机之功能 ,肝气舒畅条达 ,则五脏之气机调畅、升降有…  相似文献   

5.
五脏者,心、肺、肝、脾、肾也。中医将人体内脏与全身各组织器官联在一起,归纳为五大系统:1、心藏神,主血脉,开窍于舌;以小肠为腑。2、肺藏魄,主皮毛,开窍于鼻;以大肠为腑。3、肝藏血,主筋,开窍于目;以胆为腑。4、脾统血,主肌肉,开窍于口;以胃为腑。5、肾藏精,主骨生髓,开窍于耳,司二便;以膀胱为腑。这是五脏学说的大概情况。  相似文献   

6.
《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内伤水肿”概念,此处内伤水肿的主要病机为“五脏阳以竭”,综合历代诸家注释及医理分析,解释有二:一则为五脏阳气衰竭,二则为五脏阳气阻遏。文章从五脏角度出发进行分析,认为与阳气衰竭相关的脏腑责之于心、肝、脾、肺、肾;与阳气阻遏相关的脏腑多为肝、脾、肺。治疗上强调以五脏为中心,根据病性虚实、病位所在择其具体治法。  相似文献   

7.
目为人之官窍,脏腑精气上灌于此;瞳神乃目窍的核心,亦为五脏六腑精气之所聚,可为反映五脏精气盛衰、功能常变之窗牖.  相似文献   

8.
肝肾同源论     
“肝肾同源”的哲学思想源于《易经》,医学基础 源于《内经》。至明代,李中梓根据前人及自己的临 床经验,在《医宗必读》中提出了“乙癸同源,肾肝同 治”的理论。肝肾同源是指肝肾的结构和功能虽有 差异,但其起源相同,生理病理密切相关。由于肝 藏血,肾藏精,肝血与肾精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和相 互转化的关系,故亦称之为“精血同源”;同时根据五 行与五脏相互配属的关系,肝属乙木,肾属癸水,水 生木,即肾精滋养肝之阴血,故又称之为“乙癸同 源”。肝肾同源理论是前人理论和临床经验的总结。 随着对中医学理论现代研究的深入,肝肾同源理论 得到了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肝肾阴阳关系密切 “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 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景岳全书》)。 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本,具有滋养肝阴、制约肝阳的作 用;肾阳为人体阳气之基,具有温煦肝阳的作用。肝  相似文献   

9.
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主藏精气,主生长、发育与生殖。其中肾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对脏腑起濡润、滋养的作用,肾阳为人体阳气的根本,对脏腑起着温煦生化的作用。《景岳全书·命门余义》曰:“命门为精血之海,为元气之根……五脏之阴气,非所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这里的命门,实指肾脏。由此可见肾在全身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肾又主人体的  相似文献   

10.
引火归原的认识及临床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火归原是针对“肾虚火浮”这种病理现象而设的一种特有的理论和治法。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宅,内寄阴阳。水火为人生的根本。张景岳说:“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深刻地指出了肾阴肾阳的重要性。肾火藏于肾中,赖肾阴充养,藏而不露,蕴而...  相似文献   

11.
“脾为涎,肾为唾”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宣明五气论》在论五脏化液时提到“脾为涎,肾为唾”。由于涎出于口,口为脾窍,故脾主涎,涎为脾液。张景岳曰:“唾出于舌下,足少阴肾脉循喉咙挟舌本也”,故肾主唾,唾为肾液,可见人们习称的唾液包括涎和唾,属脾、肾所主。然而“脾气通于口”,“口为脾之官”,高士宗论五脏化液时说:“化液者,水谷入口,津液各走其道,五液受水谷之精,淖注于外窍而化为五液也”。可见脾对唾液的作用是主要的,较为直接的。近代认为,中医学有关  相似文献   

12.
<正>耳鸣、耳聋是耳鼻喉科常见病症,也可见于其他多种疾病中,尤以肾脏疾病为多见。中医认为耳属肾、肾主耳,司耳之生理功能。耳为肾之外窍,肾之官。为肾行其职能,“肾开窍于耳”的说法,现已为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证实。因此,耳鸣,耳聋从肾论治有着可靠的理论依据,在临床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五脏五官相关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早已成为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核心。然自《内经》以降,历代医家对此尚有一些不同看法,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笔者试就此作一初探,不妥之处,恳请斧正。 一、五脏开窍说 五脏与五官五窍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早在《内经》中就有详细的论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在窍”言之两者之间的关系;《素问·金匮真言论》则以“开窍”  相似文献   

14.
“肝开窍于目”是中医脏腑理论的重要认知,认为“眼乃五脏六腑之精华, 上注于目而为明”,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了“肝病及眼”“眼病及肝”的中医辨证与辨病理论基础和诊疗体系。随着现代医学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肝脏和眼两大脏器之间在生理、病理诸方面存在着十分复杂而密切的联系, 这些生物学联系印证了“肝开窍于目”理论。因此,“肝-眼生物轴”的提出,既得益于“肝开窍于目”中医脏腑理论的启示,具有深厚的传统中医理论基础,又是人体脏器与眼部疾病之间存在共同的通路与靶点和复杂而紧密的生物学关系的客观判断。“肝-眼生物轴”的提出和不断丰富完善,必将为提升眼科学基础研究及临床诊疗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多涕症是以鼻涕多如清水或稀浊,遇寒冷或热气熏蒸鼻窍时即自淋外溢为主的病症。为全国著名老中医干祖望教授所确立的一个新病种,历代中西医尚无本病之称。《素问·宣明五气篇》云:“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五液”是人体津液...  相似文献   

16.
对语出《素问·金匮真言论》,但不为中医界所重视的“心开窍于耳”之论,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耳与心的重要关系。并列取验案2则,证明了“心窍于耳”之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强调在重视肾窍于耳的同时,不可忽视“心开窍于耳”的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祖国医学认为肾在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中均占有重要位置。人的生长、发育及衰老均与肾的功能密切相关。《素问·上古天真论》谓:“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系命门,内寄水火,为人体真阴、真阳之源基。正如张景岳所讲:“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故中医历有  相似文献   

18.
肾为“先天之本”,真阴真阳藏于此,水火者阴阳之兆也,故有“水火之宅”之称。水火为人生的根本,景岳谓“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正常情况下,肾阴、肾阳处于动态平衡,当下  相似文献   

19.
刘华宝 《肝博士》2023,(2):33-34
<正>肝硬化的基本病机为“体用失调、气机失畅、肝络瘀阻”。“肝体”的内涵,一是指肝自身的阴阳气血,来源于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二是指流经肝的气血及精微物质,两者共同以藏血为主要功能表现,因此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濡养自体,制约肝之阳气,维持肝的阴平阳秘。而“肝用”的内涵则是指肝之阳气受肾之阳气的气化激发,发挥升发之性,助脾升清,  相似文献   

20.
眩晕患者刘×,女,45岁。头晕眼花四年。病作持续数日。近年来发病较频,休止期甚短。今犯病七天,病情日渐增剧。患者视物昏糊,旋转不定,如坐舟车之中,目喜闭合,心悸不宁,几夜未能入寐,伴有恶心呕吐,饥不欲食,大便干结,三日难得一行,小便正常,舌质尖红,苔黄腻,脉细数。病证分析: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本病之作,乃由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风阳升动,上扰清空所致。头为诸阳之会,肝开窍于目。虚阳上越,清窍被蒙,故见头昏目眩;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