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目的采用双心腔起搏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11例,并观察其血液动力学效果。方法11例患者,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41岁,均确诊为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所有患者均有头晕、活动后气短等临床症状,其中6例患者有晕厥史;超声心动图检查,平均室间隔厚度为2.2cm,左室流出道压力差平均为49.05mmHg(1mmHg=0.133kPa)。所有患者均置入双心腔起搏器治疗并观察其血液动力学改变。结果在以较短的房室间期(100ms)进行双心腔起搏器起搏后,左室流出道压力差从49.05mmHg下降至19.07mmHg,P<0.05;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在平均随访9个月中(5~16个月),无1例患者发生晕厥。结论双心腔起搏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是一种有效的新的治疗方法,临床应用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起搏参数。  相似文献   

2.
报道2例非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以DDD方式起搏治疗8~14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心功能由Ⅲ~Ⅳ级降至Ⅰ~Ⅱ级。最大肺动脉压、肺动脉平均压、肺动脉跨瓣压均降低,每搏输出量与心脏指数升高。核素作心功能检查发现DDD方式与VAT方式起搏时左室高峰充盈率较窦性心律时增加和(或)左室高峰充盈率时间较窦性心律时缩短,提示左室舒张功能亦有所改善。结果初步说明DDD起搏对非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可起到药物所不及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双心腔起搏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病11例,并观察其血液动力学效果。方法 11例患者,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41岁,均确诊为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所有患者均有头晕,活动后气短等临床症状,其中6例患者有晕厥史,超声心动图检查,平均室间隔厚度为2.2cm,左室流出道压力差平均为49.05mmHg(1mmHg=0.133kPa)所有患者均置入双心腔起搏器治疗并观察其血液动力学改变,结果 在以较短的房  相似文献   

4.
非梗阻型特发性肥厚性心肌病的双腔起搏器治疗:附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2例非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植入双腔起博器,以DDD方式起搏治疗8 ̄14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心功能由Ⅲ ̄Ⅳ级降至Ⅰ ̄Ⅱ级。最大肺动脉压、肺动脉平均压、肺动脉跨瓣压均降低,每搏输出量与心脏指数升高。核素作心功能检查发现DDD方式与VAT方式起搏时左室高峰充盈率较窦性心律时增加和(或)左室高峰充盈率时间较窦性心律时缩短,提示左室舒张功能亦有所改善。结果初步说明DDD起搏对非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10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行双腔(DDD)起搏器治疗,探讨不同AV间期的血液动力学效应,并对其长期疗效进行评价。方法经锁骨下静脉植入DDD起搏器,并同时植入Swan-Ganz导管及猪尾导管,测量不同AV间期的血液动力学指标,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超声形态学指标,并于起搏器植入后二年随访上述指标。结果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明显改善,急性起搏时不同AV间期的血液动力学均有改善,而以AV间期为100ms、120ms时最明显,左室流出道内径(LVOTD)增宽,收缩期二尖瓣前向运动程度(SAM)明显改善,而起搏后1年、2年随访与起搏后即刻相比,上述指标均无显著变化。结论DDD起搏可做为药物难治性HOCM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应用三维超声心动图(3-DE)测定8例植入双腔起搏器病人心室功能参数,观察按需型起搏(VVI)、房室顺序型起搏(DVI)、心房按需型起搏(AAI)三种不同起搏方式对左心功能及左室壁活动的影响。结果发现:AAI起搏较DVI、VVI起搏的每搏量分别增加13.6%,35.2%(P<0.01)。AAI与VVI比较左室壁节段收缩率弱的面积减少,节段收缩率强的面积增加。认为AAI起搏既保持了房室顺序同步性又维持了心室收缩舒张顺序的同步性,是较理想的起搏方式。3-DE是研究心脏起搏血液动力学变化的一种无创伤及更为准确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双腔起搏器A-V间期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王青,杜雪平,杨国华近年来双腔双搏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房室顺序起搏恢复了心房对血流动力学的作用,是较好的生理性起搏方式。双腔起搏器需程控A-V间期,此间期多长对患者最适宜,目前国内报道不多。我们通过超声心动图观察...  相似文献   

8.
扩张型心肌病的起搏治疗现状成都市三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蔡琳杨源烈综述杜传礼审校双腔起搏治疗已被推荐用于有严重左室功能障碍的病人,但其疗效不象肥厚梗阻型心肌病那么肯定。早期的研究一致证明双腔起搏治疗对扩张型心肌病(简称扩心病)有效,近期的研究结果,对疗效...  相似文献   

9.
应用房室同步起搏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OHCM)取得血流动力学与临床症状改善国内外已有报道,但对不同A-V间期改变对左室血流动力学指标影响报道尚少.本文通过对使用双腔起搏治疗的2例OHCM分析,以寻找最佳的A-V间期.  相似文献   

10.
生理性双腔起搏时最佳AV间期选择与心功能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 2 0例心肌病心力衰竭 (简称心衰 )患者 (心衰组 )及 10例心功能正常者 (对照组 )行双腔 (DDD)起搏治疗 ,探讨不同AV间期DDD起搏对心衰患者的急性血液动力学效应。经锁骨下静脉置入双腔起搏电极 ,并同时置入Swan Ganz导管 ,测量不同AV间期的急性血液动力学效应 ,二维超声多普勒测量超声形态学指标。结果 :急性起搏时心衰组AV间期在 10 0~ 140ms时 ,血液动力学较起搏前显著改善 ,而以AV为 111± 15ms为最佳。左室舒张末径、左室收缩末径、左房内径显著缩小 ,收缩期二尖瓣返流减轻 ,未发现舒张期二尖瓣返流。而对照组AV间期为16 0~ 180ms时 ,上述指标与起搏前相比显著改善。结论 :短AV间期的生理性起搏能即刻改善心衰患者的急性血液动力学效应和超声形态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心房按需起搏的血液动力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心房按需起搏(AAI)型生理性起搏后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及心脏功能的改变。方法:对14例AAI型患者采用二维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了起搏前后的血液动力学参数,并与同期收治的14例心室按需起搏(VVI)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AAI型组的心脏射血分数(EF)、心搏量(SV)和心输出量(CO)分别比VVI型组增加8.3%、11.7%和17.3%(P均<0.05)。AAI型组起搏后心房刺激脉冲至QRS波群间期与心搏量呈负相关(r=-0.4986,P<0.05)。VVI型组的E峰减速时间(EDT)显著延长(P<0.01),而AAI型组无明显变化。结论:AAI型起搏后心脏仍能保持完整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2.
应用三维超声心动图测定8例植入双腔起搏器病人心室功能参数,观察按需型搏,房室顺序型起搏,心房按需型起搏三种不同起搏方式对左心功能及左室壁活动的影响,结果发现:AAI起搏较DVI、VVI起搏的每搏量分别增加13.6%,35.2%。  相似文献   

13.
起搏器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回顾虽然用起搏器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被认为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但早在本世纪60年代末期,一些最初的报告已提示了双腔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好处。Hassenstein和Wolter[1]在1967年的一份病例报告中,首先认识到心室起搏能降低左室流出道的压...  相似文献   

14.
目的随访观察双腔起搏器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治疗效果,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接受双腔起搏器治疗。术后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比较治疗前后心脏超声心动图各项参数的变化。结果术后患者劳累后呼吸困难症状消失,在术后半年出现心悸症状,经Holter检查、程控后,发现为房性心动过速,经调整起搏器参数,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症状消失。心脏超声心动图各项参数发生较大的变化。室间隔厚度由治疗前的15mm降至13mm,左心室后壁厚度由10mm降至8mm,左心射血分数由治疗前的60%提高至65%。结论采用双腔起搏器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效果满意,术后应加强随访,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室房传导(VAC)所致的起搏器综合征(PMS),于植入起搏器术中观察室房顺序起搏(VAP)引起的血液动力学及神经体液因子的变化。19例患者中,VAP使26.3%的患者出现典型的PMS。VVI起搏仅使15.8%的患者出现轻度症状。VAP及VVI起搏均引起血浆心钠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增高(P均<0.01),后者增高的程度VAP(73.1±53.2pg/ml)大于VVI起搏(35.6±46.3pg/ml),P<0.05。研究结果表明VAC是PMS最重要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6.
心脏起搏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5年随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右心室起搏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CM)患者的远期临床、血液动力学及形态学变化,以确定右心室起搏对其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 方法:对30例HCM患者采用有创血液动力学监测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方法观察右心室起搏前及5年后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及形态变化。 结果:右心室起搏5年后临床症状、心功能、血液动力学及超声心动日均显著改变,尤其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SAM)、左心室流出道宽度、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心排血量及心脏指数改善更为显著(P<0.001),肥厚的心室间隔显著变薄(P<0.05)。 结论:右心室起搏能显著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心功能及血液动力学,其远期疗效显著,并发现能逆转肥厚的心室间隔及左心室游离壁,改善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因此为HCM的起搏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对药物治疗无效或疗效不满意的患者,起搏治疗可能成为较理想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观察了8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经手术治疗前后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其中5例术中经食管超声检查。结果表明,对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施行室间隔部分切除术后,左室流出道明显增宽,压力阶差明显降低,二尖瓣反流程度减轻,晕厥及心力衰竭症状明显改善,无手术死亡。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技术对手术准确切除肥厚的室间隔以及解除左室流出道梗阻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50岁。因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VVI非程控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康益厂:TuR201VVI型,20159号),脉冲幅度4.7V,脉宽0.64ms,起搏频率65次/min,磁频率92次/min,反拗期344ms,感知灵敏度+1.18mV,-1.14mV。导管电极经左侧头静脉径路定位于右室心尖部,起搏阈值0.5mA,腔内心电图呈RS型,ST段明显抬高,振幅8.7mV,起搏器埋置于左侧锁骨下方4cm的皮下。术后一般情况好。3年后因突发心悸、气促不能平卧,出现黄疸而入院。体检…  相似文献   

19.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与辽宁省人民医院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全国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研讨会暨第六届北方介入心脏病学研讨会于2001-02-24~25在沈阳万豪酒店召开,来自国内外316名代表参加了会议。1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本次会议收到关于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的论文20余篇。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已开展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单位近30余家,总例数约150例,其中辽宁省人民医院牵头的辽宁省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协作组收治72例,居亚太地区之首。本次会议由中华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评价起搏治疗对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左室流出道梗阻及临床症状的长期疗效。方法 25例HOMC患者接受起搏治疗,临床随访12个月,观察临床症状体征;采用超声心动图观察起搏前后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LVPW)、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Ds)、左房内径(LAD)、跨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及二尖瓣前向运动程度(SAM)、二尖瓣反流的变化。结果 25例患者中植入双腔生理性起搏器21例,占84%,单腔SSIR起搏4例,占16%。起搏治疗12个月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5例晕厥发作术后症状完全消失,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改善分别占82.6%和75.0%, LVOT显著下降,从术前89.7±23.8 mmHg 降至术后36.8±12.6 mmHg ,P<0.01,IVS、LAD、MVA减少,SAM运动明显改善,其他指标无显著变化。结论起搏治疗对HOCM长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