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观察气管切开患者在多人氧舱内使用人工鼻(HEM)行高压氧(HBO)治疗时,吸人氧气的温度、湿度变化,探讨气管切开患者在多人氧舱内的吸氧方式。方法采用随机区组配对分组的统计学方法,选择气管切开患者用HEM(称HEM组)和非气管切开患者常规用面罩(称M组)接受HBO治疗。观察上述两组HBO治疗吸氧时吸人氧气的温度、湿度(相对/绝对)变化。结果HEM组吸人氧气的温度、湿度持续增加(P〈0.01)。结论HEM对HBO治疗中气管切开患者吸人的氧气有湿化、加温作用,HEM可作为多人氧舱气管切开患者的吸氧方式。  相似文献   

2.
气管切开危重患者行高压氧治疗的陪舱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利琴  姚汉山  童建萍 《武警医学》2004,15(10):795-796
气管切开患者行高压氧 (Hyperbaricoxygen ,HBO)治疗时 ,需要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氧舱医护人员进舱陪护。我院高压氧科自 1998年 10月~ 2 0 0 3年 4月 ,共收治气管切开危重患者 31例 ,陪舱护理总数 2 79例次 ,无 1例因护理不当中断治疗或出现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对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内氧舱多以空气介质加压,戴面罩吸纯氧,所以,重症气管切开患者使用正常吸氧装置无法实现有效的吸氧,治疗效果不理想。为了方便气管切开危重患者的高压氧治疗,2006年4月至2007年11月,笔者经过多次实践研制了适用于气管切开患者使用的吸氧装置——V型管,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都证明高压氧(HBO)综合治疗颅脑外伤具有明显疗效[1],但在HBO治疗的同时,由于患者(尤其是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常有气管切开、且多带有引流管、输液管、导尿管等,因此HBO治疗期间的舱内护理与患者的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高压氧舱内空气细菌污染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压氧(HBO)舱在进行治疗时,患者病因各异,可带入各种病原菌,由于氧舱容积较小,可能造成交叉感染。我们在有感染可能的气管插管患者治疗时对舱内的空气细菌污染情况进行了检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影响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患者疗效的常见因素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6,他引:7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治疗颅脑损伤患者疗效的常见影响因素。方法对进行HBO治疗的179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考察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损伤类型、昏迷程度(GCS评分)、损伤部位、病灶数量、气管切开与否、颅脑手术次数、合并损伤、基础疾病、并发症、外伤性脑积水、开始HBO治疗的时间、HBO治疗的次数等,将上述因素对疗效的影响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以"首次HBO治疗的昏迷程度、HBO治疗时是否已行气管切开手术和开始HBO治疗的时间"为分组条件,将患者分为3组,并比较HBO对3组患者的疗效。结果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包括:首次HBO治疗时的昏迷程度、HBO治疗时是否行气管切开手术、开始HBO治疗的时间。GCS评分<9分的患者有效率为58.11%,与其他组比较最低(P<0.01);气管切开术后的患者有效率为46.4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首次HBO治疗距离外伤时间<1个月的患者有效率为91.35%,与其他组比较最高(P<0.05)。结论HBO治疗颅脑外伤患者疗效显著,排除禁忌证后应尽早行HBO治疗。  相似文献   

7.
婴幼儿如何在多人氧舱内安全、可靠地吸氧治疗一直困扰着国内只有多人氧舱的医院.2006年后我科将密闭式吸氧头盔用于多人氧舱内婴幼儿、面部水肿/下颌小不宜配戴面罩的患者,患者配合程度很高,头盔排氧完全采用舱外排氧,氧舱内氧浓度控制在23%以下,保证了高压氧舱的消防安全,有效杜绝了氧舱火灾事故的发生,同时头盔内氧浓度达到90%以上,保证了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气管切开患者不能使用面罩吸氧,此类患者进行高压氧治疗时需要解决吸氧装具与气管切开外套管的连接问题.气管切开患者进行高压氧治疗常用以下几种方式吸氧:(1)使用鼻导管开放式供氧.一般采用舱内的一级供氧装置,开启流量计把鼻导管放在气管开口处给氧.这种方式简单、方便,患者易于接受,也是采用最多的方法之一.缺点是:患者吸入的氧气混合大量的空气,不足以达到治疗的目的,而且氧气排放在氧舱内,造成舱内氧气浓度升高,从而带来安全隐患.(2)头罩吸氧 [1].这是一种高压氧舱专用供氧头罩,由有机玻璃制作而成.  相似文献   

9.
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质量控制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保持吸入高浓度的氧气.气管切开患者由于呼吸通道的改变,在空气舱内行HBO治疗时不能戴面罩供氧,常导致吸入氧浓度过低,影响疗效[1].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正常兔眼在高压氧 (HBO)治疗结束时及其后不同时程视网膜血流量的变化 ,为 HBO在眼科的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采用放射微球标记法分别测在 HBO治疗结束时、出氧舱后1,2 ,4,2 0 h时的视网膜血流量 ,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HBO治疗结束时 ,平均视网膜血流量由 (16 .87± 4.86 ) m l· min- 1 · g- 1 (对照组值 )降为 (0 .2 1± 0 .0 8) ml· m in- 1 · g- 1 (P<0 .0 1) ;出氧舱后 1h,平均血流量较 HBO治疗结束时明显升高 ,之后持续升高 ,至 4h时恢复正常 (P>0 .0 5 )。结论  HBO治疗后兔眼视网膜血流量明显减少 ,出氧舱后持续 4h的低血流量状态 ,有可能影响视功能。  相似文献   

11.
高压氧舱内采用呼吸机救治危重症26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压氧(HBO)舱内环境特殊,许多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无自主呼吸或呼吸微弱的患者无法进行及时而有效的HBO治疗,以至延误了抢救危重患者的最佳时机。曾有学者^[1、2]采用特制的简易装置进行治疗,但效果不理想。我科于2000年1月至2004年3月先后应用QS-l00C型、QS-2000C1型气动变压式多功能呼吸机,成功实现了HBO治疗与机械通气的结合,共治疗患者26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因高压舱特殊的治疗环境以及舱内设备条件的限制,长期以来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的对象只局限于生命体征稳定的适应证患者,而对于临床上急性缺血缺氧急需HBO治疗却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急危重症患者,无法得到及时的HBO治疗,以至错失了抢救的最佳时机.为此,我科与氧舱厂合作,在新的多人空气加压舱装配了舱外神经中央监护系统和舱内多功能呼吸机抢救设备,并成功应用于临床,自2008年3月至2010年1月已开展救治急危重症30例,共335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压氧(HBO)治疗同时在氧舱内联合静脉用药与单纯药物治疗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HBO治疗组130例,在HBO舱内静脉用药,对照组100例单纯药物治疗。结果 HBO组130例总有效率96.2%,对照组总有效率70.0%。HBO联合舱内静脉给药治疗疗效明显高于单纯药物治疗(P〈0.01)。结论 HBO治疗同时在舱内联合静脉用药可提高HBO治疗和药物治疗疗效,达到HBO治疗与药物治疗共同提高的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14.
我院自 1997年 3月~ 2 0 0 1年 12月收治 5 79例行高压氧 (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的气管切开患者中 ,出现脱管 5例 ,现将脱管原因及教训报告如下。脱管患者 5例 ,男 4例 ,女 1例 ,年龄 2 3~ 5 1岁。因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术后而行 HBO治疗有 3例 ,心肺复苏术后与高血压性脑出血后行 HBO治疗各 1例。 HBO治疗方法 :采用复合舱在多人空气加压舱内行 HBO治疗 [1 ] ,压力为0 .2 MPa(2 ATA) ,插管吸纯氧 4 0 m in2次 ,中间间歇吸空气 10 m in,每日 1次 ,每 10次为 1个疗程。脱管发生于加压阶段 2例 ,减压阶段 3例。 5例脱管患者中 …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实验性视网膜静脉阻塞眼在高压氧(HBO)状态下及HBO暴露后不同时间内玻璃体氧分压与视网膜血流量的变化,以指导HBO治疗的临床应用.方法 应用氩激光制作兔眼视网膜静脉阻塞模型,采用血气分析法和放射微球标记法分别测模型眼在高压氧暴露1 h,出氧舱后1、2、4及20 h时的玻璃体氧分压和视网膜血流量.结果 HBO状态下,模型眼玻璃体氧分压[(175.233±15.016)mmHg]较对照组[(94.500±14.438)mm Hg)]明显升高(P<0.01);出氧舱1 h氧分压即有下降趋势,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出氧舱2 h的氧分压继续下降,与对照组相比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氧舱4 h的氧分压与对照组相比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HBO状态下,模型眼视网膜血流量[(3.385±1.513)ml·min-1·g-1]较对照组[(0.256±0.083)ml·min-1·g-1]明显升高(P<0.01);4 h后继续升高,且已高于对照组(P<0.05);出氧舱后20 h,血流量升至对照组的3倍(P<0.01).结论 HBO状态下模型眼玻璃体氧分压升高,HBO暴露后视网膜血流量逐步增加,有助于实验性视网膜静脉阻塞眼局部血流量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心肺复苏后脑缺氧是制约预后的重要因素,防治脑缺氧、脑水肿常是复苏成败的关键。我院两年来对7例自缢患者经心肺复苏后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同时,予高压氧(HBO)治疗,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男6例,女1例,年龄23~35岁,我院初诊4例,院外转诊3例。自缢时间5~10分钟。全部病例均经体外心脏按压、日对口人工呼吸(我院《例经气管插管)、药物等复苏手段,心跳、自主呼吸2~13分钟恢复。复苏后均呈深昏迷状态并低氧血症,l例合并左心衰竭。在继续抢救的同时,予以HBO治疗。氧舱系HKC-22X7型氧舱。…  相似文献   

17.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常持续存在慢性呼吸衰竭,临床上仅以常规鼻导管低流量持续吸氧及呼吸兴奋剂等治疗,往往难以取得满意效果,常需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治疗,给患者带来一定痛苦,同时并发症多,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增加,患者及家属难以接受及配合此种治疗。  相似文献   

18.
颅脑损伤后出现昏迷及呼吸障碍的重症患者大多数需行气管切开术,以保证患者机体的氧供.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能够明显增加患者血氧含量,改善神经系统功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1].由于大多数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危重,气管切开后仍要求在高压氧舱内将呼吸机的机械通气与气管套管吸氧结合,因此护理管理质量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呼吸道的管理尤为关键,因为气管切开治疗开放了呼吸通道,使外源性病菌容易侵入肺部,增加肺部感染的可能性,且高压氧舱为完全封闭的治疗环境,缺少空气对流,加之持续高浓度氧供,导致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明显增多.由于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大部分意识不清,咳嗽、咳痰等条件反射减弱,无法自行排出呼吸道中的分泌物,因此较容易发生痰液潴留,使细菌繁殖增生,引发气管切开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本研究探讨高压氧舱内呼吸机联合气管套管吸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不同的治疗和护理模式对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与经鼻气管插管人工气道建立在重症破伤风致呼吸衰竭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江西省胸科医院院收治的92例重症破伤风呼吸衰竭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0例,女32例;年龄23~81岁[(47.5± 14.1)岁].43例行气管切开(气管切开组),49...  相似文献   

20.
高压氧治疗时,为了解决昏迷患者、婴幼儿、气管切开、呼吸微弱、呼吸动度小等问题,现有氧舱内所设“开放式急救吸氧装置”的主要缺点是:(1)供氧管路经舱外集中控制台控制流量(图1)。舱内供氧管氧气截止阀↑供氧软管→活瓣式面罩→图1原舱内急救吸氧原理框图因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