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影像学判断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53,自引:4,他引:53  
Wang D  Ling F  Li M  Zhang H  Miu Z  Zhang P  Song Q  Hao M  Zhang Y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11):844-846,I047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的影像学判断标准。方法 6名专科医师根据动脉瘤栓塞后血管造影不显影为100%、瘤颈少许残留为95%、瘤颈残留为90%、瘤颈残留并有少许瘤体残留为80%和少部分瘤体残留为〈80%的栓塞判断标准,对1995年3月至1999年7月用机械可脱式弹簧圈和(或)电解可脱式弹簧圈囊内栓塞的120例(121个)动脉瘤的血管造影片进行评价,并分析该标准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局限性。结果  相似文献   

2.
张晓龙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11):822-822
编辑同志 :发表在中华外科杂志 2 0 0 0年第 1 1期 ,第 844页《颅内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影像学判断标准的探讨》一文 ,回顾性分析了 1 2 0例 (1 2 1个 )动脉瘤的临床资料 ,对颅内囊状动脉瘤的栓塞结果制定了影像学判断标准。该标准首次将造影条件纳入制定栓塞标准的前提 ,有其科学性和规范性。因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 :颅内囊状动脉瘤在同样的栓塞情况下 ,造影剂的注射量及浓度、摄片速率不同、在不同的造影时间所观察的造影结果会有所不同。该标准为动脉瘤具体栓塞操作结局的归纳总结 ,有相对的实用价值。譬如 95%的栓塞往往难以避免。该…  相似文献   

3.
汪晖  刘靖  周红霞 《护理学杂志》2003,18(10):768-769
对69例颅内动脉瘤病人进行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其中4例并发动脉瘤破裂再出血,3例并发脑血管痉挛,1例穿刺处绷带松散致穿刺部位血肿。其原因分别为机械刺激、凝血机制改变、血压急剧波动和术中肝素化、术后鱼精蛋白中和不够及穿刺点压迫包扎欠佳等。经及时对症处理。治愈4例,好转2例,死亡2例。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瘤致死的主要原因是出血及早期并发症,以往直接手术夹闭为主要治疗方法,但损伤较大。近年来,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血管内栓塞成为新的独特的治疗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在于微创性,利用人体正常的血管通道,到达动脉瘤腔进行施治,故无需开颅亦不必翻动脑组织,同时也避免了外科的血管分离操作,缩短了住院和康复时间,降低了手术死亡率.。近几年来我院共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9例,效果满意,现就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监测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和总结18例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监测护理及治疗经过。结果 经过正确的治疗和监测护理,本组病例全部获得了痊愈。结论 术前周密的准备和心理辅导与宣教、术中准确的配合、术后严密的监测与护理是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非黏附性液体栓塞剂与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脑部出血性疾病,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目前,可脱性铂金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的技术,以其微创、简便和迅捷的优点取得了长足进步。2002年10月Lancet杂志公布了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协作组(ISAT)历时8年的关于破裂囊状脑动脉瘤神经外科手术夹闭和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国际多中心随机试验的结果,发现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相对和绝对危险性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7.
动脉瘤囊内电解可脱性铂金弹簧圈栓塞术抗凝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晓青 《护理学杂志》2002,17(6):422-423
电解可脱性铂金弹簧圈 (GDC)栓塞技术是目前颅内动脉瘤首选神经介入治疗方法。具有手术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病人易于接受等优点。但术中、术后血栓形成引起的脑梗死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发生率为 4 6 % [1] 。因此术中、术后有效抗凝治疗防止血栓形成 ,对手术的成功非常重要。我科 1998年 3月至 2 0 0 1年 6月共施行动脉瘤GDC栓塞 4 5例 ,术中、术后均给予抗凝治疗 ,疗效满意。其护理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4 5例中 ,男 18例、女 2 7例 ,年龄 2 6~ 73岁 ,平均 5 3 0岁。其中后交通动脉瘤 2 0例 ,前交通动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可脱球囊辅助瘤颈成型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应用该技术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2例,其中前循环动脉瘤9例,后循环动脉瘤3例。宽颈型10例,非宽颈型2例。结果本组完全栓塞10例,90%以上栓塞1例,90%以下栓塞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血栓形成1例,脑血管痉挛4例。1年后复查,90%以下栓塞的1例宽颈型颅内动脉瘤患者复发。平均随访18个月,除1例Ⅳ级患者轻度智力减退,语言欠流畅外,其余患者均无神经损害症状。结论球囊辅助瘤颈成型技术能明显提高动脉瘤栓塞的致密程度,降低复发率,提高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Wu C  Xu BN  Li BM  Jiang JL  Wang J  Cao XY  Yu XG  Zhou DB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9):1496-1499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009年1月至12月139例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其中80例行开颅手术治疗,59例行介入治疗.开颅手术采用动脉瘤夹闭、孤立及包裹等方法 ;介入治疗采用动脉瘤单纯栓塞、支架辅助栓塞等方法 .开颅手术中常规使用脑电图及体感诱发电位进行监测.术中应用多普勒超声和荧光血管造影监测血流情况.结果 80例开颅手术中动脉瘤夹闭73例,颈内动脉阻断动脉瘤孤立6例,动脉瘤包裹1例.59例介入治疗中单纯栓塞33例,支架辅助栓塞26例.80例开颅手术治疗患者中,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4分者71例(88.8%),3分者6例(7.5%),2分者1例(1.2%),1分者2例(2.5%).59例介入治疗患者GOS评分5~4分者54例(91.5%),3分者5例(8.5%).结论 开颅手术和介入治疗是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应当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个性化的治疗策略,使患者得到安全、有效、持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对3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8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5例脑梗死、1例动脉瘤破裂再出血、1例脑血管痉挛、1例穿刺点血肿.经及时发现作相应处理后,6例痊愈、1例好转、1例死亡.提出加强栓塞治疗术后的并发症观察及护理,是保证栓塞治疗预期效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颅内巨型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近7年来治疗的28例巨型动脉瘤病例进行分析,探讨其治疗方法及其疗效,对球囊闭塞近端载瘤动脉的治疗方法进行评价方法将近年来治疗的巨型动脉瘤病例进行分组,比较其治疗方法的优缺点。血管内治疗主要采用球囊闭塞近端载瘤动脉。结果16例采用球囊闭塞近端载瘤动脉病例中13例动脉瘤完全闭塞,其中4例动脉瘤完全消失。除死亡2例外无病情加重。结论血管内治疗可以使直接手术难于治愈的颅内巨型动脉瘤获得治愈,并且消除其占位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脑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在脑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初步应用经验,以提高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方法 对65例确诊或疑诊为脑动脉瘤的病例分别行常规脑血管造影成像(二维影像)和脑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三维影像)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5例患者经上述检查,共检出60例66个动脉瘤,5例造影阴性。60例6个动脉瘤中,囊内栓塞43例46个;行载瘤动脉闭塞3例3个;外科手术10例10个;颅内外动脉搭桥术后闭塞载瘤动脉1例1个;未治疗3例6个。有2个动脉瘤二维影像上未显示,而三维影像上显示;3个动脉瘤通过二维影像认为不适合栓塞十分困难或危险,通过三维影像的帮助得以栓塞;3个动脉瘤二维影像上显示可行栓塞,而三维影像发现不能栓塞。囊内栓塞的46个动脉瘤中,38个(82.6%)二维影像上达100%栓塞,但其中8个三维影像上有残留。结论 脑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可提高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治疗急诊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最大径≤3mm)中的操作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急诊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7例颅内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患者资料,分析治疗方法、疗效、并发症、预后及6~12个月随访结果,评价支架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操作技巧。结果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完全栓塞5例,次全栓塞1例,单纯植入支架1例;未发生破裂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术后3个月改良式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显示,6例恢复正常,1例恢复良好。6~12个月随访未发现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急诊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126例前交通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Huang Q  Li T  Wang Q  Duan C  Su Z  Han Z  Yin F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1):849-851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介入治疗的特点,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经血管内途径,采用可脱性弹簧圈对126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行栓塞治疗,未能栓塞者多数行手术治疗。结果:成功栓塞109例,其中100%闭塞97例,95%-98%闭塞12例。17例栓塞未成功者,行外科手术治疗15例,2例因脑血管痉挛而未进行处理。123例患者治疗后痊愈;1例死亡;2例栓塞失败后未进行治疗的患者,分别随访5个月及1年,动脉瘤自愈。本组32例治疗后获随访3周-30个月,行脑血管造影,30例动脉瘤未见显影;2例复发,经再次栓塞后治愈。结论:多数前交通动脉瘤可经血管内栓塞治愈,不能行血管内治疗的可行外科手术治疗,极少数病例可自愈,但远期效果仍需行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5.
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Wang D  Ling F  Zhang H  Song Q  Hao M  Li X  Qu H  Li G  Wang A  Fu L  Fu S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7):389-391
目的报告使用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guglielmidetachablecoil,GDC)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情况。方法气管内插管全麻和肝素抗凝下,经Tracker微导管放置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必要时辅以重塑技术(remodelingtechnique,RT)。结果成功栓塞8例动脉瘤,其中5例为100%栓塞,2例为95%,1例为90%。有4例既往用机械可脱式铂金弹簧圈(MDS)无法安全栓塞或Mag3F或2F微导管插管失败。无并发症。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安全可靠,效果良好,并可使部分MDS无法栓塞或栓塞危险性较大的动脉瘤得以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双LVIS支架套叠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血泡样动脉瘤(BBA)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BBA患者资料,按治疗方式分为双LVIS支架组(DLS组,18例)和非双LVIS支架组(NDLS组,27例),对比2组手术效果、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 DLS组、NDLS组术后即刻完全栓塞率分别为72.22%(13/18)和55.56%(15/27),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67%(3/18)、25.93%(7/27),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6个月,2组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个月DLS组复发率15.38%(2/13),低于NDLS组的57.89%(11/19,P=0.03);术后6个月2组复发率(0 vs 1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LVIS支架套叠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BBA安全、有效,能降低术后3个月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支架植入术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新型颅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26例30个颅内复杂动脉瘤行支架植入术弹簧圈栓塞术,术后6~24个月进行随访。结果术后即刻疗效:24个复杂动脉瘤完全栓塞,4个次全栓塞(栓塞95%以上),2个不完全栓塞;所有支架位置满意,载瘤动脉通畅。随访2例动脉瘤复发,未见支架移位、塌陷、狭窄,载瘤动脉通畅、光滑。结论颅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安全有效;应根据动脉瘤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具体技术。  相似文献   

18.
国产机械可脱式弹簧圈介入治疗的动物试验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H  Ling F  Du J  Wang D  Zhang J  Miu Z  Ma D  Song Q  Hao M  Li X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7):392-394,I079
目的 通过国产机械可脱式弹簧圈(MDS)的动物试验及临床初步应用,观察其操作性能及致血凝性。方法 利用中国白兔建立分叉部位动脉瘤模型,2周后进行国产机械可脱式弹簧圈的栓塞。5个动脉瘤共使用弹簧圈24枚。2 ̄3周后造影复查,并处死动物,滠出动脉瘤标本进行病理检查。临床应用于10例患者的栓塞,其中动脉瘤7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2例,海锦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1例。共使用弹簧圈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