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评价颈椎前后路联合减压、AO颈椎前路带锁钢板(cervical spime locking plate,CSLP)在治疗复杂颈椎损伤伴颈髓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10例椎体爆裂性骨折、椎板骨折合并颈髓损伤,5例颈椎脱位复位失败,3例颈椎椎体骨折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3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颈间盘突出,4例陈旧性颈椎脱位伴截瘫或不全截瘫患者行颈椎前后路同期减压,前路植骨,CSLP内固定。结果 本组25例患者经6—37个月,平均18个月随诊,植骨块在术后3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无钢板松动、螺钉松动等并发症。颈椎生理曲度良好,颈椎稳定性良好,术后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对于某些复杂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单纯前路或单纯后路的治疗效果均不令人满意,采用颈椎前后路同期联合减压可以一次性彻底解除脊髓前后方受压,对于由此而引起的颈椎不稳,可采用颈椎前路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来解除,CSLP具有高度的内在稳定性,其生物相容性好,无磁性、融合率高、手术操作安全可靠。手术适应证为:椎体爆裂性骨折合并椎板骨折;颈椎脱位复位失败;陈旧性颈椎脱位;颈椎椎体骨折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颈间盘突出。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颈椎后路单开门钛网固定的椎板成形术在脊髓型颈椎病和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5例脊髓型颈椎病和6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实施颈椎后路单开门减压,钛网固定开门椎板的手术方式。结果:本组切口均一期愈合,脊髓型颈椎病JOA改善率平均达68.16%。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脊髓功能分级平均为提高1.3级。结论:本术式对脊髓活动度影响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4年7月12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应用后前路一期手术治疗,先行后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行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脊髓功能采用JOA评分进行评定,随访观察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病例随访平均16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4.83分,术后12个月时JOA平均评分11.08分,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无内植物松动、断裂发生,均获骨性融合。结论: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采用后前路联合一期手术治疗,可达到充分的减压、即刻可靠的稳定,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有利的条件,但应根据患者具体的损伤机制和MRI等影像学特点,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在治疗颈椎骨折脱位中的价值。方法:12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的患者,均在全麻下行颈前后路联合手术,减压、复位、钛网植骨及ORLON钢板前路固定前后路联合与后路双侧侧块钢板固定。结果:随访患者中,平均随访时间11.6个月。骨折、脱位复位理想,植骨术后3~6个月融合,无钢板镙钉松动、断裂。结论:严重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选择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获得了满意的复位、神经功能的改善和即刻稳定性的重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术后护理方法。方法:对56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行手术治疗,并给予系统全面的护理。结果:本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JOA评分平均增加3.9分,随访12、24、48周,JOA评分分别平均增加6.9、7.6、8.2分。结论: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术后患者进行有效、系统、全面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长节段颈髓损伤的损伤机制以及后路广泛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1例无骨折脱位型长节段颈髓损伤的患者,其中先天性颈椎管狭窄和继发性颈椎管狭窄的颈脊髓损伤共25例(80.65%);伴后纵韧带钙化3例(9.68%);伴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2例(6.45%),采用后路广泛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脊髓功’能的变化及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31例术后随访3~17个月,平均9个月,术静ASIA评分平均为96.63±6.4分,术后3周ASIA评分平均为158.53±12.4分,术后3个月ASIA评分平均为18i.68±12.6分,术前和术后两者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两者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除2例术后脊髓功能无改善外,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颈椎椎管狭窄是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重要原因;作用因素有惯性作用和直接外力;后路广泛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手术能获得较理想的脊髓功能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 2 4例 (死亡 1例 ) ,术后随访 3— 2 1个月 ,平均 11个月 ,比较手术前后ASIA运动和感觉评分。结果治疗后 ,患者的ASIA运动及感觉评分分别由 (3 5 .2± 7.1)分、(72 .4± 13 .1)分增加至 (5 9.3± 6.8)分、(12 2 .2±15 .2 )分 ,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双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对脊髓减压彻底并可较好地保持后路结构的完整性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护患沟通在颈椎骨折脱位不伴脊髓损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对17例颈椎骨折脱位不伴脊髓损伤患者,给予人文关怀、专业知识宣教、围手术期心理辅导及术后康复指导。结果:17例患者均能接受医疗护理措施,提高配合度,未出现任何并发症,好转出院。结论:加强颈椎骨折脱位不伴脊髓损伤患者护患沟通是保证获得和维持良好治疗效果的有利措施和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AXIS侧块钢板和前路颈椎自锁钢板固定系统在治疗颈椎骨折脱位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颈椎骨折脱位后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患者8例。结果经该术式治疗8例患者均骨性融合,疗效可靠,无钢板螺钉松动或植骨块移位现象发生,术后无神经恶化,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前后路联合应用能立即重建颈椎的稳定性,有利于脊髓损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手术方案选择,评价手术效果。方法对2006年12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19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根据影像学改变分别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术后随访3~12个月,比较术前及随访时JOA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所有病例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前路手术植骨融合率100%,后路手术无再关门现象发生。19例患者入院时JOA评分平均5.8分,随访时JOA评分平均12.9分,JOA评分改善率平均63.4%,手术优良率73.6%。结论对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早期进行手术治疗,根据影像学改变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可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The epidemiology, biomechanics, physiopathology, emergency medical systems,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therapy related to acute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ar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脊髓型颈椎病脊髓慢性损伤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对脊髓型颈椎病脊髓慢性损伤早期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SE-EPI)序列对31例临床确诊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髓常规MRI和DTI检查。测量病变处ADC值和FA值并按病变常规T2WI高信号阳性与阴性分组进行数据分析,计算常规MRI和DTI对颈髓病变检出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结果所有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能完成DTI检查,后处理图像颈髓显示清晰,无明显图像变形及伪影。9例(29%)表现为颈髓病变T2WI高信号的患者均出现颈髓受压平面ADC值升高,FA值下降,平均ADC值为(1183.44±121.96)×10-6mm2/s,相应FA值为(432.56±59.97)×10-3,与正常值相比有统计学意义;22例(71%)颈髓病变T2WI高信号阴性患者中,7例(32%)病变处平均ADC值及FA较正常值无明显变化;15例(68%)颈髓受压平面ADC值升高,FA值下降,平均ADC值(1055.07±80.61)×10-6mm2/s,FA值为(501.87±41.09)×10-3,有统计学意义。检查方法的敏感度常规T2WI为29.0%,DTI为67.7%;特异度常规T2WI为71.0%,DTI为22.6%;PPV常规T2WI为27.3%,DTI为72.7%;NPV常规T2WI为75.9%,DTI为24.1%。结论 DTI较常规MRI更早期而准确地诊断脊髓型颈椎病颈髓慢性损伤,是一种显示脊髓型颈椎病颈髓病变和观察病变修复过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护理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加植骨融合术,是目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靠而有效的方法之一。颈椎前路手术对机体造成的损害较大,会对呼吸、循环、消化及泌尿系统等带来一定的影响,如护理不当可引起肺部感染、窒息、泌尿系统感染、压疮等各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因此,病例的正确选择,术前准备、术前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及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2002年10月~2005年3月,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施行该项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共56例,通过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整体护理,均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髓室管膜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特点。方法分析32例颈髓室管膜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手术治疗结果。结果依据颈髓管膜瘤的MRI表现能作出定性诊断者占81.2%。32例均行手术治疗,获全肿瘤切除30例,次全肿瘤切除2例。所有患者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结论依据MRI表现颈髓管膜瘤的术前定性率高,但仍需与胶质细胞瘤、海绵状血管瘤、脊髓炎等鉴别。显微手术和肿瘤全切除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陈秀华 《中国疗养医学》2009,18(10):907-907
2008年2月9日我科收治了1例颈椎病术后并发颈脊髓损伤的患者,入院后患者表现为感觉、运动障碍,自理缺陷,神经衰弱,经过2个月的精心护理,康复出院。随访1年,患者已可自主行走,生活能自理,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