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巨大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巨大动脉导管未闭(PDA)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全组27(男8,女19)例,年龄6~54(24±15)岁,主动脉造影示PDA最窄径为13~28(16±4)mm。封堵后即刻和30min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术后2d,1、3、6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及X线平片检查。结果24例成功,3例PDA封堵后判断为有阻力性肺动脉高压,放弃治疗。成功的患者中,14例选用国产PDA封堵器,10例选用国产ASD封堵器。术后即刻降主动脉造影检查示,使用ASD封堵器中,有2例微量残余分流,5例少量残余分流,1例少~中量残余分流;PDA封堵器中,有4例微量残余分流,2例少量残余分流。术后30min,ASD封堵器4例微~少量残余分流,1例仍为少~中量残余分流;PDA封堵器仅2例微量残余分流。1例ASD封堵器治疗术后7h发生溶血,治疗72h溶血无减轻迹象,外科开胸取出封堵器并行PDA结扎术。术后2d,超声心动图示PDA封堵器1例微量残余分流,ASD封堵器5例微量残余分流。随访1~6个月,所有左心内径增大的患者均明显回缩,未发现残余分流和导管再通。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治疗直径≥13mm的PDA是一种安全有效地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2.
雷芸  张伟华  尹小龙  丁云川  姚雨凡 《心脏杂志》2005,17(2):190-191,194
目的评估介入治疗心脏复合畸形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心脏复合畸形患者10(男6,女4)例,年龄5~53岁。其中房间隔缺损(ASD)并发肺动脉瓣狭窄(PS)2例、室间隔缺损(VSD)2例和动脉导管未闭(PDA)1例,PDA并发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PS各1例;VSD修补术后遗留ASD2例,ASD修补术后遗留PDA1例和刀刺伤致左室前侧术后遗留VSD1例。ASD或PDA并发PS者,先扩张肺动脉瓣,再行ASD或PDA封堵治疗。ASD并发VSD者,先封堵VSD,再封堵ASD。结果10例患者介入手术均1次成功。5例ASD封堵器的直径为8~38mm,2例膜部对称性VSD封堵器的直径为14mm和6mm,1例用10mm肌部VSD封堵器。2例PDA均用弹簧圈封堵。封堵PDA或VSD后造影无残余分流。封堵ASD后超声心动图示无残余分流。3例并发PS者,肺动脉瓣扩张术后即刻肺动脉跨瓣压差明显下降,由术前50、38、40mmHg分别降低为20、15和21mmHg。有1例PDA封堵弹簧圈脱落至肺动脉远端未能取出。随访1年肺功能正常,无肺不张。全部患者随访3个月~1年,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心脏复合畸形安全可行,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um defects,ASD)封堵后残余漏再次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8月至2012年3月,9例PDA介入手术后残余漏患者,2例ASD介入手术后残余漏患者,术后随访发现封堵器械的分流,11例患者再次行介入治疗。术后即刻及长期应用超声心动图及实验室检查随访。结果 9例PDA及2例ASD患者中,8例再次置入蘑菇封堵器,3例弹簧圈,术后复查超声6例无残余分流;5例术后即刻存在少量残余分流,3例在术后1个月随访时残余分流消失,2例PDA患者置入弹簧圈后短期溶血,1例经内科治疗后好转,1例行外科急诊手术。结论先天性心脏病PDA、ASD介入治疗后出现残余漏行介入封堵的处理方法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中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动脉导管未闭(PDA)27例,房间隔缺损(ASD)22例,室间隔缺损(VSD)23例,其中1例VSD并发ASD,应用国产封堵器行介入治疗。随访1~5(4.1±2.1)年,观察其中长期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 71例患者成功介入治疗69例,成功率97%。1例ASD和1例VSD患者介入治疗未成功。5例患者术后即刻有微-少量残余分流,1月后复查残余分流消失。1例VSD患者术后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治疗后痊愈。随访1~5年无其他并发症出现。 结论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近期及中远期疗效可靠,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同期应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并发其他心脏畸形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全组13例,年龄3~42(9±17)岁。经临床、心电图、X线及超声心动图诊断为VSD并发其他心脏畸形,其中7例为房间隔缺损(VSD),5例为动脉导管未闭(PDA),1例为3种心脏复合畸形(VSD、ASD及PDA)。介入治疗顺序先行VSD封堵术,其次PDA封堵术,最后行ASD封堵术。术后1d、1个月、6个月及1年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ECG及X线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3例同期介入治疗均获得成功,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术后1d、1个月、6个月及1年TTE显示室间隔及房间隔无残余分流。并发PDA患者,应用PDA封堵器关闭术后10min降主动脉侧位造影,无残余分流。结论同期介入治疗ASD并发某些心脏畸形是一种有效、安全、简便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房间隔缺损(ASD)并评价其疗效。方法12例ASD患者行Amplatzer封堵术,均在经胸超声心动图(UCG)及透视监测下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结果12例均获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UCG显示2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分别于1个月后、3个月后UCG显示残余分流消失,即刻完全封堵率达83.3%。随访2个月至1年,无残余分流及封堵器脱落,肺多血及右心房室增大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在UCG指导下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ASD是一种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封堵术后残余漏患者于原封堵器内再封堵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2~2005年行介入封堵的431例先心病患者中,术后发生大量残余漏的共3例,其中房间隔缺损(ASD)1例,动脉导管未闭(PDA)2例,均为女性,该3例患者使用的均为早期产的国产封堵器,第1次介入封堵术均成功;术后2年封堵器内有大量残余漏。3例全部再次用国产封堵器封堵的方法处理残余漏。结果:3例均于原封堵器内再置入1枚国产封堵器,成功封堵残余漏。随访6个月~1年,再无残余分流。结论:先心病PDA、ASD介入封堵术后封堵器内大量残余漏患者,采用原封堵器内再封堵这种残余漏处理方法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CHD)动脉导管未闭(PDA)及房间隔缺损(ASD)的可行性并评价其疗效。方法44例CHD患者(PDA14例,ASD30例)。其中PDA患者在X线透视及造影监视下植入Amplatzer封堵器;ASD患者在X线透视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指引下经导管植入Amplatzer封堵器。术后重复TTE、ECG、及X线平片检查以评价疗效。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其中1例PDA患者术后2小时出现溶血,经内科保守治疗72小时后好转。术后随访显示肺动脉压力显著下降,PDA患者左心房(LA)、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及ASD患者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EDD)均明显回缩。除1例发生溶血的PDA患者6个月后仍存在少量残余分流外,其余病例均封堵完全;术后X线检查显示全部患者心胸比例不同程度缩小及肺血减少。结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PDA和ASD是一种安全简便、疗效可靠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7月至2014年5月施行的39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室间隔缺损(VSD)6例、房间隔缺损(ASD)15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8例.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进行术前筛选、术中监测及术后随访.结果 手术即刻成功38例,总成功率为97%.1例ASD封堵器固定不良,放弃封堵,转外科开胸修补,1例ASD少量残余分流在近期随访观察中消失.术后随访3~48个月,无严重不良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心病避免了开胸创伤大、全身麻醉及体外循环等高风险因素,操作简单,封堵效果好,术后恢复快,成功率高,安全性大,患者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SD)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22例ASD患者均为继发孔型,男性5例,女性17例,年龄3~67岁,体重11~65kg,缺损直径8~32mm,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多孔ASD2例,轻度肺动脉压升高6例,均经股静脉途径应用国产封堵器行封堵术,术后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22例患者均成功封堵。术后即刻完全封堵19例,3例有少量残余分流,随访分流消失,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房间隔缺损并发畸形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目的 :评价同期应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 (ASD)及其并发心脏其它畸形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方法 :全组 7例 ,年龄 2~ 6 5 (34± 2 8)岁。经临床、心电图、X线及超声心动图诊断为 ASD并发其他心脏畸形 ,其中 3例为肺动脉瓣狭窄 ,2例为二尖瓣狭窄 (L utembacher综合征 ) ,2例为动脉导管未闭 (PDA )。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关闭ASD前 ,先纠正其它畸形 (包括瓣膜成形术及 PDA封堵术 )。术后 3d,1~ 6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心电图、X线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7例同期介入治疗均获得成功 ,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术后 3d,1~ 6月TTE显示房间隔无残余分流。并发肺动脉瓣狭窄患者 ,术后即刻跨肺动脉瓣压差得到满意的下降 ;L utembacher综合征患者 ,二尖瓣瓣口面积分别由术前 1.0 ,1.2 cm2增加到术后 1.9,2 .0 cm2 ,左房平均压分别由 2 9,2 6 m m Hg(1mm Hg=0 .133k Pa)降至 8,7m m Hg;并发 PDA患者 ,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 PDA关闭术后 10 min降主动脉侧位造影 ,无残余分流。术后 6月 X线检查显示肺血减少 ,心脏房、室缩小。结论 :同期介入治疗 ASD并发某些心脏畸形是一种有效、安全、简便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心健^TM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及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病人年龄11个月~45岁,体重5~66奴。在X线透视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应用心健^TM封堵器按常规方法行介入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29例、动脉导管未闭23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房间隔缺损均为继发孔中央型;动脉导管未闭漏斗型9例、管型13例、窗型1例;室间隔缺损为膜周型。结果全组无死亡。即刻成功率98%(52/53),即刻完全封堵率92%(48/52)。1例窗形动脉导管未闭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后血尿,经药物治疗4日后症状消失;另术后早期少量残余分流3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随访1~6个月症状均消失。结论用心健^TM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及室间隔缺损可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初步评价房间隔缺损并发心房纤颤患者应用 Am platzer伞封堵房间隔缺损后心房纤颤的电复律疗效。方法 :2例患者 (5 1~ 5 3岁 )。在透视及食管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 Amplatzer伞封堵房间隔缺损。术后即时行超声心动图 ,术后 2 4h,和 1,3,6月 ,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房间隔缺损治疗效果。术后 6月行电复律。结果 :2例患者疗效均佳 ,房间隔未见残余分流 ,电复律成功 ,患者转为窦性心律 ,复律后无并发症及 Amplatzer伞移位。结论 :应用 Am platzer伞封堵房间隔缺损并发心房纤颤患者 ,电复律易成功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复律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监测下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SD)的可行性及实用价值。方法:全组共18例继发孔型ASD患者,均在常规C型臂X线机透视和TTE指导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结果:18例患者中有2例未放置成功而改为开胸手术;16例均成功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即刻完全堵闭,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TTE示ASD仍被完全封闭,未见残余分流。随访期间无任何并发症。结论:在TTE和X线透视指导下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型ASD安全可行,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evaluat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intraoperative device closure for secundum atrial septal defect (ASD) not referred to percutaneous closure.
Design and Patients: From April 2010 to December 2018, 231 secundum ASD children (≤14 years) directly recommended to surgical repair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Thes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parents’ choice based on surgeons’ recommendation. Follow-up evaluations were adopted at 2 weeks, 3 months, 6 months, and 12 months after the procedure and yearly thereafter. In Group A, 127 patients underwent an initial attempt at device closure. In Group B, 104 patients underwent a repair procedure under cardiopulmonary bypass.
Results: All patients survived. Group A had lower values of operation tim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 cardiac intensive care unit duration and amount of blood transfusion. Nevertheless, postoperative hospitalization time between two groups showed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group A, 109 (85.83%) patients were successfully occluded, whereas 18 (14.17%) patients were converted to open-heart surgery. No severe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the follow-up period.
Conclusion: Intraoperative device closure is safe, effective procedure for selected cases with secundum ASDs which were not referred to percutaneous closure because of more suitable occluder selection, no “unbutton effect” and stitching enhancement.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心房间隔缺损 (atrialseptaldefect,ASD)及动脉导管未闭 (patentductusarteriosus ,PDA)的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2 3例患者 (ASD 19例 ,PDA 4例 )。所有病例均在X线透视、造影及食道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ASD及PDA。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 2 3例患者术后 2 4h、1周行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检查 ,有 2例存在残余分流 ,术后即刻完全封堵率 91 2 %。术后 6个月随访TTE检查示所有病例均封堵完全 ,无残余分流 ;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 ,心胸比例不同程度缩小。结论 经导管置入Amp latzer封堵器是治疗ASD和PDA的一种操作简便、技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0例管型PDA患儿用Amplatzer PDA封堵器进行堵闭,2例窗型PDA用Amplatzer房间隔双伞封堵器堵闭。在透视下经6F输送器置入封堵器,术后10分钟,行右心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术后24小时、1、3个月分别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技术成功率为100%,患儿心脏双期连续性杂音均消失,术后10分钟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少量残余分流2例,均为窗型PDA。术后24小时超声心动图示上述2例仍有微量分流。术后24小时、1、3个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发现残余分流、PDA再通及封堵器移位,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2例有分流的患儿术后均出现急性溶血,经积极内科治疗后好转。其余10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PDA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对窗型PDA可试用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堵闭。对术后发生急性溶血者可采用内科治疗。  相似文献   

18.
经静脉闭合房间隔缺损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经静脉置入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ASD)的疗效。方法 :2 4例患者术前经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 ASD直径为 6~ 30 (18.96± 7.0 3) m m。在透视及经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静脉置入Am platzer封堵器闭合 ASD。结果 :2 4例 ASD直径的球囊测量值为 15~ 36 (2 6 .2 5± 7.5 7) mm ,选择的封堵器直径为 14~ 36 (2 6 .5 2± 7.15 ) m m。 2 4例封堵器置入均获得成功 ,术中无并发症 ,1例在术后第 3天出现 度 型房室传导阻滞 ,2周后恢复。 7例术后即刻超声检查显示微量残余分流 ,术后 1周复查均无分流。结论 :经静脉置入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 ASD是一种有效的非外科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导管封堵治疗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19例年龄≥ 6 0岁的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 ,术前经胸超声测量房间隔缺损直径为 10~ 34(2 4 .4± 8.2 )mm ,其中 3例患者为双孔型房间隔缺损。 11例患者合并心房颤动或阵发性心房颤动。X线胸片示心胸比例均 >0 .5 (0 .5 2~ 0 .70 )。术前心功能 (NYHA分级 )Ⅱ级8例 ,Ⅲ级 9例 ,Ⅳ级 2例。所有患者均在局麻下 ,应用X线透视和经胸心脏超声引导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结果术中测肺动脉平均压力 2 1~ 4 7mmHg(1mmHg=0 .133kPa) ,其中肺动脉平均压力 >2 5mmHg者 16例。所有患者均用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或国产双盘状封堵器一次封堵治疗成功。所用封堵器直径为 14~ 38mm。 3例双孔型缺损 ,2例用 2 8mm和 32mm封堵器一并封堵 ,另 1例用直径 14mm和直径 2 6mm的封堵器封堵成功。所有患者于术后 5~ 7d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 ,无残余分流。术后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 ,随访 1~ 30个月 ,无封堵器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封堵治疗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封堵治疗巨大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方法 全组17例,男性8例,女性9例,年龄15~43(24.5±11.1)岁.主动脉造影示PDA最窄腰部内径为18~26(25.5±1.8)mm,需采用腰部直径20mm以上的封堵器方可操作成功.术后3d及3个月后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 术前超声诊断,17例中6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17例患者中14例(其中5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封堵成功(操作和临床成功),成功率为82%(14/17).16例选用国产特制PDA封堵器,1例26 mm ASD因封堵器位置不能牢固地“站稳”而放弃封堵治疗;1例严重肺动脉高压且左向右分流为主存在少量右向左分流,经封堵试验为阻力性肺动脉高压不适宜治疗;1例术后第2天发生封堵器脱落入降主动脉,经捕获器成功取出体外,但死于误吸(迷走反射引起恶心呕吐)导致的严重肺部感染及感染性休克.封堵成功14例,封堵器直径为22~30(26.5±2.7)mm,术后即刻降主动脉造影检查示9例微量残余分流,均为封堵器中间存在云雾状分流,10 min后重复造影云雾状分流消失.术后3d及术后3个月超声心动图示患者所有左心内径增大均明显回缩,未发现残余分流和导管再通.结论 巨大PDA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争取介入治疗,成功后较普通PDA血液动力学恢复更明显,可获得较好的收益/风险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