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整合素β1在微粒皮混合移植中的异位表达及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 方法 建立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大鼠模型.第1部分实验分为3组,每组9只大鼠:(1)自体皮组,移植面积扩张比为10:1的自体微粒皮;(2)混合1组,移植自、异体微粒皮,面积扩张比均为10:1;(3)混合2组,移植自、异体微粒皮,面积扩张比分别为10:1和10:3.第2部分实验亦分为3组,每组6只大鼠:(1)自体皮组,移植面积扩张比为20:1的自体微粒皮;(2)混合1组,移植自、异体微粒皮,面积扩张比分别为20:1、20:3;(3)混合2组,移植自、异体微粒皮,面积扩张比分别为20:1和20:6.术后从各组大鼠愈合创面取样,第1部分实验于术后2、3、4周取样,第2部分实验于术后3、4周取样,每组大鼠各时相点检测3个样本.行常规组织学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整合素β1的表达.显微镜下测量表皮层厚度. 结果 (1)HE染色显示,术后各组大鼠创面的表皮层厚度明显增加,真皮内有不同程度的血管扩张和单个核细胞浸润.(2)术后2~4周,第1部分实验中2个混合组大鼠皮肤表皮层均明显厚于自体皮组(P<0.05或P<0.01);术后3、4周,第2部分实验中2个混合组大鼠皮肤表皮层厚度均明显厚于自体皮组(P<0.05或P<0.01).(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术后各组新生表皮中均可见整合素β1阳性细胞,以棘层和颗粒层为主.术后2周,第1部分实验中混合组整合素β1的阳性表达明显强于自体皮组(P<0.01),且混合1组的表达(10 982±2169)明显强于混合2组(4240±512,P<0.01);术后3~4周,混合1组的表达仍明显强于自体皮组和混合2组(P<0.01).第2部分实验仅在术后3周时混合2组整合素β1的阳性表达(1618±171)明显高于自体皮组(1060±146,P<0.05). 结论 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中,整合素β1的异位表达和表达增强与表皮细胞的增殖分化、创面冉上皮化以及表皮层增厚有密切关系,在促进创面愈合过程中,整合素β1阳性表达细胞很有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自异体微粒皮昆合移植的优化比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比例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后创面愈合的效果. 方法以雄性Wistar大鼠为供体,在雌性SD大鼠背部建立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1)异体皮组,移植面积扩张比为103的异体微粒皮.(2)自体皮组,移植面积扩张比为101的自体微粒皮.(3)混合1组,自异体微粒皮移植面积扩张比各为101.(4)混合2组,自异体微粒皮移植面积扩张比分别为101和103.于移植术后2、3、4周对各组大鼠创面进行外观和组织学观察,数码相机照相后运用图像分析软件测定创面愈合率和创面收缩率,并进行各组间的比较.结果(1)异体皮组大鼠创面随着排斥反应发生,除创缘有新生表皮向内爬行外均为肉芽创面;自体皮组因微粒皮数量偏少,术后2周仍有部分为肉芽创面;两个混合移植组术后2周创面基本上皮化.(2)移植后各组创面真皮内有不同程度的血管扩张和单个核细胞浸润,在异体皮组和混合2组中更加明显,自体皮组及混合1、2组大鼠创面的表皮层明显增厚.(3)异体皮组移植后2~4周,随着排斥反应的发生,其创面愈合率明显下降.移植后3周,自体皮组创面愈合率为(55±26)%,明显低于混合1、2组的(88±6)%和(76±10)%(P《0.05或0.01).(4)移植后3周,混合2组创面收缩率为(69±7)%,高于异体皮组[(58±11)%],其余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当比例的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可以促进创面愈合;当两者移植面积扩张比均为101时,具有较好的促创面愈合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自体微粒皮与异体脱细胞微粒真皮混合移植对创面愈合的影响,并对有关机制做进一步研究.方法 Wistar大鼠作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在SD大鼠背部建立全层皮肤损伤模型.90只SD大鼠分为5组,每组18只,第1组为自体微粒皮组;第2组为异体脱细胞微粒真皮移植组;第3、4、5组为混合移植组.混合移植组中自异体微粒皮的面积比例分别为:1∶1、1∶0.5、1∶0.25.术后第2、3、4周分别测量每组创面的愈合率,采集创面标本,做HE染色,检测纤维连接蛋白(FN)和层粘连蛋白(LN)、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混合移植组与自体微粒皮移植组比较,混合移植组创面愈合率及FN、LN均高于自体微粒皮组,其中1∶0.25混合移植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混合移植创面愈合率高于自体微粒皮移植,且自体微粒皮与异体脱细胞微粒真皮混合移植的面积比例按1∶0.25效果最佳,这可能与创面纤维连接蛋白和层粘连蛋白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自体脂肪颗粒及微粒皮混合移植修复大面积烧伤深度创面的效果. 方法选择20例重度烧伤患者,采用自身同体对照法,将患者双侧肢体或躯干对称部位创面分为脂肪颗粒+微粒皮组和微粒皮组,分别行自体脂肪颗粒+微粒皮(体积比1:1)混合移植和自体微粒皮移植.术后30、45、60 d计算2组创面愈合率;术后7、14、21、28 d取创面组织,行HE染色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结果移植术后30、45、60 d,脂肪颗粒+微粒皮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56.3±3.1)%、(76.4±6.1)%、(96.2±1.5)%,均明显高于微粒皮组的(28.3±2.0)%、(47.3±4.8)%、(85.4±2.2)%(P<0.01).HE染色显示脂肪颗粒+微粒皮组创面上皮化早于微粒皮组,胶原纤维排列较整齐.脂肪颗粒+微粒皮组PCNA阳性细胞较微粒皮组多,主要分布于表皮基底层. 结论自体脂肪颗粒+微粒皮混合移植可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阶梯比例自体微粒皮与异体脱细胞微粒真皮混合移植后创面的修复效果。方法 选雄性Wistar大鼠为移植供体,以60只雌性SD大鼠作为受体,制作全层皮肤创面,并按混合的比例不同分为混合皮A、B、C组、自体皮组(D组)、异体皮组(E组),移植扩张比为5:1。比较各组创而愈合率,微血管计数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和MMP-2蛋白表达。结果 (1)移植后2、3周,混合皮组创面愈合效果明显高于D组和E组,混合皮组间B、C组创面愈合率(28.94±2.97)%、(30.62±1.94)%;(81.14±9.30)%、(88.00±5.71)%显著高于A组(28.36±2.11)%;(79.81±7.07)% (P <0.05),而且A组有明显脱屑现象。(2)移植后2、3周,混合皮各组微血管数目明显高于D组、E组(P<0.05);移植后2周混合皮组间A组微血管数目(30.00±1.83)明显少于B、C组( 34.30±1.70)、(35.10±1.79)。(3)MMP-1在创面形成后表达上调,而后下降,但混合皮组MMP-1的表达高于D组,尤以A、B组明显;MMP-2在移植后第3周达高峰,混合皮组表达高于D组(P<0.05)。结论 自体微粒皮与异体脱细胞微粒真皮移植扩张比为4:1时,达到促进创面愈合的最佳比例,有利于微血管长入及MMP-1、2的适度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596自体微粒皮混合不同量异体微粒皮移植于大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观察创面愈合和收缩情况,优化异体微粒皮加入量以达到较好的促创面愈合效果。方法实验以雌性SD大鼠为受体,在其背部建立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供体为雄性Wistar大鼠。实验分3组,每组10只,其中对照组仅植入移植面积扩张比为20:1的自体微粒皮;实验1组和实验2组自体微粒皮的移植面积扩张比均为20:1,加入的异体微粒皮的移植面积扩张比分别为20:3和20:6。术后3、4周分别测定创面愈合率和收缩率,比较各组之间的区别。结果术后3、4周实验1、2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之间的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实验2组创面愈合情况要优于实验1组。就创面收缩而言,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量的异体微粒皮混合自体微粒皮移植可促进创面愈合;在移植面积扩张比为20:1的自体微粒皮中。混合移植面积扩张比为20:6的异体微粒皮较混合20:3的异体微粒皮具有更佳的促创面愈合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不同厚度异体皮制备的微粒皮混合自体微粒皮移植于大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后对创面愈合的影响。 方法 制作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以移植面积扩张比为 5∶1的自体微粒皮为对照组 ( 10只 ) ,两种不同厚度异体皮制备的微粒皮与同样扩张比的自体微粒皮混合移植为实验组 ,其中实验 1组异体微粒皮厚度为 0 .3mm(10只 ) ,实验 2组 0 .6mm(6只 )。比较移植后 2、3、4周 3组大鼠创面愈合率、收缩率及组织学差异。 结果 创面愈合率 :移植后 2周实验 1组大鼠( 94 .5 8± 3.99) %和实验 2组 ( 95 .2 8± 1.93) %均高于对照组 ( 88.2 8± 6 .85 ) % (P <0.0 5 ),移植后 3周实验 2组 ( 94 .5 5± 3.4 7) %高于实验 1组 ( 89.5 1± 4 70 ) %及对照组 ( 88.5 1± 5 .5 9) % (P <0.0 5),移植后 4周 3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创面收缩率 :实验 1组大鼠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 5),实验 2组各时相点均低于实验 1组及对照组 (P <0.0 5)。组织学检查 :移植后 2周实验组大鼠有明显的淋巴细胞灶性浸润 ,移植后 4周 3组之间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P>0.0 5 )。结论 适量的异体微粒皮混合自体微粒皮移植 ,可以促进创面愈合 ;混合移植等量异体微粒皮时增加其真皮厚度 ,能够减  相似文献   

8.
创面愈合过程中创缘表皮干细胞的再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皮肤干细胞在全层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分布与增殖分化特征,以及该特征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0只Wistar大鼠背部各制备4个面积为2.54cm2的全层皮肤创面,将刨面随机分为2组,即银锌霜治疗组(20个创面),空白对照组(20个创面).分别于伤后3d、1周、2周和3周以组织学检查动态观察各组治疗效果,并以β1整合素、角蛋白19(K19)免疫组化法检测表皮干细胞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两组创面愈合率为银锌霜组80%(16/20),对照组60%(12/20).两组创面肉芽组织于各时相点均未见β1整合素、K19阳性细胞出现,但于创缘表皮的棘层或颗粒层出现了散在的β1整合素和K19同时染色阳性细胞.且越接近创面这些阳性细胞越密集,组织学上与基底层的阳性细胞无直接联系,其数量随着创面的缩小渐渐增加,直到创面愈合.上皮化后,这些阳性细胞逐渐减少,并随着愈合创面表皮脚的出现而消失,而感染创面的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少于未感染创面的阳性细胞数.结论表皮干细胞能动地参与创面的修复,创缘表皮干细胞再分布的主要功能可能促进创面再上皮化.  相似文献   

9.
创面愈合过程中创缘表皮干细胞的异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观察创缘表皮干细胞在全层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分布特征,初步探讨其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已行BrdU活体标记的 20只Wistar大鼠背部制备4个为2.54 cm2的全层皮肤创面,分别于伤后3、7、14和21 d(n=5)行组织学检查,动态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行β1整合素、角蛋白19(K19)与BrdU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表皮干细胞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分布情况.结果创面愈合率为83.75%(61/80).所有创面肉芽组织于各时相点均未见β1整合素、K19阳性细胞出现,但于创缘表皮的棘层或颗粒层均出现散在的β1整合素、K19和BrdU阳性细胞.且越接近创面阳性细胞越密集,组织学上与基底层的阳性细胞无直接联系;其数量随创面的缩小逐渐增加,直至创面愈合.创面上皮化后,阳性细胞逐渐减少,并随愈合创面表皮脚的出现而消失.而感染创面的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少于未感染创面.结论表皮干细胞能主动参与创面的修复,创缘的表皮干细胞异位的主要功能可能是促进创面再上皮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运用自体微粒皮移植与异体皮混合移植在特重度度烧伤创面治疗效果。方法对我科与2002年1月~2006年12月应用自体微粒皮与异体皮混合移植治疗特重度烧伤1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特重度烧伤患者存活,自体微粒皮生长良好,创面覆盖率达到95%以上。所以患者接受随访5~12个月,供、受皮区未见明显瘢痕或仅有轻度瘢痕,愈合后皮肤外观、弹性及功能恢复较好。结论早期自体微粒皮与异体皮混合移植治疗特重度烧伤效果良好,患者存活率高。  相似文献   

11.
表皮干细胞在糖尿病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创伤后不同时期表皮厚度、表皮干细胞(epidermalste mcells,ESCs)数量变化和分布特征及创面愈合率等动态变化,探讨ESCs与DM皮肤创面难愈之间的关系。方法 48只Wistar大鼠,雄性,体重180~200g。随机分为DM组和正常对照组,各24只。DM组大鼠制备DM大鼠慢性创面愈合模型。两组大鼠同时用特制打孔器在大鼠背部脊柱两侧约1.5cm制作直径1.8cm、面积2.54cm。的全层皮肤缺损(共计96个创面),分别在致伤后第3、7、14和21天拍摄创面,计算创面愈合率;取创缘及肉芽组织,行HE染色及角蛋白19(keratin19,K19)和β1整合素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微图像分析系统测量表皮厚度、阳性部分面积及灰度值。结果 致伤后第3、7、14和21天,正常对照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分别为24.48%±3.37%、50.46%±1.26%、92.82%±2.12%和99.41%±0.66%,而DM组分别为2.43%±1.02%、40.59%±1.65%、80.77%±3.57%和85.40%±0.94%,两组同时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致伤后第3、7、14和21天,正常对照组表皮厚度分别为26.43±3.21、33.29±3.52、31.53±3.35和26.01±3.19p.m,DM组表皮厚度分别为23.58±2.33、31.02±3.38、33.72±5.49和21.80±4.02p.m,致伤后第3、21天,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致伤后第3、7、14和21天,正常对照组K19染色的平均阳性单位(positiveunit,PU)值分别为91.68%、93.14%、72.27%和70.31%,而DM组分别为40.29%、40.79%、29.94%和10.37%;正常对照组β1整合素染色的平均PU值分别为49.60%、91.16%、77.13%和57.17%,DM组分别为38.94%、24.16%、61.36%和38.83%,与正常对照组同时期比较,DM组K19和β1整合素染色的平均PU值都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Cs数量少和活性低可能是DM创面难愈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自体皮与异体皮混合移植中的层粘蛋白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对大张异体皮打洞嵌植小块自体皮混合移植皮片中层粘蛋白 (L N )的表达研究 ,探讨自体皮与异体皮混合移植促进 度烫伤创面愈合的机制。方法 清洁级 SD大鼠背部脱毛后 ,造成占体表总面积10 %~ 15 %的 度烫伤。伤后 3天切痂 ,移植大张打洞的异体皮。异体皮移植后第 3天 ,嵌植小块自体皮 ,完成皮肤混合移植。在异体皮移植后 3、5、7、14和 2 1天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移植皮片中 L N的表达。结果 异体皮移植后第 7天出现排异反应 ,表现为异体表皮逐渐被爬行而来的自体表皮所铲除替代 ,异体真皮表面仍可见 L N阳性表达。异体皮移植后第 14天 ,从自体皮岛迁移来的表皮细胞下有零星 L N表达 ,异体皮中的 L N仍基本保持完整。异体皮移植后第 2 1天 ,自体表皮已基本覆盖异体皮区 ,L N表达已基本完整。结论 大张异体皮打洞嵌植小块自体皮混合移植中的异体皮为创面愈合提供了基底膜成分 ,有助于改善创面愈合的外观和功能  相似文献   

13.
烫伤大鼠不同深度创面组织中表皮干细胞分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初步观察烫伤大鼠不同深度创面组织中表皮干细胞的分布情况。方法将32只SD大鼠分别造成Ⅰ、浅Ⅱ、深Ⅱ和Ⅲ度烫伤,伤后24h取创面组织标本,制作切片。采用细菌蛋白一生物素标记法(LSAB)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α2、β1整合素及角蛋白10(K10)作为一抗,观察不同创面组织中表皮干细胞的表达和分布情况。结果Ⅰ度烧伤创面组织中,K10阳性细胞分布于表皮的棘细胞层、颗粒层、透明层,α2、β1整合素阳性细胞分布于表皮基底层,数量多。浅Ⅱ度创面中,α2、β1整合素阳性细胞位于残留的基底层和皮肤附属器(主要是毛囊)中,数量较少。深Ⅱ度创面中,α2、β1整合素阳性细胞仅存在于真皮深层健存的皮肤附属器中,数量很少。Ⅲ度创面中,罕见α2、β1整合素阳性细胞。结论表皮干细胞在烧伤创面中的分布与烧伤深度有关,残存的表皮干细胞可能是创伤修复过程中再上皮化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促进大鼠深Ⅱ°烫伤创面再上皮化作用及对表皮干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6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组(正常对照组,n=6)、B组(单纯烫伤组,n=30)、C组(bFGF治疗组,n=50)。利用大鼠5%深Ⅱ°烫伤模型,于伤后1、3、7、14和21d采取创面边缘皮肤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创面边缘上皮及深层皮肤附件上皮整合素-β1(integrin-β1)、角蛋白19(K19)和PCNA以及上皮钙依赖性黏附素(E—cadherin)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皮肤中,整合素-β1、角蛋白19、PCNA和E-cadherin表达主要集中在Wistar大鼠表皮层的基底部及毛囊球部。皮肤烫伤初期,以上指标变化不显著。7—14d时,整合素-β1和角蛋白19同时阳性表达的细胞有所增强,PCNA和E—cadherin的表达增强。当局部外用bFGF后,创伤初期(1—3d)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14d,阳性表达角质形成细胞出现在创缘的棘层与颗粒层,毛囊根部的阳性标记细胞强于对照组。结论bFGF促进深Ⅱ°烫伤大鼠创面愈合与加速启动创缘表皮基底层的表皮干细胞以及皮肤附件上皮的迁移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大而积深度烧伤后混合皮肤嵌植与微粒皮移植疗效的差异. 方法 回顾性总结笔者单位1992-2008年17年间收治的101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混合嵌植组52例、微粒皮组49例.比较2组患者首次自体供皮面积、首次自体皮覆盖创面面积,首次自体皮移植成活率、自体皮理论扩展倍数、自体皮实际扩展倍数、自体供皮总面积,以及术后残余创面情况、大关节功能状况等. 结果 混合嵌植组、微粒皮组的首次自体供皮面积分别为(3.25±0.48)%、(3.01±0.21)%TBSA,首次自体皮覆盖创面面积分别为(30.4±3.6)%、(41.4±1.3)%TBSA,首次自体皮移植成活率分别为(99.9±1.9)%、(87.5±6.8)%,自体皮理论扩展倍数分别为(9.5±1.3)、(13.9±1.4)倍,自体皮实际扩展倍数分别为(9.5±1.3)、(12.0±1.5)倍,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嵌植组、微粒皮组自体供皮总面积分别为(14.2±1.9)%、(14.0±2.1)%TBSA,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嵌植组、微粒皮组残余创面超过0.5%TBSA者分别有23例占44.2%、37例占75.5%;混合嵌植组大关节功能状况较好者34例占65.4%,微粒皮组18例占36.7%. 结论 微粒皮移植法自体皮扩展倍数明显大于混合嵌植法,能更充分利用有限皮源;混合嵌植法创而愈合质量和大关节功能恢复状况优于微粒皮移植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嵌合体大鼠诱导异种皮肤移植免疫耐受的可行性。方法 采集兔骨髓干细胞,经行宫内胎鼠移植以及对新生子鼠行肝内注射,制作兔骨髓干细胞嵌合体大鼠模型。6周后将15只嵌合体大鼠分为A组(8只)、B组(7只)。将A组大鼠皮肤移植给供髓兔,将7只非嵌合体大鼠皮肤移植给非供髓兔作A组对照;将B组大鼠、7只非嵌合体大鼠(B组对照)皮肤同时移植给供髓兔。记录移植后皮片成活时间、创面愈合时间。结果A组对照移植皮片成活(9.3±1.8)d,创面于(20.9±2.1)d愈合;A组移植皮片成活(15.1±2.6)d,创面于(18.5±1.3)d愈合。B组及其对照移植皮片的成活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与A组相似。与各自对照皮肤移植相比,A、B组皮片成活时间延长(P〈0.01),创面愈合时间缩短(P〈0.05或P〈0.01)。结论 嵌合体大鼠行异种皮肤移植后能诱导移植皮片免疫耐受.使其成活时间明显延长.创面愈合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用自体焦痂作为微粒皮移植的覆盖物的可行性。 方法 选择12例重度烧伤患者,于其伤后3—7d内切痂,并用自体焦痂替代异体皮作为微粒皮移植术后的覆盖物。术后1—6周观察患者移植部位的焦痂情况和微粒皮存活情况,术后6周计算创面愈合率。记录患者创面愈合时间。结果 术后1—2周,移植部位的焦痂完整,与机体贴附紧密。术后3—4周,焦痂开始呈干痂状并逐渐与创面分离,其下的自体微粒皮已生长并融合成片状。第5—6周,焦痂进一步分离直至完全脱离创面,自体微粒皮融合成大片,残留少量肉芽创面。本组患者术后6周的创面愈合率为(87±4)%,创面愈合时间为伤后(56±8)d. 结论 用自体焦痂替代异体皮覆盖移植的微粒皮方法可行,并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宋兰玲 《护理学杂志》1996,11(4):216-217
自体微粒皮及同种异体皮混合移植手术的配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宋兰玲特大面积烧伤,尤其是Ⅲ°烧伤需植皮治疗,常因自体皮源匮乏使创面修复时间较长。1986年张明良等首创微粒自体皮移植术后,我院1992~1994年采用自体微粒皮、同种异体皮混合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19.
严重烧创伤等所致皮肤损伤后的愈合能力随着人年龄的增大而逐渐降低,其原因涉及多方面,其中表皮细胞增殖分化潜能的改变可能是其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皮肤中β1整和素及细胞角蛋白K19仅在具有增殖与分化潜能的表皮干细胞和短暂扩充细胞上表达,本研究利用β1整和素和细胞角蛋白K19单抗,观察人胚胎期、幼儿期、成人期皮肤中表皮干细胞和短暂扩充细胞分布、数量的差异,并探讨这种差异特征与创面表皮再生能力随年龄降低的关系.分别取23~24周龄胎儿、4~10周岁幼儿、35~51岁三组全层皮肤.取材后即刻10%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5μm待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β1整和素和细胞角蛋白K19单抗分别购自Neo Markers和Maxim Biotech公司.β1整合素细胞膜染成棕黄色为阳性细胞,角蛋白细胞浆染成棕黄色为阳性细胞,同时设不加一抗的阴性对照.结果显示在胎儿期皮肤表皮基底层细胞β1整和素及角蛋白K19染色均为阳性,毛囊隆突部细胞β1整和素及角蛋白K19表达也均为阳性.幼儿期表皮基底层细胞中有部分细胞表达β1整和素及角蛋白K19,阳性细胞并非散在均匀分布,而是数个阳性细胞相对集中呈片状分布,β1整和素与角蛋白K19的表达规律相似.成年人表皮基底层中表达β1整和素及角蛋白K19的细胞也呈片状分布,阳性细胞率较幼儿组低,且染色强度较弱.本实验结果提示,胎儿期表皮基底层均为表皮干细胞和短暂扩充细胞,毛囊隆突部也含有大量的表皮干细胞和短暂扩充细胞,而幼儿期表皮基底层中仅有部分细胞为干细胞和短暂扩充细胞,成人期干细胞及短暂扩充细胞所占的比例则进一步降低.这可能与胎儿期皮肤的损伤在结构上能够完全修复,包括皮肤附件如毛囊、汗腺等也能完全再生,以及临床中幼儿皮肤损伤后再上皮化能力较成人强的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20.
自异体皮混合移植的临床意义与排异机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大面积深度烧伤后早期切除焦痂、覆盖创面,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此为医学界目前的共识。但大面积深度烧伤后自体皮缺乏,如何以有限的自体皮永久性覆盖创面一直是临床面临的难题。目前为解决这一难题而发展起来的临床技术大致有自体皮与异体皮混合移植、微粒皮移植、培养表皮细胞皮片移植和人工皮移植。其中自体皮与异体皮混合移植是瑞金医院烧伤科在20世纪60年代抢救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创造性的皮肤移植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用很小面积的正常皮肤,移植覆盖大面积烧伤创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