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了解微管解聚剂在缺氧早期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损害中的作用。方法常规方法分离培养Wistar乳鼠心肌细胞,分为正常组、微管解聚组(培养液中加入4μmol/L秋水仙碱)、缺氧组、缺氧解聚组(4μmol/L秋水仙碱联合缺氧处理)。分别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4组细胞线粒体分布情况,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变化,生物氧耗呼吸仪检测呼吸调节比(RCR),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腺苷三磷酸(ATP)含量。缺氧组及缺氧解聚组所设时相点为缺氧后10、20、30、60min。结果正常组线粒体呈粒状、排列规则,微管解聚组较之发生轻微改变:缺氧20、30、60min,缺氧解聚组线粒体分布的无规律性及形态结构损害均较缺氧组严重;细胞RCR分别为1.58±0.37、1.51±0.32、1.12±0.11,明显低于缺氧组3.85±0.56、2.98±0.44、1.79±0.73(P〈0.01);ATP含量分别为(419±83)、(326±73)、(295±58)ng/mg,亦明显低于缺氧组(475±68)、(397±59)、(336±67)ng/mg(P〈0.01)。结论微管解聚剂可加重缺氧引起的心肌细胞线粒体分布紊乱和形态结构损害,以及线粒体呼吸功能和能量代谢障碍,它在线粒体缺氧损害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微管干预剂对大鼠缺氧心肌细胞能量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缺氧条件下微管干预剂对大鼠心肌细胞能量生成的影响。方法 常规分离、培养大鼠心肌细胞,分为单纯缺氧组、缺氧+秋水仙碱(微管解聚剂)组及缺氧+5、10、15 mmol/L紫杉醇(微管稳定剂)组。每组细胞加入刺激剂后,缺氧培养0.5、1.0、3.0、6.0、12.0、24.0h。采用锥虫蓝染色检测细胞死亡率,常规比色法检测细胞肌酸激酶(CK)活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细胞腺苷三磷酸(ATP)及腺苷二磷酸(ADP)含量。结果 (1)缺氧+秋水仙碱组及缺氧+15mmol/L紫杉醇组细胞培养1.0~24.0h死亡率均高于单纯缺氧组(P〈0.01);缺氧+5、10mmoL/L紫杉醇组6.0~24.0h时均低于单纯缺氧组(P〈0.05)。(2)缺氧+秋水仙碱组培养1.0~12.0h时CK活性均高于单纯缺氧组(P〈0.01)。0.5~12.0h时,缺氧+15mmoL/L紫杉醇组CK活性均高于单纯缺氧组(P〈0.01);缺氧+5、10mmol/L紫杉醇组低于单纯缺氧组(P〈0.05或P〈0.01)。(3)缺氧+5mmol/L紫杉醇组培养0.5~6.0h ATP含量[(49.9±2.8)、(40.7±2.0)、(25.8±1.9)、(19.1±1.2)μg/10^6个细胞]高于单纯缺氧组[(42.9±5.8)、(29.5±1.8)、(18.2±0.9)、(14.1±0.7)μg/10^6个细胞,P〈0.05或P〈0.01]。0.5~12.0 h时,缺氧+秋水仙碱组低于单纯缺氧组(P〈0.01);缺氧+15mmol/L紫杉醇组低于单纯缺氧组及缺氧+10mmol/L紫杉醇组(P〈0.01)。各组ADP含量变化趋势与ATP相反。结论 微管解聚剂和高浓度微管稳定剂可使缺氧心肌细胞ATP含量锐减。适宜浓度的微管稳定剂在缺氧早期可促进心肌细胞能量生成,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源性热休克蛋白90(HSP90)在缺氧心肌细胞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相关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方法建立新生Wistar大鼠心肌细胞缺氧模型,将细胞分为正常组、缺氧组、加入HSP90特异性阻断剂格尔德霉素后再缺氧组(格尔德霉素+缺氧组)。于缺氧后1、3、6、12、24、48h用噻唑蓝法检测心肌细胞的活力;缺氧24h,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缺氧1、3、6、12、24h,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心肌细胞中内源性HSP90及AKT表达水平。结果(1)缺氧24、48h,缺氧组、格尔德霉素+缺氧组细胞活力均较正常组明显下降(P〈0.05);格尔德霉素+缺氧组细胞活力缺氧12h即开始明显下降,缺氧48h时明显低于缺氧组(P〈0.05)。(2)缺氧24h,缺氧组细胞AI为(10.7±1.2)%,明显高于正常组[(1.9±0.3)%.P〈0.05];格尔德霉素+缺氧组细胞AI为(26、3±5.3)%,明显高于缺氧组(P〈0.01)。(3)缺氧12h,缺氧组心肌细胞内源性HSP90及AKT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与格尔德霉素+缺氧组;缺氧24h,缺氧组有所下降.格尔德霉素+缺氧组则下降更明显。结论内源性HSP90对维持心肌细胞的活力有重要作用.缺氧心肌细胞AKT表达水平可受内源性HSP90表达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成体大鼠心肌细胞微管解聚对线粒体分布、线粒体活性及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 方法 分离培养成体SD大鼠及SD大鼠乳鼠心肌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大(乳)鼠对照组(常规培养,不加任何刺激因素)、大(乳)鼠微管解聚剂组(用含终浓度8μmol/L秋水仙碱的培养液培养,作用30 min).(1)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和乳鼠心肌细胞聚合态β微管蛋白表达量.(2)取2组大鼠心肌细胞,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色素c表达量;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聚合态β微管蛋白、电压依赖型阴离子通道(VDAC)分布情况;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线粒体内膜电位;噻唑蓝法测量细胞活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细胞ATP、腺苷二磷酸(ADP)、腺苷一磷酸(AMP)含量及能荷. 结果 (1)聚合态β微管蛋白表达量:大鼠微管解聚剂组为0.52±0.07,较大鼠对照组1.25±0.12明显减少(F=31.002,P=0.000);乳鼠微管解聚剂组为0.76±0.12,较乳鼠对照组1.11±0.24显著减少(F=31.002,P=0.000),但明显高于大鼠微管解聚剂组(F=31.002,P=0.009).(2)细胞色素c表达量:大鼠对照组为0.26±0.03,明显低于大鼠微管解聚剂组(1.55±0.13,t=-24.056,P=0.000).(3)免疫荧光染色:大鼠对照组心肌细胞微管多呈线性管状、与心肌纤维平行分布;VDAC着色显示线粒体呈颗粒状与微管同向分布.大鼠微管解聚剂组微管正常排列规律被破坏,表现为免疫荧光强度减弱,微管结构不清晰、连续性丧失、粗糙;线粒体分布散乱.(4)线粒体内膜电位:大鼠对照组荧光强度为1288±84,明显高于大鼠微管解聚剂组(331±27,t=26.508,P=0.000).(5)细胞活性:大鼠对照组吸光度值为1.75±0.11;大鼠微管解聚剂组为0.81±0.07,较前者明显降低(t=17.348,P=0.000).(6)能量代谢:与大鼠对照组比较,大鼠微管解聚剂组心肌细胞ATP含量下降,ADP、AMP含量上升,ATP/ADP值与能荷均降低. 结论 在正常成体大鼠心肌细胞内,微管与线粒体分布方向一致.微管解聚后心肌细胞线粒体排列紊乱,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漏出,线粒体内膜电位下降、能量供应降低,细胞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微管干预剂对缺氧心肌细胞糖酵解途径关键酶的影响. 方法体外培养心肌细胞,分为单纯缺氧组、缺氧+微管解聚剂(秋水仙碱)组、缺氧+低浓度微管稳定剂组、缺氧+中浓度微管稳定剂组、缺氧+高浓度微管稳定剂组,后3组加入的微管稳定剂为紫杉醇,浓度分别为5、10、15 μmol/L.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微管形态学变化,检测细胞活力及己糖激酶、丙酮酸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乳酸脱氢酶的活性. 结果缺氧+微管解聚剂组和缺氧+高浓度微管稳定剂组心肌细胞微管结构破坏显著,细胞活力亦明显下降[缺氧1.0 h,2组细胞活力分别为(89.99±3.47)%、(84.56±6.61)%,明显低于单纯缺氧组(97.44±1.76)%(P<0.01)],前3种酶的活性亦明显降低;缺氧+低浓度微管稳定剂组前3种酶的活性与单纯缺氧组基本近似;缺氧+中浓度微管稳定剂组微管结构损伤显著轻于其他组,前3种酶的活性于缺氧6.0 h内高于单纯缺氧组.缺氧后各组乳酸脱氢酶活性升高. 结论适当浓度的微管稳定剂能明显减轻微管结构损伤,促使缺氧早期心肌细胞糖酵解酶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缺氧引起的心肌细胞微管破坏能否导致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开放及其呼吸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将原代培养的SD大鼠乳鼠同批心肌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缺氧组、常氧 解聚剂组、缺氧 稳定剂组。对照组常氧培养。常氧 解聚剂组加入8μmol/L秋水仙素室温平衡30 min后,与对照组一起行常氧培养。缺氧 稳定剂组加入10μmol/L紫杉醇室温平衡30 min后,和缺氧组一起行缺氧处理。检测对照组及其他组细胞处理0.5、1.0、3.0、6.0、12.0h后微管免疫荧光、MPTP的开放及线粒体内膜电位变化,噻唑蓝法测定线粒体的呼吸功能。结果处理0.5h,缺氧组和常氧 解聚剂组微管免疫荧光强度分别为(76.1±3.9)%、(74.8±5.O)%,微管发生明显破坏,MPTP开放,线粒体内膜电位损耗和细胞呼吸功能下降,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以上现象愈发显著。处理0.5h,缺氧 稳定剂组微管免疫荧光强度为(92.8±4.0)%,与对照组(100.0±0.0)%相近(P>0.05);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该组各检测指标的改变程度均明显轻于缺氧组(P<0.05或0.01)。结论缺氧可引起心肌细胞微管明显破坏,导致MPTP开放,进而影响线粒体的呼吸功能。微管解聚剂能较好地模拟缺氧引起的微管破坏;微管稳定剂则能有效地减轻缺氧引起的微管破坏,改善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及其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对兔局部短期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及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3组,每组6只;假手术对照组(S组)、缺血,再灌注对照组(IR组)、缺血后适应组(Post组)。除S组外,其余两组均接受左冠脉前降支15min阻断和30min再灌注,Post组在15min缺血后接受连续3次每次再灌注30s,缺血30s的后适应。以DNA电泳和TUNEL分析检测兔短期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兔IR组缺血区心肌DNA电泳呈现DNA梯形,而Post组和s组未见梯形。Post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低于IR组[(28.06±2.92)%,(55.70±13.96)%,P〈0.01]。Bcl-2基因的蛋白表达量Post组高于IR组(10.00±0.89,7.83±1.47,P〈0.05);Bax基因的蛋白表达量Post组低于IR组(7.50±0.84,9.83±0.98,P〈0.05)。结论缺血后适应显著减少了兔短期缺血再灌注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程度与上调Bcl-2基因的蛋白表达,下调Bax基因的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槲皮素和黄芪甲苷对大鼠缺氧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并比较槲皮素、黄芪甲苷对体外培养的缺氧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寻找其作用的量效关系。方法 将SD乳鼠心肌细胞分成单纯缺氧组(A组)、缺氧+100mg/L槲皮素组(B组)、缺氧+50mg/L槲皮素组(c组)、缺氧+25mg/L槲皮素组(D组)、缺氧+50.0mg/L黄芪甲苷组(E组)、缺氧+25.0131mg/L黄芪甲苷组(F组)、缺氧+12.5mg/L黄芪甲苷组(G组)、缺氧+10mg/L维生素E组(H组)。各组细胞原代培养后先加入相应浓度的槲皮素、黄芪甲苷、维生素E,再行缺氧处理12h(A组培养后直接行缺氧处理)。检测各组心肌细胞活力和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氧(ROS,只检测A、C、F、H组)值。结果B~G组与A组比较,LDH、MDA、ROS(C、F组)值下降,心肌细胞活力、SOD值上升,作用普遍优于H组。在同等高、中、低浓度下,加入黄芪甲苷组的心肌细胞活力和LDH水平总体优于加入槲皮素组(如C、F组的心,肌细胞活力为0.454±0.018、0.471±0.017,LDH为2800±9、2312±52),但两组MDA、SOD和RO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F组的ROS为16.0±5.3、22.4±8.7,P〉0.05)。结论 黄芪甲苷、槲皮素能有效保护缺氧心肌细胞,减轻损伤程度,其作用优于维生素E。黄芪甲苷的保护作用较槲皮素更好,但两者减轻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作用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依那普利拉对烧伤后早期心肌损害的防治效果。方法将60只SD大鼠制成30%TBSAⅢ度烫伤模型,分为单纯烫伤组(30只,伤后常规补液)和依那普利拉组(30只,伤后立即一次性腹腔注射依那普利拉1mg/kg并行常规补液)。另取6只大鼠不致伤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正常对照组及2组烫伤大鼠伤后1、3、6、12、24h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含量、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活性,并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1)单纯烫伤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cTnI、CK—MB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依那普利拉组伤后各时相点cTnI为(1.32±0.12)-(2.47±0.22)μg/L,均显著低于单纯烫伤组[(6.42±0.96)-(15.10±3.69)μg/L,P〈0.01];其各时相点CK—MB活性为(438±68)-(5569±322)U/L,亦均低于单纯烫伤组[(2556±74)-(8047±574)U/L,P〈0.05或P〈0.01]。(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纯烫伤组伤后出现心肌细胞浊肿、间质血管扩张充血、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依那普利拉组病变程度较之减轻。结论大鼠严重烫伤后早期心肌组织受损明显,依那普利拉能显著减轻这些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E—selectin、Integrin β1、ICAM-1在人胃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探讨胃癌细胞、正常胃上皮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黏附力学特性及其黏附分子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Northem印迹法和ELISA法检测胃癌细胞、正常胃上皮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selectin、IntegrinBl及ICAM-1表达水平;采用微管吸吮技术分别测量了胃癌细胞、正常胃上皮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间的黏附特性,利用抗体阻断实验验证胃腺癌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黏附行为中E—selectin、Integrin131及ICAM-1的作用。结果胃癌细胞、正常胃上皮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均有E-selectin、Integrin131及ICAM-1表达,但胃癌细胞3种黏附分子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胃上皮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黏附力值为(31±4)×10^-10N,较之正常胃上皮细胞黏附力明显升高[(20±3)×10^-10N],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抗体阻断前后细胞之间的黏附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electin、Integrin β1及ICAM-1可能与胃癌细胞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缺氧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与活力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 EA.hy926分为常氧组和缺氧组。常氧组常规培养,缺氧组细胞充入混合气体(含体积分数94%N_2、5%CO_2、1%O_2)后置于37℃缺氧培养1、3、6、12 h。提取两组细胞总蛋白,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水平;以噻唑蓝法检测细胞活力,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与常氧组比较,缺氧组细胞培养1 h VEGF 表达增高,6 h 达高峰,12 h 降低但仍明显高于常氧组;培养3 h 时细胞 PCNA 蛋白表达开始升高,6 h 达峰值并持续至12 h。培养1、3 h,缺氧组细胞活力较常氧组明显增高(P<0.05),6 h 开始下降,至12 h 时低于常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氧组细胞培养1、3、6 h,G_0/G_1期细胞均较常氧组少,S 期和 G_2/M 期细胞增多,增殖指数(PI)各为(43±9)%、(39±11)%、(40±11)%,均高于常氧组(32±9)%,其中3、6 h 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 h 时 PI 为(27±4)%,降至常氧组水平以下(P<0.05)。结论缺氧早期可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但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细胞增殖将受抑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对缺血缺氧致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调控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SD乳鼠的心肌细胞.于制备缺血缺氧心肌细胞模型(缺血缺氧组)前1 h,用IGF-I(200μg/L)进行干预(干预组),以缺血缺氧组致伤前测定结果为正常对照(对照组).观察不同时相点心肌细胞凋亡的吸光度(A)值、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及磷酸化Akt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对照组心肌细胞凋亡A值为0.18±0.03;缺血缺氧后1、3、6、12 h分别为0.33±0.05、0.61 ±0.06、1.17±0.08、2.25±0.1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上述时相点的A值分别为0.26±0.04、0.49±0.05、0.84±0.06、1.63±0.09,与缺血缺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缺血缺氧6、12 h,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荧光强度较对照组40.2±10.1下降,分别为18.7±5.1、6.3±1.9(P<0.01),干预组较缺血缺氧组相对增高,分别为28.8±6.2、12.5±3.1(P<0.05).与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缺血缺氧后6 h磷酸化Akt蛋白表达量增加.结论 IGF-I对缺血缺氧心肌细胞具有抗凋亡作用,其机制可能与IGF-I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增加磷酸化Akt表达、减少细胞色素c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3.
高压电烧伤家兔球结膜微循环变化和己酮可可碱干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了解高压电烧伤家兔球结膜微循环(BCM)的变化,以及己酮可可碱(PTX)对BCM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45只家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电伤组和治疗组,每组15只.电伤组和治疗组家兔均用调压器及实验变压器制成高压电烧伤模型,治疗组随即给予PTX注射;对照组家兔接相同装置但不通电,致假伤.用微循环显微镜观测3组家兔伤前15 min及伤后5 min、1h、2 h、4 h、8 h BCM变化,包括:(1)微血管形态,如清晰度,微动、静脉及毛细血管直径,是否存在粗细不均现象及缺血区.(2)微血流动态,如微动、静脉及毛细血管血流速度,红细胞聚集和微血栓形成情况.(3)微血管周围状态,如出血、渗出情况.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 (1)微血管形态:电伤组和治疗组家兔伤后微血管清晰度较伤前下降,但治疗组好于电伤组.伤后5 min,电伤组微动、静脉和毛细血管直径分别为(7.3±2.5)、(12.3±2.4)、(3.5±0.7)μm,均小于对照组的(14.6±3.1)、(27.2±3.5)、(9.0±1.4)μm(t值分别为5.23、13.66、14.04,P值均小于0.05);治疗组分别为(10.2±3.8)、(21.5±3.1)、(7.1±1.2)μm,均大于电伤组(t值分别为2.21、8.99、10.18,P值均小于0.05).伤后1 h,电伤组和治疗组微动脉直径均恢复至伤前水平.伤后2-8 h,电伤组微动脉和毛细血管直径逐渐减小,微静脉直径逐渐增大;治疗组上述变化不明显.电伤组伤后5 min微血管呈粗细不均状,持续至8 h;出现缺血区,2 h时好转.治疗组情况较之明显改善.(2)微血管血流动态:伤后5 min,电伤组微动、静脉及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分别为(202±53)、(198±44)、(46±12)μm/s.慢于对照组的(544±37)、(359±32)、(220±19)μm/s(t值分别为20.47、11.51、30.02.P值均小于0.05);治疗组分别为(335±42)、(260±35)、(119±23)μm/s,快于电伤组(t值分别为7.55、4.26、14.85,P值均小于0.05).伤后1 h,电伤组和治疗组微血管血流速度均恢复至伤前水平.伤后2~8 h,电伤组和治疗组血流速度均呈下降趋势,但治疗组血流速度快于电伤组.电伤组伤后5 min微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出现红细胞聚集,伤后1 h减轻,2 h时加重且持续至8 h;电伤组伤后2 h微血栓较明显,且逐渐增多.治疗组上述变化轻于电伤组.(3)微血管周围状态:电伤组于伤后1 h出现渗出.伤后2 h开始出血,两者呈逐渐加重趋势;治疗组上述变化轻于电伤组.结论 高压电烧伤可导致家兔BCM障碍,PTX对此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经颅高压电烧伤对大鼠肠系膜微血管内白细胞流变行为的影响,以及乌司他丁(UTI)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45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电伤组和治疗组,每组15只.电伤组和治疗组大鼠均用调压器及实验变压器制成高压电烧伤模型;假伤组大鼠接相同装置但不通电,致假伤.假伤组和电伤组伤后2 min内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 mL,治疗组于伤后2 min内按2×104 U/kg腹腔注射UTI 2 mL.用布氏显微镜及微循环图像分析系统观测3组大鼠伤前15 min及伤后5 min、lh、2h、4h、8h肠系膜微血管内滚动白细胞数、白细胞滚动速度、白细胞黏附数、白细胞-内皮细胞接触时间(TLECT).对实验数据行t检验.结果 (1)微静脉滚动白细胞数:电伤组和治疗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滚动白细胞数较伤前增多,伤后5 min分别剧增至(51.4±3 2)、(24.6±1 9)个/min,多于假伤组的(1 1±0 7)个/min(t值分别为59 28、44.99,P值均小于0.05);治疗组伤后各时相点滚动白细胞数均少于电伤组,伤后5 min组间比较,t=27.97,P <0.05.(2)微静脉白细胞滚动速度:电伤组和治疗组伤后各时相点白细胞滚动速度较伤前下降,伤后5 min最慢,分别为(90±9)、(175±13) μm/s,均慢于假伤组的(277±12) μm/s(t值分别为47 97、21.59,P值均小于0 05);治疗组伤后各时相点白细胞滚动速度均快于电伤组,伤后5 min组间比较,t=20.55,P<0 05.(3)微静脉白细胞黏附数:电伤组和治疗组伤后各时相点白细胞黏附数较伤前增多,伤后5 min即达每100微米血管(23.27±3.20)、(5.80±1.61)个,均多于假伤组的每100微米血管0个(t值分别为28.16、13 95,P值均小于0.05);治疗组伤后各时相点白细胞黏附数少于电伤组,伤后5 min组间比较,t=18.89,P<0.05.(4)微静脉TLECT:电伤组和治疗组伤后各时相点TLECT较伤前增高,伤后5 min即达(14.45±1.99)、( 3.66±0 96) s/min,均多于假伤组的0 s/min(t值分别为28.12、14 77,P值均小于0 05),治疗组伤后各时相点TLECT低于电伤组,伤后5 min组间比较,t=18.91,P<0.05.(5)3组大鼠伤前及伤后微动脉、毛细血管血流中,均未见白细胞滚动或者贴壁黏附.结论 经颅高压电烧伤可导致大鼠肠系膜微静脉白细胞流变行为异常,UTI对此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