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多黏菌素E静脉制剂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严重感染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我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2006年5月至2007年9月收治的10例多重耐药(MDR)革兰阴性杆菌严重感染患者,在其他抗生素治疗均无效和药敏试验显示这些耐药菌仅对多黏菌素B敏感的前提下,选用多黏菌素E静脉制剂治疗,观察和评估其临床疗效、细菌学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本组10例患者病原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阴沟肠杆菌,应用多黏菌素E治疗12例次,达到较理想的临床有效率(75.0%)和细菌学清除率(73.1%)。未发生药物相关的肾毒性、神经毒性反应或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对MDR革兰阴性杆菌严重感染的患者,在其他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时,多黏菌素E是敏感和有效的治疗药物,但仍需注意其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正近期出版的美国感染病协会指南建议,对于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或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患者,如感染细菌为碳青霉烯类耐药菌且仅对多黏菌素敏感时,除了接受多黏菌素E吸入治疗外,还应接受多黏菌素B或多黏菌素E的系统治疗。然而,这一建议忽略了这些细菌对多黏菌素耐药的异质性,而且与长期以来的数据相悖,即对于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尤其是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细菌感染应采用联合疗法。  相似文献   

3.
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中常见的革兰阴性病原菌,具有多重耐药性(MDR),已成为全球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黏菌素是目前用于治疗MDR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最后选择。但近年来已发现鲍曼不动杆菌中存在黏菌素异质耐药菌和黏菌素耐药菌。黏菌素的耐药性在全球各地均有报道,其中亚洲报告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多重耐药(multiple drug resistance,MDR)革兰阴性菌所致的重症感染日渐增多,是导致医院感染患者预后不佳的重要原因[1]。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医院难治性感染的MDR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较为常见和重要[1-2]。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被认为是治疗该类感染较为有效的药物。然而,近年国内外耐药监测的结果显示,临床分离的不发酵糖菌对其耐药率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可供选择的抗菌药物极为有限,但对多黏菌素耐药率较低,促使了对其临床应用价值的重新认识和再评价[3-4]。临床观察资料显示,多黏菌素B或E可能是目前对碳青霉烯类抗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在我国临床正式应用多黏菌素前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CRE)多黏菌素的耐药现状和耐药机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12月苏州、成都、北京3个地区临床分离的非重复CRE菌株,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Phoenix 100自动微生物系统进行药敏分析。对多黏菌素耐药菌株,用PCR扩增和Sanger测序检测mcr-1~mcr-9以及多黏菌素耐药调控基因突变,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多黏菌素耐药调控基因表达量变化。结果共收集341株CRE菌株,检测出11株(占3.2%) CRE对多黏菌素耐药,包括8株肺炎克雷伯菌、2株大肠埃希菌和1株阴沟肠杆菌。1株肺炎克雷伯菌检出mgr B插入序列,2株大肠埃希菌检出mcr-1基因,1株阴沟肠杆菌检出mcr-9基因。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多黏菌素耐药菌株中pmr A、pmr C、pmr K和pho Q基因表达显著上调。结论即使没有使用多黏菌素治疗,也有部分CRE菌株对多黏菌素耐药,主要是染色体和质粒编码的耐药机制。提示临床应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和抗菌药物管理,避免多黏菌素耐药性的进一步传播。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上海华山医院2014年临床分离肠杆菌科细菌构成及其对多黏菌素的药物敏感性。方法收集该院2014年1-8月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药敏试验采用琼脂稀释法,PCR扩增blaKPC基因并行DNA测序分析,用WHONET 5.6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19株肠杆菌科细菌中,主要为克雷伯菌属(315/719,43.8%)和大肠埃希菌(219/719,30.4%)。克雷伯菌属、大肠埃希菌和枸橼酸杆菌属细菌对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的耐药率均较低(3%);肠杆菌属细菌对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的耐药率分别为10.9%和11.1%;沙雷菌属细菌对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的耐药率分别为47.5%和44.7%;摩根菌属和变形杆菌属细菌对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的耐药率均超过90%。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主要见于克雷伯菌属,其对美罗培南、厄他培南耐药率均高于40%,但对多黏菌素B、E耐药率分别为2.9%、2.6%;枸橼酸杆菌属和沙雷菌属细菌对厄他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7.8%和17.9%;其他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小于10%。20.7%(149/719)的菌株blaKPC基因呈阳性,主要见于克雷伯菌属(129/315,41.0%);7株黏质沙雷菌和2株肺炎克雷伯菌同时对碳青霉烯类和多黏菌素耐药。结论克雷伯菌属、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枸橼酸杆菌属等对多黏菌素仍保持着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皖北地区多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耐药率和部分耐药基因携带情况。方法用稀释法测定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PCR扩增OXA-51、OXA-23和Ⅰ~Ⅲ类整合子的整合酶基因。结果 MDR-Ab对替加环素、多黏菌素E和利福平体外药敏试验耐药率较低,分别是5.56%、6.94%、16.67%。临床常用16种抗生素中除舒普深(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为41.67%外,其他抗生素耐药率较高。72株MDR-Ab的OXA-51、OXA-23和Ⅰ类整合酶基因的携带率分别为100.00%、84.72%和91.67%,未检出Ⅱ和Ⅲ类整合酶基因。结论 MDR-Ab耐药形势严峻,替加环素、多黏菌素E和利福平是治疗MDR-Ab感染的有效药物。MDR-Ab携带Ⅰ类整合子阳性率较高,OXA-23是导致其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率不断增加, 导致多黏菌素成为治疗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重要防线, 但随着多黏菌素的使用增多, 其耐药率也逐渐升高。肺炎克雷伯菌多黏菌素耐药机制多种多样, 以外膜修饰脂多糖为主。参与这一过程的基因除位于染色体上的双组份系统phoPQ、pmrAB、crrAB及负性调控跨膜蛋白mgrB基因外, 质粒携带的移动性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也能介导外膜修饰。其中, mgrB基因变异对多黏菌素耐药起关键作用。本文主要阐述肺炎克雷伯菌多黏菌素耐药机制, 以更好遏制肺炎克雷伯菌多黏菌素耐药发生。  相似文献   

9.
近5年来,黏菌素(多黏菌素E)用于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严重感染增多,但研究发现目前推荐的黏菌素给药方案在多数严重感染患者体内达不到有效血药浓度。如果提高该药的每日剂量,可能使肾毒性发生率增加,但低于有效药物浓度,可能增加细菌对黏菌素耐药性,采用单药治疗亦可增加其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已出现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外科患者多重耐药(MDR)革兰阴性菌感染的特点与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本院外科ICU收治的61例MDR革兰阴性菌严重感染患者的细菌学特点、抗菌药物选择及疗效。结果 61例患者共出现肺部感染34例、腹腔感染31例、尿路感染2例和继发性血流感染11例,其中12例同时存在2个或2个以上部位感染。共检出MDR鲍曼不动杆菌33株、铜绿假单胞菌19株、大肠埃希菌8株、肺炎克雷伯菌6株和阴沟肠杆菌2株。接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分别为31例和28例,临床有效率分别为54.8%和60.7%,细菌清除率分别为38.7%和53.6%。其中15例治疗无效患者接受了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E治疗,临床有效率73.3%,细菌清除率53.3%。总病死率24.6%。结论外科ICU患者MDR革兰阴性菌感染以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其中泛耐药(PDR)菌株占50.0%左右。头孢哌酮-舒巴坦对MDR尤其是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鲍曼不动杆菌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有一定疗效,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其敏感的革兰阴性菌感染疗效较好,国产硫酸多黏菌素E亦有较好疗效,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1.
耐多药(multi-drug resistant,MDR)及泛耐药(pan-resistant)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治疗困难,多黏菌素是治疗该感染最后的可选用药,但已有耐多黏菌素的菌株出现。作者等研究了多黏菌素等抗菌药物对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的体外抗菌活性,并测定多黏菌素对MDR鲍曼不动杆菌的防止突变浓度(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MPC)。该研  相似文献   

12.
<正>多黏菌素类(多黏菌素B和黏菌素)为治疗某些多重耐药需氧革兰阴性杆菌所致感染的最后手段。然而,这些多肽类抗生素耐药的报道日益增加而备受关注,尤其上述耐药常伴有对现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除外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耐药。最近一项全球对肠杆菌科细菌的调查发现,12%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丽水地区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CRE)的多黏菌素耐药情况及其耐药机制,为临床CRE抗感染治疗和防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收集丽水市中心医院2010—2018年临床分离的CRE菌株,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分析菌株的克隆群,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碳青霉烯类和多黏菌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利用PCR法检测碳青霉烯耐药基因和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及其周围基因结构,并测序确认。以转化或接合试验分离纯化耐药质粒,利用复制起始子分析法鉴定质粒类型,纯化提取质粒并以二代测序(NGS)验证。结果 共分离CRE菌株223株,其中多黏菌素MIC≥4μg/mL的耐药菌11株,且均为blaNDM基因阳性。多黏菌素耐药菌中8株为mcr-1阳性且均呈低水平耐药(4μg/mL≤MIC≤8μg/mL)。4株菌获得mcr-1基因阳性的接合/转化子,其中IncⅠ2、IncⅩ4型质粒各2例,mcr-1基因分别位于ISApl1-mcr-1-PAP2和ParA-hyp-hyp-mcr-1-PAP2结构。结论 丽水地区CRE菌株对多黏菌素耐药主要呈mcr-1阳性并呈低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多黏菌素与美罗培南的联合使用对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多黏菌素异质性耐药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临床分离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381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多黏菌素及美罗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群体谱分析方法(PAPs)分析敏感菌株对多黏菌素的异质性,通过PCR扩增筛选耐药基因,根据结果分析部分菌株的时间-杀菌曲线,评价联合用药抑菌效果。结果 381株肺炎克雷伯菌经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未见多黏菌素耐药菌株,全部菌株对美罗培南均耐药。PAPs分析显示对多黏菌素异质性耐药的菌株比例为95%(38/40)。根据CRKP耐药基因的检测筛选3株携带不同耐药基因菌株进行的时间-杀菌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独用药相比,低浓度联合用药即可在短时间内起到杀菌作用。结论 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多黏菌素的异质性耐药率较高。多黏菌素与美罗培南的联合应用在体外可以对异质性耐药CRKP表现出很好的杀菌活性。  相似文献   

15.
革兰阴性杆菌是引起社区感染和医院感染最主要的病原体,特别是其中的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常常引起患者难以控制的感染,且致死率很高。多黏菌素被认为是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最后一道防线",但随着多黏菌素在畜牧养殖业及人类中的频繁使用,其耐药率也日益增高。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多黏菌素耐药是由染色体介导,然而,2015年我国学者首次报道从动物源大肠埃希菌中发现了可水平转移的质粒介导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这一新型耐药机制的出现立刻掀起了全球微生物学者的研究热潮。近几年有关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及其亚型的研究较深入,本文主要综述质粒介导mcr耐药基因及其亚型的研究新进展,旨在及时掌握介导mcr基因质粒的特性,为预防mcr基因在不同菌株间快速播散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多重耐药(MDR)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控制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分离的MDR菌的来源及耐药情况。结果从住院患者各类临床样本中分离出非重复细菌7 402株,其中MDR菌为1 701株,检出率为22.99%。重点监测的7种MDR菌比例分别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ESBL-Eco)占39.15%(666/1 701)、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占22.52%(382/1 70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14.87%(253/1 701)、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ESBL-Kpn)占7.34%(125/1 701)、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占7.34%(125/1 701)、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占6.46%(110/1 701)、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占0.76%(13/1 701)。MDR菌主要分布在普外科、重症医学科、神经内科和呼吸内科等。在检出MDR菌的样本中,痰液占41.45%,中段尿占34.83%。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43%、1.31%;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11.82%、11.82%、10.52%;除了黏菌素、替加环素和米诺环素外,鲍曼不动杆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70%以上;铜绿假单胞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23%;分别检出8株和4株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屎肠球菌,未发现对这2种抗菌药物耐药的粪肠球菌。结论 MDR菌感染形势严峻,已经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定期进行常见MDR菌的耐药监测,对于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医院感染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了解丽水地区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CRE)的多黏菌素耐药情况及其耐药机制,为临床CRE抗感染治疗和防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收集丽水市中心医院 2010- 2018 年临床分离的CRE菌株,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 分析菌株的克隆群,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碳青霉烯类和多黏菌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利用PCR法检测碳青霉烯耐药基因和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I及其周围基因结构,并测序确认。以转化或接合试验分离纯化耐药质粒,利用复制起 始子分析法鉴定质粒类型,纯化提取质粒并以二代测序(NGS)验证。结果共分 离CRE菌株223株,其中多黏茵素MIC≥4μg/mL的耐药菌11 株,且均为blaNpm基因阳性。多黏菌素耐药菌中8株为mcr-I阳性且均呈低水平耐药(4 μg/mL≤MIC≤ 8 μg/mL)。4株菌获得mcr-1基因阳性的接合/转化子,其中Inc[2 .IncX4型质粒各2例,mcr-1 基因分别位于ISApl1-mcr-1-PAP2和ParA-hyp-hyp-mcr-I-PAP2结构。结论丽水地区 CRE茵株对多黏茵素耐药主要呈mcr-l阳性并呈低水平耐药,首次发现blaNpy和mcr-l双阳性的多黏菌素耐药性CRE菌株,需加强对其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临床多重耐药革兰阴性细菌的耐药现状,探究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细菌快速检测和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临床分离的100株多重耐药革兰阴性细菌,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检测8种临床抗菌药物(多黏菌素B、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头孢噻肟/他唑巴坦、替加环素、磷霉素)对多重耐药革兰阴性细菌的抗菌效果;采用荧光定量PCR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分别检测待测菌株5种主要碳青霉烯酶型(KPC、OXA-48、VIM、IMP和NDM)。结果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试验菌株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左氧氟沙星(70%)、头孢噻肟/他唑巴坦(65%)、头孢哌酮/舒巴坦(43%)、美罗培南(42%)、阿米卡星(36%)、磷霉素(11%)、多黏菌素B(7%)、替加环素(0%)。药敏试验结果中碳青霉烯类耐药细菌42株,荧光定量PCR鉴定出33株,其中KPC型19株、IMP型10株、NDM型4株;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出33株不同酶型,其中KPC型19株、IMP型10株、NDM型4株,与荧光定量PCR结果一致,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0%。结论 减少多重耐药细菌对耐药率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细菌耐药性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37例确诊为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多重耐药(MDR)菌株感染相关因素。根据28 d预后分为死亡组(40例)和生存组(9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纳入137例患者,28 d病死率29.2%。单因素分析显示外科手术、动静脉置管、导尿管留置、高白细胞计数、低白蛋白血症、起病时高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与MDR菌株感染有关(P值分别为0.023、0.015、0.019、0.013、0.005、0.01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起病时高APACHEⅡ评分(OR=1.167,P=0.025)、低白蛋白血症(OR=0.785,P=0.004)、感染性休克(OR=5.434,P=0.036)是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MDR菌株血流感染患者抗菌治疗方案中,含有多黏菌素B的治疗组28 d病死率与不含多黏菌素B的治疗组28 d病死率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病死率高,起病时高APACHEⅡ评分、合并低白蛋白血症、感染性休克提示预后差。多黏菌素B治疗MDR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有待大样本临床数据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尿路感染患者多重耐药菌(MDR)分布状况、细菌耐药特性及其相应护理措施。方法:对从73例老年尿路感染患者中分离的76株MDR研究分布特征、耐药特性并给予针对性护理。结果:76株MDR中革兰阴性杆菌占78.9%,革兰阳性菌占21.1%,所有细菌均有较强耐药性,其中革兰阴性杆菌MDR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IMP/CS)、头孢哌酮/舒巴坦(CFP/SU)、哌拉西林/他唑巴坦(PIP/TZ)耐药率最低,但部分药物出现耐药或中介;嗜麦芽寡氧菌对IMP/CS完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IMP/CS耐药率达到33.3%、38.5%;革兰阳性球菌MDR主要以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和肠球菌为主,对万古霉素完全敏感,对利福平、氯霉素耐药性较低。结论:老年患者尿路感染MDR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所有MDR耐药性均较强,仅对少数抗生素敏感。须重视MDR感染问题,加强针对性护理,以确保患者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