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中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治疗前后均进行神经功能测定,综合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经临床验证正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药并片和单用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均有效,但针药并用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大秦艽汤加减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将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实行大秦艽汤加减治疗。之后再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NIHSS评分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采取大秦艽汤加减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的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采用“百会透曲鬓”头针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于治疗前24 h和治疗后3个疗程,应用简化的Fugl-Meyey运动功能评分法及中医症状评分法进行肢体运动功能及临床疗效评定.结果:两组在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75.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头针百会透曲鬓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减轻患者后遗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化痰祛瘀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缺血性脑血管病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化痰祛瘀中药治疗。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25%、76.25%,且治疗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化痰祛瘀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四海之腧取穴法结合康复训练应用于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本院60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取穴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四海之腧取穴法结合康复训练,观察两组3个月后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足内翻积分和Brunnstrom下肢功能分期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足内翻积分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Brunnstrom下肢功能分期均较治疗前显著恢复(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在治疗中风后足内翻方面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四海之腧取穴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的临床疗效更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康复治疗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结合康复组150例和对照组150例,以综合临床疗效为评价指标进行临床观察.结果综合临床疗效:针药结合康复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6%与64.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症状疗效:两组治疗后症状平均积分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药结合康复治疗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疗效好,无副作用,是缺血性中风治疗康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探讨血塞通软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疗效以及对血清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水平的影响。采用随机方法,收集8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血塞通软胶囊。 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药物均能显著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PCSK99水平比治疗前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PCSK9水平的改变有所降低(P<0.05)。血塞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应用于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疗效显著,血塞通软胶囊与他汀的联合使用具有叠加效应,并能升高PCSK9水平。  相似文献   

8.
早期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将48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随机分为针药结合治疗组(治疗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对照组),观察针刺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的临床疗效。结果:发现三个疗程后两组患的神经功能较住院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三个疗程后比较,治疗组改善神经功能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表明针刺有促进急性缺血性中风患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作用,可提高患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眼针"醒神通经"技术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肢体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74例处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予常规眼针、头针及体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运用眼针"醒神通经"技术。每日1次,每周5 d,休息2 d。总疗程均2周。以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对两组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及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FMA评分、Barthel指数、NHIS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Barthel指数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NHISS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眼针"醒神通经"技术能改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肢体功能,疗效优于常规眼-头-体针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医整体护理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1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0例,观察组6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整体护理。比较两组患者NIHSS及BI评分,以及满意度。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有NIHSS评分下降,BI评分上升的趋势,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比较,观察组NIHSS评分下降、BI评分上升的趋势更为显著,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将中医整体护理运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改善患者神经、血管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头穴久留针对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试验的60例患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留针4h)和对照组(留针30min),共治疗6周。治疗前后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改良的ADL积分量表(ADL-R)评定.[结果]两组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症状均有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P0.01);而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VD患者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头穴久留针效果优于留针30min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缺血性中风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取偏瘫侧经穴行传统针刺治疗,试验组取双侧MS6、MS7行透穴治疗,1次/d,共3周.采用Berg量表和Barthel指数(BI)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Berg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试验组:16.24±11.52 vs.33.61±14.10 (P<0.01);对照组:16.59±11.87 vs.26.32±15.20 (P<0.01)],但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33.61±14.10 vs.26.32±15.20 (P<0.05)];治疗后2组BI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试验组:32.27±15.37 vs.62.88±22.43 (P<0.01);对照组:30.15±13.68 vs.51.62±22.35 (P<0.01)],而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62.88±22.43 vs.51.62±22.35 (P<0.05)].结论:中风早期头穴透刺在促进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平衡功能恢复方面优于传统体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康复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3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结合康复组115例和对照组115例,以综合临床疗效及临床症状与体征的分级量化分值为评价指标进行临床观察。结果:综合临床疗效:针药结合康复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3%与60.8%,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症状疗效:2组治疗后症状平均积分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药结合康复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疗效好,无副作用,是缺血性中风治疗康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对中风后遗症患者采取针灸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8年10月医院中医内科疗区收治的12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均口服中药汤剂治疗,对照组单用体针治疗,观察组头针配合体针,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中医症状评分、Barthe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中风后遗症患者采取头针配合体针治疗,既可显著增强疗效,又可加快康复速度,是一种安全、可性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并研究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法,包括中药汤剂及针刺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后进行疗效分析,比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指数评分和Fugl-Meyer运动功能(FMA)疗效。结果:在临床疗效方面,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ADL指数评分比较有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疗效显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头针运动疗法配合子午流注巨刺法治疗中风后遗症12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头针运动疗法配合子午流注巨刺法对中风患者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将24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分别运用头针运动疗法配合子午流注针法和常规针法治疗,观察2组患者运动功能症状评分(FMA)和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结果同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MA评分值比较,2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2组治疗后比较,两评分值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明显。结论头针运动疗法配合子午流注巨刺法对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健神利水颗粒结合早期针灸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对照组24例,对照组予针灸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健神利水颗粒治疗,两组均7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NIHSS、HAMD、BI指数评分结果并评定疗效。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NIHSS、HAMD、BI指数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神利水颗粒结合早期针灸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风祖方治疗血瘀证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瘀证患者16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82例,对照组84例,对照组予标准治疗(阿司匹林100 mg,口服,日1次;立普妥20 mg,口服,每晚1次)并配合中药治疗,治疗组予标准治疗+中风祖方,治疗14 d后观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血瘀证证候积分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及血瘀证证候积分均有下降(P0.05);治疗后治疗组NIHSS评分差值及血瘀证证候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52.43%,对照组3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祖方能明显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脑反射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反射治疗。结果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63%和81.25%,临床疗效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结论药物治疗配合脑反射治疗及给予精心护理对提高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治愈率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8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观察组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对照组给予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流变学指标、炎性因子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45%,高于对照组的81.82%(P0.05)。两组治疗前血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指标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改善均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CRP、IL-6、TNF-α指标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均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相比,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流变学指标,降低机体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建议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