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冠状动脉心肌桥(简称心肌桥)是一种先天性的冠状动脉发育异常,在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及其分支走行于心脏表面的心外膜下组织中,当一段冠状动脉被心肌包绕,则被心肌纤维覆盖的冠状动脉段称为壁冠状动脉,而这段心肌纤维称为冠状动脉心肌桥。心肌桥曾被认为是先天性的良性变异,而近年来发现其发生率较高并且与心肌缺血相关,这引起学者们对心肌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支架置入术治疗有心肌缺血症状心肌桥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 (冠脉 )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有心肌缺血症状心肌桥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共选择 10例有明显心肌缺血表现的心肌桥患者行支架置入术治疗。冠脉造影示心肌桥均位于前降支 ,心脏收缩时壁冠脉狭窄率 75 %~ 10 0 % ,狭窄长度 8~ 2 0mm。 8例置入Penta支架 ,2例置入CypherTM 支架。结果 :支架置入术的成功率为 10 0 % ,支架置入后即刻冠脉造影显示心肌桥压迫影像消失。术中有 1例发生了壁冠脉穿孔 ,后经球囊原位长时间低压力扩张封堵破孔终止了局部出血。术后所有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均明显减轻或完全消失。在 4~ 13个月的随访期间 ,有 3例置入Penta支架的患者再发心绞痛 ,其中 1例作了重复冠脉造影 ,证实其支架内发生了 95 %的再狭窄。 2例置入了CypherTM支架的患者一直无症状 ,其中 1例复查了冠脉造影并获得了非常满意的造影结果。结论 :对有症状的心肌桥患者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是可选的治疗方法 ,尤其对药物治疗无效或有禁忌的患者更为适用。支架术的近期疗效非常满意 ;远期效果不太理想 ,使用CypherTM支架有可能使此结果得到明显改善。由于支架置入术有引起壁冠脉破裂穿孔的危险 ,术前应权衡利弊 ,严格选择病例。  相似文献   

3.
壁冠状动脉心肌桥的造影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分析壁冠状动脉(冠脉)和心肌桥的临床特点与诊断、治疗方法。方法:观察、分析经冠脉造影确诊的96例109处心肌桥患者的心肌桥分布特点、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肌钙蛋白T、心脏超声,评价药物或支架治疗心肌桥的疗效。结果:心电图、临床症状、心肌酶谱、肌钙蛋白T和心脏超声对心肌桥的诊断均无特异性。造影发现93.7%的心肌桥发生于冠脉前降支(LAD)。心肌桥患者临床症状与收缩期狭窄程度有关。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均有一定疗效。结论:冠脉造影发现"收缩期狭窄"为目前确诊心肌桥的主要方法。心肌桥与心绞痛、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药物治疗可选用肾上腺素β受体阻滞剂和Ca2+拮抗剂。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T angiography, CCTA)检查探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 LAD)纵深型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 MB)形态与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4月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323例LAD纵深型MB患者的解剖学信息,并以CT-FFR≤0.80为心肌缺血的指标,将患者分为CT-FFR正常组(237例)及CT-FFR异常组(86例)。采用t检验分析比较2组各MB参数的差异,采用岭回归模型分析CT-FFR值的影响因素,通过ROC曲线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结果:2组MB入口处位置、出口处位置、长度、肌肉指数、收缩期压迫程度及壁冠状动脉(mural coronary artery, MCA)最狭窄处面积、入口处面积、出口处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岭回归方程显示,MB出口位置、长度及肌肉指数对CT-FFR值具有负向影响(P<0.05),MCA面积对C...  相似文献   

5.
由于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通常无症状,长期以来,这一解剖异常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良性变异。但是,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的应用普及和临床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学者认为心肌桥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甚至威胁人类生命。目前其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但尚无明确的指南指导临床诊疗。文章就心肌桥的发病率、病理生理、诊疗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心肌桥的规范化诊治提供依据,使越来越多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心肌桥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人中心肌桥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和结果  2 557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人群中 ,共检出心肌桥 1 7例 ,发生率为 0 665% ,均为左前降支心肌桥。收缩期狭窄程度 >50 %的有 1 4例 ,均有心绞痛症状 ,心电图提示有ST段移位、T波改变等心肌缺血表现 ;5例行心肌核素显像的病人提示有前壁心肌缺血。有 1例患者为陈旧前壁心肌梗塞 ,心肌桥于收缩期致 1 0 0 %血流阻断。 1 7例病人中有 3例左心室造影提示有室壁肥厚。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心肌桥现象并非罕见。心肌桥的存在可引起心肌缺血及相应的心电图、核素心肌显像缺血改变 ,严重的心肌桥压迫可引起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7.
心肌桥诊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随着冠脉造影等技术的普及,心肌桥的发现并非罕见,被认为是良性变异的心肌桥也可以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其引起心肌缺血的机制是多方面的。有症状的心肌桥需要处理,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心肌桥严重程度不同, 预后不同。  相似文献   

8.
<正>冠状动脉主干及其分支通常走行于心脏表面的心外膜下脂肪组织或者心外膜深面,但有时由于先天发育异常,冠状动脉的某一段或者分支的某一段走行于心肌层内,然后又浅露于心肌表面,该段血管即称为壁冠状动脉(mural coronary artery,MCA),覆盖在该段冠状动脉上的心肌纤维束称为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s,MB)[1]。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肌桥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123例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检出心肌桥57例,采用计算机辅助定量冠脉造影系统软件对心肌桥定量分析。结果57例中有56例为前降支肌桥,在冠脉造影投照位中以左肩位收缩期狭窄最严重,回旋支肌桥1例。肌桥长度平均18.2±5.1mm,肌桥前有动脉硬化或狭窄表现者15例。结论在冠状动脉造影中心肌桥并非罕见,左肩位造影发现率最高,严重心肌桥可以造成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主干及其重要分支主要走行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或心外膜的深面;有时可以被浅层心肌所掩盖,在心肌内行走一段距离后,又回复到心肌浅表来。埋藏在心肌的一段冠状动脉可在心室收缩期受压而发生狭窄。1960年Portsmann和Iwig首先发现冠状动脉造影中。在收缩期冠状动脉发生暂时狭窄,并称之为心肌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MB)。目前一致认为MB为一种先天性解剖学异常。近年来,心肌肌桥作为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临床特点及随访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随访和治疗情况。方法2001-01~2004-12对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心肌桥的52例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特点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等,并对患者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了解治疗情况和预后。结果52例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年龄(53±12)岁,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部不适症状。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心肌桥多位于前降支中段,收缩期管腔狭窄30%~99%。住院期间50例患者应用药物治疗,2例患者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共随访40例患者,平均随访(1.9±1.1)年。其中22例患者仍有症状,25例患者出院后需继续药物治疗,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1例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患者,术后3.3年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发现支架内再狭窄50%。结论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多表现为非典型心绞痛症状,多数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可使心肌桥内冠状动脉血流恢复正常,心肌桥患者通常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64SCT)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心肌桥及壁冠状动脉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S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230例,统计心肌桥的检出率、部位、厚度、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析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在230例进行64S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中,发现心肌桥53例(共60处),检出率为23.04%(53/230),与CAG的检出率(5.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4SCT中仅有13支与CAG发现的14支心肌桥一致。浅表型肌桥和深在型肌桥在厚度、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临床症状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64S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无创、较为准确诊断心肌桥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69例冠状动脉心肌桥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造影病人中心肌桥的发生率以及临床特征。方法和结果  1678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人群中 ,共检出心肌桥 69例 ,发生率为 4.11%。均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 L AD)心肌桥。位于 L AD近段 1例 ,中段 5 7例 ,远段 11例。伴有冠心病的心肌桥 13例 ,伴有瓣膜病 3例 ,伴有心肌病 3例 ,无伴随心脏病的孤立心肌桥5 0例。孤立心肌桥中收缩期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70 % 2 5例 ,5 0 %~ 70 % 17例 ,<5 0 % 8例。孤立心肌桥中有胸痛症状 2 5例 ;心电图提示有 ST- T改变 18例 ;行运动负荷试验阳性 18例。 69例心肌桥中超声心动图或左心室造影提示有室壁肥厚 13例。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是心肌桥的可靠检出手段。心肌桥可伴随其他心脏病发生也可孤立存在。心肌桥引起冠状动脉收缩期的高度狭窄而导致心肌缺血症状、心电图 ST- T变化、运动负荷试验阳性 ,狭窄程度越重 ,上述表现越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3例患者中男性(26例)多于女性(7例),平均年龄(52±11)岁,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心肌桥多位于前降支中段。30例有不同程度的胸部不适症状(91%),伴有高血压者13例(40%),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5例(15%),伴有高脂血症者4例(12%),伴有糖尿病者3例(9%)。26例患者应用药物治疗,5例患者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和肌桥松解术和(或)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症状均明显缓解。共随访24例患者,平均随访(2.2±1.2)年。18例患者出院后继续药物治疗,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结论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多表现为典型与不典型心绞痛症状,通过药物、介入和手术可改善患者症状。心肌桥患者预后通常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CT成像对心肌桥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14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CT检查数据及临床资料.分析心肌桥的检出率,观察肌桥位置,测量肌桥长度,分析壁冠状动脉类型,再根据有无心肌桥分组分析比较粥样斑块的特性.结果 全部病例检出心肌桥81例,检出率为37.85%,肌桥分布左前降支80例,中间支l例,均为单支单段血管受累.左前降支近段心肌桥8例,中段肌桥67例,远段肌桥5例,肌桥平均长度(19.3 ±8.9)mm,肌桥的长度与发生位置无相关(P>0.05).壁冠状动脉类型以表浅型多见.伴有心肌桥的左前降支近段血管检出斑块35处,远段2处.合并有心肌桥的左前降支近段血管易形成粥样斑块(P<0.05),但斑块性质、长度、管腔狭窄程度与肌桥无相关性(P>0.05).结论 心肌桥以左前降支中段好发,多为表浅型,肌桥的长度与发生位置无相关性;伴有心肌桥的左前降支近段血管易形成粥样斑块,但斑块的性质、长度、管腔狭窄程度与肌桥无相关性.冠状动脉CT成像对心肌桥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756例病人中检出的82例(10.8%)有心肌桥患者的资料。结果:82例心肌桥患者临床表现为稳定型心绞痛者10例(12.2%),不稳定型心绞痛者33例(40.2%),不明原因的胸痛者34例(41.5%),急性心肌梗塞者3例(3.7%),肥厚型心肌病者2例(2.4%);心肌桥近端存在冠状动脉狭窄者23例(28.0%),心肌桥远端存在冠状动脉狭窄者3例(3.7%),孤立性心肌桥(无冠脉狭窄)者46例(56.1%)。结论:心肌桥的发生率高,可导致心肌缺血,引起心绞痛;对临床疑诊心绞痛的病人应尽早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心肌缺血机制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90例左前降支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的临床特点。根据心脏收缩期桥段血管受压的轻重程度分为两组:A组235例,收缩期压迫〈50%;B组135例,收缩期压迫≥50%。对比两组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结果390例左前降支冠状动脉肌桥近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45.70%,远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2.2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症、家族史、吸烟史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相比,心肌桥近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肌桥患者心肌缺血的主要机制是肌桥收缩时的挤压和肌桥近端动脉粥样硬化。②对靶血管进行再血管化是治疗心肌桥患者较为合理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