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定量检测血浆D-二聚体(D dimmer,D-D),抗凝血酶Ⅲ活性(anti thrombin Ⅲ activity,AT-Ⅲ:A)及常规凝血指标在产后出血所致DIC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产后出血量对37例产后出血患者进行分组:第1组22例,产后出血量500~800ml,第2组15例,产后出血量﹥800ml,选同期正常分娩产妇49例(产后出血〈500ml)为对照组;定量检测3组产时D-D、AT-Ⅲ:A及常规凝血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产时D-D明显升高,AT-Ⅲ:A降低于(P均〈0.001);第2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时间(thrombin time,T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P均〈0.01)及D-D(P〈0.001)升高,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WPC)(P均〈0.01)及AT-Ⅲ:A降低(P〈0.001)。与第1组相比,第2组D-D升高,Fg、BPC及AT-Ⅲ:A降低(P均〈0.01)。结论AT-Ⅲ:A及D-D比常规凝血指标变化灵敏,可早期诊断产后出血所致的DIC。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临床实验室常用凝血指标用于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诊断的性能,为产科DIC诊断提供合理的实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30例纳入病例的凝血指标变化情况,包括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含量、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D二聚体(Ddimer,D-D)水平、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含量、抗凝血酶11I(antithrombin-Ⅲ,AT-Ⅲ)活性等指标,评价这些临床常用凝血指标对产科DIC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寻找各凝血指标用于产科DIC诊断的最佳诊断界值。结果在纳入的230例患者中,根据本院DIC诊断标准,经临床表现、体征和实验室资料综合分析,64例最终被诊断并发DI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各指标的诊断界值分别为:AT-Ⅲ活性≤75%,FDP≥8.9/2g/ml,FIB≤3.35g/L,D-D〉350μg/L,PLT≤124×10^9/L,PT〉10.8s,与本院现用的诊断界值均存在明显差异,P值均d0.001。将各凝血指标两两分析结果显示:AT_Ⅲ活性与其它凝血指标比较,P值均〈0.05;所有凝血指标与PT比较,P值均〈0.901。结论AT-Ⅲ对产科DIC的判断性能最佳,PT测定诊断性能最差。本院现用DIC诊断标准并不完全适合于产科DIC的诊断;本研究初步寻找出各凝血指标适合于产科这一特殊人群的DIC诊断界值,但还需要进一步作前瞻性验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肝硬化患者凝血、抗凝血功能变化。方法:采用日本Sysmex CA-1500血液凝聚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I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g),火箭电泳法测定抗凝血酶Ⅲ抗原含量(AT-ⅢAg),凝血酶凝胶空斑法测定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结果: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即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抗凝血指标中抗凝血酶Ⅲ活性及抗凝血酶Ⅲ抗原含量均降低,且随着肝功能从A→B→C(Child—Pugh)的变化,上述变化趋势愈加明显。结论:肝硬化患者凝血及抗凝血功能明显降低,且随着肝功能的降低,这些指标的变化更加显著。因此观察这些指标的变化,有助于评估肝功能损害的变化及预后.预测出血与血栓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小儿肺炎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凝血指标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7例肺炎合并SIRS患儿分为单纯SIRS组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组,测定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和血小板计数(Plt)。以2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正常对照组。结果单纯SIRS组和MODS组AT-Ⅲ活性明显降低,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ODS组APTT和门延长,Fg和Plt减少,与单纯SIRS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肺炎合并SIRS患儿存在凝血纤溶功能异常,其在SIRS发展成MODS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慢性肝病患者血小板计数相关指标和凝血功能试验结果在各期肝炎病情中的变化,监测患者的肝损程度。方法8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276例慢性肝病患者为观察组,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水平;用血凝仪测定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比值(PT—INR)、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IT)、纤维蛋白原(FIB)浓度。结果慢性肝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组MPV、P—LCR、TT、PT、PT—INR、APTT测定值均高于对照组;PLT、PCT、FIB测定值低于对照组;PDW均值增大,表明患者血小板体积不均一性增大。结论血小板计数相关指标和凝血功能检测可作为监测慢性肝病患者病情进展及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龙伟  彭华保 《当代医学》2011,17(21):13-14
目的探讨危重新生儿的凝血功能及临床意义。方法依据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将60例新生儿分为危重组28例,非危重组32例;入院24h内采血检测血小板(PLT)计数、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D-二聚体(D-D)。统计分析危重组与非危重组凝血功能指标。结果危重组与非危重组比较,危重组PLT低于非危重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危重组FIB、AT-Ⅲ和PC降低,APTT、PT、TT和D-D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0.05)。结论危重新生儿存在凝血功能紊乱,促凝物质增加,抗凝物质减少,纤溶系统被激活。监测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对危重新生儿的早期干预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冰冻单采血小板在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将48例DIC患者随机分成两组:26例输注冰冻单采血小板,22例输注新鲜单采血小板。测定两组患者输前1h和输后2h指标:①凝血酶时间(TT);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③凝血酶原时间(PT);④纤维蛋白原(Fbg);⑤血小板(PLT)。结果输注冰冻单采血小板组与输注新鲜单采血小板组输后2h比较:TT、PT、APTT及F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显著减少(P〈0.05)。结论冰冻单采血小板在治疗DIC时具有较佳的止血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儿凝血障碍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法、发色底物法和凝固法分别测定39例DIC患儿血浆D二聚体(D-D)、抗凝血酶活性(AT:A)、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bg)等凝血及抗凝指标。结果DIC患儿的凝血指标与正常对照组儿童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别是D-D含量明显增高,AT:A明显减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DIC发生时死亡组AT:A阳性率达100%。结论各凝血指标特别是AT:A快速定量检测对DIC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儿溶血病换血术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对52例重度溶血病新生儿换血术前后的凝血功能、血小板进行测定分析,以同期出生的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结果换血术后的患儿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增高,血小板计数(PLT)数量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有轻度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溶血病换血术前后应进行凝血功能的检测,并及时处理,以防止发生大出血及DIC。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指标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之间的相互关联及其影响。方法采用日本SysmexCA-50自动血凝仪及日本Kx-21血液分析仪对我院500例临产孕妇和50例正常婚检妇女进行以上指标的检测和分析。结果临产孕妇的Fbg、MPV、PDW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O.01);PLT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O.05);临产孕妇的PT、APTT和TT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O.01)。结论临产孕妇血液呈高凝状态,产前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对预防临产孕妇在分娩过程及产后可能出现的大出血、对于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及诊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临产前凝血系统及血小板多项指标的变化.方法:选取本院收诊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92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的正常产妇92例作为对照组.于孕28周及临产前对两组产妇的凝血系统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及血小板四项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大血小板比率(P-LCR)进行测定,比较前后变化及组间差异;比较临产前轻、中、重度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的PT、APTT、TT、Fib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产妇孕28周及临产前PT、APTT、TT均显著短于对照组,血浆中Fib及AT-Ⅲ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孕28周及临产前血小板参数PLT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MPV及PDW、P-LCR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的病情严重程度与PT、APTT、TT结果呈正相关,与AT-Ⅲ和FIB结果则呈负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临产前凝血系统及血小板多项指标均呈现异常变化,且病情的严重程度与凝血系统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陈宾 《实用医技杂志》2009,16(6):481-482
<正>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血小板  相似文献   

13.
周明锦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1):125-125
目的:检测本地区患病婴幼儿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TPP)及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探讨凝血初筛试验的优点。方法:用凝血初筛试验对163例婴幼儿的凝血常规指标进行检测,并随机抽取同等数目正常体检儿童的测定结果作为对照。结果:163例PT、TT、FIB和APTT的测定结果与正常对照差异显著(P〈0.05)。结论:凝血初筛试验具有敏感性高,与反应被子期止血功能的血小板计数联合检测,并用血凝仪进行定量分析。具有快速、准确并易于标准化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脓毒症(Sepsis)患者血浆可溶性颗粒膜蛋白CD62P(s-CD62P)的表达及其与凝血/纤溶指标的关系。方法以ICU住院治疗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Sepsis组38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组32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其入住ICU后24h内的s-CD62P、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imer)和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并分别进行CD62P与上述凝血/纤溶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和SIRS组比较,Sepsis组s-CD62P水平明显升高(P〈0.05);②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epsis组和SIRS组D-dimer、PT、APTT均显著升高,而PLT计数、AT-Ⅲ活性显著降低(P〈0.05);③s-CD62P水平与D-dimer、PT和APTT明显正相关,而与PLT计数、AT-Ⅲ活性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浆s-CD62P水平明显升高,发生凝血/纤溶功能障碍较为常见;s-CD62P不仅是血小板活化的标志物,也是脓毒症炎症反应与凝血/纤溶功能障碍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始动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争民性早幼粒细胞型白血病的止血凝血变化及其对临床意义的影响。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单抗酶联免疫法和发色底物法,对21例初入院的急性早幼粒细胞型白血病(APL)患者于化疗前和获得完全缓解后,进行血浆血栓烷(TXB2)、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抗凝血酶原-Ⅲ(AT-Ⅲ)以及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原时间(PT)等检测,并与正常对照观察。结果:化疗前21例患者血浆TXB2、WVF:Ag、AT-Ⅲ、PT、Fg水平与正常对照比较有明显不同(分别P<0.05,P<0.01,P<0.01,P<0.01,P<0.01),经治疗后获得完全缓解的13例患者血浆TXB2、VWF:Ag、AT-Ⅲ、PT、Fg水平与化疗前对照亦有明显不同(分别P<0.05,P<0.01,P<0.01,P<0.01,P<0.01)。结论:APL患者的止血凝血障碍由多种因素形成,而且患者止血凝血障碍的 病理变化是普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6.
低分子肝素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在脂多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中的抗凝疗效。方法 建立家免脂多糖DIC模型,19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静脉注射脂多糖的同时分别予生理盐水(n=7)、普通肝素(n=6)、低分子肝素(n=6)抗凝治疗,于注射脂多糖前及注射后2h、4h、6h检测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因子X(FX)、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并对心、肺、肾等脏器作病理检查。结果 各治疗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延长,FX、ATⅢ活性减低程度有改善,肝素治疗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降低较低分子肝素治疗组明显;模型组心、肝、肺、肾、脾脏可见微血栓形成,治疗组均未见微血栓形成。结论 低分子肝素在脂多糖DIC的抗凝治疗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临产产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临产产妇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60例健康非孕妇女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进行凝血四项和其他血液项目的检查,比较2组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P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活酶时间(TT)水平和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抗凝血酶Ⅲ明显低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在产妇临产前要对凝血功能进行有效检测,可较好地预防产妇在分娩时的并发症,为产妇的生命安全做好充分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法国STAGO公司生产的STAR全自动凝血/纤溶分析仪测定148例健康体检者和106例肺癌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同时计数血小板(PLT)。结果:肺癌组与正常组比较PT、TT差异无显著性(P〉0.05),APTT结果较正常组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Fib、PLT结果较正常组明显增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不同肺癌临床分期(Ⅰ期-Ⅲ期与Ⅳ期)比较凝血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PTT结果延长,提示肺癌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Fib、PLT结果增高,可致肺癌患者血栓形成和癌细胞远处转移,因此,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对肺癌患者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先兆子痫患者凝血-纤维活性与血小板指标变化的关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12例先兆子痫患者(先兆子痫组又分轻、重度先兆子痫组)、54例妊娠妇女(妊娠组)以及37例非妊娠妇女(非妊娠组)的凝血-纤维活性和血小板的相关指标,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结果重度先兆子痫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抗凝血酶Ⅲ(AT-Ⅲ)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凝血酶时间(TT)与轻度先兆子痫组和妊娠组相比差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先兆子痫血小板计数(PLT)较妊娠组及非妊娠组明显减少(P〈0.01),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体积(MPV)增高(P〈0.01)。重度先兆子痫PLT、PDW与轻度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度先兆子痫组产科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增加。结论先兆子痫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和血小板指标远远超过妊娠妇女及非妊娠妇女,子痫前期患者的凝血-纤维活性平衡失调,失调的严重程度与患者病情程度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20.
红脖游蛇咬伤中毒的临床研究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为了探明红脖游蛇(Rhabdophis subminiatus)咬伤中毒引起出血的机理。方法:采取临床观察结合常规检查血小板计数(PLT)及试管法凝血时间(CT)等实验室捡查,其中3例进行了抗凝血酶原Ⅲ活性(AT-Ⅲ)、α2-纤溶酶抑制物活性(α2-PI)、纤维蛋白原浓度(Fg)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含量(FDP)测定的血液学研究。结果:所有的病人PLT均在正常范围,但CT明显延长,3例病人的AT-Ⅲ、α2-PI活性明显下降,其中α2-PI为甚;纤维蛋白浓度(Fg)明显被消耗,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含量(FDP)明显增多。结论:红脖游蛇咬伤可引起患者体内凝血系统被激活而继发纤溶亢进完全脱纤维蛋白状态的类DIC样血液学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