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浸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猝然而痛。”“寒气客于脉外……则缩蜷……因重中于,则痛久矣。寒气客于厥阴之脉……,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热气留于小肠……故痛而闭不通矣。”内经列举了十四种疼痛的临床表现,并阐明辨证要点及其病因病机。其治疗法则不外乎一个“通”字,这里所谓通并非单指通下、破瘀散结之法,其变通妙用可谓无穷,正如清·高士宗所论“通之三法,各有不同,调气和血,调血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经者,使之旁达亦通之,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  相似文献   

2.
络病病机具有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多瘀多滞、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特点,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络病相似,病机为脾虚络瘀,故可归属于胃络病。莪术具有“辛以走窜,引经通络”“温以消积,缓攻宿疾”的功效特点,专攻“气中血滞”,恰合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络瘀之病机,故以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获良效。临床与黄芪、木香、黄芩、蒲公英等药配伍,更能增强通络之效。  相似文献   

3.
《伤寒杂病论》瘀热证治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晋生 《四川中医》1999,17(7):16-17
“瘀热”为临床常见之证,但历代医家论述较少,而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却详尽论述了其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为后世医家研究和治疗瘀热之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探述如下。1表热随经侵血,博结阻于少腹仲景对太阳病不解,表热随经入腑,与血相结少腹(后人称蓄血证)者,采用活血化瘀、通下瘀热之法,但治分缓急轻重。若蓄血尚轻但发病较急,少腹急结,其人如狂者,予以桃核承气汤。如《伤寒论》第106条云:“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方中以桃仁破血祛瘀,大黄下瘀泄热,合用而瘀…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文中“病下利数十日不止”一句之“利”字,程天来、吴谦等认为当系“血”字之误;徐忠可、尤在泾等释为瘀血、脾伤作  相似文献   

5.
淋之为病,小便痛涩,滴沥或少腹拘急引痛。临床每以八正、五淋、导赤散等为主方治之,意在清利湿热以通淋,此法由来已久。刘河间谓:“淋是小便涩痛,乃热客膀胱,郁结不能渗泄故也”(《河间六书》)。朱丹溪亦谓:“淋有五,皆属乎热,解热利小便,山梔子之类”(《丹溪心法》)。《金匮要略》认为淋是热在下焦而成,“内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曰:“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原文中“在脏”即在里;“攻”,当“治”解;“所得”,是相结合之意。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指出:“无形之邪,入结于脏,必有所据,水、血、痰、食,皆邪薮也,如渴者,水与热得,而热结在水,故与猪苓汤,利其水,而热亦除”。这就是说,外邪侵入体内,往往  相似文献   

7.
抵当汤出自《伤寒论》,由水蛭、虻虫、桃仁、大黄四味药物组成。方中水蛭直入血络,其作用与虻虫相似,逐恶血,行瘀攻结,通瘀破积,故两味常并施;桃仁亦破血行瘀,兼润燥滑肠,有祛瘀生新之功;大黄荡涤热邪,推陈致新,导瘀下行。四味共组成行血逐瘀之峻剂。仲景于《伤寒论》“太阳”、“阳明”两篇和《金匮·妇人杂病》篇都用此方,以证运用范围之广,据仲景所论,如其病机属瘀血内结,病深而重,全无下通之机,则不用重剂难起沉疴。四味相合,实有斩关夺隘之功,虽奇毒重疾,多能获效。对于病情较轻、不可不攻而又不可峻攻、其证势深而缓者,仲景灵活地减轻分量,改汤为丸而为缓攻之剂。由于其药物峻猛,医家慎用。兹将吾师周连三先生生前有关论述和  相似文献   

8.
张晓哲 《河南中医》2014,(10):1890-1891
叶天士认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新病亦可入络",以"通络"作为治疗络病的原则,同时,叶天士还注重应用辛味通络药,认为络以辛为泄,辛能行、能散、能通,正是"区区表里解散之药。焉得入络通血脉。攻坚垒。佐以辛香。是络病大旨"。具体又分为祛邪通络和扶正通络两类,祛邪通络用于络实证,实者攻之,叶氏常用辛润、辛香、辛温、虫蚁通络法;扶正通络用于络虚证,"大凡络虚,通补最宜",并强调要灵活用药,切忌呆滞。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109条写道:“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说:“太阳经邪热不解,随经入府,为热结膀胱,热在膀胱,必与血相搏,血与热搏,蓄积于下,而少腹急结。”成氏提出了“入府”之说。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则直称:“少腹指膀胱也。急结者,有形之血蓄积。”尤在泾、程应旄等也极倡此说,于是“热结膀胱”改为“血结膀胱”,成  相似文献   

10.
仲景《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篇载有“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对其中“少腹如扇”一语,历代大多数注家及各版金匮教材,都解释为少腹作冷如被风吹的自觉症状。如尤在泾云:“少腹阵阵作冷,若或扇之也。”四版教材和五版教材解词均言:“少腹如扇:指少腹作冷如被风吹之状。”又《中  相似文献   

11.
痢疾一病,因其闭滞不利,古代方书谓之滞下.归纳起来概属实症、阳症,治疗上就应首选通下之法,因肠中秽浊之物,积热之邪,一经通下,邪气无处以存,邪去正复,病即速愈。清·雷少逸曰:“休息痢者所以时作时止也,多因止涩过早,积热未尽,或不能节饮食戒嗜好之故也。”因用止涩过早,或因滞热下之未尽,蕴于肠胃。因此,在治痢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不论属虚属实,属寒属热,只管通下。设虚者痢后补之;属寒者痢后温之。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虫类药物的应用相当广泛,对于病久入络、瘀滞不宣、久治不愈证,因病邪留伏较深,已属顽症痼疾,非一般植物通络药能够胜任。清代吴鞠通说:“以食血之虫,飞者走络中气分,走者走络中血分,可谓无微不入,无坚不破。”清代叶天士对仲景治络病用虫药进行了高度评价:“考仲景于劳伤血痹诸法,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着,气升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指出虫类药搜剔疏拔,有“追拔沉混气血之邪”的独特疗效,并将虫类药物广泛用于疼痛、中风、痹证、  相似文献   

13.
虫类药药性峻烈、起效迅速、疗效显著,备受历代医家推崇,是临床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的良药,其最早之应用始于张仲景之大黄之虫丸、之之煎丸。清代之天之谓:“散之不解,邪非在表;攻之不驱,邪非着里;补正祛邪,正邪并树无益;故圣人另辟手眼,以搜剔络中混处之邪,藉虫蚁血中搜逐,以攻通邪结。”虫类药性偏辛咸,辛能通络、咸能软坚,因而具有攻坚破积、活血化瘀、熄风定痉、通阳散结等功效。张琪老师在临床运用虫类药治疗各种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以疗效显著闻名于杏林。笔者有幸从师侍诊,于其博大精深中觅得一鳞半爪,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张英  赵章华 《中医研究》1993,6(4):38-40
《伤寒论》名方抵当汤是为“太阳病,身黄,少腹鞭……血证谛”及“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等所设。取水蛭、虻虫水陆之善取血者攻之,更佐桃仁之推陈致新,再配伍大黄“下淤血血闭寒热。”方名抵当,厥功伟哉。笔者临床配伍其他经方用以治疗部分重症,获得较满意的效果。抵当汤合茵陈蒿汤治疗术后高胆红素血症张某某,男,57岁,门诊号001397。患者自1982年胆囊切除术后,每遇外感高烧后,周身皮肤及白睛黄染,黄胆指数在20~30单位不降。待烧退后数日,  相似文献   

15.
答:《金匮》云:“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通……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丰之”。可见本方具有泻热破结,散瘀消肿之功,故有人主张用此方须及早服用,乘其尚未成脓而先下。其方后又云:“有脓当下”,说明尚有排脓消痈作用。故后世不少医家主张不论脓已成未溃或脓末成,皆当速下。验之临床,本方对肠痈  相似文献   

16.
张淞生 《浙江中医杂志》1999,34(12):524-524
输尿管结石临床较多见,常表现为肋脊角或输尿管循行部位阵发性绞痛。多系肾气亏虚,膀胱气化失司,复因湿热蕴积下焦,煎熬尿液,结为砂石,梗阻经脉,气机不利,血涩不行,瘀血乃生。因此,本病的病机既有“热”之因,复有“瘀”之果。而伤寒蓄血证发病机理为太阳病不解,在表之邪热随经深入下焦与血相结于少腹部位,亦“热”、“瘀”为患。虽结石病未必有表邪入里之表现,但就“热”、“瘀”而言,却有相似之处。再从症状、体征分析,输尿管结石病人患侧少腹腹肌轻度紧张及输尿管循行部位深压痛,可理解为蓄血证之“少腹急结”(或硬满),且发病部位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17.
笔者通过梳理叶桂书籍中有关消渴及其并发症医案,探析叶桂治疗消渴及其并发症的治法特色。叶桂认为阴亏阳亢,津涸热淫为消渴病机,久病入络致消渴并发症产生,以“三消理论”“久病入络”为指导,贯以“脾阴学说”“胃阴学说”“肝病治胃”“阳化内风说”“奇经辨治”“络病辨治”等学术思想,结合脏腑、卫气营血病位辨证用药,通过清热保津、甘凉补中、摄肾运津以清气血之热,养脏腑之阴,平衡阴阳治疗消渴;以滋补肝肾、祛风通络为主,佐以清热凉血、补气行血、化痰散瘀治疗消渴病痹证;通过温阳通补、填补奇经、通经固涩治疗消渴病肾病。  相似文献   

18.
《山东中医杂志》2016,(3):231-232
刘瑞芬教授积数十年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紧扣崩漏"虚、瘀、热"且相互夹杂的病机特点,依"虚者补之,留者攻之,热者清之"原则,以祛瘀清热、益气养阴之法立通用止血方。方从法出,法随证立,遣药组方思路独特:以通达塞,通其本涩其标;攻中寓补,虚实兼顾;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妙用熟地黄;辨证施治,衷中参西;整体观念,注重心理调摄。  相似文献   

19.
六腑以通为用,故腑证多以通立法,然“此通字,勿执攻下之谓”。正如高士宗在《素问直解》所言:“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升,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  相似文献   

20.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风后遗症主要以口眼斜、肢体偏瘫、语言蹇涩为主证。中风后遗症无论是虚证还是实证,究其总的病机亦无非是气血淤滞,经脉闭塞。故临证当以“通”字立法。“通”者,通行经脉也。补气行血亦通,滋阴潜阳亦通,活血化淤亦通,清火化痰亦通,总之“通”之含义不可拘泥,但总离不开气血两个方面。《内经》云:“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少阳,中于背则下太阳。”阐明了中风之证,以三阳经络首当其冲。“头为诸阳之会”,足三阳经从头走足纵贯全身,统领全身气血。三阳经当中又以“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而与气血的关系最为密切,《内经》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说”,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