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氯胺酮复合咪唑安定辅助小儿骶管麻醉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两种麻醉方法、氯胺酮、咪唑安定的用量及麻醉效果。方法:将40例ASAI~II患儿随机分为A、B2组,A组静脉注射氯胺酮2mg/kg、咪唑安定0.1mg/kg后开始手术。B组不能合作者先静脉注射氯胺酮1~2mg/kg、咪唑安定0.1mg/kg,入睡后行骶管阻滞术,单次注入0.25%罗比卡因2mg/kg。结果: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情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HR、NBP、ECG、sPO2无明显变化。两组氯胺酮、咪唑安定用量、术中肢体挣动,B组明显少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恶心、呕吐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氯胺酮复合咪唑安定辅助小儿骶管阻滞是小儿脐以下手术的理想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术前咪唑安定和氯胺嗣口服基础麻醉给药途径的可行性,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2~6岁患儿36例,随机分成两组:Ⅰ组肌注咪唑安定0.2mg/kg和氯胺酮(4mg/kg)混合液基础麻醉:Ⅱ组口服咪唑安定0.5mg/kg和氯胺酮(12mg/kg)混合液(加5%葡萄糖溶液10ml).观察两组用药后起效时间、镇静效果、HR、RR和SpO2、术后苏醒时间、不良反应.结果:给药过程合作情况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起效时间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的镇静分级有显著性差异(P<0.05);HR、RR和SpO2的组间变化不明显(P>0.05):不良反应Ⅰ组有13例出现哭闹不合作而Ⅱ组只有1例.术后苏醒时间,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小儿术静咪唑安定和氯胺酮口服基础麻醉给药途径小儿易于接受、安全有效、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咪唑安定复合芬太尼用于小儿臂丛阻滞镇静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行上肢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静注芬太尼1μg/kg后持续泵注咪唑安定6μg/(kg.min)至患儿达到RamsayⅣ级镇静停止泵注;对照组30例,静注氯胺酮2 mg/kg(稀释后1 min内缓慢静注)。患儿入睡后,观察组、对照组均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两组患儿臂丛操作时及术中体动反应、镇静程度,静脉用药前后、操作时及术中HR、RR、SpO2的变化,术后苏醒时间、不良反应(呼吸抑制、喉痉挛、气道分泌物、躁动等)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行臂丛神经阻滞时,观察组出现体动反应1例,对照组0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较对照组术中维持有效镇静RamsayⅢ级以上时间明显延长(P<0.05);静脉泵注咪唑安定前后,观察组HR无明显变化(P>0.05),RR、SpO2稍有下降(其中一过性呼吸抑制1例),吸氧后恢复正常;对照组静脉用药前后HR变化明显(P<0.01),一过性呼吸抑制2例,辅助呼吸后恢复,SpO2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咪唑安定复合芬太尼可用于小儿臂丛阻滞麻醉镇静镇痛,并优于氯胺酮静脉麻醉。  相似文献   

4.
曹殿青  杨引 《河北医学》2004,10(8):734-736
目的:观察预注咪唑安定、氯胺酮对小儿呼吸、循环的生理影响和麻醉维持用药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儿40例,分为2组:实验组:入室前,肌注咪唑安定0.2mg/kg 氯胺酮5mg/kg;对照组:入室前传统肌注单一氯胺酮5mg/kg。术中麻醉维持均采用局部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平衡麻醉。评估患儿静脉穿刺、局部神经阻滞时行为的表现,监测患儿入室时HR、RR、SpO2,等基本生命征。并记录首次静脉追加用药时间和药物总量及用药持续时间。结果:实验组患儿静脉穿刺、局部神经阻滞时行为表现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静脉追加用药时间则明显迟于对照组,单位时间剂量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儿术中生命征平稳,无显著差异。结论:预注咪唑安定、氯胺酮用于小儿基础麻醉,具有诱导平稳、麻醉效用强并可减少术中静脉用药等优点,临床上可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在小儿氯胺酮麻醉中的应用.方法:60例ASAⅠ~Ⅱ级患儿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静脉给予咪唑安定0.02mg/kg,单次推注氯胺酮2mg/kg,A组:氯胺酮100±10.2μg/kg/min持续泵注维持;B组:氯胺酮60±5.2μg/kg/min配合瑞芬太尼0.06±0.02μg/kg/min持续泵注.术中监测患儿血压、心率,及SPO2,并记录术后苏醒时间.结果:A、B两组患儿血压和SPO2均较平稳,但B组心率较术前明显减慢(P<0.05),而A组心率较术前明显增快(P<0.05),B组术后麻醉苏醒明显快于A组(P<0.05),且术中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A组(P<0.05).结论:小儿氯胺酮麻醉中使用瑞芬太尼可减少氯胺酮用量,且使患儿麻醉苏醒时间明显缩短,麻醉更平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骶管阻滞辅助静脉麻醉与喉罩静吸麻醉在小儿短小手术的应用对比.方法 择期行斜疝修补、鞘膜积液高位结扎、隐睾睾丸下降固定手术患儿60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5周岁,随机分成静脉复合骶管麻醉组(S组),喉罩静吸麻醉组(L组),每组30例.S组予咪唑安定0.1 mg/kg,氯胺酮2 mg/kg,静脉注射后行骶管穿刺,待麻醉充分起效后开始手术,术中出现体动追加氯胺酮1 mg/kg;L组予丙泊酚2 mg/kg,芬太尼4 μg/kg,阿曲库铵0.6 mg/kg静脉注射,快速诱导后置入喉罩,术中予丙泊酚静脉持续泵入+七氟醚吸入维持,术中出现体动单次追加丙泊酚1 mg/kg同时增加七氟醚吸入浓度,手术结束前10 min关闭七氟醚,手术结束前2 min停用丙泊酚.观察两组患儿的术中生命征、麻醉复苏时间、围术期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儿生命体征Bp、HR、SpO2在术前无统计学差异,而在麻醉后即切皮前(T1)、切皮后1 min(T2)、5 min(T3)、术毕(T4)患儿平均血压(MAP)、心率(HR)数值S组高于L组,S组术中体动发生率较L组高(P<0.05),S组麻醉苏复时间明显长于L组(P<0.01),S组术后躁动发生率低于L组(P<0.05).结论 两种麻醉方法均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小儿短小手术麻醉,静脉复合骶管阻滞麻醉苏醒慢且术中体动发生率较高,但术后躁动发生率低(P<0.05),而喉罩静吸麻醉苏醒快,术中生命体征更平稳,但术后躁动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3种不同配伍的氯胺酮在小儿斜视矫正术中的应用。方法ASAⅠ~Ⅱ级眼外肌矫正术的患儿40例。随机分成3组,M组咪唑安定1mg/kg;P组丙泊酚3~9mg/(kg·h);MP组咪唑安定1mg/kg丙泊酚3~9mg/(kg·h)。3组患儿视手术需要追加氯胺酮0.5~1mg/kg。记录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氯胺酮总量。术中5min,20min时HR、Bp的变化。结果MP组患儿氯胺酮总量显著少于M组、P组(P<0.01)。苏醒时间短于M组、P组(P<0.05)。术后随访M组发生恶心呕吐例数多于P组、MP组(P<0.05)。结论氯胺酮、咪唑安定、丙泊酚合用于小儿斜视矫正术为较好配伍。  相似文献   

8.
全凭静脉麻醉在小儿扁桃体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在小儿扁桃体切除术中的麻醉可行性,与吸入麻醉方法比较对小儿术后苏醒和意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ASAⅠ~Ⅱ级拟行咽扁刮除双侧腭扁桃体切除术的小儿,随机分为R组和Ⅰ组,每组15例.麻醉诱导:R组静注咪唑安定0.05mg/kg,丙泊酚1~1.5mg/kg,维库溴铵0.1mg/kg,瑞芬太尼1.0μg/kg.Ⅰ组静注氯胺酮1~2mg/kg,咪唑安定0.05mg/kg,维库溴铵0.1mg/kg.麻醉维持:R组瑞芬太尼每小时6~12μg/kg复合丙泊酚4~6mg/kg静脉持续输注.Ⅰ组吸入异氟烷维持麻醉.观察两组病人术前、术中、术后的SpO2、呼吸次数、SBP、DBP、心率,术后呼吸恢复、清醒时间,及术后拔管5min的OAAS评分.记录有无术中知晓、术后疼痛,以及恶心、呕吐、躁动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SpO2、RR、术前、术中及术后血压、心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呼吸恢复及清醒时间R组均少于Ⅰ组,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清醒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R组术后拔管5min的OAAS评分比Ⅰ组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R组苏醒平稳无躁动,Ⅰ组有9例躁动.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可以安全地应用于小儿扁桃体切除术.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较吸入麻醉术后清醒迅速、恢复质量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骶管麻醉复合喉罩通气用于婴幼儿下腹及会阴部手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60例拟进行下腹会阴部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骶管阻滞复合喉罩通气组(A组)与氯胺酮麻醉组(B组),A组先行骶管阻滞,成功后静注咪唑安定0.1mg/kg、芬太尼2ug/kg、丙泊酚2mg/kg,根据患儿体重置入相应大小的喉罩,术中持续静脉泵入异丙酚4-6mg/(kg·h)维持,B组静注咪唑安定0.1mg/kg、氯胺酮2mg/kg,10-15min后或术中有体动时追加氯胺酮1-1.5mg/kg,观察两组麻醉诱导前(基础值)、诱导后、切皮时、术中、术毕时的MAP、HR、SPO2。纪录麻醉苏醒时间、术中肌松、体动及苏醒期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两组患儿诱导后HR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无明星差异;A组切皮时及术中MAP、HR平稳,B组较基础值明显增高,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术中SPO2始终维持在100%。B组患儿有7例术中SPO2下降至95%以下,两组差异显著(P〈0.01);肌松优良率A组明显高于B组(P〈0.05);苏醒时间A组明显短于B组(P〈0.05);术中体动、苏醒期躁动、恶心呕吐发生率A组明显少于B组。结论骶管麻醉复合喉罩通气技术能为婴幼儿下腹及会阴部手术提供满意的镇痛、肌松及理想的镇静深度,术中呼吸循环稳定,术后苏醒快,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TCI)咪唑安定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麻醉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7月外科收治住院的择期手术患儿30例临床资料。结果:①麻醉后低氧血症(SpO2〈95%)的发生率在K组、MK组分别是6.67%、13.33%,无SpO2低于90%的病例;②TCI咪唑安定(200 ng/ml)复合氯胺酮时,K组和MK组氯胺酮的用量分别为(15.58±4.12)mg/kg和(8.65±1.54)mg/kg,减少44.49%;K组和MK组术后躁动,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20.00%和6.67%(P〈0.05)。结论:TCI咪唑安定200 ng/ml用于儿童静脉麻醉是安全可行的,循环呼吸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咪唑安定、氯胺酮联合髂腹下神经阻滞对小儿下腹部手术术后苏醒时间、苏醒期不良反应的影响,并与单纯用氯胺酮作比较.方法 选择2~6岁择期下腹部手术的患儿6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ASA) 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Ⅰ组:咪唑安定0.lmg/kg+氯胺酮2mg/kg肌肉注射; Ⅱ组:咪唑安定0.lmg/kg+氯胺酮2mg/kg肌肉注射,入睡后行髂腹下神经阻滞麻醉,术中两组均用丙泊酚维持麻醉.观察静脉麻醉药用量和苏醒时间,观察氧饱和度(Sp02)、心率(HR)、呼吸(RR)改变、患儿术后疼痛评分、术后烦躁发生率.结果 术后苏醒时间I组明显大于Ⅱ组(P<0.05);苏醒期恶心呕吐、精神症状、烦躁不安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Ⅰ组明显多于Ⅱ组(P<0.05);术后疼痛评分I组明显高于Ⅱ组(P<0.05).结论 小儿髂腹下神经阻滞麻醉用于儿下腹部手术不仅缩短术后苏醒时间,减少苏醒期不良反应,而且还能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58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进行介入治疗,6例患儿入导管室后能配合行外周静脉穿刺输液,麻醉诱导用氯胺酮1.5~2mg/kg、咪唑安定0.05~0.1mg/kg静脉推注;其余52例小儿均需在基础麻醉下开放外周静脉,予咪唑安定0.05~0.1mg/kg静脉推注。两组维持麻醉均以丙泊酚25~75μg/(kg.min)进行连续静脉输注,必要时间断追加盐酸氯胺酮0.5~1mg/kg。结果 57例患儿在非插管全凭静脉麻醉下完成手术,其中有1例患儿术中出现口腔分泌物增多,1例患儿术中出现呛咳、喉痉挛,均能解除。所有患儿术后无麻醉并发症发生。全部介入封堵治疗手术均获成功。结论术中保持呼吸道通畅、适当的麻醉深度和密切的观察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麻醉的重要保证。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介入治疗采用咪唑安定、氯胺酮、丙泊酚联合用药全凭静脉内麻醉,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3.
郭春明  郑慧 《广东医学》2002,23(Z1):85-86
目的探讨小儿腭裂修复术行经鼻气管插管吸入麻醉的可行性.方法 ASA Ⅰ~Ⅱ级腭裂修复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患儿用γ-羟丁酸钠50~100 mg/kg静脉诱导,表麻后经口插管,保留自主呼吸,术中分次静注氯胺酮1 mg/kg维持麻醉.B组患儿用丙泊酚2 mg/kg,琥珀胆碱1.5 mg/kg静脉诱导,经鼻腔气管内插管,接循环紧闭麻醉机行机械通气,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监测SpO2,MAP,HR,记录术中最低SpO2值及拔管时间.结果 B组术中MAP,HR,SpO2平稳,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拔管时间短,拔管后无复睡,与A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小儿腭裂修复术行经鼻气管插管吸入麻醉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曾金  吴惊雷  马丽 《广西医学》2007,29(7):1001-1002
目的 观察亚麻醉剂量的氯胺酮复合咪唑安定用于动脉穿刺的镇痛效果.方法 术中需有创血压监测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A、B组和研究C组,每组各60例,均选用挠动脉穿刺.A组在动脉穿刺前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B组用2%利多卡因局麻并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5 mg/kg(高龄或体弱者0.04 mg/kg);C组用静脉注射亚麻醉剂量的氯胺酮0.5 mg/kg和咪唑安定0.05 mg/kg(高龄或体弱者氯胺酮0.4 mg/kg和咪唑安定0.04 mg/kg).分别观察各组HR、平均动脉压的变化(△MAP)、SpO2以及疼痛的程度(VAS评分).结果 研究组在动脉穿刺时镇痛的优良率达100%,明显高于两对照组(P<0.05),局麻或局麻复合镇静药时,仍有约50%的患者忍受着疼痛接受动脉穿刺;C组的HR和△MAP明显低于两对照组(P<0.05);B组和C组静脉给药后,SpO2均有所下降,吸氧后可得到改善,但SpO2各组内、组间无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 亚麻醉剂量的氯胺酮复合咪唑安定静脉注射用于患者挠动脉穿刺能达到完善的镇痛效果,而且对呼吸和循环的影响较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眼科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 Ⅰ级小儿眼科手术40例,随机分为异丙酚组(A组,n=20)和安定组(B组,n=20).A组肌注氯胺酮4 mg/kg负荷量,加异丙酚、氯胺酮复合液4ml/(kg@h)连续输注,B组肌注氯胺酮4 mg/kg负荷量,加静注安定0.2 mg/kg,以0.1%氯胺酮4 mg/(kg@h)连续输注.分别观察两组MBP、HR、SpO2变化、术毕清醒时间、氯胺酮使用总量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心血管反应轻微,术毕清醒时间短,不良反应少,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A组氯胺酮使用总量比B组少(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眼科麻醉效果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口服氯胺酮复合咪唑安定用于小儿基础麻醉的可行性。方法将75例小儿手术患儿分为3组,每组25例,3组均口服咪唑安定0.5 mg/kg。根据氯胺酮口服的剂量分为K3M组(3 mg/kg)、K5M组(5 mg/kg)和K7M组(7 mg/kg),观察并记录患儿与父母分离时间、小儿服药前后脉搏氧饱和度(SpO2)、脉搏(P),以及过敏反应、呼吸抑制和气道梗阻等。结果 K3M、K5M和K7M 3组患儿安静入睡与父母分离时间分别为(24.8±6.2)、(16.3±5.6)和(14.8±4.9)min,与K3M相比,K5M和K7M患儿安静入睡与父母分离时间较短(P<0.05)。给药前后患儿SpO2、P变化,组内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也无呼吸抑制、气道梗阻和过敏反应发生。结论 K5M组镇静、止痛效果与K7M组相近,其副作用低于K7M组,因此,口服氯胺酮5 mg/kg复合咪唑安定0.5 mg/kg、是较理想的小儿基础麻醉配伍剂量。  相似文献   

17.
为观察氯胺酮加咪唑安定麻醉用于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术麻醉的临床效果,选择80例患儿,随机分为A组(加例),给药方式:肌注氯胺酮5mg/kg复合臂丛阻滞(1%利多卡因);B组(加例),给药方式:氯胺酮5mg/kg 咪唑安定1mg/kg静脉注射与之对照,术中连续监测患者HR、BP、SPO2、RR的变化。结果两组相比B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A组,术中HR、BP、SPO2、RR平稳,苏醒快。认为氯胺酮与咪唑安定合用可以替代传统的氯胺酮基础麻醉加臂丛阻滞的方法用于小儿的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氯胺酮+利多卡因复合异丙酚泵注麻醉对小儿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以及术后苏醒情况.方法选择60例1~7岁的患儿,随机分为3组Ⅰ组(n=20)单纯氯胺酮;Ⅱ组(n=20)氯胺酮+咪唑安定;Ⅲ组(n=20)氯胺酮+利多卡因+异丙酚.麻醉方法,入室前肌注氯胺酮5 mg/kg.麻醉维持Ⅰ组0.01%氯胺酮静滴,速度4~6 mg*kg-1*h-1;Ⅱ组咪唑安定(咪达唑仑)0.01 mg/kg静脉注射,0.01%氯胺酮静滴,速度4 mg*kg-1*h-1;Ⅲ组氯利合剂(氯胺酮100 mg+利多卡因100 mg)0.1 ml/kg静脉注射,每间隔15 min追加半量,同时微泵静注异丙酚4 mg*kg-1*h-1.观察术中MAP、HR、RR、SpO2的变化以及复苏期的清醒时间.结果Ⅲ组患儿复苏期清醒时间明显快于Ⅰ、Ⅱ两组患儿(P<0.01).结论氯利合剂复合异丙酚泵注全麻清醒时间快于单纯氯胺酮全麻和氯胺酮复合咪唑安定全麻.  相似文献   

19.
陈红侠  凌美霞 《重庆医学》2004,33(2):272-273
目的研究复合麻醉与单纯静脉全麻用于学龄前儿童的差异. 方法 40例患儿分为两组,A组为复合麻醉组,B组单纯静脉全麻组.观察两组患儿用药差异及术中SpO2、RR、BR、HR的变化.结果 A组氯胺酮及咪唑安定用量均少于B组(P<0.05).术后10minB组SpO2下降有显著意义(P<0.01).MAP、HR变化A组较B组低且平稳(P<0.01).术毕B组苏醒时间明显延长(P<0.01).结论复合麻醉用于学龄前儿童优于单纯静脉全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小儿腭裂修复术行经鼻气管插管吸入麻醉的可行性。方法 ASA Ⅰ~Ⅱ级腭裂修复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患儿用γ-羟丁酸钠50~100 mg/kg静脉诱导,表麻后经口插管,保留自主呼吸,术中分次静注氯胺酮1mg/kg维持麻醉。B组患儿用丙泊酚2mg/kg,琥珀胆碱1.5mg/kg静脉诱导,经鼻腔气管内插管,接循环紧闭麻醉机行机械通气,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监测SpO2,MAP,HR,记录术中最低SpO2值及拔管时间。结果B组术中MAP,HR,SpO2平稳,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拔管时间短,拔管后无复睡,与A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小儿腭裂修复术行经鼻气管插管吸入麻醉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