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8例DPB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误诊原因。结果:DPB患者的临床特征:(1)反复咳嗽、咳痰及活动时气促,部分患者有低热、盗汗;(2)胸部影像学:两肺弥漫性小叶中心性颗粒样结节状阴影,多合并有支气管扩张;(3)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低氧血症;(4)合并慢性鼻窦炎或既往有鼻窦炎病史;(5)常被误诊为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6)经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了解DPB特异性的临床特征有助于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HR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CT表现的认识,探讨CT对DPB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07年12月本院收治的DPB51例,其中病理活检确诊3例,临床诊断48例。结果1胸部CT征象:①弥漫性细粟粒样影伴树芽征,无融合趋势,占88.24%;②小(细)支气管扩张,表现为小气道支气管“双轨征”和环状透光影,部分病例可见支气管壁增厚,占66.67%;③炎性斑片影,多为小斑片影,占52.94%。2.副鼻窦CT检查时多有慢性副鼻窦炎表现,本组病例占7333%。结论CT是DPB诊断中必要手段,高分辨率CT(HRCT)是最佳显示方法,副鼻窦CT检查可为鉴别诊断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4.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re panbronchiolitis DPB)是由日本的本间山中于1969年在研究肺气肿的过程中,发现的以呼吸性细支气管为主要病变部位的一种新的独立性疾病。我国近几年已有陆续报道。现就本院2例及既往文献复习如下。 相似文献
5.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临床医师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diffusepanbronchiolitis,DPB)的认识。 方法 收集9例DPB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病理学诊断 6例 ,临床确诊 3例。所有患者均有慢性咳嗽、咳痰、活动后气促的症状 ,10 0 %合并副鼻窦炎 ,冷凝集实验 (CHE) >1∶6 4占 5 5 6 % ,动脉血氧分压 (PaO2 ) <80mmHg占88 9% ,肺功能测试提示通气功能减退。典型胸部X线表现为散在小颗粒结节影 ,高分辨CT(HRCT)为两肺广泛分布的小叶中央性结节。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有效。结论 确诊DPB比较困难 ,需进一步提高对DPB临床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12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了12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的护理。12例患者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活动后气短,给予口服红霉素及对症治疗,并采取以下护理措施: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药物治疗指导;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排痰;纠正低氧血症,防治呼吸衰竭;积极治疗慢性鼻窦炎;出院后定期随访。12例患者病情控制良好,部分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相似文献
7.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近年来逐渐被我国临床工作者认识 ,它作为一种独立性疾病 ,首先由日本学者发现 ,在日本、韩国、朝鲜多发 ,以两肺弥漫性存在的呼吸性细支气管领域慢性炎症为特征 ,引起严重呼吸功能障碍 ,与遗传及体质特异性因素有关 [1 ] ,目前误诊率仍很高。1 临床资料日本于 1980~ 1982年进行全国调查结果表明 ,DPB初诊误诊率达 90 % ,其中慢性支气管炎占 30 .4% ,支气管扩张占2 6 .2 % ,支气管哮喘 16 .5 % ,肺气肿 2 .3% ,其他 14.6 % [2 ]。我国1976年就有 DPB病例报道 ,几乎都误诊为慢性支… 相似文献
8.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panbronchiolitis,DPB)是弥漫存在于两肺细支气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的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由于炎症病变呈弥漫性地分布并累及细支气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壁的全层,故称之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最先提出DPB概念的是日本的本间、山中等[1],他们于1969年在研究肺气肿的过程中,发现7例以呼吸性细支气管为主要病变的新独立病种,并将其命名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1980~1982年日本厚生省组织第1次DPB全国性调查,确诊319例[2]。1988年日本厚生省研究班组织第2次DPB全国性调查,确诊229例[3]。20世纪90年… 相似文献
9.
徐立新 《中华临床医学实践杂志》2004,3(5):471-473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 DPB)是弥漫存在于两肺呼吸细支气管区域的以慢性炎症为特征的特殊气道疾病,可导致严重的呼吸功能的障碍。患者咳嗽、咳痰、气急症状进行性发展加重,早期即可出现低氧血症、常因呼吸器官反复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由日本学者最先报道,山中与本间等首先从形态及临床角度加以描述,成为一独立的小气道疾病。1989年成为世界公认的新疾病。我国于1976年就有DPB病例报道,几乎都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1995年1月由日本厚生省特定疾患弥漫性肺疾患调查研究班提出了新的DPB诊断标准,使DPB的诊断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标准。1996年由解 相似文献
10.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diffurepanbronchiolitisDPB)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的独立疾病 ,现就本院 2例及既往文献复习如下 ,并提出小剂量红霉素雾化吸入治疗比长期口服红霉素更具优越性。1 临床资料例 1,男性 ,42岁。反复咳嗽、咳痰 2 0年 ,加重伴活动后气急 1年 ,于 1998年 11月 2日入院。患者 2 0年来反复出现咳嗽、咳痰 ,严重时咳黄绿痰 ,有时伴发热 ,无明显季节性。持续 1个月左右 ,抗炎治疗略有缓解。无吸烟史。有鼻窦炎史 10年 ,未治疗。体检 :体温 3 7℃ ,脉搏 10 0次 /min ,呼吸 2… 相似文献
11.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是弥漫存在于两肺细支气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的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是一独立性疾病,国内报道不多。作者诊治DPB4例。现着重其高分辨率CT(HRCT)的表现作一报道。 相似文献
12.
临床医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中的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一般均较熟悉,而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作为慢阻肺的一种特殊类型,尚未引起临床医师重视。本病多见于日本,其次是韩国,我国也有病案报道。西方国家发病率低。1996年美国呼吸系统和危重医学杂志报道5例,连同北美6例,共报道11例。由于这些病人多有鼻窦炎,因而又称为鼻窦支气管综合征。近两年来,笔者见到3例,表明本病在我国亦非罕见。由于缺乏认识,常将其误认为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哮喘等。本病若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使疾病得到适当控制,否则逐… 相似文献
13.
李惠萍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3,12(2):128-131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是一种弥漫存在于两肺呼吸性细支气管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受累部位主要是呼吸性细支气管以远的终末气道。由于炎症弥漫性分布并累及呼吸性细支气管壁的全层,故称之为DPB。该病发病 相似文献
14.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日本报道较多,我国报道较少。本文报道2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经红霉素治疗获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例1 男性,29岁。咳嗽、咯痰1年余,气促半年。先后正规给予青霉素、先锋霉素、环丙沙星等抗炎,口服激素治疗,病情无好转,气促日渐加重。1995年12月10日来我院门诊就诊,既往有鼻窦炎史3年。查体:口唇微发绀,副鼻窦区无压痛,双肺可闻及广泛的干湿性啰音。实验室检查:WBC5.1×10~9/L,N0.76,Hb138g/L,ESR 40mm/1h,冷凝集试验1:128,IgG16g/L,IgA 3.19g/L,IgM 1.87g/L,C反应蛋白阳性,类风湿因子(RF)阳性,痰结核杆菌PCR、支原体PCR阴性,PPD试验阴性。痰培养2次有绿脓杆菌生长。胸片示两肺弥漫性小结节影,以两中、下肺为甚,肺纹理增粗,呈网状影。高分辨度CT(HRCT)见到典型的小叶中心性结节影伴支气管扩张。鼻窦片 相似文献
15.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提高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2007年收治的83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表现.结果 77例表现为两肺弥漫分布,5例为两肺野内散在斑片状分布,1例局限于两肺下叶.83例均见小叶中心小结节,部分伴有树芽征; 54例细支气管扩张,伴有管壁不规则增厚,9例扩张的细支气管内可见黏液栓塞;38例见周围性空气潴留;36例见斑片状影,2例合并右肺中叶不张;肺间质纤维化7例,肺动脉高压7例,合并胸腺瘤和肺癌各1例. 结论 CT是诊断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重要依据,结合临床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我国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诊治的23例DPB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日本DPB的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①男女比例为1:1.3,发病平均年龄46岁,73.9%无吸烟史.初诊常见为慢性支气管炎8例(34.8%),支气管扩张5例(21.7%),肺间质纤维化5例(21.7%),肺部感染4例(17.4%),恶性肿瘤1例(4.34%).无一例初诊确诊.②86.9%合并或既往有慢性鼻窦炎.③全部病例均有咳嗽症状,95.7%咳痰,78.3%活动后呼吸困难.肺部听诊82.6%可闻及湿哆音.④82.6%冷凝集试验阴性,86.9%PaO2<80 mmHg,部分患者ESR、CRP、IgG、IgA升高,类风湿因子阳性.13例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I类抗原检测,B54阳性2例,B7阳性5例,A11阳性5例.⑤肺功能检查,65.2%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69.6%弥散功能减低.⑥痰培养阳性率为65.2%,多为革兰阴性杆菌,最常见为铜绿假单胞菌.⑦60.8%X线胸片可见弥漫性小结节影,全部病例胸部高分辨CT可见弥漫性小叶中心性小结节.⑧经支气管镜肺活检阳性率20%.结论 DPB发病与性别、年龄、是否吸烟无明显关系,慢性鼻窦炎是诊断DPB的重要线索,目前我国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初诊确诊率极低;我国DPB患者有自身的特点,肺通气功能检查多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减低,可能与病史长、治疗不及时、病情进展有关;冷凝集试验阳性率低,这一指标可能不适于日本人之外的其他人种. 相似文献
17.
18.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清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0,8(2)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是以肺部呼吸性细支气管为主要病变区域的特发性、弥漫性、炎性和阻塞性气道疾病.本病在1969年由日本学者最早报道.在我国也并非罕见,如果早期确诊、及时使用红霉素治疗可以阻止病变进展,改善预后.但由于临床上对该疾病警惕性不高,常易误诊,贻误治疗.本次研究总结3例DPB患者的诊治情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计算机检索1996年1月-2013年9月国内发表的DPB病例报道,对其临床特点进行总结。结果共报道91例患者,其中男60例,女31例,发病年龄(40.5±18.4)岁,病程中位数为7年。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活动后呼吸困难、湿啰音。90.1%(82/91)的患者有慢性鼻窦炎病史,46.1%(30/65)的患者血清冷凝集试验阳性,人类白细胞抗原-B54阳性率为42.1%(8/19)。所有患者CT检查均表现为双肺弥漫的小叶中心性结节影,其中65.9%(60/91)伴有支气管扩张;60.0%(51/85)的患者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36.5%(31/85)的患者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34例进行了肺活体组织检查。65.9%(60/91)的患者曾被误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后98.8%(84/85)的患者病情明显好转。结论 DPB在中国并不少见,但可能因认识不足而易于被误诊和漏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明显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