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为(泻)下法提出了理论原则。《伤寒论》以阐发运用,疗效卓著。然其论误下亦有82条,约占《伤寒论》全部条文的21%,故当探求,依六经辨证原则,将误下病因、病机、证治作一略论。〔太阳误下〕太阳主表,当汗禁下。若“下之”(宋本原文第49条,简称49,下同。69、77、28、140)、“更下”(23)、“复下之”(45、137、151、153)、“反下之”(131、139、158)、“医下之”(34、91、158)、“医以丸药大下之”(80)等,则“为逆”(102)。可致下列七种情况: 1.痞证:表邪未解,误下入里,邪热阻隔气分,心下痞满闭塞,“按之自濡”(151),宜大黄黄连泻心汤清热泻痞;“恶寒”、“汗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误下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一书的出现,攻下法一举成为中医驱邪方法的中坚。仲景在《伤寒论》中,不仅详细论述了攻下法的运用原则及实施方法,并且论述了一些误下的病例。继承其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吸收其误下的教训,同样不容忽视。本方拟就误下原因作粗浅探索。 相似文献
3.
通过查阅《伤寒论》相关条文,并结合典籍论述,认为太阳病的误下并不都是因为张仲景时代之前的医家医疗水平低下,更多是由于太阳病自身证机特殊,易与他经混淆、易与他经同病以及兼有他证的复杂因素而被误下.分析太阳病误下的原因可以提高正确治疗太阳病的能力,避免疾病恶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8)
通过对《伤寒论》中误下致烦证治进行梳理,认为《伤寒论》对误下致烦的诊治灵活,充分运用辨证论治原则。张仲景对误下致热烦、实烦、虚烦、寒热错杂之烦分别诊治,治疗中重视因势利导,形成了以清热、攻下、回阳、利水、寒热并用为主的辨治体系。具体以清散郁热、和解少阳、清热生津、解表攻里、荡涤实热、泻热逐水、化气利水、回阳救逆、助阳镇潜、清上温中、和胃补中寒热平调等11法给予治疗,对临床有指导意义,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浅析《伤寒论》太阳病误下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法是指通过泻下通便,使积聚体内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水饮等有形实邪排出的一种治疗方法.其法源于<内经>,而详于<伤寒论>.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在<伤寒论>中,该法主要适用于阳明病实证,或其他经有里热实证而非下不可者. 相似文献
6.
临床中,病人有大便硬或不大便症状,其病机可涉及到五脏六腑,非独大肠也,故概用下法未必都能奏效。仲景有鉴于此,于《伤寒论》中借用“误下”而设诸多条文,暗示该病症有疑似,辨治稍有疏忽,就有可能误用下法,试将浅识略述于次,并冀斧正。1 太阴肺与“误下”《医经精义》云:“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倘若肺有失调,主肃降功能不及则易引起不大便等症,此病位在大肠,病机在肺,治当从肺,若从大肠而用下法,则易生变证。(1)误下加剧太阴肺寒气逆证:43条云: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12.
<正> 医生为什么会误诊?其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还是由于临床上出现的病证往往是非典型型性的,不容易诊断清楚。吴阶平同志曾说,他刚开始接触第一个病人时,就发现“这个病人没有书本上所说的东西”,于是,“就认为病人不对,或者说叫做不典型”,经过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3.
14.
《伤寒论》中治法最多的当推发汗法。其发汗法涉及面颇广 ,内容丰富。我们主要探讨发汗法应用范围、分类、运用原则、辅助调控法。现分述如下。1 应用范围发汗法主要用于太阳病 ,也可用于阳明病 (2 32条、2 34条、2 35条、2 4 0条 )、太阴病 (2 76条 )、少阴病(30 1条、30 2条 ) ,以及某些并病、合病 ,如 4 8条、36条、32条等。2 分 类2 .1 辛温解表 ,宣肺发汗 代表方麻黄汤 ,属发汗峻剂 ,适应于太阳伤寒表实证。2 .2 调和营卫 ,解肌发汗 代表方桂枝汤 ,属发汗轻剂 ,适应于太阳中风表虚证。2 .3 温阳微汗 代表方有麻黄附子细辛汤、… 相似文献
15.
16.
《伤寒论》关于水饮的治法,理论完备,方药俱全。验之临床,每有效验。今略探如下,望批评指证。一、以祛邪为主的治法1.峻泻逐水法:《伤寒论》157条说:“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执水)(执水)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十枣汤主之。”本证是悬饮无疑。应以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为主证。饮为有形之阴邪,停结于胸胁之间,胸阳被遏,气机受阻,故见心下痞硬而满,牵引胸胁疼痛;水饮在胸,肺气不利,故见呼吸短气;饮逆 相似文献
17.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阳气者 ,若天与日 ,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盛则阴病 ,阴盛则阳病。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 ,与阳气的兴衰息息相关。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的观点 ,诊疗疾病非常重视宣发自身的阳气 ,兹简陈如下数端 ,以见一斑。1 宣发卫阳太阳主表 ,统营卫 ,司气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是仲景留给后人的一部不朽巨著。书中的许多留传至今的名方虽药味寥寥 ,但用之于临床效如桴鼓 ,细琢摩之 ,张仲景组方精妙之处体现在“着眼于寒热同治 ,用心于气机升降 ,留意于正邪强弱 ,落脚于阴阳自和”等诸方面 ,从而积极发挥“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等作用 ,现分述如下。1 寒热同治 ,权衡调控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了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素问》中“阳盛则热 ,阴盛则寒”,“阳虚则外寒 ,阴虚则内热”即为此意。寒热随着病程中各种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亦可出… 相似文献
19.
一般认为,伤寒是感寒而病,而寒邪伤阳。所以历代论述伤寒者,谈救阳的多而言保阴者少,致使仲景的保阴思想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而影响伤寒方不能很好地在临床上运用和发挥。所以探讨(伤寒论)的保阴思想有相当重要的临床意义。太阳病证治中的保明思想邪在太阳肌表,法当汗而发之,但若津液不足,则非但不能化汗达邪,反促使表邪内传而致变证。所以治疗太阳病应须保阴。从枝枝汤的配伍及其服法上谈保阴太阳表虚证的病机为营弱卫强,唯其营阴不足,故在治疗上既要辛温发表,又应兼顾营阴。挂枝汤以挂姜辛温发表,芍枣敛阴和营,有祛邪之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