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精神障碍与颅脑损伤的关系.方法 选取72例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病例,分析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受伤部位、文化程度、受伤方式等因素与精神障碍的关系.结果 本组病例痊愈34例,显效32例,好转4例,无效2例.精神障碍与人院时GCS无关,额颞叶损伤并发精神障碍多见,受教育程度与损伤后精神障碍的发生有关.结论 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的发生受病理、心理、社会等因素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外伤所致颅脑损伤患者4921例,分析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发生率,将并发精神障碍患者设为A组,并在未发生精神障碍颅脑损伤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作为B组,收集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和可疑影响因素,分析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发生影响因素。结果4921例颅脑损伤患者中,并发精神障碍48例(0.98%)。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损伤到入院时间、入院时GCS评分、额叶损伤、颞叶损伤、脑干损伤、损伤程度、颅内血肿、损伤后昏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损伤到入院时间、入院时GCS评分、额叶损伤、损伤程度、颅内血肿为影响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发生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发生影响因素较多,临床中应根据相关影响因素积极预防和控制,以降低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分析颅脑损伤后影响精神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我院2016年2月-2017年4月将100例因颅脑损伤住院的患者根据其精神障碍发生情况分为对照组(无精神障碍)和观察组(患有精神障碍)),每组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找出影响精神障碍的因素。相应的干预措施也相应提出。结果:100例颅脑损伤患者有36例发生精神障碍(发生率36%)。单因素分析显示教育程度、GCS评分≤8分、颅内血肿等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GCS评分≤8分(OR=1.825,P=0.00),颅内血肿(OR=2.031,P=0.00),额叶损伤(OR=1.997,P=0.00),损伤范围(OR=3.748,P=0.00),低氧血症(OR=1.749,P=0.00)症状是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针对颅脑损伤后的精神疾病此类危险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以减少或避免精神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精神障碍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今后临床工作中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某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脑外伤所致精神病患者78例,对照组为同期就诊的未出现精神障碍的脑外伤患者80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调查对象发生颅内血肿、脑干损伤的比例以及脑损伤范围、GCS评分、EPQ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GCS评分及EP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CS评分越高,发生精神障碍的可能性越低;而EPQ得分越高,发生精神障碍的可能性越低。颅内血肿、脑干损伤及脑损伤范围与脑外伤后精神障碍的发生无关联性。结论脑外伤后昏迷程度及人格倾向是发生精神障碍的影响因素,临床诊疗中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患者与伴发精神障碍的相关性,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08年9月至2012年9月颅脑损伤患者342例,统计和分析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家庭满意度),并进行头部CT扫描检查和智商、记忆商测试以及SCID一1/P、PDQC、SCICP评估。分析患者一般资料及颅脑损伤性质、程度、部位与发生精神障碍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342例颅脑损伤患者伴发精神障碍249例,发生率为72.8%。其中抑郁症117例(47.0%),焦虑障碍95例(38.2%),躁狂症27例(10.8%),智能和记忆障碍69例(27.7%)。经相关分析显示颅脑损伤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家庭满意度及颅脑损伤性质、程度、部位均与伤后伴发精神障碍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0刚直>1.04)、颅脑损伤程度(OR值>1.28)和颅脑损伤部位(OR值>1.31)为颅脑损伤患者伴发精神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颅脑损伤伴精神障碍发生率较高,患者年龄、颅脑损伤程度和部位是伴发精神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张毅  贺学农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4):3734-3735,3738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相关因素与精神障碍发生的关联性。方法随机选择纳入某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因意外事故或其他原因导致的颅脑损伤患者80例,40例患者为颅脑损伤后导致早期的精神障碍患者(精神障碍组),40例患者为颅脑损伤后未出现精神障碍的患者(对照组)。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SF-36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80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比较两组患者以上调查内容的差异。结果是否有经济赔偿、两组患者入院时意识得分(CGS)、两组患者生命质量的躯体健康(PCS)、精神健康得分(MCS)和EPQ评分在精神障碍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GCS评分高于8分和EPQ评分小于25分能降低患者患精神障碍的可能性(P﹤0.001)。PCS和MCS评分越低,患者患精神障碍可能性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与损伤后昏迷程度有一定关联,同时与患者的人格特征密切联系。今后在对脑外伤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不但要针对脑外伤本身进行有效的治疗,更应该从人格特征和认知的角度出发,开展相应的心理学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重度颅脑损伤后早期精神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对83例脑外伤后早期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精神障碍发病率以额颞叶损伤为主,抑郁型与额颞叶关系密切。出院时痊愈43例,显著进步29例,进步10例,无效1例。结论颅脑损伤的部位、癫疴发作、年龄是中重度颅脑损伤后早期精神障碍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8.
李国  瞿鸿义  李升 《工企医刊》2011,24(2):20-21
目的 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脑梗塞的可能因素.方法 将38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手术患者,按术后是否并发脑梗塞分为脑梗组和非脑梗组,分别对两组的平均年龄、受伤时间、术中脑实质损伤严重程度及术后高热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年龄、受伤时间、脑实质损伤严重程度及术后高热都显著增加术后脑梗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刘建民  孙鸿  黄良文  胡鹏  戴先才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3):2535-2536,2538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抑郁的发生情况以及与影响抑郁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10年1月在某院住院康复治疗的脑外伤患者共200名,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以及和抑郁发生的相关因素。采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抑郁的因素。[结果]抑郁在颅脑损伤病人中的发生率为56.00%,其中,抑郁发生于性别、文化程度、受伤当时的意识状态GCS得分、有无经济赔偿、外伤后EQ-5D评分有相关性。Lo-gistic回归发现,有无经济赔偿,GCS得分以及外伤后日程生活活动测评和生命质量测评分对患者预后是否会患抑郁的影响最大,OR值分别为5.25(2.74~10.10),4.23(2.24~8.04)和4.89(2.55~9.48)。[结论]颅脑损伤患者容易发生抑郁,其发生情况与患者的预后生命质量和经济支持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0.
作者将1991年~1998年收治的37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例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37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3例,年龄31岁~76岁,平均58.5岁。受伤类型:车祸22例,坠落3例,摔倒6例,重物直接砸伤6例。受伤后来医院时意识障碍程度:GCS 为12分~9分6例,GCS 小于9分14例,,GCS 为6分~3分17例。头颅 CT 表现:广泛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5例,急性硬膜外血  相似文献   

11.
杨发俊  刀敏  阳春  龙涛 《现代保健》2011,(5):106-107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伤后早期心肌酶的变化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12月受伤后24h内人院的颅脑损伤患者98例,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为3组,GCS3~8分组(n=24)、GCS9—12分组(n=33)和GCS 13~15分组(n=41),行心肌酶检测,并了解预后情况。结果98例患者中有67例心肌酶异常,其中GCS3~8分组患者心肌酶明显升高,GCS评分越低,心肌酶含量越高,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98例患者中病死8例,均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结论颅脑损伤可致心肌损害的发生,心肌酶检测可作为早期判定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参考血液化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肠内营养(EN)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特点、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360例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入住ICU后进行GCS评分,置鼻胃(肠)管,48 h后开始EN,观察伤后第7 d EN最大输注量(mL/d)、过渡至完全肠内营养(TEN)的时间(d)、伤后第7 d实现TEN的病例数及血糖和血清清蛋白(ALB)和谷丙转氨酶变化,记录各种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颅脑损伤后早期EN并发症发生特点:伤后1周内以腹胀、呕吐、反流和误吸为主,1周后以腹泻为主;腹胀和呕吐的发生与鼻饲管所在位置有关,腹泻发生与GCS评分和ALB水平呈负相关;GCS评分越低,EN耐受的最大输注量越低、过渡至TEN的时间越长、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亦增加.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与其损伤程度、血清清蛋白水平等因素呈负相关;使用鼻肠管可降低腹胀和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致外伤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2例颅脑损伤后脑梗塞患者的年龄、格拉斯哥评分(GCS)、入院时血压及是否并发脑疝、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糖尿病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外伤后脑梗塞患者与低龄、低GCS、低收缩压、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疝、合并糖尿病等因素关系密切。结论:低龄、低GCS、低血压、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疝、合并糖尿病等因素可能是外伤后脑梗塞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颅脑损伤后血糖变化与预后关系的探讨q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高血糖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将63例脑外伤病人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为GCS3-8分重型组,9-12分中型组及13-15分轻型组,测定入院时及中、重型组伤后1周的空腹血糖值,记录各组死亡情况。结果:重型组较轻型或中型组血糖水平和病死率均显著升高。结论:颅脑损伤后血糖值可作为判断脑外伤严重程度的指标,应重视颅脑损伤病人血糖监测,努力控制高血糖症,以提高颅脑损伤病人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正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常因损伤的原理、性质、部位、程度以及病人的年龄、机体状况及心理状态等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脑外伤引起的情绪反应是心理反应的重要决定因素,尤其是病人病前人格及素质不健全时,这种情绪上的反应更为突出。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是临床医生经常遇到的难题之一,原因在于其影响因素多,发生率高,且发病机理不明确。本文回顾性分析颅脑外伤伴发精神障碍100例,重点探讨其发生机理及其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7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外周静脉血白细胞计数及相关生理性指标的测定,来探讨急性颅脑损伤病情严重程度与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发生的关系及预警价值。方法:选择72例中、重型以颅脑损伤为主的患者,分为A组(重型颅脑损伤组)27例,GCS评分3~5分;B组(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24例,GCS评分3~8分;C组(中型颅脑损伤)21例,GCS评分6~8分;分别于伤后2h、12h、24h、3d用免疫细胞学法检测外周静脉血白细胞水平及相关生理性指标的变化情况,判断SIRS的发生、发展。结果:各组在伤后2h外周静脉血白细胞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12~24h白细胞水平达到高峰,1~3d维持在较高水平,无明显增高或下降趋势(P〉0.05)。结论:伤后2h外周静脉血白细胞水平的增加与病情严重程度、SIRS的发生及合并器官损伤的个数和是否伴有失血性休克呈正相关(P〈0.01),且死亡的峰值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颅脑手术患者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给予针对性预防治疗措施,可有效降低颅内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07年2月-2013年2月674例颅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术后颅内感染患者在年龄、性别、GCS评分、受伤方式、手术时机、术后是否留置引流管、术前是否使用抗菌药物、手术持续时间、手术部位和术后是否出现脑脊液漏等差异性,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674例颅脑手术患者中有125例发生颅内感染,感染率为18.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4h、手术部位为后颅凹、有脑脊液漏及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感染率,分别为29.3%、22.1%、24.0%、27.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手术时间、手术部位、脑脊液漏和受伤方式是颅脑手术患者发生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手术持续时间、手术部位、脑脊液漏和受伤方式是颅脑手术患者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应加强相关预防治疗措施,降低颅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脑损伤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脑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114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根据格拉斯哥(GCS)评分,分析CRP与轻、中、重、特重型颅脑损伤之间的关系。结果:CRP伤后即升高,达到峰值的时间、升高增加程度及升高持续时间组间存在差异。结论:血清CRP是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脑损伤敏感而特异的血清学指标,对伤情判断、治疗效果和预后有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规律与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使用电化学发光法分别在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24 h内、48 h、1周时检测患者血清NSE的值,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血清NSE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颅脑损伤分型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关系。结果颅脑损伤患者24 h NSE检测结果与GCS评分、GOS评分呈负相关(P<0.05);48 h NSE与GCS评分呈负相关(P<0.05),与颅脑损伤分型呈正相关(P<0.05);1周后NSE与GCS评分呈负相关(P<0.05)。颅脑损伤24h后,中型患者血清NSE浓度高于轻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完成3次检测的患者,血清NSE浓度呈现出损伤24h<48h后<1周后的趋势,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平扫提示左枕叶脑挫裂伤伴脑内小血肿患者血清NSE浓度高于双额叶片状脑挫裂伤灶伴硬膜下小血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伤后24 h内的NSE越高,GCS评分越低,病情越重,预后越差。伤后24 h内的NSE最有临床指导意义,24 h内达到峰值后呈逐渐下降趋势,检测NSE对评估颅脑损伤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动态变化及其对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监测与评估.方法 选取2004年1月~2006年8月急性颅脑损伤后住院患者58例,按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不同预后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颅脑损伤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颅脑损伤的程度越重,伤后即刻的超敏C-反应蛋白亦越高;颅脑损伤较轻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升高程度较低,且伤后4 d逐渐恢复正常,波动幅度小,伤后入院时检测值与伤后第4天的检测值之比也越大.结论 监测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有助于评价颅脑损伤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