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rFⅦa)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SAAAD)外科术中不可控制的严重出血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分析2016-09-2018-01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24例SAAAD患者,在急诊外科手术停止体外循环后出现不可控制的严重出血,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止血治疗,治疗组给予rFⅦa 100μg/kg止血治疗,给药前后复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筛选。分析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术中、术后指标及预后。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手术时间[(7.42±0.63)h∶(6.60±0.98)h,P=0.024]有显著差异。治疗组在应用rFⅦa后,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53.16±6.46)s∶(44.25±4.84)s,P=0.000]、纤维蛋白原[(1.29±0.39)g/L∶(1.36±0.98)g/L,P=0.043]、INR[(1.85±0.14)∶(1.66±0.13),P=0.001]、术后12h输红细胞量[(4.35±1.13)U∶(3.57±1.17)U,P=0.005]、术后12h输注新鲜冰冻血浆[(469.65±188.51)ml∶(328.50±100.78)ml,P=0.000]、术后机械通气时间[(18.78±6.99)h∶(11.53±5.55)h,P=0.003]、转入ICU 24h引流量[(657.19±100.08)ml∶(519.88±107.53)ml,P=0.000]、ICU滞留时间[(73.55±19.47)h∶(89.23±23.18)h,P=0.033]均差异显著。治疗组术后输注血液制品及引流量均明显减少,机械通气时间缩短,但ICU滞留时间较对照组延长。结论:对于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术后不可控制的严重出血,应用rFⅦa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引流量、血液制品的输注及机械通气时间,但可增加ICU滞留时间,需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发病3h内给予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FⅦa)抑制早期血肿增大和改善临床转归的价值。方法:发病3h内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止血敏对照组、rFⅦa80μg/kg组、rFⅦa40μg/kg组,在不同时间点通过头颅CT、Glasgow昏迷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改良Rankin量表、Barthel指数等对3组患者的血肿变化和总体转归情况进行比较。结果:24h后总rFⅦa组血肿绝对增加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3.0mL对8.4mL,P〈0.05),72h后rFⅦa组总病变体积与对照组相比减少约9.2mL;90d时对照组转归不良率显著高于rFⅦa治疗组(P〈0.05),而痊愈率显著低于rFⅦa治疗组(P〈0.05)。结论:脑出血发病3h内应用rFⅦa可显著减轻血肿增大,减少脑出血后期病变总体积,并可明显改善总体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联合奥氮平对首发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改善作用并观察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首发老年抑郁症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帕罗西汀治疗,研究组应用帕罗西汀联合奥氮平进行治疗。治疗6 w后,评估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认知功能应用连线测验(TMT)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估,应用症状量表(TESS)评估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患者病愈率为79.49%(31/39),明显高于对照组〔61.54%(24/39),P0.05〕,研究组患者HAMD和TESS评分分别为(14.50±1.47)分和(1.40±0.27)分,低于对照组〔(16.24±1.38)分和(2.13±0.29)分,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TMT A时间和B时间分别为(58.73±4.70)s和(83.65±8.36)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62.46±4.91)s和(86.29±8.77)s,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WCST测试中完成分类数为(6.43±0.13)个,明显高于对照组〔(5.70±0.14)个,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WCST测试中持续性和非持续性错误数分别为(19.30±1.92)个和(9.28±0.91)个,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1.62±1.83)个和(11.57±0.97)个,P0.05〕。结论帕罗西汀联合奥氮平治疗首发老年抑郁症患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减轻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LMWH)联用奥扎格雷钠(OS)对糖尿病(DM)合并下肢严重动脉狭窄(SLLAS)老年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102例DM合并SLLAS老年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应用OS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给予LMWH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下肢动脉狭窄治疗后的腘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踝肱指数(ABI)、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以及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显效及总有效率〔45.10%(23/51)、96.08%(49/5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5.49%(13/51)、72.55%(37/51)〕(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无效率〔3.92%(2/51)〕显著低于对照组〔27.45%(14/51)〕(P<0.05);观察组的有效率〔50.98%(26/51)〕与对照组〔47.06%(24/5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PSV及ABI水平分别为(62.92±23.81)cm/s与0.81±0.15,均显著高于治疗前的(44.12±21.23)cm/s与0.45±0.12及对照组治疗后的(52.85±22.87)cm/s与0.72±0.14(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APTT及PT水平分别为(34.14±5.59)s与(13.12±1.35)s,与治疗前的(33.01±5.23)s与(12.71±1.23)s及对照组治疗后的(34.67±5.24)s与(13.29±1.74)s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5.88%(3/51)〕显著低于对照组〔27.45%(14/51)〕(P<0.05)。结论通过LMWH联用OS治疗DM合并SLLAS,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DM患者下肢动脉的血流情况,并且能够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王培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5):3148-3150
目的探讨含磷酸肌酸心肌极化液对老年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90例心脏瓣膜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普通极化液组(对照组)和含磷酸肌酸极化液组(观察组),观察治疗前后心脏指数变化和术后恢复情况等指标。结果两组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心脏复跳率(89%)、术后24 h的心脏指数(2.72±0.5)、射血分数〔(60.1±8.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19.64±7.61)U/L〕,肌钙蛋白I〔(0.75±0.36)ng/ml〕,心律失常发生率(35.3%),术后24 h酸中毒发生率(12.3%)均较对照组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36.18±8.21)U/L〕,肌钙蛋白I〔(1.45±0.89)ng/ml〕,心律失常发生率(59.8%),术后24 h酸中毒发生率(21.2%)明显下降(P<0.05);两组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瓣膜置换术前后应用含磷酸肌酸极化液有显著保护心肌的作用,并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电图Pv1终末电势(Ptfv1)值与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老年左心室肥大的差异。方法 150例老年受试者均接受12导心电图扫描并计算Ptfv1值,按-0.03 mm·s作为分界点分为两组,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分别检测并计算E波减速时间、左室等容舒张时间、室间隔舒张末厚度、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后壁舒张末厚度和左室质量指数等参数。结果左心室功能收缩参数比较结果显示Ptfv1≤-0.03 mm·s组老年受试者的E波减速时间缩短〔(0.73±0.40)vs(0.87±0.21)ms,P=0.009〕,左室等容舒张时间显著增加〔(0.113±0.012 5)vs(0.101±0.012 3)ms,P=0.032〕;心脏形态学比较显示Ptfv1≤-0.03 mm·s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后壁舒张末厚度〔(57.9±12.1),(11.0±2.1)mm〕较Ptfv1>-0.03 mm·s组〔(49.1±9.8),(11.0±1.1)mm〕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0.025);室间隔舒张末厚度显著增大〔(11.9±1.2)vs(10.8±2.2)mm,P=0.003〕;左室质量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215)。结论以-0.03 mm·s作为分界线,Ptfv1负值增高的老年受试者,左心室功能收缩能力显著下降,且形态学改变明显,与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左心室肥大的诊断标准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前列地尔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评估对其周围神经病变的改善作用并观察其预后。方法选择老年DPN患者13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9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前列地尔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评估患者治疗前后压力觉异常数和踝反射抑制率,并检测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结果研究组显效率为59.42%(41/69),高于对照组〔47.83%(33/69),P0.05〕;研究组治疗后压力觉异常数为(4.18±4.09)个,低于对照组治疗后〔(6.25±3.86)个,P0.05〕,研究组治疗后踝反射抑制率为(69.79±6.83)%,高于对照组〔(61.68±6.02)%,P0.05〕,研究组治疗后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MNCV和SNCV分别为(54.19±7.16)m/s、(49.57±7.46)m/s和(48.69±7.35)m/s、(46.50±6.26)m/s,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50.58±7.52)m/s、(45.63±7.92)m/s和(44.72±8.14)m/s、(43.65±6.14)m/s,P0.05〕。结论应用前列地尔能够显著改善DPN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呼吸道管理模式应用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脏直视手术中的护理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行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直视手术患儿9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予常规护理联合呼吸道细节管理,记录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心率(99.78±1.46)次/min,血氧饱和度(98.94±0.76)%;对照组术后心率(105.45±2.88)次/min,血氧饱和度(96.44±0.19)%,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肺不张0例,肺部感染1例,住院时间(11.32±1.45)d,护理满意度(94.76±2.83)分;对照组发生肺不张5例,肺部感染6例,住院时间(19.78±3.44)d,护理满意度(86.78±5.76)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心脏直视手术中开展呼吸道管理模式有助于患儿心脏功能恢复,减少手术后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老年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安全性。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19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97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EPO治疗。主要评估两组治疗效果,评估患者治疗前后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AS),采用巴氏指数(BI)评估日常生活状况,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观察两组不良反应评估治疗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7.01%(65/97),高于对照组〔57.73%(56/97),P0.05〕;治疗组治疗后梗死面积为(4.12±0.61)cm2,低于对照组治疗后〔(5.06±0.58)cm2,P0.05〕,两组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AS评分为(18.92±0.50)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21.78±0.43)分,P0.05〕;治疗组治疗后BI评分为(65.83±5.41)分,高于对照组〔(60.74±5.39)分,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CRP为(16.48±3.14)μg/L,低于对照组治疗后〔(20.72±3.35)μg/L,P0.05〕;治疗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及死亡总发生率为52.58%(51/97),低于对照组〔60.82%(59/97),P0.05〕。结论应用EPO治疗老年脑梗死临床效果显著,老年患者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用泼尼松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对患者高分辨CT半定量评分、肺功能等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62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1例。对照组:单纯口服泼尼松治疗。观察组:接受泼尼松治疗的同时应用缬沙坦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不同疾病分级患者的HRCT肺气肿视觉评分、肺间质纤维化评分都低于对照组(P<0.01);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2.93±0.42)L、最大呼气峰流速值(PEF)(4.67±0.62)L/s、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2.67±0.52)L都高于对照组〔FVC(2.26±0.38)L、PEF(3.79±0.43)L/s、FEV1(2.05±0.40)L〕(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a O2〔(72.72±8.55)mm Hg〕高于对照组〔(58.15±6.79)mm Hg〕Pa CO2〔(46.37±4.21)mm Hg〕低于对照组〔(55.58±5.18)mm Hg〕(P<0.01);6MWT〔(402.8±67.4)m〕高于对照组〔(368.1±59.8)m〕(P<0.05)。结论缬沙坦联用泼尼松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能够降低高分辨率CT半定量评分,促进患者肺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老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BEV)的疗效。方法选择老年BEV患者8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给予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垂体后叶素联合奥美拉唑进行治疗。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止血时间和输血量、不良反应及48 h再出血率。结果研究组的显效率为88.64%(39/44),高于对照组77.27%(34/44),二者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的止血时间和输血量分别为(32.58±2.94)h和(1.82±0.38)U,均低于对照组〔(39.76±3.08)h和(2.63±0.41)U,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及48 h再出血总发生率为29.55%(13/44),低于对照组〔47.73%(21/4),P0.05〕。结论应用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老年BEV患者,临床疗效显著提高,患者止血时间缩短、输血量下降,且不良反应及再出血率显著降低,患者预后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人基因重组FⅧ(rFⅧ-FS)治疗血友病A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7年10月至1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对16例有急性出血症状血友病A患者进行血液生化检查以及相关病毒免疫学检测,测定rFⅧ-FS治疗前和治疗后1 h以及治疗后12 h的血浆FⅧ:C,检测治疗前后血浆FⅧ抑制物滴度。结果16例患者共给予88次(平均每例患者输注5.5次)rFⅧ-FS输注,共112 089 IU(平均每个患者每次输注1273.7 IU),15例(93.7%)患者输注rFⅧ-FS后出血症状好转,1例(6.3%)患者输注后治疗效果不佳,患者输注后1 h(23.2%±13.5%,P=0.0001)和12 h(12.7%±7.6%,P=0.0001)的FⅧ:C显著高于输注前FⅧ:C(1.1%±1.1%)。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经检测未发现FⅧ抑制物产生。治疗过程中1例患者出现幻视,停药后24 h症状消失。结论rFⅧ-FS在治疗血友病A患者中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 CIMT)应用于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将68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4例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34例予m CIMT,对比两组患者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72.43±8.22)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83.76±10.14)分〕和Berg平衡量表(BBS)〔(48.92±5.47)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10 m最快步行速度(MWS)〔(60.42±8.57)m/min〕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10.19±2.62)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 CIMT应用于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能够有效改善其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4.
血友病A患儿因有出血倾向不能接受传统的口腔护理和处置。虽然血液制品的开发使其成为可能,但是产生了严重的并发症,10%20%的血友病A患者体内产生了FⅧ抑制物,而动物源性和浓缩的活化或未活化的凝血酶复合物(APCC或PCC)因费用昂贵而无法广泛应用。因为重组活化型凝血因子Ⅶ(rFⅦa)能够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出血部位的组织因子形成复合物,被用于有FⅧ抑制物血友病A患者的止血。研究设计及方法:观察5例重型血友病A患者,年龄在813岁之间(中位年龄为10岁)。以口腔出血为指征,拔牙前和拔牙术后2h,按90100μg/kg体重,分别输入rFⅦa浓缩物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外膜式氧合(ECMO)治疗瓣膜手术后急性心脏功能衰竭的经验。方法:回顾2005年9月至2009年7月期间,我院心脏外科监护病房(ICU)收治70例瓣膜手术后因急性心脏功能衰竭接受ECMO辅助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3例,女性27例,年龄15~74岁,平均(53±12)岁,采用静脉-动脉(V-A)转流模式。结果:46例(65.7%)成功脱离ECMO,38例(54.3%)痊愈出院。平均ECMO辅助中位数时间59(1,206)h,平均监护室停留中位数时间4(1,19)d。主要并发症为出血21(30.0%)例,感染9(12.8%)例,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17(24.2%)例,氧合器血浆渗漏20(28.5%)例及肢体缺血3(4.2%)例。结论:ECMO是治疗瓣膜手术后急性心脏功能衰竭的一种有效的机械辅助方法,及时安装并积极防治并发症可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脑出血被公认为是死亡率和致残率很高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传统治疗手段及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治疗效果也不尽人意[1],早期手术治疗仍然存在较大争议[2].近年来,重组人活性凝血因子Ⅶ(rFⅦa)治疗急性期脑出血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各国学者围绕rFⅦa开展了一系列临床试验,以期望在传统的脑出血治疗上取得突破,试验结果令人鼓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2]在胸腔镜心脏手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施行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患者50例。分别于术后即刻、6h、12h、18h及24h抽取动静脉血气,计算P(cv-a)C02,根据P(cv-a)C02平均值将患者分为A组(Pcv-a CO2≤6mm Hg,1mm Hg=0.133k Pa)和B组(Pcv-a CO2﹥6mm Hg),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EF、乳酸、呼吸机应用时间及监护室滞留时间。结果:A组较B组呼吸机辅助时间、监护室滞留时间明显缩短(P分别为:0.043和0.039),A组与B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术后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EF、乳酸无明显相关性。结论:P(cv-a)C02可作为评估胸腔镜心脏手术后患者组织灌注与疾病严重程度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8.
<正>严重出血性疾病患者的病死率很高,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旨在改善出血后凝血功能异常和减少临床输血需求的新型辅助止血药物。其中,人重组活化因子Ⅶa (recombinant activated factor,rFⅦa)由于具有快速止血的功能,被广泛应用[1-3]。在临床实践中,笔者成功抢救了6例危重出血的患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22~60岁,中位年龄35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心脏外科手术后脑梗死的临床分析和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分析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心脏外科手术后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将心脏外科手术术后脑梗死患者45例分为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2组。非体外循环组30例,体外循环组15例。比较2组术后脑梗死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非体外循环组拔管时间及ICU时间明显短于体外循环组〔P0.05,(22.8±16.6)h与(50.9±32.6)h,(25.6±14.0)h与(52.6±30.0)h〕;非体外循环组早发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及双侧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体外循环组(P0.05,6.7%与40.0%,21.7%与64.3%,4.4%与35.7%);非体外循环组皮层脑梗死的发生率43.5%明显高于体外循环组的7.1%(P0.05);2组分水岭脑梗死及多发脑梗死的发生率均较高。结论:体外循环手术后易发生早发脑梗死,常为双侧与大面积脑梗死,症状较重;非体外循环手术后脑梗死常为迟发脑梗死,皮层梗死较多;2者分水岭梗死均较多。说明2者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不同,但均与栓塞和低灌注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心脏性猝死(SCD)急救中预防性应用胺碘酮对降低病死率,减少除颤次数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原则,将心脏性猝死患者30例,分为预防性应用胺碘酮实施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实施组15例,对照组15例。统计除颤次数,死亡、不良反应例数。结果实施组和对照组除颤次数分别为(1.3±0.1)次和(4.86±O.5)次(PO.01);病死率分别为40.0%和80.0%(P0.05);实施组不良反应2例。结论心脏性猝死急救中,预防性应用胺碘酮可显著降低除颤器的使用率,增加抢救成功率,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