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喆  刘莹 《肿瘤学杂志》2001,7(2):125-125
回顾性分析1984年1月至1999年12月间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21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认炽老年妇女,肥胖,经腹手术,手术时间长,术前及术中输血,术后应用止血药,妇科恶性肿瘤是DVT的高危因素,抗凝,祛聚,溶栓治疗对DVT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溶栓、抗凝等常规方法对恶性肿瘤并发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34例恶性肿瘤并发的DVT患者为观察组,选择34例创伤或手术后并发的DVT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溶栓、抗凝等常规治疗,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再通情况和疗效。[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再通率、有效率均低于对照组(χ2=7.731,P=0.021;χ2=6.969,P=0.031)。[结论]常规方法对恶性肿瘤并发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3.
 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是妇科肿瘤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手术患者的预后。其发生主要与盆腔手术操作及下肢输液导致的静脉壁损伤,麻醉、长期卧床导致静脉血流缓慢及恶性肿瘤自身、手术前后禁饮食、补液量不足等因素导致的血液高凝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4.
王芬  陈美华 《肿瘤学杂志》2014,20(9):775-777
[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的病因、诊治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妇科盆腔手术后发生LDVT的35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的方法。[结果]临床诊断LDVT的首选方法为血管多普勒超声(82.86%)。全部病例确诊后即进行抬高患肢,给予抗凝、溶栓、祛聚等综合治疗及手术治疗,症状均明显改善,无肺栓塞发生。[结论]老年、手术时间长、特别是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是LDVT形成的高危人群;术前纠正贫血、术中操作精细、术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方法;早期诊断、及时进行抗凝治疗能有效地降低LDVT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合并静脉血栓形成(VTE)的影响因素,治疗及VTE对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近年收治 的33例合并VTE的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对栓塞部位,血小板,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及生存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1例肺栓塞患者4小时内死亡。其余32例患者中,痊愈11例,好转8例,无效14例。恶性肿瘤发生VTE时血浆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值,且D-二聚体高水平患者的中位生存期(80天)远低于低水平的患者(420 天),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并发VTE后严重影响生存,治疗主要采用抗凝,祛 聚集等。D-二聚体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对于VTE诊断及预后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药物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检索国内外已发表的相关文献,选择比较药物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提取资料后对疗效、副反应进行Meta分析,计算不同药物对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的影响。结果从1988年-2014年,组①观察组为单一药物,对照组为不采用预防性用药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5项研究入选,共969例患者,观察组509例,对照组460例,分析结果显示药物可有效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OR=0.2,95%CI为0.09~0.44, P<0.0001);术后引流物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MD 7.61,95%CI为-11.71~26.93,P=0.44)。组②去纤肽与肝素钙对比研究的3篇,纳入患者313例。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R=0.19,95%CI为0.01~4.11,P=0.29)。结论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丹参、去纤肽等可降低妇科盆腔手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的风险,未增加术后引流物量及出血。去纤苷与低分子肝素钙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7.
王宏业  马朝来  宋世兵  修典荣 《肿瘤》2005,25(3):298-299
老年病人由于合并内科疾病较多,多存在血液的高粘、高凝状态,而恶性肿瘤本身存在凝血的异常,故老年病人易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thrombosis inthelower extremities,DVT).现对本院1991~2001年收治的9例发生DVT的老年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溶栓、抗凝等常规疗法对恶性肿瘤并发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34例恶性肿瘤并发的DVT患者为观察组,选择34例创伤或手术后并发的DVT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溶栓、抗凝等常规治疗,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再通情况和疗效。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再通率、有效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疗法对恶性肿瘤并发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盆腔恶性肿瘤并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原因及腔内治疗经验。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经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及球囊扩张(PTA)或联合支架植入(髂静脉狭窄≥50%时)治疗32例盆腔恶性肿瘤并发急性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患者CDT前均置入腔静脉滤器(VCF),溶栓时间为(5.3±2.6) d,尿激酶用量(320±130)万U,溶栓后下肢深静脉平均通畅率为(83.7±16.9)%,溶栓期间仅3例出现轻度出血,调整用药后消失。13例髂静脉狭窄≥50%行支架植入治疗,共植入支架17枚;11例髂静脉狭窄在30%~49%之间仅行PTA;8例髂静脉狭窄<30%未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治疗期间无症状性肺栓塞(PE)发生。3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13.6±5.4)个月,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其中1 例支架内血栓复发,4例血栓复发原髂静脉狭窄在30%~49%之间,1例血栓复发原髂静脉狭窄<30%。均再次CDT联合PTA及支架植入治疗成功。结论:盆腔恶性肿瘤及放疗是发生急性下肢DVT、血栓复发的危险因素,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当髂静脉狭窄超过30%时,我们建议支架植入治疗。  相似文献   

10.
 肿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其发生机制包括高凝、血管内皮损伤、血流瘀滞等多种因素。DVT临床危害大,早期诊断及预防性抗凝治疗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针对肿瘤患者尚无确定的预防性抗凝治疗标准。  相似文献   

11.
王宁  杨杰  裴圆丽 《现代肿瘤医学》2011,19(10):2059-2061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断、治疗及生存情况。43例患者经过D-二聚体筛查、血管加压超声和/或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确诊。全部患者接受了低分子肝素抗凝及改善循环治疗。结果:经治疗1月后,37(86%)例患者栓塞症状缓解。随访1年,31例死亡。1年生存率28%。结论:深静脉血栓是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发展与肿瘤进展及各种抗肿瘤措施有一定的相关性。具有潜在的致死性,治疗复杂,预后不良。抗凝治疗为此类患者的基础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王宁  杨杰  裴圆丽 《陕西肿瘤医学》2011,(10):2059-2061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断、治疗及生存情况。43例患者经过D-二聚体筛查、血管加压超声和/或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确诊。全部患者接受了低分子肝素抗凝及改善循环治疗。结果:经治疗1月后,37(86%)例患者栓塞症状缓解。随访1年,31例死亡。1年生存率28%。结论:深静脉血栓是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发展与肿瘤进展及各种抗肿瘤措施有一定的相关性。具有潜在的致死性,治疗复杂,预后不良。抗凝治疗为此类患者的基础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剂量及效果,分析联合其他常规抗肿瘤治疗手段对生存期以及疗效有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27例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抗凝治疗方法:每天低分子肝素0.1 U/kg皮下注射,体质量>60 kg者,每天低分子肝素0.6 mL皮下注射,体质量<60 kg者,每天低分子肝素0.3 mL皮下注射,中位治疗时间21天(0-180.0天)。结果 27例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短期疗效客观有效率66.7%,疾病控制率85.2%。不良反应少。中位生存期8.5月(0-33.2月)。根据患者体质量调整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相对安全,抗肿瘤治疗疗效与低分子肝素短期疗效相关(P=0.000)。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血栓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安全,疗效较好,耐受性好,其抗肿瘤治疗疗效与低分子肝素治疗血栓短期疗效相关。  相似文献   

14.
恶性肿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恶性肿瘤患者,特别是晚期长期卧床者,血液呈高凝状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原因。1998年1月~2001年12月我科共收治恶性肿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2例,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本组男8例,女4例。年龄48~79岁,平均56岁。50岁以下者5例,50岁以上者7例。其中肺癌5例,卵巢癌2例,前列腺癌、肝癌、乳腺癌、股骨骨肉瘤、胃癌各1例。所有患者均由影像和病理学明确恶性肿瘤诊断。下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生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1月至2014年6月,我院创伤骨科经治的资料完整的336例(男235例;女101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前下肢DVT发生情况,336例患者的平均年龄(47.5±13.6)岁。分析可能影响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因素包括以下五类:基本影响因素,合并基础疾病,胫骨平台骨折相关因素,凝血系列实验室指标,合并损伤。连续变量、分类变量类因素同DVT的相关性,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方式确定。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多重Logistic回归对可能影响DVT形成的单一因素进一步分析,以确定影响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前DVT形成的高危因素。结果 58例(17.3%)通过下肢深静脉彩超或静脉造影确诊下肢DVT形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合并多发骨折、合并骨盆髋臼脊柱骨折、Schatzker分型、D-Dimer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水平几项因素,可能影响急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前下肢DVT的形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致伤原因中高处坠落伤、高水平D-Dimer和APTT时间延长是影响其术前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前下肢DVT发生率并不低;高处坠落伤、D-D二聚体水平升高、APTT延长是其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工作中对具有高危因素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应当警惕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对恶性肿瘤并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及疗效的影响。方法 34例恶性肿瘤并发的下肢DVT患者为观察组,选择34例创伤或手术后并发的下肢DVT患者为病例对照组,再选择34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观察组和病例对照组均给予溶栓、抗凝等常规治疗。检测观察组和病例对照组治疗前、治疗14 d血清CRP浓度和正常对照组CRP浓度,比较观察组和病例对照组治疗后下肢深静脉再通情况和疗效。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血清CRP浓度为(47.72±29.88)mg/L,显著高于病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30.04±15.84)mg/L、(6.19±2.99)mg/L],(F = 38.444,P < 0.01);治疗14 d后观察组和病例对照组CRP浓度均显著下降[(32.77±19.68)mg/L、(7.76±7.52)mg/L],(P < 0.05),但观察组CRP浓度仍显著高于病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F = 50.087,P < 0.01),而病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清CR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1.277,P = 0.263);治疗后观察组肢体再通缓慢,显著低于病例对照组(ⅹ2 = 7.731a,P = 0.021);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显著低于病例对照组(ⅹ2 = 6.969a,P = 0.031)。结论 CRP在恶性肿瘤并发的下肢DVT发生、发展、疗效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杨莹 《肿瘤学杂志》2002,8(1):61-61
深静脉血栓形成 ,尤其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手术后患者常见 ,但由恶性肿瘤诱发较少见。我科1996年12月~2001年4月 ,共收治8例 ,分析如下 :材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男性5例 ,女性3例 ,年龄38岁~88岁。其中肺癌3例 ,乳腺癌2例 ,结肠癌1例 ,肝癌1例 ,卵巢癌1例。左下肢4例 ,右下肢2例 ,左右上肢各1例。均由造影或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5例 ,亚急性3例 ,其中2例上肢突然肿胀疼痛 ,均为小细胞未分化癌 ,在化疗中发生。1例首先表现为头疼 ,左颈部疼 ,随后左上肢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13例恶性肿瘤合并LDCT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基本治愈,4例有效,1例无效。随访时间3个月,10例LDVT复发。结论 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应高度重视LDVT,争取早期诊断、积极预防,治疗以抗凝为主,多可缓解临床症状,但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恶性肿瘤患者以老年居多,同时合并其他多种内科疾病,多存在血液的高黏状态、血管壁的硬化、粗糙,故老年患者易引发深静脉血栓.现对我院1998-2006年收治的10位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及其治疗对策。方法 对 2 5例恶性肿瘤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与随机选取的 2 5例健康成人进行血液流变学比较 ,并对此类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恶性肿瘤组的 ηb、ηp、Fib、HCT、ESR等五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 ,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 <0 .0 1或 0 .0 5 ) ;在近期疗效上 ,经抗凝、溶栓、祛聚集治疗 3天后 ,病情好转率为 6 0 %。病情加重或无变化的患者 ,立即给予化疗 ,病情得到明显改善者占 90 %。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存在血液流变学变化 ,所导致的高凝状态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在通过常规溶栓、抗凝、祛聚集等治疗无明显效果时 ,应考虑有癌栓的可能 ,应果断给予化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