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燥邪究竟属阳邪抑或属阴邪,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六气生成与阴阳五行关系、六气应四时阴阳、寒暑统六气、燥与寒热关系、六气的相生相制关系等五个方面探讨了燥属阴邪的立论依据;从燥与湿属性相反、燥邪致病特点和病证、燥证治疗用药分析等3个方面分析了燥为阳邪的原因,同时对燥兼阴阳也作了阐释.但由于<内经>对六气属性的划分亦多以四时、五行和阴阳之气的升降动静主论确定六淫邪气的阴阳属性,当以时令节气为依据,因而,燥为秋季主气而属阴是成立的.但应当明确的是,阴阳具有相对性,其所指不定,六淫邪气的阴阳属性仅是从某一方面笼统的概括,其所致病证的特点又与邪气本身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其兼邪和在体内的转化等复杂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2.
燥邪属性之争,由来已久。近十年来争议时起。各自引经据典,参以临床,据理相争,然终难定论。令裒其要,综述如下。各自立论的依据 (一)属阳说。持此观点者多从以下几个方面立论。1、从“燥”字本义解。取燥《说文》“燥者干也”和《易经》“火就燥”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搜集整理古今关于燥邪阴阳属性的文献,从中医理论体系的角度重新认识燥邪阴阳属性的理论观点,为以燥邪为病因的病证提供临床治疗理论依据。方法确定检索词与检索条件,通过《中华医典》(第5版)电子丛书获取新中国成立前的文献;同时,通过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超星移动图书馆获取当代文献,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通过《中华医典》(第5版)获得目标文献条目36条,通过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超星移动图书馆获得目标文献29篇,文献中对燥邪阴阳属性存在不同认识。结论 "燥邪属阴"的观点目前更受认可,笔者亦提出相应支持依据;"燥邪属阳"的观点日趋式微,但仍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5.
论西北燥证中燥邪与湿邪的病机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西北燥证证候中出现湿证的原因,阐明其病机关系。方法:以中医传统理论方法为指导,以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的线索为依据,综合分析西北燥证中燥、湿二邪的病机关系。结果:西北燥证中燥邪与湿邪相互转化的病机关系凡四:一为燥滞营卫,外燥内湿;二为遽燥气敛,津停生湿;三为燥极而泽,湿从燥化;四为湿阻气机,燥自内生。结论:西北燥证所兼湿证为内湿,系由外感燥邪侵袭人体,邪正交争、病机转化而生。  相似文献   

6.
六气之燥是正常的自然界气候,为秋季主气,其气清肃、收敛、干燥。六淫之燥是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属病因学范畴。历代医家关于“燥”的阴阳属性之争至今仍无定论,本文在梳理中医学关于燥之阴阳属性的理论渊源、后世医家阐发的基础上,通过古今病案的例举,诠释燥之阴阳属性对临床的不同启迪意义,冀进一步完善中医理论。  相似文献   

7.
基于古籍对燥邪的认识,探讨燥邪的阴阳属性,以期形成燥邪完整的阴阳理论体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燥邪对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因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抵抗所致的以高血糖为基本病理生理改变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的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发现2型糖尿病占本病90%以上.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多与遗传、自身免疫及环境因素有关.2型糖尿病与中医对消渴的认识、记载、描述极为相似,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其典型症状为多饮、多食、多尿,或消瘦.历代医家认为其基本病机是热烁津液化燥,或气机阻滞、津液失布.  相似文献   

9.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迅速,证见多端,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临床治疗颇为棘手。现代医家多遵朱丹溪“哮喘专主于痰”之说,分寒哮、热哮辨治。近年来,我们根据内、外燥邪的致病特点以及哮喘发作的时间节律,对临床上由燥致哮者或哮喘发病过程中燥象明显者,皆从燥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清燥救肺汤加减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燥邪伤鼻型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3例燥邪伤鼻型鼻炎患者采用隐匿数字随机法分为2组,对照组37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合清燥救肺汤加减治疗。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鼻炎各项鼻部症状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的鼻炎各项鼻部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4.06%,治疗组为88.8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清燥救肺汤加减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燥邪伤鼻型鼻炎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中风病毒邪论   总被引:42,自引:8,他引:42  
中风病是多种内外病因不断积累和正衰积损的必然结果.随着致病因素的不断积累,诸邪丛生,久积之邪,必化为毒;各种毒邪大量停留,滞于血脉、经络,碍于脑窍、心神,引起中风病的发生.因而,在致病因素积累的基础上,积毒和积损是中风病理演变过程的两个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12.
论毒邪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相似文献   

13.
论毒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毒邪是一类重要的致病因素,既可由外侵入,又可由内而生。具有凶猛暴烈、急骤善变、易攻脏腑、性多火热等致病特点。按传统的“三因”理论进行概括,有一定的局限性,从病因学角度对毒邪进行系统研究,对于丰富和发展病因理论、预防和治疗毒邪所致病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气和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二者的生成和来源有着紧密联系但又有区别。根据事物划分阴阳属性的原则,气和血属于相互关联的两个事物,又根据其性状和生理、病理特性,将气和血分别赋予了阳和阴的属性标记。  相似文献   

15.
论“浊邪”     
浊邪理论是适应现代疾病的治疗提出的一种创新理论,丰富了中医学的病因理论,对多种现代疾病的防治具有指导意义。目前对浊邪的内涵等尚未达成共识,结合古代和现代医家的论述,对浊邪的内涵和来源,浊邪与痰饮水湿、瘀血、毒、血浊的关系,浊邪的致病特点,浊邪的常见征象,浊邪的治疗进行阐述,为浊邪导致的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温热病当以“祛邪为要务”。然祛邪必首推“透邪”之法。“透邪”,达邪也,不仅能透邪外出,而且能畅达邪郁之气机。津液耗伤是温热病基本特征。治疗当顾护阴液,“存得一津液,便有一分生机”。“透邪”与“存阴”乃治疗温热病的二大主要治法,但贵在二者并进,至于先后主次当辨证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17.
春温是由温热病邪内伏而发,以起病即见里热阴伤证候为特征的急性热病.由于本病里热炽盛,阴液易被耗伤,所以在病变过程中易见热盛动风,至病之后期一旦出现邪陷正衰,则表现为病势凶险之候.《温病学》六版教材将邪陷正衰证分为阳虚邪陷、热闭厥脱、阳气暴脱三个证型.笔者认为教材对上述证候的临床表现及机制论述不够全面,某些体征也值得商榷,故不揣浅陋,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中医的阴阳可分为抽象阴阳与具体阴阳。具体阴阳可以测量,具有确定性和可判定性。中医的肾阴、肾阳等的虚实具有"可观测性",并不意味着人体内存在某种可以在实验仪器下检测到的"阳物质"或者"阴物质"。事物的属性可分为两类,数值大者为阳的属性可称为阳属性,数值大者为阴的属性可称为阴属性。阳虚指的是阳属性值的偏小状态,阳实指的是阳属性值的偏大状态;阴虚指的是阴属性值的偏小状态,阴实指的是阴属性值的偏大状态。一般地,设事物A具有n个相对独立的属性,因为每个属性有3种状态(阴、中、阳),则事物A的阴阳虚实状态有3n种,其中有且只有一种状态是正常态。阴阳虚实的程度可以用绝对偏移量或相对偏移量来表示,具体又可以分为4种情况。  相似文献   

19.
论中医毒邪的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20世纪90年代,以王永炎院士为首的老一辈专家将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作用的清开灵注射液应用于缺血性中风病急危重症的救治,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临床疗效。现代研究发现,脑缺血发生后出现的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毒性氧自由基、酸中毒、花生四烯酸等一系列级联反应,最终导致神经细胞的凋亡,而清开灵注射液在不同环节、不同程度上阻抑了上述具有“毒”性效应的级联反应因子,这就促使我们对中风病病因病理深入思考。1997年王永炎在“关于提高脑血管疾病疗效难点的思考”一文[1]中,明确提出了毒邪的概念:“毒,何谓也,我们认为主要是…  相似文献   

20.
五脏之精气阴阳,即肝心脾肺肾的精气阴阳,其各自的概念、作用及逻辑关系,中医理论及临床方面的教科书中虽然提及,但没有详细而明确的论述,致使某些中医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