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从资源调查(分布)、生境特点、种质资源评价等方面对五味子进行了有关研究的报告。其中对北五味子资源的地理分布、人工栽培情况进行了调查;目前五味子种质资源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化学评价和分子生物学评价,本文对五味子种质资源评价体系中的化学评价和生物学评价分别进行了总结;同时对五味子种质资源的评价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五味子属植物新资源—毛叶五叶子及毛脉五味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万志  马林 《中药材》1990,13(11):15-17
  相似文献   

3.
红花五味子的资源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万志  童玉懿 《中草药》1990,21(11):36-37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五味子藤茎中原儿茶酸、绿原酸、新绿原酸和肉桂酸的含量,并比较不同种质资源五味子藤茎中4种有机酚酸的含量。方法: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50 mm×2.1 mm,1.7μm),以乙腈-0.1‰磷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3 m L/min,检测波长280 nm,柱温30℃。结果:不同种质资源间五味子藤茎的有机酚酸类成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白果、99-8-7及130-9-6显著优于其他品系。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可为五味子藤茎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同时为五味子的种质资源收集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活性氧对五味子雌花/雄花比例的影响,为五味子栽培提高产量奠定基础。方法:在花芽分化前期喷施不同浓度的H2O2、百草枯、连二甲亚硫酸钠溶液。结果:连二甲亚硫酸钠可使雌花/雄花比例由7.6%提高到42.3%,而H2O2、百草枯作用不明显。结论:不同的活性氧载体物质对五味子雌花/雄花的比例调控效果不同,连二甲亚硫酸钠溶液喷施五味子叶片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五味子南五味子及易混伪品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性状鉴别 五味子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 mm,表面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凹凸不平,显油润;有的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白霜".果肉柔软.种子1 2枚,肾形,长4 5 mm,表面棕黄色,平滑有光泽;种皮薄而脆,种脐在一侧,显著凹入,颜色较深;除去种皮可见淡黄色胚乳,角质状,油性,胚小,位于一端.  相似文献   

7.
对山东昆嵛山野生五味子资源状况进行概述,并同商品五味子进行了薄层色谱,紫外吸收光谱及总木脂素含量的比较,山东昆嵛山五味子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五味子对药材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以及它们的总含量为指标,分别对果实的颜色、大小以及果穗等外观性状变异类型五味子的药材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在青果和小果类型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的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变异类型。果穗的性状对质量无显著影响。结论本研究为五味子的良种选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HPLC法定量测定南北五味子中五味子醇甲,简便、快速区分两种不同品种的五味子。根据五味子和南五味子中五味子醇甲含量差异较大,对不同产地、不同炮制品的五味子进行定量的分析比较。结论:该方法简便、专属、重现性好,可用于五味子和南五味子的鉴别和质量分析。  相似文献   

10.
人参种质性状变异及相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变异系数及相关、回归和聚类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经5代自交获得的边条人参种质材料(株系)性状的变异及性状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为人参品种选育和规范化种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测定五味子及其制剂安眠胶囊中五味子醇甲的含量。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InertsilODS- 3,C1 8色谱柱 (2 5 0 mm× 4.5 m m,ID,粒径 5 μm) ,以甲醇 -水 (6 5 :35 )为流动相 ,流速 1m l· min- 1 ,检测波长为 2 5 1nm,柱温为 (2 5± 1)℃。结果 :在测定浓度范围内线性较好 ,r为 0 .9999。精密度 RSD为 0 .92 ;重现性 RSD为 2 .10 ;回收率的平均值为 :10 1.12 ,RSD=2 .98%。结论 :方法简便快速 ,可用于质量标准中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2.
五味子为我国传统的中药之一,具有多种药用功效,该文对近些年来五味子多种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做一综述,以利进一步的研究与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3.
HPLC法同时测定不同产地五味子中8种木脂素类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测定产自辽宁、河北和黑龙江省的五味子中五味子醇甲、戈米辛J、五味子醇乙、戈米辛G、五味子酯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和五味子丙素8种木脂素成分,为其质量控制提供检测手段.方法 五味子用甲醇超声提取,色谱柱为依利特ODS-C18(250 mm ×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水(B),梯度洗脱(0~17 min,A为50%;17 ~ 25 min,,A为50% ~55%;25~30 min,A为55%~75%;30 ~ 35 min,A为75%;35 ~ 40 min,A为75% ~65%;40~45 min,A为65% ~50%);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17 nm.结果 8种被测木脂素成分分离度良好;各成分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在测定范围内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 >0.999 5);重复性良好;加样回收率(RSD)(n=9)分别为99.75%(0.38%)、100.69% (2.31%)、100.46%( 1.39%)、99.87%( 1.15%)、100.22%( 1.45%)、100.15%(0.99%)、100.61%(0.25%)和101.31%(1.03%).结论 本实验所建立的HPLC方法稳定可靠、简便可行,可用于五味子中木脂素类成分的同时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电子舌技术对不同产地南、北五味子的味道进行定量表征,建立识别南、北五味子及其产地的方法,构建区分南、北五味子的判别模型。方法:收集不同产地的南、北五味子样品39批,运用电子舌技术对样品的味道进行检测,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判别因子分析(DFA)对获取的味道特征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采用PCA和DFA两种化学计量学方法,电子舌技术均能够有效区分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DFA能有效区分南五味子和北五味子的不同产地,验证指数分别为93、98,而PCA仅能区分南五味子的不同产地,对北五味子的产地区分不适用。结论:电子舌可用于南、北五味子及其产地的鉴别,为中药的鉴别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测定五味子及其不同炮制品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酯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和五味子丙素的含量。方法 色谱柱为依利特 ODS-C18(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A)-水(B),梯度洗脱(0~17 min,A为50%;17~25 min,A为50%~55%;25~30 min,A为55%~75%;30~35 min,A为75%;35~40 min,A为75%~65%;40~45 min,A为65%~50%);体积流量:1.0 mL·min-1;柱温:30 ℃;检测波长:217 nm。结果 与生品相比,五味子经醋制和酒制6种木脂素的含量均有所增加;且酒制品中的含量高于或等于醋制品中的含量。结论 本实验所建立的HPLC方法稳定可靠、简便可行,可用于五味子中木脂素类成分的同时定量分析,为五味子饮片及其炮制品的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东北地区野生五味子资源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代表性地区,对东北地区野生五味子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并对市场信息进行收集。调查发现,野生五味子资源破坏较大,实现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需要进一步加强资源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7.
醋蒸五味子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hen PD  Wu Y  Yin FZ 《中药材》2011,34(11):1728-1729
目的:研究醋蒸五味子的化学成分。方法:柱色谱法分离其成分,利用核磁共振等波谱数据确定其化学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南五味子乙素(Ⅰ)、β-谷甾醇(Ⅱ)、五味子醇甲(Ⅲ)、狼毒甲素(Ⅳ)、(NH)2-羟基喹啉-4-羟酸(Ⅴ)。结论:化合物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北五味子多糖的提取和含量测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建立提取和测定北五味子中多糖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比色法测定北五味子中多糖含量。结果测得北五味子中多糖含量为6.57%,平均回收率为99.78%,RSD=1.54%。结论该方法简便、精密度及重现性均较好,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9.
Aggregated beta‐amyloid (Aβ) and elevated plasma levels of homocysteine have been implicated as critical factor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 The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and possible mechanism of four structurally similar dibenzocyclooctadiene lignans (namely schisandrin, schisantherin A, schisandrin B and schisandrin C) isolated from the fruit of 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 Baill. (Schisandraceae) against Aβ25‐35 and homocysteine toxicity in PC12 cells was studied. Exposure of PC12 cells to 0.5 µm Aβ25‐35 caused significant cell death,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apoptotic cells, elevate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creased the levels of the pro‐apoptotic protein Bax and caspase‐3 activation. All these effects induced by Aβ25‐35 were markedly reversed by schisandrin B and schisandrin C pretreatment, while schisandrin and schisantherin A had no obvious effects. Meanwhile, schisandrin B and schisandrin C reversed homocysteine‐induced cytotoxicit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chisandrin B and schisandrin C protected PC12 cells against Aβ toxicity by attenuating ROS production and modulating the apoptotic signal pathway through Bax and caspase‐3. Further structure–activity analysis of Schisandra lignans and evaluations of their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using AD animal models are warranted. Copyright © 201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