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下肢手术应用气囊止血带止血充气压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下肢手术使用气囊止血带适宜充气压力.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的气囊充气压力根据患者缚扎止血带处肢体周径确定;对照组采用传统充气压力,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术中止血效果均满意,但对照组止血带副损伤发生率为10%,明显高于实验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下肢手术时,采用个体充气压力更适宜.  相似文献   

2.
下肢手术应用气囊止血带止血充气压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下肢手术使用气囊止血带适宜充气压力。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的气囊充气压力根据患者缚扎止血带处肢体周径确定;对照组采用传统充气压力,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术中止血效果均满意,但对照组止血带副损伤发生率为10%,明显高于实验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下肢手术时,采用个体充气压力更适宜。  相似文献   

3.
下肢手术气囊止血带最适充气压力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下肢手术中使用气囊止血带的合适充气压力。方法对10例自愿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测量下肢动脉血阻断所需的压力,确定适宜的止血带充气压力;对38例择期下肢手术患者,根据自愿者测得的止血带充气压力加120 mmHg作为患肢手术止血带基础充气压力,再根据患者下肢周径适当增减,于止血带充气前(T0)、充气后即刻(T1)、使用止血带30 min(T2)、松开止血带后(T3)分别测定记录各时间点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结果38例患者术中止血带使用达优率为100%,止血效果满意。各时段的血压、脉搏、呼吸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下肢手术中,采用适宜的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既不影响止血效果,又能减轻止血带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上肢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对桡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上肢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与肢体周径的关系。方法(1)选择进行上肢手术的病人120例,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按肢体周径大小给予相应的压力值,对照组按传统充气压力(33.33~40.00 kPa);(2)选取健康成年志愿者20例,分健康Ⅰ组和健康Ⅱ组各10例,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右上臂为健康实验侧(称健康Ⅰ组),左上臂为健康对照侧(称健康Ⅱ组),然后分组进行实验,健康Ⅰ组按肢体周径大小给予相应的压力值,健康Ⅱ组按传统充气压力(33.33~40.00 kPa)。结果实验组60例病人手术中止血效果好,手术后无1例止血带副损伤发生,对照组60例病人手术麻醉消失后,有10例病人出现局部受压红肿疼痛,2例病人出现上肢感觉迟钝及垂腕的桡神经损伤征象。结论应根据肢体周径大小、选择不同的充气压力,使充气压力更加个体化,在达到止血效果的同时,使组织损伤减轻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5.
下肢手术时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研究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目的 :比较下肢手术使用气囊止血带时两种不同充气压力的止血效果和止血带副损伤的发生情况 ,以找出适宜的个体充气压力。方法 :将 2 0 0例下肢择期手术成年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 10 0例。试验组采用个体充气压力 ,即以缚扎止血带处肢体周径(cm )作为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值 (kPa) ;对照组采用传统充气压力 ( 5 3 .2kPa~79 .8kPa) ,观察止血效果和止血带副损伤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止血效果均满意 ,而对照组止血带副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试验组 (P <0 .0 0 5 )。结论 :以下肢缚扎止血带处周径 (cm )作为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值 (kPa)是下肢手术时适宜的充气压力。  相似文献   

6.
儿童下肢手术应用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值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符合学龄儿童生理特征的个体充气压力。方法:将120例下肢择期手术儿童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采用个体充气压力,即以缚扎止血带处肢体周径(cm)的0.7作为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值(kPa);对照组采用传统充气压力(26.6~33.2kPa),观察止血效果和止血带副损伤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止血效果均满意,而对照组止血带副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P〈0.005)。结论:以下肢缚扎止血带处周径(cm)的0.7作为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值(kPa)是儿童下肢手术时适宜的充气压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幼儿上肢术中止血带安全、有效的压力值。方法检测56例幼儿指动脉搏动消失时上肢止血带压力、最低上肢止血带压力,在此基础上探索达到最低稳定止血效果的压力范围,观察年龄、性别等对上肢止血带有效压力的影响,并观察可能的止血带损伤。结果最低止血压力为20 k Pa但术中止血效果不稳定。男、女幼儿及各年龄段指动脉搏动消失时止血带压力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最低稳定止血效果的压力值为21 k Pa,3~4周岁、2~3周岁与10月~2周岁幼儿组达到稳定止血时止血带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幼儿安全、有效的上肢止血压力为22~25 k Pa。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两种不同充气压力的止血带在下肢手术中的运用,探讨下肢手术使用空气止血带的适宜压力.[方法]将60例下肢骨科手术使用空气止血带的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止血带压力为0.08 Mpa,实验组止血带压力为病人本人右上肢收缩压0.04 Mpa.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手术中的止血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手术中的止血效果、手术时间、止血带充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叉(P>0.05);实验组未发生止血带副损伤,时照组发生4例.[结论]空气止血带的压力应因病人血压而异,一般高于病人右上肢收缩压 0.04MPa,即可达到压迫下肢动脉止血的效果,并且能有效减少止血带副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借助超声技术可以提供实时图像的特点,探讨小儿下肢止血带最适宜充气压力.方法:将100例行下肢手术患儿分为两组,每组50例.实验组在超声图像指导下向止血带气囊内充气,以腘动脉搏动消失、血流阻断为标准;对照组以缚扎止血带处患肢周径的0.7作为气囊充气压力值.比较两组止血带效果和止血带副损伤.结果:两组止血带效果均满意,实验组气囊充气压力低于对照组,止血带副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超声技术用于小儿下肢气囊止血带最适充气压力的判断,方法科学,效果满意,副损伤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上肢手术使用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上肢手术使用气囊止血带的适宜压力,对52例手术病人进行了两种不同充气压力的实验观察。通过观察使用不同压力后的止血效果、上肢肌电图变化等指标,根据结果认为,上肢手术使用气囊止血带时,应该纠正沿袭多年的33.3~40.0kPa的压力值,充气的压力应因人而异,一般高于右上肢收缩压4.0~6.6kn,即可达到压迫动脉止血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刘延锦  侯晓旭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9):1736-1738
目的探讨影响小儿四肢手术气压止血带压力的相关因素,为确立较为安全、有效的止血带压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1年6月接受四肢手术的小儿患者122例,测量患儿肢体周长、收缩压,采用血氧监护仪监测肢体末梢血氧饱和度的方法来判断止血效果,并记录阻断肢体动脉血流的最低压力,分析性别、年龄、收缩压及周长对止血带压力的影响及关系。结果小儿止血带压力与收缩压、肢体周长、年龄呈正相关。用四肢周长预测气压止血带压力,与实际需要压力值最接近,上肢止血带压力与肢体周长的关系:Y=8.116+0.830 X2(Y=止血带压力;X2:肢体周长);下肢止血带压力与肢体周长的关系:Y=0.793+1.078 X2(Y=止血带压力;X2:肢体周长)。结论根据小儿四肢周长计算小儿四肢手术中充气止血带最低有效压力,与实际需要压力最接近,使止血带的使用符合个体生理,避免了盲目加压所致并发症的发生。此方法无创伤,操作简捷,不受条件限制,在各种医疗条件下均可使用。  相似文献   

12.
彩色多普勒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解婷婷  王炼 《上海医学影像》2002,11(1):53-54,56
目的:探索彩色多普勒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文通过对59例临床疑有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用彩色多普勒进行检查。结果:发现53例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另有6例系外来病变压迫下肢深静脉,但未检测到有血栓形成。结论:彩色多普勒在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具有重要诊断价值,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张彦舫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1):1885-1887
介入治疗已经成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近年来,长球囊和药物支架等的应用明显改善了介入治疗的疗效,内膜下成形术以及多种新技术、新器械的问世,显著提高了长段闭塞性病变的开通率。本文就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表现,常用的血管检查方法、TASC II分型、介入技术(包括穿刺入路的选择、闭塞段的开通、经导管溶栓、PTA、支架植入、内膜下成形术和机械性辅助技术等)以及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下肢骨折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的变化情况。方法对79例8~12岁下肢骨折的儿童,采用儿童生存质量测定量表,分别测量骨折前、骨折后6个月及骨折后12个月时的HRQOL评分,并比较之间的差异。结果HRQOL总评分,骨折前为(89.6±4.8)分,骨折后6个月时为(65.4±5.1)分,骨折后12个月时为(77.5±4.9)分,不同时间点的HRQOL总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8~12岁儿童下肢骨折后,对其HRQOL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到术后12个月时仍不能恢复到骨折前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高度下肢垫应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下肢DVT患者按照下肢抬高的程度随机分为高垫组与低垫组,比较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患肢膝上及膝下水肿缓解程度、疼痛情况、舒适度及是否发生肺栓塞。结果:使用不同高度下肢垫的患者患肢水肿缓解程度、发生肺栓塞的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垫组在治疗中期、出院时疼痛缓解情况及舒适度的生理维度均优于高垫组(P<0.05)。结论:使用高垫和低垫均可有效缓解下肢DVT患者患肢水肿、疼痛程度,使用低垫在减轻患者下肢疼痛、不舒适感中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后再狭窄的干预作用.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118例在我院行腔内治疗(球囊扩张、支架植入联合内膜剥脱及取拴)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阿托伐他汀组(58例),阿托伐他汀组每日1次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治疗后4、12、24周的血脂、C-反应蛋白(CRP)、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血管的通畅率.结果 2组腔内治疗的成功率分别为98.33%(59/60)和100.00%(58/58),2组血管通畅率随时间延长有不同程度的减低,对照组明显减低,阿托伐他汀组无明显变化,随访24周后对照组的血管通畅率(77.96%,46/60)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组(94.82%,55/58)(x2=7.88,P<0.01).对照组患者腔内治疗的血脂、CRP、IMT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服用阿托伐他汀4周后开始下降,2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P均<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术后再狭窄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下肢手术后有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对5例下肢手术后发生有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彩色多普勒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下肢手术后小腿出现疼痛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早出现并具有很高诊断价值的临床特点。手术后肢体加压包扎是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因素。结论:下肢手术后出现小腿后侧疼痛时应考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彩色多普勒检查可明确诊断。对高危患者围手术期应采取综合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