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我院自 1997~ 1999年共收治管内段视神经损伤患者 4 9例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本组 4 9例中 ,男 4 5例 ,女 4例。右眼 3 1例 ,左眼 18例。年龄 10~ 4 8岁 ,平均 2 7 2岁。1 2 致伤原因 车祸伤 3 6例 ,打击伤 7例 ,坠落伤6例。1 3 受伤部位 额颞部 4 1例 ,眉弓部 2例 ,不详 6例。1 4 就诊时间 受伤后 12小时~ 3 0天 ,平均 5 86天。1 5 治疗前视力情况   4 9例患者瞳孔均散大 ,直接光反应消失。无光感者 3 0例 ,眼前手动 11例 ,光感8例。1 6 放射学检查   4 9例患者视神经管CT均发现不同程度的骨折。其中…  相似文献   

3.
管内段视神经间接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维贤 《中国医刊》2000,35(2):14-16
1 解剖学视神经按解剖部位分,可分为球内段(长07mm)眶内段(长30mm),管内段(长6~10mm)颅内段(长10mm)。球内段是指视神经与眼球的连接部,由于外伤,可引起此部的离断,即视神经撕脱,此种情况偶可见到,但非常稀少。眶内段最长且呈S形,周围有近似海绵样的脂肪包绕,...  相似文献   

4.
经额入路显微外科治疗管内段视神经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12例视神经管内段损佃,均采取经额硬膜内、外入路显微外科技术,视神经管上壁开放或/和视神经鞘切开减压术。术后78%病人视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讨论了该手术的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并初步讨论了该手术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通过辩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方法对58例(98只眼)视神经萎缩归纳为肝气郁结;脾虚气弱;气血亏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滞血瘀;寒中少阴等七种证型进行辨证论治,观察其治疗前后视力、视野的变化和不同病因、证型的疗效。结果:58例(98只眼)中显效60只眼(61.23%),有效20只眼(20.4%),无效18只眼(18.37)。总有效率81.63%。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高压氧综合治疗对间接性视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03年以来收治的93例间接性视神经损伤患者,其中45例使用常规药物治疗,48例加用高压氧治疗。结果加用高压氧治疗组比常规药物组总有效率增加20.69%。结论间接性视神经损伤加用高压氧治疗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7.
视神经萎缩是视神经纤维的退行性病变。笔者自1990年始,采用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33例,经过10余年的临床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2人(31只眼),女11人(21只眼)。14~30岁15例,31~40岁5例,41~50岁8例,51~70岁5例。病因有:结核1例,外伤(颅底骨折)1例,放射线损伤1例,青光眼5例,脑部肿瘤术后3例,视神经乳头炎4例,球后视神经炎……  相似文献   

8.
鼻内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视神经外伤10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术疗效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本科2003年4月至2004年2月10例鼻内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0例患者,6例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恢复,4例无效.结论鼻内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术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术前术后配合予改善微循环、神经营养、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及高压氧治疗,可能有助于提高其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损伤性视神经病变较好的治疗方法。方法 经鼻内窥镜视神经管减压术4例分析。结果 分别从术前的无光感,50cm指数,光感,手动提高到术后的0.01,0.12,0.4,0.3,随访2年8月至3年。结论 经鼻内窥镜视神经管减压术是治疗损伤性视神经病变的一种较好的方法,且越早手术,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采用高压氧治疗6例因外伤和4例因视风膜中央动脉阻塞而引起的视神经萎缩的疗效情况,虽经治疗,均因发病时间较长而疗效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张洪  张正健 《四川医学》2000,21(10):876-877
1995年以来 ,我们在开展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基础上 ,行视神经管减压术 (以下简称窥镜下管减压术 )治疗视神经管外伤 15例 ,术后视力 12例获得较好的改善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5例视神经管段损伤 :男 12例 ,女 3例。年龄 19~ 4 8岁。术前视力 :无光感 3例 ,光感 4例 ,眼前手动 4例 ,0 .5m数指 2例 ,1m数指 2例。全部病例眼球无外伤 ,屈光间质正常 ,受伤侧瞳孔较健眼散大、直接光反射减弱或消失 ,间接光反射存在 (Marcus- Gunn瞳孔 )。受伤到手术历时 8~ 12天 7例 ,眼底正常 ;16~ 2 0天 3例 ,眼底视乳头较健眼色泽淡…  相似文献   

12.
我科自2002年5月至2006年4月对19例视神经管外伤患者采用经鼻内窥镜筛蝶窦径路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急性颅脑外伤并发视神经损伤是神经外科急症 ,由于专业的局限 ,以往视神经损伤被忽视 ,导致视神经损伤漏诊。我院神经外科与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结合 ,于 1996年3月~ 1999年 8月 ,对 8例脑外伤并发视神经损伤经开颅视神经管开放减压、视神经鞘切开手术 ,术后视力恢复良好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8例中 ,男 7例 ,女 1例。年龄 18~ 45岁 ,平均 33.8岁。均为中度颅脑损伤 ,GCS10~ 12分 ,6例为车祸伤 ,2例为高处坠落伤。临床表现 :患者意识均清醒 ,患眼视力下降 ,其中 4例视力 0 .2 ,3例眼睛光感~ 0 .0 1,1例无…  相似文献   

14.
15.
视神经切开减压术对大鼠视神经不完全损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视神经切开减压对大鼠视神经不完全损伤的疗效。方法:用压力恒定的反向镊夹持大鼠双眼视神经建立不完全损伤模型,在伤后15min、3h、6h、24h、48h,对左眼夹伤处行视神经切开减压术(ONID),应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观察视神经损伤后潜伏期和振幅的变化及评价视神经切开减压后的效果。结果:F—VEP表明,视神经切开减压后,中度损伤组的减压眼较未减压眼潜伏期提前,振幅增大;越早减压效果越好,48h后减压基本无效。相反,视神经切开使轻、重损伤组潜伏期延迟,振幅减小。结论:视神经切开减压对轻、重度损伤后F—VEP的转归不理想,对中度视神经损伤后F—VEP的变化有一定改善作用,但需尽早(48h内)进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管内段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的病理变化,比较视神经管减压术和激素对管内段视神经损伤的作用。方法 建立兔管内段视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图像分析等技术,观察神经损伤后,经视神经管减压术、地塞米松、视神经管减压术+地塞米松治疗14d后,视网膜的形态学改变及GAP-43的表达。结果 视神经损伤1d后,RGCs平均记数轻度下降;损伤3,5,7d时,RGCs数分别为对照组的84.48%,72.23%,57.46%;14d时,节细胞仅有15.43%存活。损伤后3d,视网膜切片中可见GAP-43表达阳性的细胞;伤后5d阳性细胞增多;伤后7d阳性细胞数和积分光密度值达最高峰;伤后14d阳性细胞数下降。经手术减压、激素治疗、激素+手术治疗后,RGCs存活率分别为36.01%,32.78%,56.98%.结论 管内段视神经损伤后RGCs出现渐进性退变,数量逐渐减少;视神经管减压术和激素对管内段视神经损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疗效明显优于采用单一方法。  相似文献   

17.
韩守贞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8):2340-234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治疗管内段视神经损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鼻内镜下行筛蝶入路视神经减压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8例.其中30~60cm指数2眼,眼前手动1眼,光感1眼,无光感4眼.结果:术后随访3~32个月,术前有残余视力的4例患者术后视力分别改善至0.1、0.2、50cm指数、30cm 指数,术前无光感的4例患者术后1例有光感,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行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是目前比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颅脑损伤并发视神经受压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较多,但因术前损伤部位难以确定和手术入路的限制,使视神经的减压常不充分,术后达不到期望的疗效。2001年6月至今,我们采用经翼点开颅视神经减压术治疗视神经受压损伤12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随着视神经管检查技术的提高,发现颅损伤患者中并发视神经管骨折的并非少见,此类病人多数就诊于神经外科或眼科而耽误病程,随着耳鼻喉科的发展,对于此种疾病的治疗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术手并发症较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交通事故和劳动伤害的增加,头部外伤的发生率出现增长的趋势。在头部外伤的病例中,约3~10%出现轻重不同的视觉障碍。在头部外伤所致的视觉障碍中,有些是及早处理则能改善视力但由于被颅脑外伤及影响生命的症状掩盖而得不到应有的冶疗。视神经管开放减压术的目的在于除掉压迫视神经的因素,恢复其视觉功能。现对其意义仍有否认的看法,但陆续见到手术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