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后胡桃夹综合征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后胡桃夹综合征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后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临床和相关检查确诊的后胡桃夹综合征患者的超声声像图.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左肾静脉的形态、走行,测量腹主动脉后方狭窄处和腹主动脉左侧扩张处左肾静脉的前后径、血流速度,计算狭窄处与扩张处的内径和血流速度比值.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清晰显示左肾静脉自肾门处注入下腔静脉的全程.本组8例胡桃夹综合征患者经多角度、多切面扫查均见左肾静脉穿越腹主动脉后方与腰椎之间隙汇入下腔静脉,狭窄处左肾静脉内径为(1.5±0.4)mm,血流速度为(154.5±30.1)cm/s;扩张处左肾静脉内径为(8.7±1.4)mm,血流速度为(22.8±3.4)cm/s;左肾静脉内径、血流速度比值分别为1:(6.5±0.5)及1:(7.2±0.9).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准确评价左肾静脉走行变异导致的左肾静脉扩张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对临床诊断、治疗后胡桃夹综合征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左肾静脉受压与左精索静脉曲张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左肾静脉受压与左侧精索静脉曲张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确诊的左侧精索静脉曲张患者64例。以58例正常人为对照,仰卧位超声测量脊柱前,左侧扩张部肾静脉内径和肠系膜上动脉(SMA)和腹主动脉(AAO)之间夹角。结果:62例患者和55例正常人检查成功,与对照组相比,左侧精索静脉曲张患者脊柱前肾静脉变窄,脊柱左侧肾静脉内径增宽,左肾静脉扩张部内径/狭窄部内径比例增大,SMA与AAO夹角变小。结论:左肾静脉受压是左侧精索静脉曲张的主要原因之一。CDFI诊断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简单实用,成功率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彩色多普勒诊断左侧肾静脉压迫综合征1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侧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又称胡桃夹现象,是指左侧肾静脉在腹主动脉与赐系膜上动脉之间受压导致肾静脉高压、出现血尿、腹痛及左侧精索静脉曲张等临床表现。应用彩色多普勒显示肾静脉及周围血管,比较胡桃夹现象患者血管解剖变异,探讨其发病机制及在胡桃夹现象诊断中临床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4.
彩超诊断儿童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例1 患者,女,6岁.因血尿待查入院.超声所见:双肾形态正常,右肾大小约6.8cm×3.2cm,左肾大小约6.9cm×3.7cm;行上腹部平卧位横切可见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腹主动脉(AO)夹角的左侧左肾静脉(LKV)明显扩张,内径约0.7cm,CDFI显示血流信号充盈不饱满.夹角的右侧左肾静脉内径0.2cm,压迫部位血流信号缺失,呈典型的"胡桃夹"征(图1).彩超诊断: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 例2 患者,女,11岁.因无痛性肉眼血尿伴腰痛入院.超声所见:双肾形态饱满,右肾大小约10.6cm×3.9cm,左肾大小约11.3cm×4.8cm,实质回声略强,皮髓分界不清,集合系统无分离征象.上腹部横切,可见腹主动脉(AO)与肠系膜上动脉(SMA)之间左肾静脉受压,狭窄处内径0.2cm.CDFI显示受压处血流信号缺失(图2),其扩张段血流信号充盈不饱满,狭窄左侧左肾静脉明显增宽,内径0.8cm,呈"胡桃夹"现象.彩超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脏彩色多普勒在非肾小球源性血尿患儿胡桃夹综合征诊断的作用。方法 580例非肾小球源性血尿患儿入血尿组,同期50例健康患儿作为对照组,对2组均进行肾脏彩色多普勒检查,记录左肾静脉在跨肠系膜动脉-腹主动脉处狭窄部内径(a)和峰值血流速度(PV1),同时记录左肾静脉在近端肾门处扩张内径(b)和峰值血流速度(PV2),并计算b/a和PV1/PV2比值。结果血尿组左肾静脉局部均见不同程度受压狭窄,跨腹主动脉处左肾静脉狭窄内径(a)为(1.55∶0.41)mm,近端肾门处左肾静脉内径(b)为(6.51∶1.47)mm,b/a比值为(4.31∶1.19);血尿组跨肠系膜动脉-腹主动脉狭窄处左肾静脉峰值血流速度PV1为(76.95∶22.80)cm/s,近端肾门处左肾静脉峰值血流速度PV2为(19.82∶8.39)cm/s,PV1/PV2比值为(4.03∶1.26)。在血尿组中有175例患儿(30.2%)的PV1/PV2比值大于4.0,根据PV1/PV2比值大于4.0,诊断为胡桃夹综合征。结论胡桃夹综合征在单纯性肾性血尿的患儿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彩色多普勒作为对胡桃夹综合征的初步筛选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胡桃夹现象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胡桃夹现象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5例临床初诊胡桃夹现象的患儿,应用二维超声检查,测量仰卧位时左肾静脉狭窄部及扩张部位内径,与脊柱后伸位15—20分钟后比较,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仰卧位左肾静脉狭窄前扩张部位近端内径比狭窄处内径宽2倍以上,脊柱后伸位后宽4倍以上,最宽者达10倍。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为诊断胡桃夹现象首选、简单、无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胡桃夹"现象又称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由左肾静脉在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受挤压伴有血尿或直立性蛋白尿、腹痛和精索静脉曲张的一种疾病[1].  相似文献   

8.
胡桃夹综合征(NCS)又称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是指左侧肾静脉(LRV)在腹主动脉(AO)与肠系膜上动脉(SMA)之间受压导致肾静脉高压、出现血尿或直立性蛋白尿、左侧精索静脉曲张和腰腹痛为主的一种少见病。我院收治院前曾误诊的3例结合文献复习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胡桃夹现象的准确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探头频率3.5NHz的普通超声,观察了50例患者的左肾静脉内径扩张程度及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的夹角变化。结果50例患者左肾静脉内径均增宽,仰卧位左肾静脉狭窄部位内径1—4mm,狭窄前扩张部位近端内径8—15mm,脊柱后伸15min后,扩张部位近端内径达18mm。结论超声诊断胡桃夹现象图像直观,测量准确,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及左肾静脉的解剖关系显示清晰,可以动态观察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变化及左肾静脉的扩张情况,并能除外肿瘤、外伤、结石等引起血尿的疾病,因此,超声检查是一种有实用价值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声像学特征。方法 对22例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患儿及15例正常儿童进行了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病变组平卧位时左肾静脉在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处狭窄,左腹主动脉左侧扩张,扩张段血管内径是狭窄处的2倍以上,站立15分钟后扩张更明显,是狭窄处的3倍以上,左肾门肾静脉的血流速度较对侧明显减慢。结论 平卧位左肾静脉狭窄前扩张段内径与狭窄处内径比达2倍以上,站立15分钟后达3倍以上,平卧位时左肾门血流速度较对侧减慢是本病的重要超声表现和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诊治措施及误诊原因,提高对其认识,减少误漏诊。方法对我院近期收治曾误诊的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例分别因体检发现血尿1年、尿痛2 d及体检发现血尿3年、运动后血尿1 d就诊。2例均曾在外院误诊为隐匿性肾炎,入我院后行肾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左肾静脉扩张直径超过夹角段直径3倍以上,确诊为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例2同时合并左侧精索静脉曲张。2例均嘱增加体重,避免剧烈运动。随访6个月和3年左肾静脉压迫症状好转。结论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表现为血尿和(或)蛋白尿、精索静脉曲张等,根据临床表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并排除其他相关疾病可确诊。加强对其认识及综合全面细致分析病情可避免或减少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误漏诊。  相似文献   

12.
手术治疗左肾静脉胡桃夹征的护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封华 《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739-740
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 (leftrenalentrapmentsyndrome)又称左肾静脉胡桃夹征 (nutcrackerphenomeno) ,它是左肾静脉在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所形成的夹角处受挤压而引起的临床现象 ,常表现为血尿或蛋白尿 ,腹痛和精索静脉曲张。[1]我院 1997~ 2 0 0 2年共收治 11例胡桃夹征患者 ,其中 4例行手术治疗 ,现将手术治疗的有关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4例 ,均为男性。年龄为 2 4、2 8、30、32岁。病程0 .5~ 3年。本组均有肉眼血尿 ,3例伴有腰酸、乏力。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磁共振血管造影和左肾静脉造影证实为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本组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左侧精索静脉曲张与胡桃夹现象(NCP)的相关性.方法 对72例左侧精索静脉曲张患者行左肾静脉超声检查.将左侧精索静脉曲张合并与不合并NCP的病例按年龄和精索静脉曲张程度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不同年龄组左侧精索静脉曲张合并NCP有显著差异(P<0.05),年龄越小,发生率越高.不同程度左侧精索静脉曲张合并NCP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NCP多伴发中度曲张.结论 NCP与左侧精索静脉曲张有较高相关性,对左侧精索静脉曲张患者行左肾静脉超声检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胡桃夹"综合征即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是指左肾静脉受压引起血尿、蛋白尿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综合征."胡桃夹"综合征分为前"胡桃夹"综合征和后"胡桃夹"综合征,前"胡桃夹"综合征是指左肾静脉在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夹角内受压而引起的胡桃夹现象;后"胡桃夹"综合征是指左肾静脉在汇入下腔静脉的行程中走行于腹主动脉与脊柱间并受两者挤压而引起的胡桃夹现象.随着无创性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彩色多普勒超声已成为诊断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重要方法,本文就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于该病的超声诊断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5.
胡桃夹综合征(nutcracker syndrome,NCS)多见于儿童,成人少见。临床上可引起血尿、盆腔淤血或精索静脉曲张。现将被误诊的成人近端钳夹现象3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胡桃夹综合征(NCS)在成年患者中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泌尿外科2001年2月至2008年11月期间收治入院的21例胡桃夹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结果:21例患者男性15例,女性6例。以血尿为最主要的症状,其中19例(90.48%)为肉眼血尿,2例(9.52%)为显微镜下血尿。17例(80.95%)患者尿中正常形态红细胞≥85%,11例(52.38%)患者尿蛋白呈阳性,9例(42.86%)患者彩超发现平卧位左肾静脉最宽处内径(a)与最窄处内径(b)比值均数为4.5±2.4,直立位a/b均数为8.1±2.6。15例(71.43%)患者CT呈现左肾静脉受压表现,8例(38.09%)患者膀胱镜检见左侧输尿管口喷血。7例(33.33%)行左肾静脉下移—下腔静脉端侧吻合术,平均血管阻断时间23±5.54min,血尿、蛋白尿在术后消失,其余14例(66.67%)行保守治疗,获得随访的5例患者中有3例血尿消失,2例患者仍有无症状性血尿和蛋白尿。结论:尿红细胞形态、肾血管彩色超声、增强CT、核磁共振(MRI)及膀胱镜检查对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左肾静脉下移—下腔静脉端侧吻合术治疗胡桃夹综合征效果明确,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邓滨 《临床医学》2011,31(9):107-108
胡桃夹综合征(nutcracker syndrome,NCS)即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是指左肾静脉走行在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形成的夹角内使其机械受压,回流障碍而发生瘀血时,左肾静脉通过交通支使肾盂、肾盏黏膜下静脉窦内压上升导致出血,临床多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血尿、直立性蛋白尿、腰腹痛,男性还可以表现为左侧精索静脉曲张的一种少见病。  相似文献   

18.
胡桃夹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疾病,可导致患者出现蛋白尿、肾功能受损及生殖静脉曲张等系列症状。传统开放手术方式首选左肾静脉转位术,但手术创伤较大,术后近、远期并发症较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文报道1例胡桃夹综合征合并左精索静脉曲张的男性青年患者,采用左生殖静脉-下腔静脉转流术并左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的手术方式,取得了良好治疗效果。该手术方式为胡桃夹综合征合并精索静脉曲张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9.
胡桃夹综合征又称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是指左肾静脉在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所形成的夹角处受挤压而引起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和腹痛等,男性还会有精索静脉曲张的表珊<'[1]>.我科于近日收治1例该病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徐世文  王磊 《临床医学》2004,24(5):64-65
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又称胡桃夹现象(nut-cracker phenomenon),是由于左肾静脉在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受压呈现血尿或蛋白尿、腹痛和精索静脉曲张的一种疾病。自1999—2003年,我院共收治12例,均误诊,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