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长期随访研究。方法:共入选经过冠状动脉造影(至少4体位造影)证实病变狭窄处于临界病变的患者90例。将入选者按照2∶1随机分为:血管内超声组(IVUS)60例,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组30例。通过血管内超声定量分析最小管腔直径、参考血管直径、最小管腔面积等参数指标;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析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管腔面积。同时依据两组检查方法不同特征确定斑块的性质进行定性亚组分析:纤维性斑块、钙化斑块及脂质斑块等,对于高危易损斑块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规律服用药物,观察两组术后住院期间、30d、3个月、9个月、1年和2年的主要心血管事件。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两组2年内免于心血管事件的差异。结果:IVUS和OCT进行亚组软斑块分析,两组测得最小管腔直径分别为[(1.84±0.06)vs.(1.84±0.13)mm,P=0.947]。另外,在最小管腔面积方面两组分别为[(4.7±0.98)vs.(4.8±1.17)mm2,P=0.853]。OCT组通过分析软斑块纤维帽厚度为(94±24.72)μm。通过COX回归模型显示,两组在免于心血管事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6)。结论:对于临界病变的患者,采用IVUS或OCT成像系统能够更好的分辨血管内斑块性质,尤其易识别易损斑块。对于临界病变的患者,采用介入影像学方法进行测量分析是安全的、可靠的,能更好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冠脉)造影仅能提供血管腔的影像,不能反应血管壁和粥样硬化斑块本身的信息,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则可补充之,获得连续血管横断面图像,对斑块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识别易损斑块,判断临界病变的严重程度,指导冠脉介入治疗(PCI),并观察支架扩张、贴壁和内膜修复及增生情况,发现晚期支架贴壁不良和断裂等.应用IVUS和OCT指导PCI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两者主要区别在于分辨率相差10倍,IVUS成像较模糊,而OCT更清晰,两者合一、互相补充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传统冠状动脉定量分析方法(QCA)与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方法:共入选经过冠状动脉造影(至少4体位造影)证实病变狭窄处于临界病变的患者150例。将入选者分为: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组90例(QCA),血管内超声组60例(IVUS)。通过QCA和血管内超声定量分析方法分析2组最小管腔直径、参考血管直径、直径狭窄率及最小管腔面积等参数指标;将相关数据建立直线回归分析方程,分析二者之间是否具有线性关系;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2组免于心血管事件方面差异,观察2组术后住院期间、30d、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血管内超声组分别采用QCA和IVUS分析,参考血管直径2者具有正相关性分别为(3.28±0.19)mmvs.(3.17±0.21)mm,R=0.627。最小管腔直径分别为(2.04±0.18)mmvs.(2.0±0.17)mm,R=0.782。比较2组之间的参数:QCA组通过计算得出直径狭窄率,与IVUS管腔面积狭窄率之间无相关性(R20.05,P=0.222),IVUS最小管腔面积(4.7±0.67)mm2。通过COX回归模型显示2组在免于心血管事件方面的差异,可见QCA组发生心血管事件率具有较高的趋势。结论:对于临界病变的患者,采用IVUS的方法能够检测出更严重狭窄的发生率,传统冠状动脉造影判定结果往往低估真正的病变情况。对于临界病变的患者,采用IVUS进行测量分析,具有减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指导和单纯冠状动脉造影(CAG)指导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6个月的随访结果。方法前瞻性研究。连续入选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阜外医院因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OCT指导的PPCI患者275例(OCT指导组)。收集全部入选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合并疾病、冠状动脉造影和OCT特征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从单纯CAG指导的PPCI患者数据库中1∶1回顾性顺序匹配275例患者(CAG指导组),对比两种策略对6个月临床随访结果的影响。结果OCT指导组中,OCT评估发现斑块脱垂151例(54.9%),支架贴壁不良113例(41.1%),支架近和/或远端夹层38例(13.8%),其中3例(1.1%)同时发生支架近端和远端夹层,38例远端夹层患者中,需行补救性置入支架2例。随访6个月结果显示,OCT指导组与CAG指导组比较,心血管死亡、再次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卒中和出血终点事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82)。结论与单纯CAG指导相比,OCT指导的PPCI并不能降低6个月的临床终点事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与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方法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在40%~70%的临界病变患者60例,根据检查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QCA组和IVUS组,分别应用QCA和IVUS测量两组病变血管的参考管腔直径、最小管腔直径、直径狭窄率、管腔面积狭窄率及最小管腔面积并进行比较。比较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随访1月、6月和12月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靶病变再次冠状动脉成形术、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 IVUS组冠状动脉的管腔直径狭窄率[(57.80%±8.18%)比(51.73%±7.91%)]及面积狭窄率[(67.01%±10.41%)比(57.07%±10.71%)]均高于QCA组(P<0.05),而最小管腔面积[(3.90±0.79) mm2比(4.14±0.60) mm2]则低于QCA组(P<0.05)。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均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但自随访第1月开始至12月随访结束,IVUS组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QCA组(7.7%比26.7%,P<0.05)。结论 IVUS检查与QCA相比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检测出的狭窄率更显著,并能更有效地发现“不稳定性”病变并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支架的植入,减低心血管事件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仍然是世界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死因,冠状动脉造影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学“金标准”。然而对于一些复杂病变如分叉病变,易损斑块及临界病变等,应用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略显局限。因此,为了满足临床需要新的影像学及生理学评价技术应运而生,目前用于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有创性技术有: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血流储备分数(FFR)等。他们各有千秋并在心血管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分析青年女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特征。方法:纳入北京安贞医院2014年12月至2018年1月,因ACS入院行OCT且年龄≤40岁的29例青年女性患者,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及OCT对患者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及斑块特征进行分析,探讨青年女性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特点。结果:29例青年女性患者的造影中,25例(86. 2%)累及LAD,其中18例(86. 2%)为单支病变。对29例青年女性患者的29处靶血管进行OCT检查,结果显示:26例(89. 7%)病变为TCFA病变,15例(51. 7%)病变观察到巨噬细胞聚集,6例(20. 7%)观察到微通道,9例(31. 0%)病变处合并斑块侵蚀,1例(3. 4%)合并斑块破裂。结论:青年女性ACS患者多同时合并多种危险因素,且其斑块易损性高,其发生冠状动脉事件的病理学基础可能为斑块侵蚀而非斑块破裂。  相似文献   

8.
高风险斑块可继发血栓,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造影无法详细评估血管壁及识别高风险的斑块。血管内成像可更好地评估冠状动脉病变,识别高风险斑块,进行早期干预,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该文介绍血管内成像方式包括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近红外光谱法、近红外荧光分子成像等的成像机制及临床效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和比较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非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介入、药物两种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预后。方法选取2005年12月-2009午9月于我院住院的非心肌梗死冠心痛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105例。根据患者意愿是否行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将患者分为介入治疗组(PCI组)51例和单纯药物治疗组(MT组)54例,临床观察6~18个月内稳定心绞痛、不稳定心绞痛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内血运重建,心源性死亡)发生情况。结果PCI组和MT组共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4例,PCI组发生1例为心脏性死亡,MT组发生3例为再次血运重建术。两组患者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率分别为31.4%和37.0%,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率分别为19.6%和29.6%。以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行PCI与MT治疗相比发生心绞痛及心血管不良事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在冠状动脉病变中占比例大。部分临界病变容易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但将所有的临界病变都进行支架置入治疗又增加了手术并发症,容易过度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治疗策略是介入治疗的一难点,需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心肌缺血情况、病变血管供血范围、病变特点综合决策。血流储备分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等检查能帮助了解病变的血流动力学信息和病变血管长度、狭窄程度、斑块性质等解剖学特点,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治疗策略,现就血流储备分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治疗策略的指导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诊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评价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诊治中的作用。对象与方法1.对象:1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8例,稳定型心绞痛2例;男6例,女4例,年龄61.2±11.1岁;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均为狭窄程度50%~70%的临界病变,共12处。2.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确定临界病变位置,然后行OCT检查。对狭窄较重(OCT面积狭窄率>60%)具有易损特征的高危临界病变进行支架置入,并应用OCT对支架的即刻效果进行评测。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OCT显示12处临界病…  相似文献   

12.
王守亮 《山东医药》2015,(10):100-10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最主要的病因,易损斑块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早期识别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对于预防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现就冠状动脉易损斑块评价方法如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冠状动脉多层CT(MSCT)、MRI、炎症指标等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冠心病仍然是世界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死因,冠状动脉造影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学"金标准"。然而对于一些复杂病变如分叉病变、易损斑块及临界病变等,应用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略显局限。因此,为了满足临床需要,新的影像学及生理学评价技术应运而生,目前用于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有创性或无创性技术有: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血流储备分数等。他们各有千秋,并在心血管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血管事件是致死率极高的疾病,粥样斑块破裂后血栓形成被认为是许多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直接原因。在过去几十年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逐渐被运用于准确识别易损斑块,OCT是一种利用光学原理的血管内成像新技术,具有高分辨率及良好的组织相关性。现就将OCT评价易损斑块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对识别急性心肌梗死罪犯斑块病理类型的价值。方法连续入选OCTAMI研究中前223例经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证实罪犯斑块类型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资料,其中斑块破裂130例(斑块破裂组),斑块侵蚀93例(斑块侵蚀组),结合患者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高血压病、吸烟、高脂血症、陈旧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斑块破裂组患者年龄[(60.16±10.59)岁比(55.19±10.04)岁,P0.001]、糖尿病比例(33.8%比18.3%,P=0.010)显著高于斑块侵蚀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斑块侵蚀组单支病变明显高于斑块破裂组(57.0%比36.2%,P=0.004),而三支病变(16.1%比31.5%,P=0.004)少于斑块破裂组,分叉病变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2%比36.2%,P=0.440)。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瘤样扩张伴对比剂滞留患者发生斑块破裂的风险是斑块侵蚀组的2.20倍(95%CI 1.25~4.32,P=0.008);糖尿病(OR 1.15,95%CI 1.00~3.86,P=0.031)、病变支数(OR 1.49,95%CI 1.26~3.98,P=0.049)、钙化(OR 1.11,95%CI 1.00~8.76,P=0.050)和术前C反应蛋白水平(OR 1.09,95%CI 1.01~4.90,P=0.043)与斑块破裂的发生独立相关。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斑块破裂的真阳性率为76.9%,真阴性率为44.1%,与OCT诊断斑块类型的总符合率为63.2%。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有助于判定斑块类型。破裂多见于年龄偏大、合并糖尿病和多支病变患者,瘤样扩张伴对比剂滞留可能是特征性表现,而侵蚀多见于单支病变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存在易损斑块(VP)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121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结果。根据患者是否存在VP,将其分为VP组(n=62)和非VP组(n=59)。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存在VP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低密度脂蛋白(LDL)、MHR及其联合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存在VP的预测价值。结果 VP组高密度脂蛋白(HDL)低于非VP组,LDL、MHR高于非VP组(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DL、MHR是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存在VP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DL、MHR是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存在VP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DL、MHR及其联合预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存在...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患者发生严重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约70%是由易损斑块(VP)所致。不稳定斑块的破裂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的核心机制,其较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病变范围更能反映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现代影像学技术的进展,特别是血管内超声(IVUS)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对识别和判断VP的形态学特征,包括斑块的形态、成分,甚至功能状态提供了快速、可靠的信息支持,在诊断和评价冠状动脉斑块方面,高分辨率的0CT检测水平已近似于组织学检测水平。该文就VP形态学检测技术的进展和认识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管内超声(IVUS)与压力血流储备(FFR)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长期随访研究。方法: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经过冠状动脉造影(QCA)分析证实病变狭窄处于临界病变的住院患者78例,排除20例,共计58例患者入选。对QCA测定直径狭窄30%~50%临界病变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血管内超声组29例,压力血流储备组29例。通过压力导丝测定相关数值<0.75,IVUS最小管腔面积≤4.0mm2或者面积狭窄率≥70%的患者,积极给予介入干预治疗。术后规律服用药物,观察两组围手术期间以及1年随访的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IVUS组依据临界病变的指标进行判定,有8例超出临界病变的标准,其中发现前降支病变5例,混合斑块1例,6例明显钙化灶;依据FFR数值<0.75患者共计7例,给予介入干预治疗。术后给予规律冠心病二级预防。IVUS组3例失访,随访率90%。1例再发作心绞痛入院介入治疗;FFR组4例失访,随访率86%。3例再发作心绞痛入院介入治疗。结论:对于临界病变的患者,采用IVUS的方法能够检测出更多易损斑块等情况,联合QCA结合FFR能够提供临界病变患者危险分层依据,术中、术后FFR值越高,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就越低,患者长期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冠状动脉(冠脉)造影下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研究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斑块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住院且行冠脉造影及OCT检查的10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由两名有丰富经验的医师对OCT图像进行细致分析,判读斑块性质。结果两位医师的图像分析结果一致性高。经过统计学分析,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血管斑块中钙化斑块及脂质斑块糖尿病患者检出率更高(P<0.05),且糖尿病组血管脂质斑块纤维帽更薄[(110±60)μm vs.(160±130)μm,P=0.002]。结论糖尿病较非糖尿病患者的冠脉血管更容易形成钙化及脂质斑块,提示动脉硬化病变进展较快,而且脂壁相对较薄,在炎症因子等危险因素的作用下,更易进展为易损斑块,进而诱发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炎症反应水平及罪犯斑块形态特征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分级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1 268例PCI术前对罪犯斑块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的STEMI患者,按照TIMI血流分级分为TIMI 0~1组964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