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搜集和整理清代医家治疗虚劳的内服方剂总结出其组方用药的规律,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为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在查阅了大量清代医家著作的基础上,对治疗虚劳的内服方剂进行采集、整理和编排,运用频数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总结用药规律。结果:共收集到内服方剂112首,其四气以温、寒、平三类为主,五味以甘、辛、苦三类为主,归经以入肝、肾、脾、肺和胃经的药物为主,功效中补虚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为主,其中补虚药中补气药、补阴药和补血药为主;居前20位的药物依次为:熟地、甘草、麦冬、白芍、茯苓、生地、人参、山药、茯神、酸枣仁、五味子、北沙参、黄芪、阿胶、白术、枸杞子、牛膝、丹皮、橘红、大枣。结论:清代医家治疗虚劳的组方用药规律为:①甘温补中、扶正祛邪;②平调脏腑,共治气血;③扶正祛邪,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搜集和整理清代医家治疗闭经的内服方剂,总结治疗该病的常用有效药物及其配伍关系。方法:筛选清代治疗妇科疾病具有代表性的古籍,对其中治疗闭经的内服方剂进行收集和整理,建立闭经方剂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用药规律。结果:共收集到治疗闭经的方剂72首,剂型以汤剂、丸剂居多,药物类型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为主,药性以温、平居多,药味以甘、辛、苦居多,归经以肝、脾和心经药物为主,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并形成6个聚类方。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文献资料挖掘的方法,对明清医家的用药频度、用药组合和用药关联规则进行分析,探索治疗眩晕的核心组合以及新方剂。方法:检索《中华医典》查找明清时期治疗眩晕的相关文献,从中筛选出治疗眩晕的方剂,录入至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运用规则分析、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组方用药规律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52首明清时期治疗眩晕的方剂,包含中药219味,得到用药频次≥20次的中药21味,频次≥18次的药物组合14组,潜在核心药物组合10组,演化得到新方剂5首。结论:明清医家在眩晕的病机认识方面,因痰致病的思辨占比较多,因此在辨证施治上,治痰为重,兼以护脾益气,调养肝肾。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搜集和整理清代医家治疗噎膈的内服方剂,总结常用有效药物,探索高频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方法收集清代医籍中治疗噎膈的内服方剂,对其进行采集、整理和编排,运用聚类分析总结用药规律。结果共收集到噎膈的内服方剂178首,全部方剂中出现频数超过20次的药物共14味,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形成5个聚类方:C1:半夏、茯苓;C2:陈皮;C3:生姜、甘草;C4:人参、麦冬、当归、白术、旋覆花、甜杏仁;C5:竹茹、干姜、枇杷叶。结论清代医家治疗噎膈从脾胃论治的方剂居多,注重化痰祛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文献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明清医家治疗瘿病的用药频次、药物组合、药物关联规则等,挖掘治疗瘿病的核心组合及新方剂。方法:检索《中华医典》,查找明清时期治疗瘿病的相关文献,从中筛选出治疗瘿病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运用规则分析、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录入的方剂进行组方用药规律分析。结果:共筛选出76首明清时期治疗瘿病的方剂,包含中药160味,得到用药频次≥8的中药22味、常用药物组合11组、潜在核心药物组合8组,演化得到新方剂4首。结论:明清医家在治疗瘿病时多运用化痰、理气、散瘀类药物,常配伍清热、健脾燥湿之品,同时注重运用补益类药物以顾护正气。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搜集和整理清代医家治疗咳嗽的内服方剂用药,总结治疗该病的常用有效药物,对这些药物的性、味及归经规律进行研究,并探索相对高频用药之间的配伍规律。方法:收集清代医籍中治疗咳嗽的内服方剂,对其进行收集、整理和统计,并运用聚类分析总结用药规律。结果:共收集到治疗咳嗽的内服方剂785首,全部方剂中出现频次超过120次的药物15味,性以温平居多,味以苦、甘、辛居多,较常使用归肺、脾、胃经药物。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形成4个聚类方-C1:甘草、杏仁、麻黄;C2:桑白皮、紫菀、生姜、人参、麦门冬、款冬花、五味子;C3:半夏、陈皮、茯苓;C4:川贝母、桔梗。结论:清代医家对于咳嗽的治疗既注重其症状又不忘病理本质,诊疗时合参性、味、归经及功效,注重肺脾的调理。  相似文献   

7.
中药治疗骨关节炎的处方用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归纳分析中药治疗骨关节炎处方的用药特点。方法:检索1989~2006年间各类医学期刊,获取治疗骨关节炎的方剂;统计方剂不同功效类别药物的使用频数;比较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用药的差异。结果:共有494首方剂纳入研究。215个内服方剂中,补益药30味1074次、祛风寒湿药31味908次、活血化瘀药22味727次;279个外用方剂中,祛风寒湿药28味1425次、活血化瘀药22味850次、补益药13味236次。内服、外用方剂中的补益、祛风寒湿、活血化瘀类药物以及常用药物,在使用上存在着不同。结论:治疗骨关节炎的方剂以补益、祛风寒湿、活血化瘀类别药物为主要组成药物;内服方剂多使用补益、祛风寒湿类药物,而外用方剂则多使用祛风寒湿、活血化瘀类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陈自明治疗闭经药物功效特点。方法:选取陈自明以及对比医家治疗闭经处方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方剂计量学研究方法,分析陈自明治疗闭经药物功效类型和常用药物。结果:陈自明治疗闭经以养血、清热凉血活血、益气温经为主,以当归、肉桂、丹皮、甘草、牛膝、桃仁、赤芍、川芎、茯苓、白芍、人参、生地、大黄、半夏、莪术、木香、熟地、泽兰最为常用,与其前代、后世比较,各有异同。结论:陈自明治疗闭经在前代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对明清两朝影响至深;陈氏治疗闭经组方遣药经验,值得进一步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9.
基于历代医家治疗痴呆相关病症医案方药,探讨古代痴呆用药与组方规律。计算机加手工检索《中华医典》《中华传世医书》等中医文献集及数字图书馆记载的历代痴呆相关病症临证医案(囊括汉代至清代方书),建立历代医家治疗痴呆方药规范化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与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改进的互信息法与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方法挖掘历代医家治疗痴呆方剂的用药特点与组方规律。对最终筛选出的156首方剂、共123味中药进行分析,药物总频次11 747次,挖掘出8个核心方药。确定方剂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和药物之间的规则与算法,发现历代医家治疗痴呆方剂的高频药物为茯苓、远志、人参、石菖蒲、甘草、当归、麦冬、白术、熟地黄与干姜等;药物配伍以气血双补、阴阳平调与开窍宁心为主;药物性味以温性、甘(淡)味药为主,归经以心经、肾经、肝经与脾经为主;核心方药为人参、茯苓、远志、石菖蒲、白术等的组合加减。高频药物和核心组方体现了历代医家治疗痴呆医案的组方法则以益气健脾开窍为主,辨证予以滋阴、补血、化痰与温阳等。关联规则挖掘历代医家治疗痴呆用药特点、组方规律有助于指导中医药防治痴呆的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现代医家对脂肪肝的共识病(证)名为线索对明清文献中防治脂肪肝相关病症的方药进行整理,分析其用药规律。方法:以共识病(证)名"胁痛""积聚"为检索词,对《中华医典》中的明清文献进行检索,收录其方药,并对其药物按功效、四气、五味及归经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按功效统计:补益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和温里药最多;按四气统计:温性药最多;按五味统计:辛苦甘味药最多;按归经统计:脾胃经最多。结论:明清医家治疗脂肪肝相关病证的具体治则为:①扶正祛邪,标本兼治;②从脾论治,助化蠲浊;③辛开苦降,甘温并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探讨黄褐斑中医内服方剂组方的规律,进而揭示近年来中医治疗黄褐斑的用药特点.方法:收集和整理近十年来治疗黄褐斑的方剂456首,将方中药物按功用分类,并作各单味药物的使用频率统计;同时归纳药物的五脏归经.结果:补虚药与活血化瘀药是其主要部分或基本组成,治则以疏肝理气、补肾健脾为主,治疗的关键是理血.结论:气血亏虚、气滞血瘀为黄褐斑的主要病机,内服方剂的组方原则多为疏肝健脾补肾,养血活血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2.
明清脾胃湿热证方药的关联规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20余部明清时期重要的古医籍中收集了明清医家治疗脾胃湿热证的方剂591条,建立方剂和药物数据库,运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明清脾胃湿热方的用药关联规则,总结明清医家治疗脾胃湿热各病证的常用药对和药组,从而进一步探讨明清脾胃湿热方的配伍特点和基本结构,为现代脾胃湿热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四类脾胃湿热证方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明清时期脾胃湿热证的用药规律。方法:采用频数分析和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法对明清医家治疗脾胃湿热证的591首方剂进行数理统计。结果:初步了解明清时期不同种类药物在4类脾胃湿热证方荆中的运用情况,并筛选出明清时期中医治疗脾胃湿热各病证的主要药物,定量地表达了这些药物对相应病证的重要性。结论:明清时期以祛湿清热、理气健脾为治疗脾胃湿热的基本法则,利水渗湿药、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和芳香化湿药为其遣方用药的关键药物。  相似文献   

14.
全面整理明清时期治疗不孕症的方剂,构建不孕方数据库,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不孕方的药物组成及主治证候,总结明清时期关于治疗不孕症的方药经验。在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探究不孕症常见证型的组方用药规律,以期为不孕症的现代临床治疗提供借鉴。结果发现,气血不足证、气血失调证、寒凝胞中证、痰湿阻滞证、血虚证、下元虚寒证、肾精亏虚证、气血瘀滞证、肾阳虚证和肾气不足证等为不孕症的的高频证候,所涉及的脏腑主要为脾、肾以及肝,临床配伍用药十分灵活,各有偏重。  相似文献   

15.
活血祛瘀剂配伍规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力强 《陕西中医》2009,30(4):479-479
活血祛瘀剂,以活血祛瘀药(如: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丹参等)为主组方,具有活血化瘀、通经利痹、消肿定痛作用,用于治疗蓄血及各种瘀血阻滞病证的方剂,统称为活血祛瘀剂。活血祛瘀剂在临床上运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病证,如:偏头痛、脑震荡后遗证、冠心病、肝硬化、妇产科疾患(如痛经、闭经、崩漏、产后腹痛、产后恶露不绝等)、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跌打损伤、外科痈肿初起等。  相似文献   

16.
通过整理分析我国明代著名医家龚廷贤《万病回春》经闭篇治疗闭经的方剂、药物、医案,归纳出其治疗闭经特点:辨证以虚实为纲,首辨虚实,攻补有别;治疗以气血为本,重在治血,兼顾调气;脏腑重视脾、肝、肾三脏;使用药物气味以辛、甘、温为主。龚廷贤治疗经闭的方药和经验可为现代临床中医诊治闭经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药防治硬皮病的特点及组方规律。方法:建立临床防治硬皮病中药及方剂文献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的关联规则对其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进行系统分析。结果:①单味药黄芪、当归、丹参出现的频率最高;药类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和解表药出现频次最高。②防治硬皮病常用方剂为阳和汤;常用药对为桂枝—黄芪、红花—黄芪;常用药组为首乌、鸡血藤—丹参,首乌、桂枝—丹参,首乌、黄芪—丹参,熟地、党参—红花,熟地、党参—桂枝,党参、赤芍—桂枝;常用药团为桂枝、甘草、黄芪、党参。结论:中医防治硬皮病用药规律的研究,为临床防治硬皮病选药组方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段祯  王亚丽 《中医杂志》2012,53(2):170-172
对《武威汉代医简》方剂进行简要分析后发现,其组方用药具有方小药精、表里兼顾、寒热并用、攻补兼施、随症加减等特点.这些组方用药方法又往往因证候表里、寒热、虚实错杂而参合使用,以期实现综合、全面的治疗.《武威汉代医简》组方用药之特点,应为同时代诸多方书所共有,并被后世医家继承发展而成为中医组方用药规律之重要构成元素.  相似文献   

19.
王燕  周铭心 《陕西中医》2010,31(9):1223-1225
目的:分析刘完素治疗"情志病"方剂计量学指标特色,为当今情志病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刘完素及其前代、后世医家的医论方药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文献学与方剂计量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一系列方剂计量指标的对比分析,从中显示其"情志病"证治学术思想特点。结果:①清代治疗情志病方剂与宋代比较,在功效、药味、归经方面均有较强相关性(P<0.01);②3类治疗情志病方剂3种功效药物值比较,刘完素清热泻下药使用高于唐代(P<0.05),与清代无差别(P>0.05),开窍化痰、健脾安神药物的使用,三者均无差别。结论:①刘完素以清热法治疗情志病的治法思想为清代医家所尊崇。②刘完素治疗"情志病"以心立论,亦关乎肺脾二经。③以"开窍化痰"、"健脾安神"治疗情志病乃宋以来证治思想的延续。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岭南医家湿病治疗的组方规律、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为全国其他地区湿病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对民国以前岭南代表医家著作进行整理并建立数据库,运用平台数据挖掘原理分析用药规律。结果:筛选方剂共161首,中药共计211味,降序排列方中药物使用频次,提取新处方核心药物组合共20个,演化新处方10个。结论:根据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多角度分析,提示岭南地区湿病治疗应以燥湿利湿、温经化湿、理脾行气和血为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