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腧穴病理反应表现为同条经脉腧穴、多条经脉腧穴、多个部位腧穴的穴位组合及与疾病相关4个方面,论述腧穴对于疾病的特异性反应表现在一个组的穴位在感觉、形态及其生物、物理特性等多方面的综合改变。由此探索具体疾病的病理反应点,并筛选出相对特异的穴位组,遵循其随病情变化的规律可以诊断、鉴别诊断疾病,指导治疗,并判断病情进退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浅论腧穴敏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静霞  刘阳阳  赵雪  李中正  郭义 《河北中医》2011,33(7):1039-1041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并散布于体表的部位,是与脏腑经络之气相通并随之活动、变化的感受点、反应点和传导点。人体腧穴存在"静息"与"敏化"2种状态,静息态即生理状态下的腧穴状态[1]。病理状态下,脏腑相关腧穴可发生敏化,腧穴敏化的形式主要有功能改变和形态改变。功能改变如腧穴痛敏化、热敏化、电敏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穴位病理反应与脏腑经络相关的相对规律性、现代临床应用及其机制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总结了穴位病理反应与脏腑经络相关的相对特异性,并提出穴位病理反应与脏腑经络相关研究中现存不足之处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腧穴特异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本文对近年来有关腧穴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病理反应、刺激效应方面存在的特异性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包括腧穴与神经、肌肉肌腱、结缔组织的关系;腧穴的电、电磁、声、光、热特性;腧穴的病理反应、刺激效应的特异性等,为腧穴的特异性研究提供可能的线索,并丰富和发展经穴特异性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孙世伟  王舒 《山西中医》2012,28(5):40-40,62
针灸是以一定的手法针刺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临床上所选腧穴以经穴的使用频率最高。而国外的一些文献报道,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经穴与非经穴比较在临床疗效上并无差异,进而否定经穴和经络的存在。经穴的特异性是指经穴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特性、病理反应、刺激效应等方面与经穴及其周围的非经穴比较具有的特异性[1]。经穴效应的特异性主要体现在经穴与非经穴效应  相似文献   

6.
论腧穴的动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芳  唐勇  刘旭光  梁繁荣 《四川中医》2008,26(6):103-105
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和聚集于体表的部位.腧穴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腧穴的生物物理特性、病理反应性和治疗效应都呈现出动态变化性.腧穴的动态性与气血运行的恒动性、生命活动的节律性、机能状态的反应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赵京生 《中国针灸》2005,25(5):366-368
目的:阐明腧穴部位与其主治关系的规律性.方法:通过分析腧穴理论中的类穴(特定穴)、经络理论以及针灸歌赋中的配穴经验等,揭示隐含其中的前人对腧穴主治规律性的认识.结论:腧穴主治的特点和规律与腧穴部位相关.对腧穴主治规律的认识,古代针灸文献中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内容,即:经络理论,腧穴理论,配穴经验.经脉是对纵向部位腧穴主治规律性的表达,类穴是对称部位腧穴主治规律性的表达.一般重视前者,后者因理论性较弱和间接性表达而被忽略.  相似文献   

8.
论腧穴分类     
对现行的腧穴分类进行探讨,提出新的腧穴分类方法。通过对目前基本共识的3类腧穴的定义及阿是穴本义的分析,指出现行的腧穴分类在不同类别间存在重复交叉。根据腧穴是疾病反应点和针灸施术部位的特性,以及针灸临床治疗用穴的实际情况,对腧穴进行重新分类。腧穴可分为传统腧穴和现代全息腧穴两大类,其中传统腧穴又可分为经络系统腧穴和经外奇穴。经络系统腧穴可根据其结构和功能特点分为经脉腧穴、络脉腧穴、经筋腧穴和皮部腧穴。新的腧穴分类方法突出了经络理论在针灸临床的重要性和针灸学科的诊疗特点。  相似文献   

9.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它既是疾病的反应点 ,又有治疗人体某些脏腑、经络病证的特性或功能 ,把这种特性或功能称之为“穴性”或“功用”。腧穴所在经脉不同 ,功用就有较大的区别 ,即便是同一经脉的穴位 ,由于位置及特定穴属性等不同因素 ,功用亦不尽相同 ;同一功用的腧穴 ,彼此间作用的机理亦不相同 ,作用的强弱也有差别。所以对腧穴功用的比较 ,在教学上有助于学生对位置相近、功用相似腧穴的理解和掌握 ;在临床上可以有的放矢 ,减少使用腧穴的盲目性。笔者根据临床及教学经验 ,并参照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  相似文献   

10.
检索MEDLINE数据库(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并补充检索重要文献,纳入符合标准的境外腧穴文献29篇.结果表明境外学者发布了人体腧穴定位国际标准并提出动物腧穴模型定位系统;发现新的腧穴结构,腧穴微循环丰富的特性,腧穴温度、电阻、压力痛阈能特异性反应疾病状态,电针腧穴能引起特异性脑干反应;初步证实针刺相关方法刺激腧穴治疗恶心呕吐的效应;阐释针刺腧穴局部镇痛机制;提示腧穴的低电阻特性和治疗疾病的效应特异性待下一步研究,还提示境内研究要关注症状治疗、准确应用逻辑推理、加强二次文献研究并重视国际交流合作.说明境外腧穴研究在定位、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特性、病理反应、刺激效应、治疗效应及机制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并从研究思路和方法上给境内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查阅1959—2011年CNKI数据库和近10年Pubmed数据库文献,系统分析关于经穴与脏腑器官改变相关性的研究情况,发现刺激体表经脉穴位对脏腑器官病理改变有相对特异性,内脏器官病理变化可以在与其相应体表经脉穴位上被感知,主要体现在心、胃、肠、肝和肺系等脏腑器官,且以研究心经穴位和心脏间相关性所占比例为最多;同时发现多经多穴可反映同一脏的病理改变,同一穴位在不同时辰对相同脏腑病变产生不同效应。经穴与脏腑器官病理改变的相关性可能有特异性,但是其特异性规律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晓磊 《河南中医》2009,29(11):1075-1077
目的:探讨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术确定为冠心病的患者102例,中医辨证分为7型。观察指标:①比较中医分型中偏实证组和偏虚证组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病变程度;②比较7型之间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病变程度。结果:①偏实证组和偏虚证组比较,偏实证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病变程度较偏虚证组为重(P〈0.05);②在7型中心血瘀阻证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最多及病变程度最重(P〈0.05)。结论: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中,偏实组的患者与偏虚组的患者相比心肌缺血较重,病情相对较重,同时在各证型之间以心血瘀阻证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最多及病变程度最重,表明此证型患者的病情重,属高危人群,应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冠心病的穴位敏化现象及规律,以期为临床诊治和未来研究提供一定思路。方法 电子检索(包括中文数据库CNKI、CBM、WanFang Database、VIP和英文数据库PubMed)结合手工检索,收集冠心病穴位敏化的相关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学及数据挖掘方法整理、总结冠心病的穴位敏化现象和规律。结果 共纳入相关文献69篇,冠心病涉及的穴位敏化现象包括热敏、力敏、光敏、形敏、电敏、痛敏及少量的其它敏化形式,穴位敏化的检测手段丰富,不同敏化现象常相伴出现,其中以力敏和形敏同时出现的概率最高;冠心病常见敏化穴为内关、心俞、神门、膻中等,其中内关的敏化表现形式最为丰富,并常与膻中同时出现敏化现象;阴经的敏化发生率明显多于阳经;敏化现象多集中在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少阴心经;敏化部位多集中在上肢部、胸部和背部;敏化穴位多为特定穴,其中又以络穴发生敏化现象的频次最高。结论 冠心病存在明显的穴位敏化现象,其敏化表现形式正在不断被丰富,多种敏化现象常相伴出现;敏化现象涉及的穴位、经脉及部位较为广泛,其中的高频敏化穴区部位与目前临床治疗所选穴区部位基本一致。未来应进一步明确穴位敏化动态变化规律及建立敏化标准,以期更好地辅助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临床拟诊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心脏超声心动图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关系及它们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98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用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的心功能,并与这些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为74.6%(59/79),特异度为52.6%(10/19),心电图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而检出冠心病的阳性率增高。心脏超声心动图诊断冠心病的48.1%(38/79) 特异性为68.4%(13/19)。结论 ecg仍是简便和较为敏感的诊断方法,超声心动图诊断冠心病敏感性较低而特异性较高,二者结合有助于提高对冠心病的诊断率,故据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改变对诊断冠心病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陈婷  余小夏  刘旭光 《中医药学刊》2010,(10):2054-2057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经穴对健康人胃电面积的影响,探讨经脉穴位与脏腑的相关性。方法:针刺健康人胃经、脾经、胆经的不同穴位及非经非穴,观察针刺前后胃电面积的变化,比较分析针刺不同经脉穴位对胃功能影响的差异。结果:(1)不同经穴与非经穴比较,针刺对健康人胃电面积变化率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2)不同经脉(穴位)与非经穴比较,针刺对健康人胃电面积变化率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3)胃经不同穴位之间比较,针刺对健康人胃电面积变化率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对健康人胃功能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经脉穴位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刘锋  李响 《环球中医药》2013,(8):632-635
本文对近年来针灸治疗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的临床研究进行总结,分针灸为主治疗、针灸结合高压氧治疗、综合治疗三部分进行综述。针灸治疗持续性植物状态多选用督脉、心经、心包经穴位,以头面部穴位和四肢末端穴位为多,另有选用特殊针法"回阳九针"、"靳三针"和重用灸法者等。根据PVS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理性质,还应配以补益正气的穴位。PVS为临床重症难症,针灸疗效显著,但仍必须树立综合治疗的思想,并要补益与促醒并用,意识与功能并重,以提高PVS患者的苏醒率,并最大程度的促进其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取穴规律与经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据临床统计,探索分析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取穴规律。方法:查阅1979年~2013年1月间已公开发表并收录于中国知网( CNKI)的关于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文献,对相关穴位的使用频次、归经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92篇文献中,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涉及14条经脉的95个穴位,最常使用的前10个穴位大多数分布在阳明经和太阳经。结论:目前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在取穴方面虽然较为繁多,但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寻针灸治疗前列腺常见疾病临床研究文献中的选穴规律。方法:对CNKI、VIP及WANFANG DATA临床研究文献中针灸治疗前列腺常见疾病所选腧穴、经络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针灸治疗前列腺常见疾病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共389篇,涉及117个穴位、1739频次,平均每个穴位使用14.86次;选用穴位累积频率50%以上且相对频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关元、中极、三阴交、肾俞、秩边、气海、阴陵泉、次髎;应用频次最多的经络为任脉(35.02%)、膀胱经(28.00%)、脾经(12.08%)。结论:针灸治疗前列腺常见疾病所选穴位以关元、中极、三阴交最为常见,经络主要集中在任脉、膀胱经、脾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临床心电图提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与肌钙蛋白I(cTnI)阳性率的关系.方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法,并使用酶联免疫法行确证实验.结论:实验证实临床心电图提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者肌钙蛋白I阳性率为9.33%.讨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冠心病发生率及死亡率呈上升的趋势.而心肌肌钙蛋白作为心肌损伤标志物,其高度的心肌特异性,高度敏感性及较长的窗口期,不仅成为判断心肌损伤,特别是诊断急性心梗的"金标准".临床心电图提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时肌钙蛋白I阳性率高达9.33%.提示临床医生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冠心病死亡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