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S-100ββ蛋白与梗死病灶、神经学状态和神经学预后间的关系。方法:37例急性脑缺血患者(卒中组)发病〈48 h,5、7和14 d时检测血清GFAP和S-100ββ蛋白水平,并于相应时间进行神经学状态(NIHSS)和出院时神经学功能(BI)评估。结果:①血清GFAP水平,卒中组发病〈48 h即明显高于与其匹配的健康人(对照组)(P〈0.05),7 d时与对照组接近,14 d又明显升高(P〈0.05);S-100ββ水平,卒中组7 d时达高峰,14 d下降,但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梗死灶较大和中等患者,GFAP水平在发病〈48 h明显高于较小梗死灶和对照组(P〈0.05,0.01);S-100ββ水平较大梗死灶患者在〈48 h时显著高于中等、较小梗死灶及对照组,7 d时中等梗死灶则明显高于较大梗死灶(均P〈0.01)。③发病5及7 d时GFAP水平与相应的NIHSS呈负相关,与出院时BI呈正相关(均P〈0.05);S-100ββ水平与各时间点NIHSS和出院时BI均有相关性(P〈0.01)。发病7 d时血清GFAP与S-100ββ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作为胶质细胞增多症和星形胶质细胞激活的标志物,GFAP和S-100ββ在脑卒中血液中表达明显增强,有望成为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评估、揭示疾病严重程度和评估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S-100β蛋白变化的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赵娟  谭延国 《检验医学》2009,24(1):33-36
目的通过测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S-100β蛋白的变化,探讨其与梗死灶大小、神经学状态和神经学预后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48h内、第5天、第7天和第14天血清S-100β水平。所有患者于相应时间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学状态评估,并于出院时评估神经学功能(BI)。结果患者组各时间点S-100β水平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100β于所有时间点,较大、中等和较小梗死灶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相应NIHSS和出院时BI均有非常明显的相关性(P=0.000)。较大梗死灶组血清S-100β水平较高。结论S-100β水平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明显升高,有望成为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评估、揭示疾病严重程度和评估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测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S-100β蛋白的变化,探讨其与梗死灶大小、神经学状态和神经学预后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48 h内、第5天、第7天和第14天血清S-100β水平。所有患者于相应时间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学状态评估,并于出院时评估神经学功能(B I)。结果患者组各时间点S-100β水平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100β于所有时间点,较大、中等和较小梗死灶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相应NIHSS和出院时B I均有非常明显的相关性(P=0.000)。较大梗死灶组血清S-100β水平较高。结论S-100β水平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明显升高,有望成为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评估、揭示疾病严重程度和评估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熄风通络颗粒对风痰瘀阻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AACI)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表达的影响.方法 68例发病72h内的风痰瘀阻型AACI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熄风通络颗粒+基础治疗,35例)和对照组(基础治疗,3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7d血sCD40L水平;同时用Barthel指数(MBI)、急性脑卒中评定表(NIHSS)评分法评价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4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变化.并以23例健康体检者sCD40L值作为正常参照值.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清sCD40L水平(μg/L)治疗前(7.463±2.899,7.854±3.652),治疗后7d(5.273±1.698、7.349±2.113)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746±1.012,均P<0.05),治疗后7d治疗组sCD40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大梗死灶组sCD40L水平(10.312±1.975)明显高于中小梗死灶组(6.843±2.984,P<0.05).治疗后14d,治疗组NIHSS评分(分:3.428±1.034)较对照组(5.897±1.653)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MBI(87.356±12.429)则较对照组(69.139±14.572)明显增高(P<0.05).治疗组显著进步率(54.3%)明显高于对照组(33.30%,P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2组均给与脑梗死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康复护理,均治疗14 d。于入院当日和治疗14 d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的NIHSS评分和B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BI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早期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高龄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HT)的危险因素,及其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超高龄(≥80岁)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04例,根据住院期间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HT组31例和非HT组73例,收集2组患者相关临床参数,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其发生HT的危险因素,并比较2组患者短期预后的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NIHSS评分及梗死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于超高龄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高收缩压、高NIHSS评分及大面积梗死均是发生HT的危险因素(均P0.05)。发病14 d时,HT组患者NIHSS评分为显著高于非HT组(P0.05);发病3个月HT组mRS评分3分患者比例显著低于非HT组(P0.05)。结论:对于超高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高收缩压、高NIHSS评分及大面积脑梗死是其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HT患者预后欠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基质蛋白酶9(MMP-9)和胱抑素C(Cys-C)的含量水平变化与脑梗死患者病变程度的关系,探讨其在脑梗死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首次发病的48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3例为研究组。测定患者发病第3、7、14d时的血清MMP-9及Cys-C水平。并与52例健康对照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清MMP-9及Cys-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11.38,P=0.02;t=13.65,P=0.007)。脑梗死损伤重度组患者血清MMP-9及Cys-C水平均显著高于轻微脑梗死组患者(t=8.93,9.26,2.75,1.98;P=0.008,0.005,0.01,0.04)。大梗死灶组患者血清MMP-9及Cys-C水平显著高于中、小梗死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入院3d时,中梗死灶组患者MMP-9及Cys-C水平均显著高于小梗死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MMP-9及Cys-C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及梗死体积大小、病情严重程度相关。脑梗死早期检测血清MMP-9及Cys-C水平可作为脑梗死的预测因子,是判断脑梗死患者病程转化及近期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探讨丁基苯酞治疗对脑梗死患者梗死灶远隔部位继发性损害的影响。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丁基苯酞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抗血小板及基础治疗,丁基苯酞组加用丁基苯酞,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评分(mRS)及DTI扫描,分别测量梗死灶、梗死同侧大脑脚及对侧相应区域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NIHSS和m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丁基苯酞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梗死灶及同侧大脑脚水平锥体束的FA值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丁基苯酞组的梗死灶、同侧大脑脚FA值均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丁基苯酞可能通过减轻梗死后远隔损害而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患者预后情况及不同程度LA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49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合并LA分为合并组(246例)和未合并组(252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发病7d、发病14d及随访30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s,NIHSS)评分与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预后及不同程度LA患者的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分、不同时间点NIHSS评分与MR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发病7d、发病14 d、随访30d的NIHSS评分与MRS评分均逐渐降低(P<0.05),且各时间点合并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与MRS评分均显著高于未合并组(P<0.05);合并组预后有效率(69.51%)显著低于未合并组(90.48%)(P<0.05);LA轻、中、重度患者的MMSE评分和MoCA评分均显著低于未合并组(P<0.05);且MMSE评分和MoCA评分随着LA程度的加重而逐渐降低(P<0.05);LA轻、中、重度组患者入院时、发病7d、发病14d、随访30d的NIHSS评分与MRS评分随时间点的延后均显著降低(P<0.05);且同一时间点不同组随着LA程度的加重,NIHSS评分与MRS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并发LA可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导致不良预后,同时也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且LA病变程度越高,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对防治缺血性脑卒中合并LA不良预后与认知功能障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给予依达拉奉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变化。方法 63例脑卒中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27例给予瑞舒伐他汀,观察组3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检测体内Hcy、TG、TC、HDL及LDL-C水平变化,同时在治疗前与治疗14 d后填写脑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自评表、焦虑自评表(SAS)及抑郁自评表(SDS)。结果观察组Hcy、CRP及L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HDL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治疗14 d后总有效率达88.8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78%。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SAS、SDS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瑞舒伐他汀可显著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优化患者预后及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电针结合经颅磁刺激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pCREB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经颅磁刺激(rTMS)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磷酸化环腺苷酸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表达的影响及其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75只,随机分为A、B、C、D及E组各15只,A组为正常对照,B、C、D及E组大鼠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术后A、B组不实施处理,C组进行电针治疗,D组给予rTMS治疗,E组给予电针及rTMS联合治疗。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脑缺血后第7、14及28d3个不同时相大鼠海马胞核内pCREB的表达,并观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变化。结果:脑缺血后不同时相点缺血侧海马pCREB阳性表达和灰度值,B组在7d时高于A组,28d时低于A组(P〈0.05),14d时与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C、D组和E组各时相点均高于B组,7及14d时高于A组(均P〈0.05),28d时与A组比较无差异;E组7及14d时相点均高于C及D组(P〈0.05);C与D组各时相点均无差异。各时相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D组和E组均较B组下降(P〈0.01),尤以E组为明显。结论:电针结合rTMS对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CREB的表达增强可能是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张千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4):579-580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48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9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给予对症和支持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治疗0.15PNAU/d,疗程均为14d。两组于治疗前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量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治疗后3个月采用BI量表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并监测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4d后NIHSS评分、3个月时BI评分及临床有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能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hs-CRP水平与脑出血患者出血量、病情、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另选择健康体检者25例为对照组。检测患者及对照组血清hs-CRP水平;分析其与患者出血量、病情、认知功能的关系。结果脑出血患者第1天hs-CRP水平为(5.5±1.6)mg/L,第3天为(9.8±3.1)mg/L,第7天为(6.9±2.4)mg/L,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和第7天显著高于第1天,而第7天又显著低于第3天(P均〈0.05)。对照组hs-CRP水平为(2.4±0.9)mg/L,显著低于脑出血患者(P〈0.01)。患者血肿越大、NIHSS评分越高、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则hs-CRP水平越高(P〈0.01)。结论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CRP会发生动态变化,出血量越大、NIHSS评分越高,患者CRP水平也越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短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3年来收治的90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其中治疗组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30 d治疗变化,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14、30d对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以及治疗14、30 d NIHSS和ADL绝对分值变化作为主要临床疗效判断标准,同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动态复查颅脑CT和(或)MRI,观察有无颅内出血及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患者的NIHSS、ADL分值及hs-CR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14、30d,治疗组NIHSS分值、血清hs-CRP水平下降和ADL分值升高明显,治疗7、1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d后ADL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2组均未出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未发生致死性出血现象。结论短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清hs-CRP水平,临床疗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比单用阿司匹林组显著。  相似文献   

15.
张凤莲  纪茹英  王彦  李晓阳 《临床荟萃》2010,25(15):1308-1310
目的 探讨在CT血管造影(CTA)联合CT脑灌注成像(CTPI)指导下使用尿激酶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进展性缺血性卒中(SP)的疗效.方法 对50例SP患者行头CT、头颈CTA及CTPI检查.治疗组:选择25例CTA显示有责任血管狭窄,且CTPI灌注异常范围大于CT显示病灶范围的SP患者,行动静脉双途径溶栓治疗.对照组:其他25例因各种原因未行上述治疗的SP患者.两组其他治疗相同.结果 治疗组在溶栓治疗后1~14天,NIHSS评分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而对照组常规治疗后1~3天,NIHSS呈逐渐升高趋势,直到14天才出现下降,治疗组治疗前,NIHSS(21.31±8.23)分,治疗后1天(18.20±9.68)分,治疗后3天(15.50±6.98)分,治疗后7天(13.40±7.23)分,治疗后14天(9.23±6.78)分,对照组治疗前(20.31±8.65)分,治疗后1天(22.00±10.11)分,治疗后3天(23.90±8.89)分,治疗后7天(21.40±8.21)分,治疗后14天(17.40±8.15)分.两组在组间、不同时点以及组间和不同时点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90天后,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CT,CTA及CTPI联合应用可以准确评价颅内外动脉病变及脑血流灌注情况,利用参数图不一致性,快速、准确反映缺血半暗带部位,可作为动静脉溶栓病例的选择标准.动静脉溶栓治疗SP患者,可以明显改善SP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远期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白细胞(WBC)及多形核嗜中性白细胞(PMN)和继发性脑损害的影响。方法将伤后24h内入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60例,根据基本情况平衡的原则,分为HBO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80例。分别于伤后1d、7d、14d、21d测定外周血WBC和PMN;并复查头颅CT,计算脑出血量及脑水肿体积;同时进行GCS评分;统计两组患者出现脑梗死的例数;伤后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GOS预后评分。测定4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WBC参数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1)伤后1d,两组患者WBC和PMN较正常对照组升高,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7d、14d,HBO治疗组WBC和PMN较对照组低(P<0.05或0.01);HBO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于伤后14d、21d时WBC和PMN恢复正常;(2)伤后7d、14d和21dHBO治疗组的脑出血量和水肿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或0.01);(3)伤后7d、14d和21dHBO治疗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HBO治疗组出现外伤性脑梗死的例数较对照组少(P<0.05);伤后6个月,HBO治疗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HBO治疗能够减轻重型颅脑损伤的继发性损害和改善患者预后,它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HBO能尽快、较好地恢复外周血WBC和PMN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急性椎-基底动脉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组21例,发病6h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 对照组39例,给予除溶栓外的积极抢救治疗。比较治疗后24h、14d和90d存活率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价治疗后14d、90d的Barthel指数(BI)及90d综合生活能力(改良Rankin评分,mRS),并记录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90d存活率分别为57.14%和23.08%(P〈0.05)。治疗组溶栓后24h、14d、90d较溶栓前NIHS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0.01) 对照组治疗后14d、90d较治疗前NIHS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0.01) 治疗组治疗24h、90dNIHSS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溶栓后14d、90dBI评分分别为(70.00±29.05)分和(92.50±39.57)分,对照组治疗后14d、90dBI评分分别为(49.09±27.37)分和(60.23±25.75)分,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两组治疗90d后mRS评分分别为(1.00±0.95)分和(2.63±1.77)分(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81%和10.26%(P〉0.05),无症状性颅内出血及致死病例。结论椎-基底动脉梗死患者发病6h内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急性自发性脑出血(SCH)后血清铁蛋白(SF)、纤维蛋白原(FIB)的含量变化与迟发性脑水肿的相关性。方法:选取SCH后迟发性脑水肿患者24例(A组)、急性SCH无迟发性脑水肿患者24例(B组)和健康查体者24例(对照组),分别进行头颅CT检查、SF和FIB检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SCH 48 h内,A、B组SF、FIB含量增高不明显;7、14 d后,A组SF、FIB含量高于B组(P<0.05)。SCH后48 h内,SF、FIB水平和相对水肿大小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020,P>0.05),14 d后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645,P<0.01),且A组的NIHSS评分及相对水肿体积大小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SF、FIB在脑出血后迟发性脑水肿的形成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搞要:目的 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对中毒性脑病患儿脑损伤的评估价值。方法70例中毒性脑病患儿(中毒性脑病组)依据脑损伤程度分为轻、中、重3个亚组,同期住院无神经系统疾病患儿30例为对照组,检测中毒性脑病组入院即刻及治疗后第3、5、7、14天时血清NSE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中毒性脑病轻、中、重亚组入院即刻血清NSE水平((13.8±0.6)、(24.8±0.4)、(37.9±0.4)μg/L)均高于对照组((6.0±0.5)μg/L)(P〈0.05);各亚组血清NSE水平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下降,与入院即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血清NSE水平均为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P〈0.05)。结论 血清NSE水平及其持续时间与中毒性脑病患儿脑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