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快速进展性冠状动脉狭窄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 (冠脉 )介入治疗 (PCI)后快速进展性冠脉狭窄的发生及其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 12个月内接受冠脉造影随访的PCI患者 10 3例 ,对比两次造影的狭窄部位、PCI干预情况及临床和危险因素。结果  10 3例接受造影随访的患者中 4 1 7%发生再狭窄 ,11 7%的患者为新发生的病变 ,而新发病变者中 4 1 7%发生于原PCI干预的血管 ,5 8 3%发生于未曾干预的血管。危险因素分析发现 ,新发病变患者糖尿病及高甘油三脂血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再狭窄患者。结论 PCI治疗后早期出现的症状除干预部位再狭窄外 ,尚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发生新的快速进展性冠脉病变 ,这些患者糖尿病和高甘油三脂血症发生率高 ,其发生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抗氧化剂普罗布考预防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后再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6 2例患者随机分为普罗布考组 (32例 )和对照组 (30例 )。观察PCI前、后及随访 6个月冠状动脉造影、血清氧化指标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丙二醛和内皮指标一氧化氮、内皮素变化情况。结果 随访 6个月时普罗布考组最小管腔直径和管腔净获得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2 .2± 0 .7)mmvs (l.4± 0 .3)mm ,P <0 .0 5 ;(1.8± 0 .4 )mmvs(0 .9± 0 .2 )mm ,P <0 .0 1) ],再狭窄率明显下降 (2 0 .2 %vs4 0 .0 % ,P <0 .0 5 ) ;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丙二醛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0 .381± 0 .0 8)mg Lvs(0 .70 5± 0 .16 )mg L ,P <0 .0 1;(6 .2 0± 0 .5 7)nmol Lvs(l8.6 2± 2 .13)nmol L ,P <0 .0 1) ]。结论 抗氧化剂普罗布考可以降低PCI后 6个月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4.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防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7年首次开展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 开创了介入心脏病学的新纪元,但是其后的临床实验研究发现:PTCA术后易发生急性冠脉闭塞,6个月内易发生术后再狭窄(restenosis,RS)且RS率高达30%~50%,因而影响了其远期疗效和临床应用。支架植入术作为PTCA术后的补充已于1987年开始应用于临床,降低了PTCA术后RS的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支冠状动脉慢性闭塞(CCTO)病变介入治疗术后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0月~2013年2月因单支主要冠状动脉CCTO病变在我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资料,筛选预测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心因性死亡、再发心绞痛、非致命性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的危险因子.结果:130例患者平均中位年龄为68岁,男性占76.9%.86例(66.2%)被成功开通闭塞血管.平均随访23月,40例(30.8%)发生MACE事件,PCI失败并不增加MACE事件的发生(P=0.2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慢性肾脏疾病(CKD)≥3期和MACE事件独立相关(OR值1.55,95%可信区间1.07~2.24,P=0.02).结论:肾功能失代偿(CKD≥3期)可预测单支主要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患者PCI术后的远期不良预后,成功的PCI治疗可能不能减少此类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严重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105例PCI患者中41例严重出血患者(出血组)和随机抽取的50例无严重出血患者(未出血组),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与严重出血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未出血组比较,出血组患者年龄和基础血肌酐水平较高,体重较低。年龄偏大、体重轻和基础血肌酐水平升高是增加PCI术后严重出血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体重和血肌酐水平可以作为预测PCI术后严重出血风险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接受直接PCI治疗的ST段抬高AMI患者中,PCI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心电图ST段的回落、心肌酶峰值、LVEF以及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因素,特别是评价症状发作至球囊打开时间(symptom-onset-to-balloon time,SOTB)以及接诊至球囊打开时间(door.to.bal.loon time,DTB)与上述指标的关系。方法人选2001年1月至2006年4月因ST段抬高AMI收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了直接PCI,且已随访半年以上的患者120例,随访时间5.0~65.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0.1个月,收集包括疾病史、吸烟史、体重指数、入院时Killip分级等基线资料,记录SOTB时间,DTB时间、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合并用药情况、术后TIMI血流分级、心电图ST段的回落、术后心肌酶峰值、LVEF,记录随访期间不良事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上述指标对疗效及预后的影响。结果(1)SOTB是影响PCI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的独立的危险因素:与SOTB大于360min的患者相比,SOTB小于360min的患者发生无血流/慢血流的危险明显降低(OR=0.2,95%CI:0.0~1.0,P=0.045);(2)肥胖是影响术后心肌酶峰值的独立的危险因素(β=117.3,95%CI:12.1~222.6,P=0.029);(3)高龄、肥胖、术前Killip分级是影响术后LVEF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高龄(B=-6,95%CI:-9.7~-2.2,P=0.002)、月巴胖(β=-3.8,95%CI:-7.6~-0.1,P=0.044)与低的LVEF显著相关,而术前Killip分级Ⅰ级与高的LVEF显著相关(B=4.9,95%CI:O.4~9.4,P:0.033);(4)术前Killip分级与多支血管病变是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的预测因素:与KillipⅡ级以上患者相比,KillipⅠ级患者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明显降低(OR=0.1,95%CI:0.0~0.7,P=0.022);而与单支病变患者相比,多支血管病变随访期间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8.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术后再狭窄仍然是目前的重要难题之一。本研究对303例PTCA成功者,测定正常冠状动脉管径和PTCA术后再狭窄管径,结合临床冠心病危险因子及与再狭窄相关连的病变形态因子的定量分析进行对比研究,采用Automatededgedetecting法测出术前正常冠状动脉管径(NCD)按NCD的大小分为三组,A组NCD<25mm;B组2.5~3.0mm;C组≥3.0mm;同时分别测出A、B、C三组术前、术后PTCA部位的最小血管径(MVD.mm)以及PTCA术后3个月追踪造影时PTCA部位的MVD,采用Caliper法分别计算出PTCA前、后狭窄率、3个月后追踪时再狭窄率。结果显示,冠心病的危险因子、PTCA前偏心性病变、钙化病变及扩张后冠状动脉夹层在三组间未见显著差异,PTCA前NCD(mm)、MVD(mm)及PTCA术后MVD(mm)C组显著高于A组(P<0.01),再狭窄率A组显著高于C组(P<0.01)。我们认为正常冠状动脉径较细者,PTCA术后容易发生再狭窄,冠状动脉本身的粗细可以作为PTCA术后再狭窄的独立预测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普罗布考预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再狭窄的作用。方法将准备行PCI的82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普罗布考组(n=42)和普伐他汀组(n=40)。两组患者于术前4周开始服用普罗布考1 000 mg/d或普伐他汀40 mg/d。服药4周后行金属裸支架置入术。术后继续原剂量及方法服用药物至24周。出院后定期随访,术后24周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PCI后随访至24周,两组严重临床事件发生率(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卒中及紧急血运重建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普罗布考组再狭窄率(22.5%)低于普伐他汀组(36.8%,P〈0.05),普罗布考组管腔直径狭窄率及晚期管腔丢失指数(分别为23.25%±10.08%及0.25±0.41)均低于普伐他汀组(分别为34.76%±16.99%及0.42±0.68,P〈0.05),纯获得(2.11±1.02 mm)大于普伐他汀组(1.51±0.96 mm,P〈0.05)。而两组晚期管腔丢失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前4周应用普罗布考降低PCI后再狭窄率的作用优于普伐他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早期再发心肌梗死的预测危险因素。方法连续选取行PCI术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2 252例,将未发生心肌再梗死的患者2 176例作为无再梗死组,发生早期再发心肌梗死患者76例作为再梗死组,对再发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PCI术后早期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为3.4%,且以男性为主。与无再梗死组比较,再梗死组糖尿病患病率和入院时血糖水平较高,心功能较差、血管狭窄程度较重,PCI术前、术后TIMI血流分级较差,术后血栓形成和夹层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老年、血糖增高、糖尿病、心功能(Killip分级)、多支血管病变和PCI术后血栓及夹层形成与早期再发心肌梗死密切相关。结论高龄、血糖增高、糖尿病、心功能、多支血管病变和PCI术后血栓及夹层形成是早期再梗死的高危因素。针对合并这些因素的高危患者应进行积极有效防治。  相似文献   

11.
切割球囊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研究切割球囊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2例病人,23支病变冠状动脉,25处病变,其中支架内再狭窄17例、18支血管、18处病变,距前次介入治疗平均(7.6±3.5)个月,使用切割球囊对病变进行扩张,观察扩张效果并进行临床门诊随访。结果 全部病变均取得成功,平均扩张次数(5.2±2.3)次,平均球囊总充盈时间(233.9±94.8)s,平均最大扩张压力(9.4±1.9)大气压,术后血管狭窄程度明显减轻[(89.6±8.7)%vs(17.6±17.1)%,P=0.00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再狭窄病变中有3处需使用普通球囊补充扩张,1处因原支架出口处撕裂再次置入支架,初次介入治疗者,因明显内膜撕裂或残余狭窄需置入支架者3例。临床随访0.5~20(7.4±6.9)个月,有2例出现心绞痛复发。结论 切割球囊对冠状动脉狭窄尤其是支架内再狭窄是有效、安全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的预后因素. 方法 1981例经皮介入治疗后的冠心病患者被分为老年组(≥65岁)801例和对照组(非老年组,<65岁)1180例.术后随访12~84个月(平均36个月). 结果 老年组全因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4%和2.3%,P<0.01);老年组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明显高于对照组(18.9%和3.7%,P<0.01).影响介入治疗后死亡的因素为年龄65岁(OR=1.05,95% CI=1.02~1.10,P=0.014),左主干病变(OR=4.78,95% CI=2.36~17.22,P=0.027),冠状动脉3支病变(OR=5.68,95% CI=3.17~15.32,P=0.018),合并糖尿病(OR=6.24,95%CI=2.11~16.36,P=0.001);影响介入治疗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因素为年龄65岁(OR=2.06,95%CI=2.23~4.32,P=0.007),左主干病变(OR=3.64,95%CI=1.86~15.34,P=0.001),冠状动脉3支病变(OR=4.35,95%CI=2.54~13.82,P=0.017),合并糖尿病(OR=5.35,95% CI=1.77~14.51,P=0.001).性别和高血压不是影响总死亡率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因素. 结论 年龄、糖尿病、左主干病变、冠状动脉3支病变是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的主要因素,而性别和高血压对预后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溶栓后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直接PCI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差异.方法 纳入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我中心行早期PCI及直接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比较两组住院期间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率.采用多因素回归以及倾向积分法计算再灌注策略对临床终点事件的校正相对危险度(RR).结果 早期PCI组共纳入51例患者,直接PCI组共纳入159例患者.两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早期PCI组4.0%和直接PCI组5.7% (RR =0.647,95% CI:0.155 ~3.103).多因素回归校正RR为0.663(95% CI:0.131 ~3.351),倾向积分法校正RR为0.316(95% CI:0.026 ~3.879).安全性终点方面,两组TIMI出血发生率分别为早期PCI组4.0%和直接PCI组1.9%(RR=2.078,95% CI:0.357~12.095).多因素回归校正RR为2.122(95% CI:0.345~ 13.070),倾向积分法校正RR为0.302(95% CI:0.010 ~9.228).所有结果均未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直接PCI可能延迟的STEMI患者,溶栓后早期PCI治疗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替代再灌注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PCI时罪犯病变的特点,推断这类患者AMI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4年4月到2006年4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急诊PCI治疗的61例既往PCI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1例患者(62.1±10.0岁,男性88.5%)罪犯病变位置为左前降支(LAD)47.5%、右冠状动脉(RCA)39.5%、左回旋支(LCX)13.0%。在既往PCI1年后,除了阿司匹林的应用率无明显变化(93.8%比100%,P=0.113)外,全部患者均停用了氯吡格雷,应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他汀类调脂药的比率明显降低(与PCI后1年内比较,分别为46.9%比75.0%,P=0.001;34.4%比70.8%,P=0.001;28.1%比77.1%,P=0.000)。61例患者的罪犯病变特点:支架内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12例(19.7%),晚期和晚晚期血栓形成6例(9.8%),非支架内血栓43例(70.5%),没有支架内再狭窄因素引起。AMI距既往PCI的时间:1个月以下者13例(21.3%),除了1例因术后3天在另一支冠状动脉发生斑块破裂外,其余均因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1个月~1年者16例(26.2%),其中4例为晚期血栓形成,12例为非支架内血栓;1年以上者32例(52.5%),除了2例为支架内晚晚期血栓形成,其余30例均为非支架内血栓因素。结论既往PCI患者AMI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斑块破裂。冠心病二级预防对减少PCI术后AMI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术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将619例直接行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236例和对照组(<65岁)383例,全部入选患者行PCI术后记录主要不良心脏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两组的生存分析,Cox回归分析用于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老年组患者女性比例、左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糖尿病、血肌酐水平、LVEF值、无复流、支架的数目是老年组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AMI患者直接PCI是有效可行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死亡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1年3月连续入院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47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分析围术期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急诊PCI结果及死亡原因。 结果 死亡18例(3.8%),均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支病变8例,2支病变5例,单支病变2例,左主干病变3例;死亡原因:心原性休克9例(50.0%),心脏破裂4例(22.2%),无复流2例(11.1%),上消化道大出血致休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重症肺炎死于呼吸衰竭、顽固性心室颤动各1例(5.6%)。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围术期心原性休克、心脏破裂为主要死亡原因。多支病变、并存高血压、糖尿病等可能为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6个月内再入院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接受PCI治疗的1 39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按照随访6个月内的住院次数分为病例组(住院≥2次)和对照组(住院1次),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PCI术后再住院的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的男性比例、吸烟史、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糖尿病、肌钙蛋白Ⅰ水平、心电图ST段改变、心功能、病变血管、Gensini评分、阿司匹林、替格瑞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等均有明显差异(均为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 50,95%CI:1. 08~2. 08)、年龄> 65岁(OR=1. 48,95%CI:1. 08~2. 03)、白细胞计数>10×109/L(OR=3. 03,95%CI:1. 55~5. 91)、多支血管病变(OR=2. 83,95%CI:1. 88~4. 26)、糖尿病(OR=1. 73,95%CI:1. 21~2. 47)、心电图ST段改变(OR=3. 91,95%CI:2. 86~5. 34)和右冠状动脉病变(OR=2. 07,95%CI:1. 41~3. 02)是ACS患者PCI术后6个月内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和年龄分层后发现,不同年龄的男性和女性的再住院危险因素不同。结论年龄和性别是影响再住院的危险因素,需结合患者的年龄和性别,对ACS患者PCI术后6个月再住院的危险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术前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成功置入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的UAP患者157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再狭窄组16例和无狭窄组141例,回顾性分析2组性别、年龄、术前收缩压、糖尿病、TC、吸烟、体重指数、体力活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COX回归模型对有差异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与无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患者hs-CRP和HAMD评分明显升高(P0.01);伴有抑郁症状患者hs CRP明显高于无抑郁症患者(P=0.002)。校正UAP患者术前收缩压、吸烟、糖尿病、体重指数影响后,术前hs-CRP(OR=9.205,95% CI:2.986~28.378)、TC(OR=3.762,95% CI:1.348~10.497)、HAMD评分(OR=1.376,95% CI:1.098~1.724)与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相关。结论 PCI术前hs-CRP、TC水平和抑郁症状是UAP患者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康复运动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病变的治疗,大大提高了冠心病患者尤其是心绞痛、心肌梗死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但PCI术前冠状动脉的狭窄或闭塞病变导致的缺血或坏死心肌严重影响着心功能及PCI术后再狭窄和心肌再缺血的发生,是影响其远期疗效的重要原因,除加强抗栓、调脂等治疗外,有效的康复运动训练可改善缺血心肌的血供和坏死心肌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病死率,延缓或阻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就PCI术后的运动康复治疗的机制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腹膜后血肿的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腹膜后血肿(RPH)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对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2000-01—2005-09共3729例经股动脉穿刺进行PCI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并发RPH的21例设为观察组,选择另外30例未发生RPH的病例设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RPH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RPH的发生率为0·6%。RPH最常见的临床特征为贫血(100%),其余还包括低血压(95%)、出汗(57%)、腹股沟痛(48%)、下腹痛(38%)和背痛(38%)。RPH的独立预测因素有3个:女性(OR=5·23,P<0·0001)、体表面积(BSA)<1·53m2(OR=7·11,P=0·005)和高部位股动脉穿刺(OR=5·42,P=0·001)。结论女性、低BSA和高部位股动脉穿刺是RPH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