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再灌注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和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AMI患者119例,分为再灌注组78例,未再灌注组41例。检测入院即刻、入院后24h、48h、7d、14d、28d血浆BNP浓度进行比较,同时比较入院后第3~4天、第28天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计算它的变化量(ΔLVEF)。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BN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24h、48h、7d、14d、28d再灌注组BNP浓度显著低于未再灌注组(P<0.01);入院第3~4天两组患者LVEF差异无显著性(P>0.05),入院第28天再灌注组LVEF和ΔLVEF显著高于未再灌注组(P<0.01)。结论:再灌注治疗能显著降低AMI患者血浆BNP水平,同时改善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强化他汀对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后1年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9月因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PCI治疗的患者140例,其中同意行超声检查119例,随机分为2组:强化他汀组(A组)57例,常规他汀组(B组)62例。A组入院时给予阿托伐他汀80 mg,术后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晚间),直至术后30 d,此后20 mg/d(晚间);B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晚间)。观察患者术后1年心脏超声结果,比较A组与B组患者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EF值)及短轴缩短率(FS值),明确强化他汀治疗对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后1年左心功能的影响。结果 A组患者与B组患者入院时LVDD、EF值和F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1年LVDD、EF值和FS值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1年,LVDD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F值和FS值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与B组患者术后1年LVDD、EF值和FS值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他汀治疗可改善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后1年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QTd)和复杂室性心律失常(CVA)的影响。[方法]对55例老年AMI患者在发病6h内予以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AMI溶栓再通组与溶栓非再通组治疗前后QTd和QT离散度校正值(QTcd)以及两组溶栓前和溶栓治疗后7d内CVA事件发生率。[结果]AMI溶栓再通组治疗7d后QTd和QTcd较非再通组显著减少(P〈0.05),非再通组治疗前后QTd、QTed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通组CVA事件的发生率亦显著低于溶栓非再通组(P〈0.05),非再通组治疗前后CVA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可减小AMI患者的QTd或QTcd,减少CVA的发生;QTd或QTcd可作为观察溶栓和再灌注效果的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对与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及再发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60例,根据Fib水平按四分位法分为Q1组(≤4.02 g/L)、Q2组(4.03~5.26 g/L)、Q3组(5.27~6.39 g/L)、Q4组(≥6.40 g/L)4组各40例,分析Fib水平与神经功能及脑梗死再发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治疗15 d后血浆Fib水平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r治疗前=0.68,r治疗后=0.51,P0.05);再发脑梗死29例(18.13%),再发患者随访期间血浆Fib水平异常发生率高达75.86%,高于非再发患者的13.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7,P0.05);随访期间再发患者血浆Fib水平高于非再发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7,P0.05);再发患者随访期血浆Fib水平与再发时间呈负相关(r=-0.622,P0.05)。结论:Fib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再发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一氧化氮前体左旋精氨酸(Larginine,Larg)预适应对急性缺血再灌注后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制作犬左前降支(LAD)急性闭塞60min后再灌注120min实验模型。19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无干预组(ishcemiareperfusion,IR组,n=12只)与Larg组(缺血前预先经外周静脉注入Larg溶液300mg/kg10min,n=7只)。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分别记录两组于基础状态(Bas)、缺血60min(IS60)、再灌后R0、R60、R120时点左室前壁、下壁心肌的等容收缩期峰值速度(VIC)、收缩期峰值速度(VS)和异常收缩后收缩(PSS)的节段数。实验完成后,电镜观察危险区心肌组织的超微结构。结果①LAD急性闭塞后,IR组和Larg组缺血节段的等容收缩波、收缩波明显低矮,畸变。IS60,左室前壁VIC,VS测值与基础值比较,明显降低(P<0.05~0.01);下壁VIC,VS测值则稍高于基础值(P>0.05)。IR组和Larg组的各项观察指标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恢复灌注即刻R0,二组犬的前壁VIC,VS测值较IS60稍高,但仍明显低于基础值(P<0.05~0.01);R60、R120,IR组前壁的VIC,VS测值持续减低,R120VIC,VS测值均稍低于R60(P>0.05);Larg组前壁的VIC,VS测值则于R60,R120时点均无显著性差异;其异常PSS节段数亦少于IR组。③电镜观察结果显示Larg组的线粒体和血管内皮损伤程度稍轻。结论QTVI技术可准确反映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局部心肌功能的动态变化。缺血前给予Larg能有效改善再灌后心肌的收缩顿抑。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大鼠在小肠缺血-再灌注(I/R)不同时期应用高压氧(HBO)治疗对小肠黏膜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取大鼠肠系膜上动脉(SMA)钳夹缺血60 min,松钳夹再灌注60 min,建立S-D大鼠小肠I/R损伤模型,并随机(随机数字法)分成4组:I/R组、缺血前HBO治疗组或HBO预处理组(HBO-P)、缺血期HBO治疗组(HBO-I)和再灌注期HBO治疗组(HBO-R).再灌注60 min后,取回肠末端小肠标本.采用酶连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肠道组织TNF-α,用比色法检测肠道组织匀浆含量ATP,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小肠组织中半胱氨酸天门冬氨酸特异蛋白酶(Caspase-3)的表达.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独立样本间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 肠道组织TNF-α含量在HBO-I组最低,其次为HBO-P组(每两组比较P<0.05),但前两组明显低于HBO-R组和I/R组(P<0.05),HBO-R组略低于I/R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表达在HBO-I组最低,HBO-P组次之(两组比较P<0.05);HBO-R和I/R组最高(与前两组比较P<0.05),尽管HBO-R组略低于I/R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TP含量在HBO-I组最低,HBO-P组次之(两组比较P<0.05),HBO-R和I/R组最高(与前两组比较P<0.05),尽管HBO-R组略低于I/R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O、小肠I/R损伤和小肠黏膜上皮凋亡之间存在联系;HBO治疗可以维持黏膜上皮细胞能量代谢,减少ATP耗竭,降低肠道组织TNF-α含量,减轻I/R损伤小肠黏膜上皮凋亡;在缺血期和缺血前应用HBO治疗显示有益结果,特别是在缺血期应用HBO效果最好,再灌注期应用HBO无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冠状动脉内给予尼可地尔对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术中再灌注无复流和出院后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3月就诊于徐州市中心医院初发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20例,入院后行P-PCI,球囊扩张或血栓抽吸使前向血流恢复后经冠状动脉开口向靶病变远端推注替罗非班(10μg/kg),后随机分成两组,尼可地尔治疗组(A组,60例):经冠状动脉口给予尼可地尔2 mg/次,总量不超过6 mg;安慰剂组(B组,60例):经冠状动脉口给予生理盐水2 ml/次,总量不超过6 ml。测定术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TMP)血流分级,术后1 h时抬高的ST段下降程度,入院后第1、7、180天血浆脑钠素(BNP)浓度,入院后第1、7、180天超声心动图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结果术后TIMI 3级血流:尼可地尔治疗组为96.67%,安慰剂组为86.67%(P<0.05);TMP 3级血流:尼可地尔治疗组为95.00%,安慰剂组为83.33%(P<0.05);术后1 h抬高的ST段下降>50%,尼可地尔治疗组为95.00%,安慰剂组为81.67%(P<0.05);入院第1天两组BNP和LVEDD、LVE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院后第7、180天A组BNP值明显低于B组[(521.45±132.41)pg/ml vs.(704.25±184.52)pg/ml,P<0.05;(344.87±106.34)pg/ml vs.(518.00±187.63)pg/ml,P<0.05]。入院后第7天A组、B组LVEDD值和LVE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56±3.41)mm vs.(51.05±2.93)mm,P>0.05;44.01%±2.75%vs.42.88%±3.24%,P>0.05];入院后第180天,A组LVEDD值明显低于B组[(54.78±3.14)mm vs.(59.16±3.79)mm,P<0.05];A、B组LVE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88%±3.74%vs.39.74%±4.22%,P>0.05)。结论早期冠状动脉内给予尼可地尔可以减少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PCI术中再灌注无复流发生,并改善患者6个月左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重症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时脑利钠肽(BNP)、肌钙蛋白T(TnT)及肌钙蛋白I (TnI)水平的差异,探索重症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时心脏损害的程度及检测BNP、TnT及TnI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0年在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住院诊断为重症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的患者共98例,住院期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住院第1、3、7天检测BNP,TnT及TnI.其中重症脓毒症患者57例,脓毒症休克患者41例.重症脓毒症组(S)分为心功能正常组(Sn)、心功能异常组(Sa)、死亡组(Sd)和存活组(Ss)四个亚组,脓毒症休克组(SS)分为心功能正常组(SSn)、心功能异常组(SSa)、死亡组(SSd)及存活组(SSs)四个亚组.x2检验判断各组病死率的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SNK-q比较各组间血浆BNP、TnT、TnI水平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以直线相关判断上述指标与EF值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上述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1)S组和SS组的BNP和Tn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SS组的TnT水平明显高于S组(P=0.001);(2) Sa组BNP、TnT及TnI显著高于Sn组,Sd组BNP明显高于Ss组(P=0.001); (3) SSa组BNP、TnT及TnI明显高于SSn组,SSd组BNP明显高于SSs组(第1天P=0.001,第3天P=0.001,第7天P=0.016);(4) SSn组的TnT、TnI显著高于Sn组,且SSn组第1、3、7天的BNP均明显高于Sn组(第1天P=0.006,第3天P=0.006,第1天P=0.001); (5) Sd及SSd组的BNP均明显高于Ss组和SSs组;(6)S组与SS组中心功能异常组的病死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a与Sn组比较,P<0.05,SSa与SSn组比较,P<0.05);(7) Sd和SSd患者入院时的EF值和BNP水平呈负相关(r=-0.603,P<0.01),入院72 h内BNP水平>0.39 ng/ml可作为预测死亡的临界点,其敏感度92.9%,特异性80.8%.结论 血浆BNP、TnT及TnI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患者心脏损伤的严重程度,BNP、TnT及TnI水平明显升高者预后较差;BNP可作为预测脓毒症心脏损伤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超声造影评价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皮质血流灌注参数的变化及其与病理损伤的相关性,探讨静脉连续输注法超声造影评价肾血流灌注的价值.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15只)仅切除右肾,冷缺血-再灌注损伤组(15只)建立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于术后第1、3、7天取5只大鼠行肾脏超声造影,定量测定肾皮质峰值声学强度(A)、造影剂灌注速率(β)、血流量(A×β).统计分析肾皮质血流参数的变化及其与病理损伤的相关性.结果 假手术组与冷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大鼠同组之间不同时间点、两组之间对应时间点之间比较血流参数A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冷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术后第1天β值、A×β值降低,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冷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术后第3天β值、A×β值开始改善,但仍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术后第7天β值、A×β值明显改善,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经统计相关分析,肾小管坏死积分与A值无显著相关性(r=-0.43,P>0.05);与β值、A×β值均成显著负相关(r=-0.75、-0.77,P<0.01).结论 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皮质血流减少主要是由于血流灌注速度的降低所致;静脉连续输注法超声造影可定量监测肾皮质血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乌司他丁联合粉防己碱在大鼠肝缺血再灌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入选实验大鼠105只,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35只。观察组在缺血前、再灌注前静脉注射8 mg/kg粉防己碱,20 000 U/kg乌司他丁,对照1组在缺血前、再灌注前静脉注射8 mg/kg粉防己碱;对照2组缺血前、再灌注前静脉注射20 000 U/kg乌司他丁,动态观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比较肝组织中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变化;比较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肝细胞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结果观察组、对照1组、对照2组缺血前AST、A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灌注10 min、再灌注50 min AST、AL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1组、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1组、对照2组再灌注后各时段AST、A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DA、NO显著低于对照1组、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1、对照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NF-α、[Ca~(2+)]i显著低于对照1、对照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1组、对照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缺血再灌注应用乌司他丁联合粉防己碱可降低氧自由基释放,改善微循环,降低TNF-α水平,抑制细胞内钙离子超载,对大鼠肝缺血和再灌注损伤有显著的防护功能。  相似文献   

11.
张小乐  苏永才  邓斌  冯新武  苏良献 《临床荟萃》2012,27(19):1667-1670
目的 分析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与梗死面积及住院期间和随访3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之间的关系,评价BNP在AMI患者的危险分层和短期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非心力衰竭初发AMI患者82例,按照心电图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比较各组BNP水平;并按照BNP水平分为BNP<100 ng/L组,BNP≥100~200 ng/L组和BNP≥200ng/L组,比较各组MACE的发生率.结果 STEMI组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NSTEMI组,(208.4±180.2)ng/L vs(93.6±76.8)ng/L (P<0.01).BNP≥200 ng/L组MACE发生率高于BNP≥100~200 ng/L组和BNP<100ng/L组(分别为46.2%,8.33%,3.12%;P<0.01).BNP与住院期间和短期MACE发生相关(HR=0.985,95%可信区间CI=0.973~0.996;P<0.01).结论 AMI患者的BNP水平越高,梗死面积越大,近期MACE发生率越高,高BNP水平是与住院期间和短期MACE发生率相关的危险因素.BNP测定有助于AMI患者的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运动锻炼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心肌组织中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以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大鼠AMI模型。于1周后将存活的21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耐力运动组11只和对照组10只。另设假手术组10只。耐力运动组行游泳锻炼4周。4周后运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各组大鼠心功能[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短轴缩短率(FS)],并检测心肌组织上清液中TNF-αI、L-10及血浆BNP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耐力运动组和对照组心肌组织上清液中TNF-α、TNF-α/IL-10及血浆BNP水平均明显上升(均P〈0.05),LVEDd均明显升高(均P〈0.05)、LVEF和FS均明显下降(均P〈0.05)。耐力运动组心肌组织上清液中TNF-α、TNF-α/IL-10和血浆BNP水平及LVEDd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均P〈0.05),LVEF、FS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耐力运动组血浆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r=-0.928,P〈0.05),耐力运动组血浆BNP水平与心肌组织上清液中TNF-α水平呈正相关(r=0.868,P〈0.05)。结论早期运动锻炼对AMI大鼠具有心脏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可能是下调致炎因子/抗炎因子比例,改善心肌重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利尿钠肽(BNP)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本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及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2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于2009年1月至12月根据调查问卷电话随访发生MACE情况,分析BNP与ACS及MACE的相关性。【结果]BNP水平为AMI组(NSTEMl及STEMI组)高于UA组(P〈o.01);MACE累积发生率分别为uA组31例(26.50%),NSTEMI组57例(34.75%),STEMI组93例(38.91%),差异无显著性(P〉O.05);NSTEMI组BNP水平大于114.5pg/mL,STEMI组BNP水平大于155.5pg/mL,MACE发生风险增加,灵敏度分别为75%、67.4%,特异度分别为90.9%、71.7%。[结论]AMI患者BNP水平高于uA患者;BNP大于114.5pg/mL及155.5pg/mL有助于预测NSTEMI及STEMI发生MACE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点B型钠尿肽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危险分层的临床价值。方法分别检测入选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入院即刻,心肌梗死后3天、7天外周静脉血B型钠尿肽(BNP)。检测入选患者入院次日晨检测hsCRP。观察入选患者的TNT和CK-MB的峰值,以及心电图的系列变化。结果①第3天和第7天的BNP显著高于入院即刻的BNP。②BNP与hsCRP无相关性。③第7天的BNP与TNT的峰值呈正相关。④住院期间ST段回到等电位性的患者各时间点BNP显著低于ST段持续抬高的患者。⑤行急诊再灌注治疗的患者中,ST段迅速回落的患者第3天和第7天的BNP显著低于ST段回复不良的患者。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发病第7天的BNP与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冠心病(CHD)患者血浆BNP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探寻冠心病的发病原因.方法 对入选的冠心病患者(120例)和正常对照组(33例)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浆BNP,应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进行白细胞计数.入选病例根据临床症状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2例;根据冠脉造影分为单支病变组54例、双支病变组39例和多支病变组27例.应用方差分析研究BNP及白细胞计数在各组中的分布情况,用直线相关分析BNP与WBC的相关性.结果 (1)AMI组BNP水平明显高于UAP组、SAP组和对照组(P〈0.01),UAP组和SAP组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多支病变组BNP高于单支、双支和正常对照组(P〈0.01).(2)AMI组WBC明显高于UAP组、SAP组和对照组(P〈0.01),UAP组和SAP组WBC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多支病变组WBC 高于单支、双支和正常对照组(P〈0.01).(3)相关性分析显示BNP与WBC呈显著正相关(r=0.412,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浆BNP和WBC明显升高,且二者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为危险分层和炎症程度的判断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梁群  沈伟  朱晓红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0,13(6):585-587,I0009
目的评价冠脉左主干病变致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短期预后体表心电图的预测价值。方法 41例接受再灌注治疗的冠脉左主干病变致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均做全导心电图,讲心电图结果按存活组和死亡组分为两组。结果因冠脉左主干病变致心肌梗死的患者在30天的随访期中,有24例死亡,17例存活。死亡组中体表心电图aVR和aVL导联ST段均较存活组抬高(54%vs 18%,P<0.05),左前分支阻滞(83%vs 41%,P<0.05)和右束支阻滞(54%vs 18%,P<0.05)更常见,但V5导联ST段压低(17%vs59%,P<0.05)则少见。结论对因冠脉左主干病变致心肌梗死的住院患者,体表心电图对其短期预后预测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Ⅲ级缺血的预测因素和预后价值。方法入选急诊PCI的STEMI患者312例,发病时间均在12 h以内,根据入院时心电图表现分为Ⅱ级缺血组(A组,n=198)和Ⅲ级缺血组(B组,n=114),住院期间记录一般临床资料、TIMI危险评分、ST段回降率(STR)和院内死亡率。结果与A组相比,B组患者年龄较大、左心室射血分数(EF)值低、而TIMI危险评分〉3、Killip分级〉1和前壁心肌梗死的比例大(P〈0.05);A组患者PCI术后STR〉50%较B组显著增加(53.54%和30.70%,P〈0.05)。2组院内死亡率分别为1.52%vs.6.1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院内死亡率与Ⅲ级缺血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1.189,P〈0.05)。结论年龄大、低EF值、TIMI危险评分〉3、Killip分级〉1和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易出现入院时心电图Ⅲ级缺血,且Ⅲ级缺血对患者心肌灌注不良和院内死亡率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建军  王文武  刘柱 《临床荟萃》2012,27(15):1292-1295
目的 探讨陈旧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急性加重期患者出现血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正常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的方法观察陈旧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CHF急性加重期[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Ⅲ~Ⅳ级]患者62例.血BNP水平正常的18例为研究组(BNP<100 pg/L),血BNP水平明显升高的 44例为对照组(BNP>100 pg/L).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从而得出陈旧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CHF急性加重期血BNP正常的临床意义.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经(left veil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大于对照组,(65.44±2.04) mm vs (63.48±2.50) mm(P<0.05).研究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低于对照组,(21.06±3.45)% vs(32.25±4.05)%(P<0.05).研究组的平均住院日长于对照组,(22.56±3.29)d vs (15.43±2.42)d(P<0.05).研究组服用美托洛尔的最大耐受剂量低于对照组,(12.50±4.79) mg vs(24.94±6.80) mg(P<0.05).随访2年期间研究组因心源性死亡15例,对照组因心源性死亡6例(P <0.01).两组在LVEDd、LVEF、住院时间、美托洛尔耐受最大剂量、随访2年心源性病死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BNP降低为预测陈旧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期的独立危险因素(r =4.266,OR=71.208,95%CI=1.200~4224.226,P<0.05).结论 陈旧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CHF急性加重期(NYHAⅢ~Ⅳ级)血BNP正常的患者心力衰竭程度更严重,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及AMI后心衰患者血清Cys C的水平变化情况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 选取住院患者133例为研究对象,其中AMI患者61例,AMI后心衰患者72例,6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Cys C,同时检测血清肌酐(Cr)、血尿素氮(BUN)、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及肌钙蛋白(cTnI)和脑钠肽(BNP)等指标,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ys C,BUN和Cr在对照组、AMI组和AMI后心衰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80-19.68,P<0.05);AMI组cTnI水平低于AMI后心衰组(t=2.53,P<0.05);AMI组Cys C与BUN,Cr,血管病变支数有相关性(r=0.29-0.72,P<0.05);AMI后心衰组Cys C与BUN,Cr,病变支数,cTnI有相关性(r=0.49-0.88,P<0.05).AMI组Cys C的ROC曲线下面积0.753(P<0.05),AMI后心衰组曲线下面积为0.786(P<0.05).结论 Cys C在AMI及AMI后心衰患者中都有所升高,且Cys C增高程度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Cys C在AMI疾病诊断及预后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后大鼠脑钠肽(BNP)、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0)的变化规律,以及缬沙坦对这些体液因子的干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90只,经麻醉后行冠脉结扎处理制作心肌梗死模型,术后存活的大鼠分为①对照组(Sham,n=30);②心肌梗死组(AMI,n=30);③心肌梗死+缬沙坦组(AMI+valsartan,n=30)。心肌梗死+缬沙坦组于术后将缬沙坦行干预治疗。术后开始计时,于6,12,24h和3,7,30天分别抽大鼠静脉血1ml,测定BNP,ET-1和N0指标,观察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各组间血清BNP,ET-1和N0水平在每个时间点均有明显差异(各P值均〈O.05),其中BNP和ET-1有单纯心肌梗死组〉心肌梗死+缬沙坦组〉对照组的大小关系,而N0有单纯心肌梗死组〈心肌梗死+缬沙坦组〈对照组的大小关系。结论血清BNP,ET-1升高和N0的降低参与了AMI后病情演变过程。缬沙坦能改善AMI后血清BNP,ET-1升高和N0的降低程度,对AMI后病情变化有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