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和肺气肿在影像学、病理生理、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各不相同,是两种疾病。然而,部分患者影像学表现同时存在肺纤维化和肺气肿,被称为肺纤维化合并肺气肿(CPFE)。CPFE的表现与单纯的肺气肿或IPF不同,因此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且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对CPFE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并发症、治疗和预后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总结肺纤维化合并肺气肿(CPFE)综合征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体征、肺功能、肺动脉压力、肺癌标志物、CT表现及预后等特点.方法 对我院2010-2012年诊断的7例CPFE综合征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体征、肺功能、肺动脉压力、肺癌标志物及CT表现结合临床文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 6例为男性,1例为女性,年龄62~84岁,中位年龄77.4岁;6例有吸烟史,其中有1例从事酒渣运输工作40余年.全部病例均有活动后呼吸困难,双下肺均可闻及吸气相velcro哕音.肺功能结果[中位数(范围)]:FEV1%pred平均为73%(39%~98%),FVC% pred平均为73%(54%~101%),FEV1/FVC平均为81%(61%~96%),肺活量%pred平均为79%(57%~86%),肺总量% pred平均为85%(53%~110%),残气量/肺总量平均为41%(21%~58%),DLCO% pred平均为46%(20%~58%),DLCO/肺泡气量平均为53% (19%~98%).有4例有肺动脉高压,平均为45 mmHg(32~69 mmHg).肺癌标志物中有2例出现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升高.胸部CT可见双上肺肺气肿及双下肺磨玻璃样、网格状、蜂窝样及牵拉性支气管扩张的肺纤维化表现.结论 CPFE综合征患者好发于男性有吸烟史的患者,且死亡率与之相关.临床特征包括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肺动脉高压.肺功能表现为肺容积相对正常而弥散能力显著下降.高分辨率CT的特点为同时存在上肺野肺气肿和下肺野纤维化.其常见并发症为肺动脉高压、ALI、肺癌.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等尚未明确,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肺纤维化合并肺气肿(combined pulmonary fibrosis and emphysema,CPFE)患者肺功能特点,及是否能通过肺功能将CPFE、单纯肺气肿、未合并肺气肿的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进行区分.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48例CPFE患者利用肺量计及脉冲振荡法测量的肺功能参数,并与单纯肺气肿患者(50例)、未合并肺气肿的IPF患者(46例)的肺功能进行了比较.结果 肺量计参数显示:CPFE组肺总量(TLC)% pred正常[(86.9±17.8)%],而未合并肺气肿的IPF组TLC% pred明显降低[(70.4±17.0)%],CPFE组的FEV1/FVC大致正常[(72.0±9.4)%],而单纯肺气肿组明显降低[(56.5±14.4)%],CPFE组、单纯肺气肿组及未合并肺气肿的IPF组的弥散功能均降低,分别为(57.2±17.3)%、(62.8±25.7)%、(66.9±21.5)%.脉冲振荡法测量的参数显示:CPFE组与未合并肺气肿的IPF组总气道阻力(R5)正常,而单纯肺气肿组明显增高[(161.3±69.0)%],虽然CPFE组、单纯肺气肿组及未合并肺气肿的IPF组外周气道阻力(R5-R20)均增加,但单纯肺气肿组较CPFE组和未合并肺气肿的IPF组增加更为明显(P=0.006,P=0.013),三组X5轻度减低,单纯肺气肿组较CPFE组和IPF组减低更为明显(P=0.004,P=0.047).相关分析显示:CPFE组、单纯肺气肿组R5-R20和RV/TLC呈正相关(r=0.44,P=0.01;r=0.66,P=0.01);CPFE组、单纯肺气肿组K与RV/TLC呈负相关(r=-0.51,P=0.01; r=-0.66,P=0.01),未合并肺气肿的IPF组TLC% pred与R5-R20和X5有相关性(r=-0.50,P=0.01; r=0.6,P=0.01).结论 CPFE的肺功能特点为肺容积正常,通气功能正常,弥散功能明显降低,总气道阻力及中心气道阻力正常,周边气道阻力增加和弹性阻力增高,肺的顺应性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肺纤维化合并肺气肿综合征临床特点、诊断标准及影像学表现,并提高对其认识.方法 分析2008年10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3例肺纤维化合并肺气肿综合征病例临床特点、肺功能及影像学表现,并复习国内外文献.结果 3例患者均为重度吸烟的老年男性,均以活动后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胸部CT表现为下肺纤维化及上肺野肺气肿,肺功能表现为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及肺总量轻度下降而一氧化碳弥散功能重度下降.其中2例合并肺动脉高压.经治疗后咳嗽及喘息症状能够缓解,但肺弥散功能改善不明显.结论 诊断肺纤维化合并肺气肿综合征主要依赖胸部高分辨率CT,其特点为同时存在上肺野肺气肿和下肺野纤维化.肺功能表现为肺总量基本正常而弥散功能显著下降.临床治疗能部分缓解症状但难以改善肺弥散功能.肺纤维化合并肺气肿综合征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我国目前肺纤维化合并肺气肿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 检索所有国内中文发表的关于肺纤维化合并肺气肿综合征的临床病例报道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16篇文献符合标准,共统计纳入443例患者,男∶女=6.9∶1,吸烟者占81.6%.其中最常见症状是咳嗽(69.3%),其次是咳痰(64.5%)、呼吸困难(63.1%)、咯血(6.8%);查体最常见体征是爆裂音(80.2%)、杵状指(39.0%).影像学方面,最常见高分辨率CT表现是网格影(64.2%)、肺大疱(45.3%)、牵张性支气管扩张(15.4%).35.3%患者有肺动脉高压.基础疾病方面,最常见的是COPD (32.4%)、肺癌(15.4%)、肺结核(7.7%).肺功能方面,肺总量% pred为(79.3±13.9)%,FVC% pred为(71.9±17.3)%,FEV1% pred为(63.6±22.3)%,FEV1/FCV为(72.7±9.8)%,残气量/肺总量为(41.2±10.1)%,DLCO% pred为(40.9±13.8)%;血气分析方面,PaO2为(65.5±12.8) mmHg,PaCO2为(37.7±5.0) mmHg,SaO2为92.2±3.9,P(A-a) O2为(64.2±58.1) mmHg.结论 国内报道的肺纤维化合并肺气肿综合征的特点与国外基本相似.有待进一步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免疫学机制的研究及高质量的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特发性肺问质纤维化(IPF)合并肺气肿(CPFE)的临床特点及意义,提高对本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选择31例IPF合并CPFE的患者和36例单纯IP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肺功能、血气分析、胸部高分辨CT(HRCT)表现及生存时间差异。结果两组性别、年龄、吸烟者比例无显著差异,CPFE组吸烟指数为(38.1±9.0)年包,明显高于IPF组。CPFE组患者用力肺活量(FVC)占预计值%为(78.6±11.2)%、第1秒用力吸气容积FEV1/FVC为(69.1±6.0)%、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占预计值%为(32.1±11.8)%,均明显低于IPF组,CPFE组患者肺总量(TLC)占预计值%为(76.3±8.1)%,VC占预计值%为(70.7±11.6)%,均明显高于IPF组。CPFE组患者肺动脉收缩压(CSPA)为(59.6±20.3)mmHg,明显高于IPF组。静息吸气状态下,CPFE组患者PaO2水平为(50.3±5.9)mmHg,明显低于IPF组。CPFE组患者胸部HRCT主要表现为双上肺野肺气肿和肺大疱,双下肺野呈网格影、蜂窝肺和牵张性支气管扩张。两组中位生存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38±5)和(41±4)个月,Х^2=0.55,P=0.63]。结论吸烟为CPFE的重要危险因素,当CPFE时,肺功能、血气分析、HRCT表现存在与单纯IPF不同的特点,与单纯IPF比较,预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的肺功能与螺旋CT影像学诊断的相关性。方法分析40例临床诊断IPF患者的肺功能和螺旋CT检查结果。入选的所有病例均在1周之内行肺功能测定和胸部CT扫描。结果螺旋CT的磨玻璃样密度影与一秒末用力呼气率(FEV1/FVC)有负相关性(轻度);弥漫性线网状阴影与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和一氧化碳弥散率(DLco/VA)有显著负相关性;蜂窝影与FVC、FEV1、TLC、DLco和DLco/VA均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结论不同程度的IPF患者肺功能参数与螺旋CT影像学征象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两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对于提高临床工作中IPF检出率及预测IPF的进展、预后及疗效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