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ICU气管切开术后两种声门下滞留物吸引方法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ICU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应用不同声门下滞留物吸引方法的效果.方法 选择ICU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患者104例,按入院序号分为A组和B组,每组52例.A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加间断冲洗的方法,B组采用间断吸引、冲洗的方法,对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期间的生命体征、血气分析结果、排痰量、声门下滞留物吸引量、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呛咳等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和观察.结果 两组1周内发生VAP的例数、VAP发生的时间、呛咳等发生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命体征、血气分析结果、排痰量、声门下滞留物吸引量、VAP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ICU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进行声门下持续负压吸引加间断冲洗,不仅可以提高吸引效果,而且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经皮扩张气管切开(PDT)技术在我院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们与传统气管切开术(ST)进行了临床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ICU于2008~2010年收治的需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60例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患者最佳吸痰方法.方法 将40例气管切开患者采用持续湿化适时吸痰法(实验组)和40例定时湿化吸痰法(对照组).观察两种方法吸出的痰量及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结果 两种方法吸出的痰量和吸痰后Sp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持续湿化适时吸痰吸出的痰量多,吸痰后SpO2明显高于吸痰前和定时吸痰法.结论 持续湿化适时吸痰能充分吸出气道内痰液,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皮气管切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方法 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0例,接受经皮气管切开术(PDT);对照组20例接受传统气管切开术(ST).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切口较对照组小(P<0.01),术中、术后24 h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减少.结论 PDT与ST比较,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小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易于床边实施、安全、实用的气管切开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ICU床旁行微创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的方法及体会,对47例危重患者实施了床旁经皮气管切开术,其中手术时间为6~13 min,平均8.5 min,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均小于10 ml,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与手术操作有关的死亡.因此认为床旁行微创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安全快速、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值得在ICU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6.
朱玉莲 《当代护士》2014,(5):123-124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患者持续气道湿化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38例人工气道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持续气道湿化疗法护理;再随机选择39例人工气道患者为对照组,采用间歇气道湿化疗法护理。比较2组气道湿化疗法的并发症(肺部感染、气道黏膜损伤出血)发生率和相关病理生理(刺激性咳嗽、痰液粘稠度、血氧饱和度、氧分压、心率、呼吸频率)指标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气道黏膜出血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较低(P〈0.05),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较高(P〈0.05),心率和呼吸频率较低(P〈0.05),痰痂形成和刺激性咳嗽发生减少(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人工气道持续气道湿化疗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效果确切、并发症少等优点,明显优于间歇气道湿化法。  相似文献   

7.
对43例ICU患者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并与39例常规气管切开术在操作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进行比较。结果PDT组手术操作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认为PDT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安全易实施,是快速建立人工气道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ICU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与传统气管切开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ICU收治的需气管切开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患者50例,按气管切开方式不同分为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组(A组)与传统气管切开术者(B组)各25例,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指标。结果 A组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χ2=12.006,P=0.032),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CU实施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微创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并比较经皮气管切开术(PT)和传统气管切开术(OT)在ICU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行PT的患者128例,OT的患者112例,对两者的手术操作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术操作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及拔管后切口愈合时间比较,P<0.01;手术后并发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T具有简单、快捷、损伤小、安全、并发症少的特点,在ICU危重患者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管切开是解救患者上呼吸道阻塞的一种特效的手术。这个手术是从颈前将气管切开并通过切口将适当大小的套管插入气管,使患者直接经套管呼吸.但手术是否能达到予期效果,护理工作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如护理不当就有使患者立刻发生死亡的危险。所以,护理人员应掌握熟练的操作技术,及时认真地观察病情,积极配合医生挽救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优化吸痰方案对ICU气管切开患者护理效果及其安全性研究。方法:选取本院ICU在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79例气管切开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39),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吸痰法,同时给予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给予浅部吸痰法结合纤维支气管优化方案,并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肺部感染和气管黏膜出血发生率,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等。结果:观察组气管黏膜出血发生率15.0%及肺部感染发生率25.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入住ICU时间(6.94±1.32)d、机械通气时间(3.79±1.21)d、住院时间(14.62±2.11)d均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对ICU气管切开患者优化吸痰方案,结合综合性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缩短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安全性高,减少肺部感染和气管黏膜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患者的影响。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12月选择上海市奉贤区奉城医院实施气管切开行人工气道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输液泵加输液恒温器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输液泵持续常温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患者痰液黏稠度、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和肺部感染发生情况,并观察患者的平均氧分压、氧饱和度、心率以及呼吸频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平均痰液黏稠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和肺部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平均氧分压、氧饱和度较对照组稳定;心率和呼吸频率变化较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输液泵加输液恒温器持续气道湿化能有效促进患者排痰,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气道切开患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52例气管切开患者的吸痰护理,主要包括掌握吸痰指征与时机、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吸痰时的体位、负压吸引注意事项、吸痰管插入的深度等。认为对不同的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应当选用不同的吸痰方法 ,掌握正确的吸痰护理方法 ,可以减少吸痰带来的不良并发症,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评价不同气道湿化方式降低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公开发表的不同气道湿化方式降低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限制在2002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28日。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文献资料。应用Cochrane Handbook质量评价标准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通过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4篇符合标准的文献,涉及1127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行气道湿化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行持续气道湿化的试验组的气道黏膜损伤出血率显著低于行间断气道湿化的对照组[RR值=0.23,95%CI=[0.17,0.30],P<0.01];行持续气道湿化的试验组的痰痂形成率显著低于行间断气道湿化的对照组[RR值=0.14,95%CI=[0.09,0.21],P<0.01]。 结论:持续气道湿化有利于改善颅脑损伤气管切开行气道湿化患者的呼吸道状况,降低气道黏膜损伤出血、痰痂形成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持续微量泵气道湿化和单纯间断滴注气道湿化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60例气管切开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间断滴注气道湿化的方法,实验组采用持续微量泵气道湿化的方法。比较2组患者湿化效果、肺部感染情况、气道黏膜出血情况、刺激性咳嗽情况、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各项指标均好于对照组。结论持续微量泵气道湿化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气管切开病人吸痰法的探讨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病人的吸痰方法。方法将 74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 (n =36 )和对照组(n =38) ,实验组患者吸痰方法为先抽吸口鼻后抽气管切开处 ,且口鼻和气管切开处分开两条吸痰管。对照组 38例则先抽吸气管切开处后抽吸口鼻处 ,使用一条吸痰管。结果实验组肺部感染发生时间较对照组晚一周 ,感染率(P <0 0 5 )、粘膜损伤发生率、吸痰次数及吸痰后 2min氧饱和度均值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结论先抽吸口鼻后抽吸气管切开处且吸痰管分开的吸痰效果优于先抽吸气管切开处后抽吸口鼻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说话瓣膜联合体外膈肌起搏在重症监护室(ICU)清醒气管切开困难脱机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从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66例ICU清醒气管切开困难脱机患者纳入研究。以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作联合组及常规组,每组33例。常规组予以常规脱机锻炼及体外膈肌起博治疗,联合组则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增用说话瓣膜干预。对比两组误吸、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以及脱机成功率,机械通气以及入住ICU时间,治疗前后呼气峰流量以及潮气量,治疗前后膈肌厚度、活动度。结果 联合组误吸、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0、0,均低于常规组的15.15%、15.15%,而脱机成功率为84.85%,高于常规组的60.61%(均P<0.05)。联合组机械通气以及入住ICU时间均少于常规组(均P<0.05)。联合组治疗后呼气峰流量以及潮气量均高于常规组(均P<0.05)。联合组治疗后膈肌厚度、活动度均高于常规组(均P<0.05)。结论 说话瓣膜联合体外膈肌起搏在ICU清醒气管切开困难脱机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佳,可明显提高脱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患者康复,有助于膈肌...  相似文献   

18.
气管切开病人使用微雾喷雾面罩给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提高气管切开病人的给氧效果、缩短气管套管的带管时间、减少医疗费用、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方法采用由美国哈德森呼吸监护器材公司生产的带有延长管道和雾化面罩的成人微雾喷雾器代替鼻导管法于气管切开处雾化吸氧,比较两组在吸氧效果、拔管时间上的差异。结果采用成人微雾喷雾器雾化吸氧的效果明显优于鼻导管法吸氧,P<0.01,前者的拔管时间较后者提前48.68±10.63 h,P<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成人微雾喷雾器予气管切开处雾化吸氧能明显提高血气分析中的氧分压,并能有效缩短病人的带管时间,减少医疗费用,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三种气管切开固定带与颈部皮肤损伤关系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3种不同气管切开固定带与颈部皮肤损伤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6月重症医学科与神经外科行气管切开后用海绵布带固定(实验1组)、减压贴布带固定(实验2组)、止血带布带固定(对照组)的3组病例,记录入科至出科时其皮损发生率,皮损发生时间、程度及患者舒适度.结果 464例患者皮肤损害的发生率分别为14.2%、4%和2%,三组比较卡方值为28.3,P=0.001,两两比较,实验1组与实验2组P>0.05,实验1、2组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三组7d内皮肤损害分别为83%、37%、20%,三组比较卡方值13.04,P=0.001 5,两两比较,实验1组与实验2组P>0.05,实验1、2组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3~4度损伤均发生于对照组.三组舒适度比较卡方值36,P=0.000 1,两两比较,实验1组与实验2组P>0.05,实验1、2组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结论 海绵固定带、减压贴布带比止血带布带更能有效地保护患者颈部的皮肤,减轻患者不适和痛苦,提高患者舒适度,且操作、制作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