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神经纤毛蛋白1(NRP1)信号通路与胶质瘤干细胞(GSC)血管生成过程具有密切的关系。对VEGF/VEGFR2/NRP1进行靶向分子成像,可以对肿瘤血管生成在肿瘤生长、浸润、迁移等过程中的作用有更好的理解,从而有利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及判断预后。就VEGF/VEGFR2/NRP1信号通路与胶质瘤干细胞血管微环境的关系以及对其靶向分子成像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胶质瘤干细胞在胶质瘤的形成和生长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胶质瘤干细胞的生存微环境是维持干细胞特性的关键,在体无创性示踪为研究胶质瘤干细胞的生存、繁殖、自我更新等特性以及促进胶质瘤发展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携带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EGFR2)单克隆抗体的超声微泡造影剂(microbubble,MB)在评价小鼠原位胶质瘤血管新生和边界识别中的作用。方法:以生物素-亲和素桥接法构建靶向微泡(MBv),体外鉴定其性质。建立小鼠GL261胶质瘤模型,分别注射MBv和普通微泡(MBc)进行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成功构建偶联抗小鼠VEGFR2单克隆抗体的MBv,造影结果表明MBv较MBc能更好地评价小鼠胶质瘤血管新生和肿瘤边界。结论:MBv是良好的肿瘤靶向造影剂,应用MBv可较好地实现术中评价小鼠胶质瘤血管新生,更好地辅助术中超声导航。  相似文献   

4.
靶向超声分子成像技术是指将带有特定配体的靶向超声微泡经静脉注入体内,通过配体与受体结合的方式,使超声微泡选择性地聚集于靶组织或靶器官,并通过对比超声检查产生靶组织细胞水平、分子水平显影的一种新兴的成像技术。该技术标志着超声影像学从非特异性的物理成像向特异性的靶向分子成像的转变,是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应用靶向超声分子成像评价血管新生的相关进展作一简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GoldMagTM-CS纳米金磁微粒标记含RGD序列的环形多肽[cyclic arginine-glycineaspartic-D-phenylalanine-lysine,c(RGDfK))]构建靶向肿瘤新生血管特异性分子探针并探讨其在体内MR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GoldMagTM-CS纳米金磁微粒与c...  相似文献   

6.
肿瘤的血管生成在肿瘤的生长、演进、转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对新生血管生成过程进行分子影像学评价,有利于肿瘤的早期诊断、指导抗血管药物治疗、估计预后等作用.本文主要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分子成像中的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以VEGFR2 (kinase insert domain receptor,KDR)为靶点的靶向超声微泡对裸鼠结肠癌新生血管的成像效果.方法 以生物素-亲和素桥接法将特异性结合VEGF主要受体KDR的小肽K237与脂质微泡耦联构建靶向微泡,用同样方法将对照肽与脂质微泡耦联,构建对照微泡.以KDR阴性表达的人结肠癌LS174T细胞株建立人结肠癌裸鼠移植瘤模型.12只荷瘤鼠经尾静脉随机先后注射靶向微泡、对照微泡,2种微泡注射间隔30 min.注射靶向微泡后5 min和注射对照微泡后5 min荷瘤鼠均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各组微泡在肿瘤组织造影增强情况,测量肿瘤组织的声强度(Ⅵ).另取6只荷瘤鼠预先注射K237肽后再注射靶向微泡,观察微泡的成像效果.靶向微泡组、对照微泡组、小肽预先封闭组肿瘤组织的Ⅵ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多重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t检验.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KDR在肿瘤组织表达及分布规律.结果 成功制备了靶向微泡.注射超声微泡后5 min超声检查显示靶向微泡组肿瘤组织超声造影明显增强,对照微泡组及小肽预先封闭组仅见轻度的超声造影增强.3组Ⅵ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130,P<0.01).靶向微泡组与对照微泡组Ⅵ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18±9.56与8.28±4.74,t=6.91,P<0.01);小肽预先封闭组Ⅵ值与靶向微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3±3.44与30.18±9.56,t =4.91,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荷瘤鼠结肠癌新生血管内皮细胞KDR表达较正常组织血管内皮细胞KDR表达显著增加.结论 以KDR为靶点的靶向超声微泡可以与荷瘤鼠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特异性黏附并有效评价肿瘤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VEGF-C为靶向分子,选择USPIO作为载体,制备成具有特异性的靶向分子探针VEGF-C-USPIO,探讨其理化性质及体外成像特征。方法选用化学偶联法将载体USPIO与VEGF-C抗体连接,合成VEGF-C-USPIO靶向分子探针。用MTT法检测该探针对肝癌细胞株Hep G2细胞活性的影响;普鲁士蓝染色法检测细胞磁性标记情况,并对经过标记的细胞进行体外磁共振成像,观察其对磁共振信号强度的影响。结果成功合成了分子靶向探针VEGF-C-USPIO,MTT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靶向探针与Hep G2细胞作用不同时间,其对于细胞生长抑制率影响不大(P0. 05);细胞普鲁士蓝染色结果显示,经标记了靶向探针VEGF-C-USPIO的细胞,其胞膜及胞浆含铁颗粒沉积较多,而未经过探针标记的对照组细胞胞膜及胞浆含铁颗粒沉积极少;细胞体外磁共振成像结果显示,经靶向探针标记的细胞,T2WI信号强度较未标记探针的对照组细胞降低,且随着探针剂量增加,信号强度逐渐降低(P 0. 05)。结论所合成的分子靶向探针VEGF-C-USPIO细胞毒性较小,其能够主动与肝癌细胞特异性结合,并通过磁共振信号强度的变化实现特异性成像。  相似文献   

9.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免疫治疗已成为一种治疗多种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但仅有部分患者临床获益,其影响因素之一是恶性肿瘤PD-1/PD-L1的表达水平。使用放射性核素标记完整单克隆抗体和抗体片段等制成靶向PD-1/PD-L1放射性核素分子探针进行显像,可无创、实时、动态地监测肿瘤PD-1/PD-L1的表达并量化其表达水平,进而筛选适宜治疗的患者、全面评估治疗疗效和预后。笔者综述了靶向PD-1/PD-L1放射性核素分子探针及其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胶质瘤MR灌注成像与分子病理学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胶质瘤最大相对脑血容量(rCBV)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对30例脑胶质瘤(低级别8例,高级别22例)术前行MR常规及灌注成像检查。MR灌注指标rCBV值由肿瘤及对侧正常脑白质的CBV相比后得出。对肿瘤病理片进行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检测MVD及VEGF表达水平,然后分别对低级别、Ⅲ级和Ⅳ级胶质瘤的rCBV值和MVD及VEGF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经Spearman相关分析,rCBV值与MVD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47,P<0.05)。按VEGF低表达和高表达分为两组,两组的rCBV值分别为4.39±3.41(1.20~13.35)、8.24±3.23(3.25~14.26),MVD分别为70.11±32.37(34.5~140.0)、167.15±100.66(38.2~360.0)。两组间的rCBV值或MVD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rCBV值与MVD及VEGF表达水平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可用于术前评价肿瘤的血管新生。随着该技术的不断提高,MR灌注成像对于评价胶质瘤的术前病理分级以及指导肿瘤的基因治疗和估计预后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 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是肿瘤免疫治疗中重要的免疫检查点,PD-L1主要在肿瘤细胞和肿瘤相关髓样细胞中表达。放射性核素标记的靶向PD-L1分子探针可被PET/CT检测,使PD-L1表达在分子层面可视化,是指导免疫治疗的重要手段。靶向PD-L1的PET探针有抗体、多肽、小分子及其他类,目前部分探针应用于临床。笔者对靶向PD-L1的分子探针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正摘要目的评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靶向和非靶向超声描绘的抗血管新生疗法效果,探讨VEGFR2-靶向超声微泡对比剂的首过动力学是否能提供关于肿瘤血管生成的独立数据。材料与方法动物实验获得政府批准。血管对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或赋形剂的反应在Ha Ca T-ras A-5RT3异体移植治疗(每组10个)进行纵向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靶向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的新型分子影像探针 68Ga-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DOTA)-DX600,并评价其在宫颈癌模型的microPET/CT显像效果。 方法:对DOTA-DX600在95 ℃下进行 68Ga放射性标记,并对该...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经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CD106)靶向的微泡,在磁性导引系统帮助下,能否提高对比增强分子超声(US)对主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效能。材料与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体外细胞MR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GoldMagTM-CS纳米金磁微粒与抗整合素αvβ3抗体非共价键偶联方法 构建特异性分子探针.培养ECV304细胞,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观察该探针与αvβ3整合素结合的特异性.建立MR扫描序列,将已构建的MR探针标记ECV304细胞,进行MR成像.结果 成功构建了靶向血管生成的特异性MR分子探针;构建的MR分子探针能与ECV304细胞特异性地结合;并可特异性显著降低T2*序列信号,而非特异抗体偶联的探针对细胞MR信号无显著影响.结论 应用纳米金磁微粒及抗整合素αvβ3抗体构建的MR分子探针,能与ECV304细胞特异结合,并显著影响其T2*序列MR信号,提示该探针有望应用于活体的肿瘤新生血管的特异性显像.  相似文献   

16.
程序化细胞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抑制剂通过阻断PD-1与PD-L1的结合使负向调控信号受阻,重新激活T淋巴细胞,增强免疫应答。临床试验结果显示PD-1/PD-L1抑制剂对多种肿瘤有明确的疗效,且疗效与肿瘤PD-1/PD-L1的表达水平相关。因此在免疫治疗之前检测患者PD-1/PD-L1的表达水平对筛选可能获益的患者、预测免疫治疗反应尤为重要。靶向PD-1/PD-L1的分子影像学方法能够在活体内无创、全面、准确地显示肿瘤PD-1及PD-L1的表达水平,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笔者对靶向PD-1/PD-L1肿瘤分子影像学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巨噬细胞特异性表面抗原F4/80靶向对比剂F4/80-USPIO显示结肠癌动物模型中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方法构建结肠癌皮下移植瘤动物模型。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实验,显示F4/80在结肠癌组织内的表达率。测定USPIO及F4/80-USPIO的基本理化特性,比较两者的T_2弛豫率。对荷瘤小鼠行MRI扫描,测量注射F4/80-USPIO前、后肿瘤的T_2信号强度值变化。结果 F4/80-USPIO的粒径约49.81nm,弛豫率为0.0384mM~(-1)s~(-1),高于USPIO;免疫组化染色实验显示结肠癌组织内有大片区域F4/80受体阳性表达;小鼠结肠癌皮下移植瘤模型MR活体成像示F4/80-USPIO降低了瘤灶的T_2信号。结论结肠癌动物模型中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可特异性摄取F4/80-USPIO,F4/80-USPIO可作为结肠癌T_2阴性对比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近红外线光学图像评估原位移植人乳腺癌鼠模型的分子靶向治疗的敏感性及剂量。材料及方法本研究得到动物保护及使用委员会的批准。影像探针由  相似文献   

19.
胶质瘤的血管生成与MR灌注成像技术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胶质瘤的最主要特征是弥漫浸润和具有复制合成肿瘤生长、增生所需要的血管网状结构的能力。血管增生程度不仅决定它的生物学侵袭性,还是病理分级的一个重要特征。MR灌注成像可通过静脉注入对比剂,动态扫描兴趣区,观察T2^*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获得病变区及正常脑实质的血管结构特征,可为临床提供更为精确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20.
胶质瘤的最主要特征是弥漫浸润和具有复制合成肿瘤生长、增生所需要的血管网状结构的能力.血管增生程度不仅决定它的生物学侵袭性,还是病理分级的一个重要特征.MR灌注成像可通过静脉注入对比剂,动态扫描兴趣区,观察T2*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获得病变区及正常脑实质的血管结构特征,可为临床提供更为精确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