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多排螺旋CT(MSCT)和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兔眼玻璃体内自体睫毛的价值.方法 将新西兰大白兔32只随机平均分为A、B、C、D四组,每组8只.对A、B、C组大白兔分别于穿刺巩膜后植入1、5、10根睫毛;D组为对照组,穿刺巩膜后仅行可吸收线缝合,不植入睫毛;均于术后1周行B超、MSCT及MR检查,检查结束后处死动物取出眼球行病理学检查. 结果 A、B、C三组玻璃体内睫毛均可在超声图像上显示;A组MR未检出玻璃体内植入异物,B组中3只兔及所有C组大白兔玻璃体内植入睫毛可在T2WI、T2*WI及SWI序列图像上显示;MSCT仅显示6只大白兔玻璃体内植入物. 结论 超声检查应作为玻璃体内睫毛检查方法的首选;MR不同扫描序列检出玻璃体睫毛有其优劣之分;MSCT对于玻璃体内睫毛的诊断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射频消融术(RFA)后的CT表现,评价RFA对肝血管瘤的疗效.方法对21例共26个肝血管瘤病灶在RFA前后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分析其CT征象.结果术后1个月病灶较术前增大,术后4个月病灶缩小至术前大小.术后病灶呈不规则形,边界较术前清晰,CT值进行性下降.12个病灶未见强化,6个病灶周围的肝组织在肝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可见均匀薄环状强化,8个病灶内部见结节样强化.结论 RFA是治疗血管瘤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RFA后肝血管瘤在大小、形态、密度及强化形态的变化上具有其特点.螺旋CT扫描,特别是三期增强扫描可以准确判断RFA对肝血管瘤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卵巢颗粒细胞瘤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卵巢颗粒细胞瘤的临床、超声及CT特征,旨在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病理证实的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检查,其中11例同时接受CT检查.结果 超声检查中,2例表现为实性包块,21例表现为囊实混合性包块,1例表现为囊性包块;CT检查者中,1例表现为实性包块,9例表现为囊实混合性包块,1例表现为囊性包块.卵巢颗粒细胞瘤的超声、CT表现与病理表现基本一致.结论 卵巢颗粒细胞瘤的超声和CT表现虽具有一定特点,但特异性不高,最后诊断常需依赖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MRI对正常兔肝射频治疗后的病理变化判断价值。方法:对29只兔肝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分5组,分别于术后即刻、术后1周、2周、4周和8周进行MR检查,并处死,行大体病理和显微病理检查。结果:MRI能清晰反映不同时期消融灶的病理变化情况。消融灶呈凝固性坏死,急性期(O~1周),坏死灶周围可见组织充血或炎性细胞浸润,表现为T1WI等或高信号,T2WI等或低信号,坏死灶周边轻度强化。亚急性期(1~2周),坏死灶周围可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表现为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周边环形强化更明显。慢性期(4~8周),外周纤维组织增生明显,表现为T2WI和T1WI均为低信号,周边强化逐渐减轻。结论:MRI能有效反映肝脏消融灶的组织病理变化,准确显示消融灶的范围。  相似文献   

5.
CT灌注成像在兔肝纤维化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在兔肝纤维化模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0只日本大耳白兔,实验组62只,每周一次四氯化碳灌胃,根据肝功能指标来调整四氯化碳剂量,分别在给药8、12、16、20周处死8只;对照组共8只,在8、12、16、20周各处死2只。所有动物于处死前行CT灌注扫描,绘制感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TDC),计算HAP、HPP、HTP、HPI。以病理结果为标准进行肝纤维化分组。结果 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肝门脉灌注量呈下降趋势,而肝动脉灌注量呈上升趋势。统计显示S3、S4期HPP、HTP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S4期HPI与对照组、S1期HPI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CT肝脏灌注扫描能反映肝纤维化各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趋势。参照肝脏血流灌注参数可对晚期肝纤维化、早期肝硬化进行早期诊断,并对观察肝纤维化治疗效果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兔眼玻璃体内鱼刺异物的MRI、CT及超声表现。方法:采用16只新西兰健康大白兔,将其右眼玻璃体内随机植入2根鱼刺异物,异物直径0.15~0.2 mm、长度1.5~3.5 mm,左眼为正常对照,均于术后2 h行MRI、CT及超声检查。结果:MRI检查序列中T1WI检出4枚鱼刺异物,T2WI检出15枚,磁敏感加权(SWI)检出26枚,CT检出32枚,超声检出32枚。检出的异物在T1WI、T2WI、SWI图上呈点状或线状低信号,CT上呈高密度,超声上呈强回声光斑。结论:兔眼玻璃体内鱼刺异物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综合应用可提高兔眼玻璃体内鱼刺异物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兔早期肝硬化形成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方法 实验设四氯化碳诱导和正常对照2组各15只新西兰大白兔,分别每2周对实验组3只,正常对照组3只进行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成像扫描,用肝脏灌注分析软件取得不同病变阶段肝实质的灌注参数,同时作相应的病理学观察,进行对照研究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自2周末至10周末,实验组肝动脉灌注量(HAP)呈升高趋势。对照组兔和实验组兔第2周末与实验组兔第4周末HAP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但与第6周末、第8及10周末HAP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灌注量(HPP)和肝血流量(HBF)均呈下降趋势。平均通过时间(MTT)逐渐延长。三者与肝动脉灌注量的变化具有类似的统计学结果。结论 肝脏CT灌注参数可定量测定肝脏血流变化,可反映早期肝硬化形成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因此,肝脏血流灌注参数改变对肝脏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疗效观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因感染2019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以肺部炎性病变为主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传染性强,潜伏期长。目前确诊COVID-19的金标准是核酸检测阳性,而部分患者核酸检测结果呈假阴性,且需排查患者数量较大。对于无症状患者及大量待筛查者,影像学检查尤为重要。本文围绕CT及超声检查辅助诊断COVID-19的要点及其优势和防护规范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动态观察肝肿瘤CT增强时环状强化的形成,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单平面动态肝动脉造影CT(SD-CTHA)观察肝细胞癌以及肝转移癌(结肠癌)在动脉造影CT时的影像学表现。结果:肝细胞癌造影早期肿瘤内部可见点状血管影或斑片状血窦影,增强达到高峰后造影剂向周边扩散形成环状强化。肝转移癌造影早期肿瘤周边形成强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造影剂向内部扩散。测肝细胞癌和肝转移癌环状强化出现时间,用Mann-Whitney检验比较(P=0.000<0.01)。结论:SD-CTHA对环状强化的肝细胞癌与肝转移癌有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0.
肝癌边缘CT征象与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利用肝移植手术标本探讨肝细胞肝癌(HCC)边缘部CT征象的组织病理学基础.方法 42例经肝移植手术证实的HCC,术前全肝平扫后,分别于开始注射造影剂后25 s、60 s行全肝螺旋CT动、门脉双期扫描.观察新鲜手术标本后,常规HE染色和Ⅷ因子相关抗原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边缘部的CT表现及各种病理改变.结果 CT平扫病灶边缘清楚,病理上肿瘤多有包膜;而边缘不清的病理上肿瘤浸润性生长多见;动态增强后肿瘤边缘不清或呈高密度者,边缘多可见丰富的新生血管,肿瘤分化较低,而呈低密度者新生血管较少,分化程度较高;肿瘤边缘微血管密度(MVD)>30时,发生肝内子灶的几率要高.结论 HCC边缘部的CT形态分类,能较好地反映肿瘤包膜的完整程度,有助于术前评估肿瘤的浸润范围及评价癌细胞的分级;CT动、门脉双期扫描,癌灶边缘强化特征可反映其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在评价正常肝脏射频消融后病理学动态变化中的价值。方法对20只正常兔肝脏进行射频消融后,将每5只随机分为4组:消融即刻,1周,2周,4周分别进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后,处死并取出肝脏进行大体病理和镜下病理学检查。结果消融即刻病灶中心为凝固性坏死,CT动脉期周边可见环形强化,病理消融灶周围肝窦充血;1~2周消融灶周围出现稍低密度环,密度低于其外围的肝实质,增强扫描可见环形强化,4周仍可见低或等密度环,但增强动脉期、实质期可清晰显示包膜强化程度减轻。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可反映消融的病理学变化,从而可用于评价肝脏肿瘤射频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骨膜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相关病理改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骨膜骨肉瘤(POOS)的影像学及病理学表现。 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POOS患者的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 结果 4例胫骨POOS X线表现为基底部紧贴于胫骨骨干皮质表面的软组织肿块,肿块内可见放射状钙化或骨化影;MRI示肿块的软组织成分呈T1WI等低信号为主、T2WI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瘤内的钙化、骨化T1WI及T2WI均表现为低信号。1例颅骨POOS CT表现为顶骨表面的宽基底软组织肿块,肿块内亦可见放射状钙化或骨化影。光镜下见软骨小叶中有骨样组织形成为POOS的特征性病理表现。 结论 POOS的影像学和病理学表现具有特征性,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超声引导多点扇形立体定位单极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肝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多点扇形立体定位单极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效果. 方法 对96例肝癌患者的112个肿瘤,采用多点扇形立体定位法施行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治疗后15 min行超声造影(CEUS),判断肿瘤是否完全灭活,如灭活不完全则进行重复治疗,治疗后1个月行增强CT(CECT)或CEUS检查评估治疗效果. 结果 112个肿瘤共穿刺293次,成功穿刺269次,穿刺成功率91.81%.治疗后15 min,CEUS示肿瘤无增强.治疗后1个月CT复查,肿瘤体积缩小;89.29%肿瘤CECT无强化,10.71%存在部分强化;CEUS示87.38%肿瘤内无增强,12.62%存在部分增强. 结论 超声引导多点扇形立体定位单极冷循环RFA治疗肝癌疗效可靠,可提高消融治疗对较大肝癌的灭活率.  相似文献   

14.
MRI评价兔VX2肝癌射频消融后改变: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兔VX2肝癌射频消融(RFA)后的MRI动态变化,并与病理所见相对照,探讨MRI评价肝癌RFA疗效的价值.方法 采用生理盐水与VX2瘤块混悬液注射法复制肝肿瘤动物模型24只.开腹直视下对24只兔肝癌进行RFA,并将其随机分为4组,分别于术后即刻、术后1周、2周和4周进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之后处死实验兔,进行大体病理和光镜检查.结果 MRI表现为病灶T1WI中央低信号,外周高信号,T2WI中央高信号,外周低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外周环形强化,中央无强化.光镜下消融灶呈凝固性坏死,术后即刻组外周见少许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浸润,肝窦扩张充血;术后1周组外周见炎性细胞浸润及少许纤维肉芽组织增生;MRI表现为病灶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周边呈环状强化,中央无强化.术后2周组外周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多核巨细胞浸润及梭形纤维组织增生;MRI表现为病灶T1WI稍低信号,T2WI混杂信号影,向外为等低信号包膜,增强扫描病灶周边环状强化,中央无强化.术后4周组外周见大量纤维肉芽组织增生;MRI表现为病灶T1WI低信号,T2WI由内向外呈低信号-稍高信号-线状高信号环,增强扫描病灶周边环状强化,中央无强化.本组实验中17只实验兔病理学发现有肿瘤残留,MRI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呈结节状或厚度不均的环状强化.结论 MRI可全面评价RFA后病灶的变化,及时发现肝癌残存与复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儿童肝母细胞瘤CT征象及其与病理分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10例儿童肝母细胞瘤患者的CT及病理资料。结果 110例儿童肝母细胞瘤患儿,肿瘤位于右叶67例(67/110,60.90%)、左右叶25例(25/110,22.72%)、左叶15例(15/110,13.63%)、尾叶3例(3/110,2.72%);瘤体平均大小为(287.14±272.36)cm3;多数病灶为单发(94/110,85.45%)、类圆形(96/110,87.27%);病变多分界清晰(86/110,78.18%);瘤内坏死囊变不规则102例、钙化60例;肺转移较常见(23/110,20.90%);约50.90%血管受累(56/110),5例出现淋巴结转移。不同病理分型儿童肝母细胞瘤患儿的肿瘤钙化、肿瘤均匀强化程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 CT检查可对肝母细胞瘤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CT评价兔VX2肝癌射频消融后局部肿瘤进展模式及部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兔VX2肝癌射频消融(RFA)后局部肿瘤进展(LTP)模式和部位的CT特征。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30只,组织块种植法制成兔VX2肝癌模型,肿瘤种植14天后将荷瘤兔随机分为实验组(n=21)和对照组(n=9),进行RFA治疗。实验组:完全消融肿瘤+至少一个边缘瘤周消融范围小于5 mm正常肝组织;对照组:完全消融肿瘤+肿瘤边缘约10 mm正常肝组织。射频后3、7、14天行CT扫描,每次扫描后选7只实验组、3只对照组兔处死。观察射频区及LTP形态和部位。结果 30只兔单发VX2肝癌模型均成功建模,肿瘤平均直径15 mm,其中5只兔于术中及术后死亡(实验组死亡3只,对照组死亡2只),实验组每次CT检查完成后实际处死6只兔,对照组共7只完成实验。对照组7只兔射频区边缘未见肿瘤细胞;实验组18只兔共发现LTP病灶25个。14只兔的18个LTP病灶发生于射频缘距肿瘤边缘不足5 mm区域内。射频针周围较其他部位更易发生LTP(P=0.011)。结论 VX2肝癌RFA后LTP病灶具有一定特征,LTP的发生与射频消融范围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17.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MSCT表现.方法 分析19例SPTP患者的MSCT双期或三期增强扫描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SPTP为胰腺单发外突性生长肿瘤,12例呈分叶状,6例呈卵圆形,1例呈类圆形.10例最大径≥5.0 cm,17例见完整包膜,1例未见包膜,1例包膜破裂、不完整,4例见壁结节.肿瘤呈多囊实性混杂病变,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动脉期轻、中度强化,门脉期呈渐进性延迟强化.2例伴出血,7例伴钙化,1例伴胰管扩张.18例镜下可见假乳头状结构以及出血坏死囊变,病理证实1例肠系膜区淋巴结转移,2例脉管浸润,3例胰腺周围正常组织受侵,1例十二指肠受侵.结论 SPTP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富于淋巴浆细胞型脑膜瘤(LPRM)的影像学特征和病理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LPRM患者的CT、MR和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8例患者中,病变发生在大脑半球表面3例,大脑镰旁1例,鞍上2例,3脑室后1例,侧裂池1例;其中7例为单发,1例多发。4例接受CT平扫,其中2例病灶密度均匀,1例内部可见坏死灶,1例可见出血液化灶。8例均接受MR扫描,T1WI均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 6例呈稍高信号,2例为低信号。1例病变内部可见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坏死区,1例可见高信号出血灶。增强后5例病变明显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2例可见脑膜尾征。光镜下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背景下,脑膜上皮细胞以不同形状排列。结论 LPRM具有脑膜瘤的一般影像学特点,同时具有独特表现,结合病理有助于临床诊断及鉴别。  相似文献   

19.
兔肝VX2肿瘤射频消融术后增强CT表现及病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射频消融(RFA)后兔肝VX2肿瘤炎性带及局部肿瘤进展(LTP)的增强CT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 建立兔肝VX2肿瘤RFA动物模型,于RFA后1(A组)、3(B组)、7(C组)、14天(D组)行增强CT及病理检查,观察不同时期炎性带及LTP的CT表现及病理特征。结果 炎性带强化于RFA后第3、7天达到高峰,第14天明显减低;动脉期LTP表现为消融灶旁新月状、结节状异常强化影;延迟期D组炎性带CT值较LTP减低(P<0.05)。结论 兔肝VX2肿瘤RFA术后增强CT表现与病理表现一致,能准确反映RFA术后不同时期炎性带和LTP的血供特点及变化;RFA术后早期炎性带与LTP的增强CT表现存在重叠,RFA术后CT增强随访宜在炎症消退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治疗兔肝VX2肿瘤后不同时期残余瘤的超声表现,探讨残余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及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变化。方法:建立兔VX2肝癌模型,超声引导下控制RFA术肿瘤消融半径,建立兔VX2残癌模型。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0 h、1周、2周、4周行超声观察后切取标本,采取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残癌组织中VEGF及MVD的表达及变化。结果:①超声显示术后1周、2周时,消融灶变小、血流信号减少;术后4周消融灶略增大,血流信号复现。②RFA术后0 h、1周、2周残癌组织中VEGF和MVD的表达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4周残癌组织中VEGF和MVD表达较术前及前3组增加(P<0.05)。结论:短期内(2周)能破坏肿瘤血管并抑制残癌组织血管形成从而达到减瘤疗效,但长期缺氧可诱导新生血管形成,残余瘤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