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采用宽体探测器CT进行心脑血管CTA"一站式"扫描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接受心脑血管CTA扫描患者的图像,根据扫描方法分为A组和B组。A组(n=32)注射1次对比剂行冠状动脉CTA扫描后立即行头颈部CTA扫描;B组(n=41)注射2次对比剂分别行冠状动脉CTA和头颈部CTA扫描。对2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和客观评价,比较其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结果 A组和B组CTA图像质量均可满足诊断要求,且冠状动脉CTA和头颈部CTA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与B组冠状动脉和头颈部CTA中,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回旋支和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冠状动脉CTA的噪声和CNR、头颈部CTA的噪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和B组对比剂用量分别为(51.00±6.69)ml和(105.41±14.5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2组CT容积剂量指数和有效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宽体探测器CT应用于心脑血管CTA"一站式"扫描时,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要求,且能明显降低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应用新型光子探测器与常规探测器行低剂量CT胰腺灌注扫描的图像质量及灌注参数差异。方法 对36例患者行胰腺灌注扫描,其中对18例采用装配新型光子探测器的第二代双源双能CT扫描(A组),另18例采用装配常规探测器(探测器B)的第二代双源双能CT扫描(B组),比较两组低剂量(80 kVp,150 mA)胰腺灌注扫描的总辐射剂量、正常胰腺实质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以及腹部各主要脏器的CT值、噪声、SNR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腹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总扫描剂量无明显差异(P>0.05),腹部各主要脏器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图像噪声低于B组(P<0.01),部分脏器SNR优于B组(P<0.01),两组正常胰腺实质BF、BV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 BF和BV标准差均低于B组(P均<0.01)。结论 Stellar探测器在低剂量胰腺灌注CT扫描中能降低图像噪声,提高图像质量,并使灌注参数测定结果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Flash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模式(Flash Spiral模式)心脏与头颈血管一站式联合成像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方法 选择246例连续性患者,分为3组,每组82例:A组采用Flash Spiral模式行心脏与头颈血管联合扫描;B组采用Flash Spiral模式心脏成像;C组采用双能量扫描模式行头颈部CTA。分别测量主动脉根部CT值及CNR,测量颈总动脉起始部、颈内动脉起始部、大脑中动脉M1段、椎动脉V4段CT值及图像噪声,评价图像质量、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A组与B组冠状动脉平均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头颈部血管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头颈部ED显著低于C组(t=24.215,P<0.01)。结论 大螺距双源CT Flash Spiral模式心脏与头颈部血管一站式联合扫描图像质量好,成功率高,对比剂用量少,辐射剂量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智能最佳管电压扫描(CARE kV)联合自动管电流调节(CARE Dose 4D)技术降低胸部CT扫描辐射剂量的价值。方法 将114例接受胸部CT 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50例)同时开启CARE Dose 4D及CARE kV,B组(64例)只开启CARE Dose 4D进行扫描,比较2组图像质量(平均CT值、噪声、SNR、CNR、主观评分等)及辐射剂量。结果 与B组相比,A组CT剂量加权指数(CTDIvol)减少约30.29%,剂量长度乘积(DLP)减少约30.41%,有效剂量(ED)减少约30.36%(P均<0.05)。A组图像噪声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平扫、增强图像除B组脊柱后方肌肉SNR高于A组(P<0.05)外,平均CT值、SNR、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图像质量评分均在4.5分以上,病变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胸部CT扫描时,联合使用CARE kV和CARE Dose 4D技术,可获得优质图像,并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DWI监测骨肉瘤诱导和新辅助化疗反应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26例骨肉瘤患者,所有患者化疗前后均接受常规MR及DWI扫描。根据化疗反应情况分为反应差组(n=12,肿瘤坏死范围≤90%)和反应好组(n=14,肿瘤坏死范围>90%)。测量并比较治疗前后骨肿瘤的ADC值、肿瘤体积及其变化率。结果 化疗前及化疗后,反应好组与反应差组间肿瘤体积和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化疗前后肿瘤体积变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DC值变化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应用DWI测定化疗前后骨肉瘤ADC值改变率有助于监测肿瘤对诱导化疗和新辅助化疗的反应。  相似文献   

6.
双能量颅脑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脑血管成像(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72例临床疑诊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双能量颅脑CTA检查。将原始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重组,得到MIP、MPR和VR等重组图像,结合原始轴位图像及重组图像进行诊断,并将CTA诊断结果与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双能量颅脑CTA与DSA测得的动脉瘤的瘤体长轴、短轴及瘤颈的大小。结果 CTA诊断32例患者共39个动脉瘤,均经DSA检查或手术证实,另有一枚后交通动脉瘤漏诊,诊断符合率达97.50%。双能量颅脑CTA显示脑动脉瘤的瘤体长轴、短轴及瘤颈分别为(7.20±1.69)mm、(4.12±1.68)mm、(3.21±1.60)mm,DSA检测动脉瘤的瘤体长轴、短轴及瘤颈分别为(7.33±1.73)mm、(4.30±1.70)mm、(3.25±1.6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双能量颅脑CTA综合各种后处理技术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的瘤体大小及瘤颈,是诊断颅内动脉瘤无创、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儿童感音神经性耳聋(SNHL)与脑白质病变(WML)的关系。方法 收集SNHL患儿436例,其中有WML者196例(A组),对患儿进行MR检查。收集同期无SNHL因他病接受颅脑MR检查的患儿720例,选取其中仅有WML者118例作为对照(B组)。依据改良Scheltens量表对脑室旁白质区(枕叶、额叶和侧脑室)和深部白质区(颞叶、额叶、顶叶、枕叶)各部位WML进行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WML患儿占所有SNHL患儿的44.95%(196/436),B组WML患儿占无SNHL者的16.39%(118/720)。A组平均年龄小于B组(P=0.009)。A组侧脑室带状高信号灶评分高于B组(P<0.05)。额叶帽状高信号灶和枕叶帽状高信号灶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深部白质区颞叶、额叶、顶叶WML评分均高于B组(P均<0.01),两组枕叶WM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脑室旁白质区与深部白质区各部位WML评分总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NHL患儿WML发生率高、发病年龄较小,WML较严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3.0T MR 反转时间(TI)对流入反转恢复序列(IFIR)门静脉系统非对比增强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健康志愿者 31名(正常组)、门静脉高压患者12例(门静脉高压组)采用不同的TI行冠状位IFIR序列扫描。评估采用不同TI所得的IFIR图像的门静脉主干SNR、主动脉SNR、肝脏组织SNR、门静脉主干CNR,根据门静脉及其分支显示清晰程度进行评分。对上述指标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配对t检验。结果 两组受检者不同TI图像的门静脉主干SNR和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正常组肝脏组织SNR、主动脉S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TI门静脉图像分支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高压组不同TI图像的肝内分支评分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选择900 ms TI时,门静脉高压组门静脉主干SNR和CNR、图像评分均低于正常组,TI为1100 ms时,两组图像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正常受检者,TI为700 ms时既能得到较好的背景压制的图像,又能保证显示门静脉远端细支血管;而对于门静脉高压患者,选择TI为1100 ms更有利于门静脉分支血管的显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EUS鉴别诊断子宫内膜增生与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价值。方法 对32例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内膜癌组)、29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子宫内膜增生组)及30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进行子宫内膜CEUS检查,用QLab定量分析软件进行定量分析,获取时间-强度曲线(TIC)及相关灌注参数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上升时间(RT)、基础强度(BI)、峰值强度(PI)和强度相对值(EI)。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子宫内膜增生组所有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子宫内膜癌组PI、EI、AT、TTP、R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US对于定性诊断子宫内膜增生与早期子宫内膜癌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价成人正常甲状腺的重复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检测正常甲状腺组织弹性参数的重复性。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志愿者28名,应用SWE技术,由同一检查者于不同时间及不同检查者分别行甲状腺弹性成像,应用Q-Box获取甲状腺双侧叶中部的弹性参数(Emean),评价组内及组间的重复性。结果 ①检查者内同一天两测值Emea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左、右叶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值分别为 0.81、0.94,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r=0.77、0.88(P均<0.001),提示组内重复性很好;②检查者内不同天两测值Emean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ICC值分别为0.59、0.86,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r=0.69、0.72(P均<0.001),组内重复性好;③检查者间两测值Emea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叶ICC值分别为 0.64、0.58,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r=0.45(P=0.014)、r=0.57(P=0.002),组间重复性好。Bland-Altman图示组内及组间SWE测量值具有良好一致性。结论 SWE可定量获取甲状腺的杨氏模量值,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检出颅内动脉瘤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VCTDSA及3D-DSA资料,观测颅内动脉瘤的数量、位置、大小、颅内血管情况及减影后颅底骨质去除效果,计算VCT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及阳性预测值,分析影响VCTDSA颅内动脉瘤诊断的相关因素。结果 204例SAH患者中3D-DSA共检出178例246个颅内动脉瘤,VCTDSA共检出180例248个颅内动脉瘤,其中多发动脉瘤51例119个。以3D-DSA为金标准,VCTDSA因血管痉挛及载瘤动脉解剖变异漏诊2个动脉瘤,因头部运动、血管痉挛及部分容积效应误诊4个动脉瘤。VCT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9.17%(244/246)、84.62%(22/26)、98.39%(244/248)、91.67%(22/24)。VCTDSA对最大径≤3 mm的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6.72%(59/61);对>3 mm的颅内动脉瘤敏感度为100%(187/187)。结论 VCT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能与3D-DSA相似;动脉瘤的大小、血管痉挛、载瘤动脉解剖变异及检查时的头部运动是影响VCTDSA诊断颅内动脉效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容积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经血管内治疗的11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56)和观察组(n=57)。对照组采用2D-DSA技术评价即刻栓塞效果;观察组先采用2D-DSA技术评价即刻栓塞效果,再采用双容积成像技术评价即刻栓塞效果,如发现有残留则进一步治疗,尽量提高即刻栓塞率。比较两组的即刻栓塞效果及远期疗效。结果2D-DSA显示,两组即刻完全栓塞率、瘤颈残留率、瘤体残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双容积成像的即刻完全栓塞率明显高于2D-DSA(P<0.05)。术后随访3~6个月,两组完全栓塞、瘤颈残留、瘤体残留患者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总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容积成像技术能较好地评价颅内动脉瘤即刻栓塞效果,提高即刻完全栓塞率及远期疗效,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双源CT能量减影法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双源CT能量减影法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3例39个动脉瘤使用双源CT双能量扫描,分别进行能量减影法CTA重建(A法)和模拟常规CTA重建(B法).比较两种方法的动脉瘤检出率和动脉瘤颈、瘤体显示评分.结果 A法检出率为100%;B法检出率为97.4%,(P>0.05).动脉瘤颈显示评分:A法与B法均是Ⅲ级37个,Ⅱ级2个;动脉瘤体显示评分:A法与B法均是Ⅲ级35个,Ⅱ级4个.两法在瘤颈、瘤体观察评分上无差异.结论 双能量减影CTA,自动去除颅底骨干扰,节省后处理时间,在动脉瘤检出及瘤颈、瘤体显示上达到常规CTA同样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ple-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SCTA)和三维DSA(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重建成像在颈内动脉瘤构型分析中的意义,对比其在颈内动脉瘤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可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全部行MSCTA和3D-DSA检查,其重建成像显示颈内动脉瘤的三维空间构型,比较研究颈内动脉瘤的位置、形态、颈内动脉瘤瘤颈开口与载瘤动脉的连接方式、动脉瘤与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开口的相互空间结构关系。并以3D-DSA重建成像结果为标准,计算MSCTA重建成像对诊断颈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度;采用Kappa分析评价MSCTA重建成像与3D-DSA重建成像两种诊断方法显示颈内动脉瘤的一致性;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检验MSCTA重建成像与3D-DSA重建成像两种诊断方法显示双泡及多泡型颈内动脉瘤的阳性率。结果 3D-DSA重建成像证实为颈内动脉瘤78例,其中单发59例,多发19例,共发现108枚动脉瘤;所有颈内动脉瘤可分型为三类:(1)单泡型动脉瘤74枚(68.52%)。(2)双泡及多泡型动脉瘤33枚(30.56%)。(3)梭型动脉瘤1枚(0.93%)。MSCTA重建成像检出颈内动脉瘤77例,单发58例,多发19例,共发现106枚动脉瘤;其中单泡型86枚(81.13%),双泡及多泡型19枚(17.92%),梭形动脉瘤1枚(0.94%);两者检查均为阴性13例。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所有颈内动脉瘤根据3D-DSA重建成像还可分型为:颈内动脉分支开口无关型动脉瘤、颈内动脉分支开口相关型动脉瘤和分支泡上发出型动脉瘤,分别有52枚、37枚和19枚;MSCTA重建成像显示的以上各型颈内动脉瘤分别是51枚、36枚和19枚;以3D-DSA重建成像为标准,MSCTA重建成像诊断颈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98.14%、92.86%、97.54%,两种检查方法有较强的一致性(Kappa=0.883,P<0.05)。3D-DSA重建成像显示双泡及多泡型颈内动脉瘤的阳性率为30.56%(33/108),高于MSCTA重建成像显示的阳性率17.92%(19/1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25,P<0.01)。结论 MSCTA重建成像为诊断颈内动脉瘤提供一个可靠的筛选、早期诊断的手段;而3D-DSA重建成像则清晰显示颈内动脉瘤的结构形态、动脉瘤与颈内动脉及其分支开口的空间结构关系,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了必要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扫描及重建方式对冠状动脉支架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6支不同类型及直径的冠状动脉支架,分批注入6种不同浓度碘对比剂(在120kVp条件下的CT值:A组,138HU;B组,186HU;C组,205HU;D组,250HU;E组,374HU;F组,414HU),将其置于水箱中,利用GE Discovery CT750HDCT机采用不同方式扫描及重建:单扇区扫描标准重建,单扇区扫描细节重建,高清扫描标准重建,高清扫描高清重建。采用4级评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高清扫描高清重建时,各浓度组支架均显示清晰。两两比较,A~E组高清扫描高清重建方式与其他扫描重建方式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F组单扇区扫描细节重建方式与高清扫描高清重建方式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清扫描高清重建与其他两种扫描及重建方式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高清模式下各浓度组间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其他扫描和重建方式比较,高清扫描高清重建对冠状动脉支架的显示较佳。但当管腔内对比剂浓度较高(CT值414HU)时,其与单扇区扫描细节重建方式之间对支架的显示无明显差别。对比剂的CT值在138~414HU之间时对高清模式评估支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Flash双源CT低管电压80 kVp扫描联合基于原始数据的迭代重建(SAFIRE)技术在儿童副鼻窦CT检查中的价值.方法 疑鼻窦炎行CT扫描患儿60例,A组30例采用100 kVp扫描,FBP重建;B组30例采用80 kVp扫描,SAFIRE重建,强度选择3级;其余条件不变.比较两组的有效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客观指标(CT值、图像噪声、SNR、CNR)、主观评分、诊断效能等.结果 A、B两组有效剂量、图像噪声、SNR、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两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诊断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在儿童副鼻窦扫描中采用Flash双源CT 80 kVp扫描联合SAFIRE重建技术,在显著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还可保证图像质量及诊断效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在颅内动脉瘤术后复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临床确诊颅内动脉瘤接受手术治疗病例,术后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图像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层面重建、容积显示重建及最大密度投影重建。结果对于使用钛制动脉瘤夹病例,64层螺旋CTA可以清楚显示动脉瘤体消失、载瘤动脉与动脉瘤夹之间关系及动脉瘤夹的数量和位置。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作为使用钛制动脉瘤夹病例的术后随访工具。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在颅内动脉瘤测量中的应用价值,并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SA,3D-DSA)、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time of fl ight MRA,3D-TOF MRA)作对比。材料与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3月我院神经外科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25例。患者首先行3D-TOF MRA及HR-MRI扫描,并于1周内行DSA检查。分别在3D-TOF MRA、HR-MRI和3D-DSA图像上测量动脉瘤的宽径,采用配对t检验两两比较3D-TOF MRA、HR-MRI与3D-DSA在测量颅内动脉瘤宽径方面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HR-MRI与3D-DSA、HR-MRI与3D-TOF MRA在测量颅内动脉瘤宽径方面的差异[平均差值分别为(3.16±2.66)mm、(5.15±4.89)mm]均有统计学意义(P10.05,P20.05),3D-DSA与3D-TOF MRA在测量颅内动脉瘤宽径方面的差异[平均差值为(2.53±5.18)mm]无统计学意义(P30.05)。结论 HRMRI与3D-DSA、HR-MRI与3D-TOF MRA在显示颅内动脉瘤宽径方面有差异,可能HR-MRI能更准确地显示颅内动脉瘤实际大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