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了解北京市上地医院围产儿出生缺陷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按照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1995年制定的出生缺陷诊断和统计标准,对上地医院2006年~2007年的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上地医院2006年~2007年共监测围产儿10956例,检出出生缺陷儿200例,出生缺陷发生总率为182.55/万。发生率在前5位的缺陷类型分别为为先天性心脏病(58.42/万)、外耳其他畸形(33.44/万)、多指/趾(28.29/万)、全唇裂(16.43/万)、尿道下裂(5.48/万)。对2006年~2007年出生缺陷进行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显示出生缺陷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对不同人群特征的出生缺陷发生率进行比较,显示出生缺陷的发生与胎数、婴儿性别、婴儿出生体重、分娩孕周、分娩结局有关(P〈0.05)。结论根据出生缺陷的监测结果,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预防出生缺陷。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1988—1994年出生缺陷监测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988年1月-1994年12月,在我省9所医院有125106例住院分娩的围产儿进行了出生缺陷监测,共检出1443例出生缺陷儿,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为115.34/万,滨州最高的232.15/万,长岛县最低为56.61/万,神经管缺陷率为28.38/万,占前10位出生缺陷的58.39%,围产儿死亡率为17.07%,7年监测结果显示出生缺陷发生率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江西省近8年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变化趋势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出生缺陷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0年~2007年江西省32所出生缺陷监测医院261008例围产儿进行出生缺陷监测,统计分析出生缺陷发生率,各类出生缺陷的发生率、类别、构成比和相关因素。结果 8年间共监测围产儿261008例,发现出生缺陷儿3553例,发生率为136.1/万,并呈逐年升高趋势,我省高发畸形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外耳其他畸形、总唇裂、先天性脑积水。出生缺陷发生率农村(167.4/万)高于城镇(121.7/万),男孩(149.8/万)高于女孩(116/万),产妇年龄中〈20岁组发生率最高,20—30岁组最低,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做好一级预防工作,从产前-围产保健预防模式向孕前-围孕保健预防模式转变,确定重点保健人群,探索降低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2010年-2012年宁波市鄞州区的出生缺陷发生及构成情况,分析原因,寻求干预措施,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及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鄞州区2010至2012年在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包括本地户口在外地医疗机构)孕产妇分娩的围产儿及〈28w的治疗性引产儿进行监测。结果鄞州区3年间总出生数41941例,发现出生缺陷441例,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为105.15/万。本地人口发生率161.26/万,流动人口发生率71.82/万。本地人口与流动人口〈28w治疗性引产数比较:本地人口经产前诊断治疗性引产占出生缺陷数的22.62%;流动人口治疗性引产占流动人口出生缺陷数的10.58%。出生缺陷前6位畸形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四肢畸形,唇腭裂、神经管畸形、泌尿生殖系统畸形、其他消化道畸形。结论鄞州区本地人口出生缺陷发生率处于逐年下降水平。流动人口出生缺陷发生率及产前诊断率显著低于本地人口,要加强流动人口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工作,以提高监测工作质量。先天性心脏病产前诊断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包头市昆区2009年-2013年出生缺陷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出生缺陷的种类、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中国出生缺陷监测方案》的要求,对我区2009年~2013年在7家监测医院、镇卫生院分娩的54798例围产儿的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共监测到出生缺陷392例,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为7.15‰,前4位出生缺陷依次为总唇裂97例、多指(趾)84例、神经管畸形33例(包括脊柱裂24例、无脑畸形4例、脑膨出5例)、先心病24例;近几年出生缺陷发生率保持稳定,未有明显上升趋势,围产儿发生缺陷的比率男性(8.11‰)高于女性(6.04‰)。结论从出生缺陷的发病率入手,进一步加强社区及医院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提高产前诊断水平,普及优生优育知识,从而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珠海市2000年~2005年出生缺陷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掌握珠海市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动态变化,探讨出生缺陷的相关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珠海市2000~2005年住院分娩儿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围产儿出生缺陷平均发生率为132.85/万,城区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55.82/万,乡镇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91.58/万.P<0.001 有显著性差异.前5位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多(并)指、泌尿生殖系畸形、唇腭裂、外耳畸形.产前确诊率为24.6%.结论 出生缺陷监测是三级预防的重要措施,积极探讨致畸因素,加强乡镇的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聊城市围产儿出生缺陷情况。方法按全国出生监测网要求,有出生缺陷的围产儿.由经过培训的产科医师或儿科医师填写《出生缺陷登记卡》,按期上报,对2003年-2006年的数据资料进行汇总。结果4年出生缺陷儿为1041例,发生率48.13/万,出生缺陷前3位为先天性心脏病、唇裂合并腭裂、神经管畸形。结论充分利用妇幼保健三级网,提高婚检率,重视孕期保健,提高B超等产前诊断学科的发展,降低出生缺陷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日照地区出生缺陷监测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日照市2001年-2005年出生缺陷发生状况及变化趋势,探讨切实可行的措施。方法对日照市城区4家国家级监测医院产科分娩的43758例围产儿进行监测分析。结果出生缺陷总发生率87.53/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出生缺陷儿死亡率达51.70%;出生缺陷发生前5位的是:总唇裂、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先天性脑积水、神经管畸形。结论出生缺陷的防治。重在预防,本市出生缺陷发生率逐年上升应引起高度重视,提出了降低出生缺陷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河南省出生缺陷的变化趋势、相关因素及防治方法 ;为制定进一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医院"出生缺陷监测方案"在我省23个地市,由1996年开始时的57所分娩医院到2003年扩展到75所医院进行,具体内容通过填写《围产儿季报表》和《出生缺陷儿登记卡》来完成。结果河南省出生缺陷监测体系中围产儿男女性别比无明显变化,持续处于较高水平,平均126.5∶100;出生缺陷发生率整体有下降趋势,乡村出生缺陷儿发生率高于城镇、女性出生缺陷儿发生率高于男性;以25岁~年龄组出生缺陷儿发生率最低,高龄产妇(≥35岁)组出生缺陷发生率较高;主要的出生缺陷依次是神经管畸形、总唇裂、先天性脑积水、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畸形、肢体短缩畸形、马蹄内翻足。结论降低新生儿出生性别比;重点关注高龄产妇(≥35岁)的保健;预防神经管缺陷的发生是提高我省出生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近几年池州市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分析,了解出生缺陷的发生及变化趋势,为制定出生缺陷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池州市2009年~2014年9家监测医院分娩的45 935例围产儿的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共监测到围产儿出生缺陷276例,总发生率为6.01‰,发生率较高的出生缺陷依次为总唇裂、多指(趾)、外耳畸形和先天性心脏病,神经管畸形年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出生缺陷发生率存在性别差异,男性(6.77‰)高于女性(5.19‰),经卡方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积极开展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及变化趋势、常见出生缺陷的种类及变化情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3-2008年的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年出生缺陷平均发生率为21.89‰,出生缺陷总发生率的变化呈逐步上升趋势(χ^2=22.80,P=0.000),其中主要为流动人口出生缺陷发生率上升(χ^2=23.67,P=0.000)。流动人口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常住人口(χ^2=6.83,P=0.033)。出生缺陷前4位依次是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唇腭裂、外耳畸形,占出生缺陷的45.90%,其中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和构成比呈上升趋势。结论深圳市福田区的出生缺陷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应进一步提高产前诊断水平,特别是在妊娠28周前及时诊断和处理先天性心脏病,关注流动人口的孕期保健是降低出生缺陷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供精人工授精子代出生缺陷发生情况,评价应用冷冻精液实施供精人工授精出生子代的安全性。方法对2007年4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行供精人工授精分娩的围生儿进行监测。结果 2007年4月至2012年9月共监测12609周期,出生1745个子代,其中发生出生缺陷17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0.97‰。出生缺陷分类以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唇腭裂,其他为双手多指畸形、先天性肛门闭锁、先天性胆道闭锁、先天性脑积水、婴儿局限性线状鱼鳞病、先天性白内障等。供精人工授精子代出生缺陷发生率低于卫生部发布一般人群发生率。结论冷冻精液行供精人工授精的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低于一般人群发生率,冷冻精液行供精人工授精技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不同户籍类型围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及变化趋势、出生缺陷儿的转归、常见出生缺陷的种类及变化情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3-2009年的出生缺陷和围生儿死亡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年来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上升趋势(χ2=23.52,P=0.001),其中主要是流动人口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上升趋势(χ2=23.70,P=0.001)。7年平均出生缺陷发生率为21.74‰,其中户籍、暂住、流动人口缺陷发生率分别为20.80‰、20.50‰、23.38‰,户籍和暂住人口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低于流动人口,差异具有显著性(χ2=11.91,P=0.003)。户籍、暂住、流动人口出生缺陷儿死亡率分别为2.95‰、3.74‰、6.42‰,差异具有显著性(χ2=69.35,P〈0.001)。出生缺陷排序前五位依次是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总唇腭裂、外耳畸形、马蹄内翻足,占出生缺陷的54.14%。结论流动人口孕产妇的医疗保健已成为深圳市孕产妇系统管理所面临的瓶颈问题,拟通过实现妇幼保健服务均等化,启动《深圳市福田区实施免费产前检查、产后访视项目》,来提高流动人口孕产妇的早孕建卡率和系统管理率,从而推进出生缺陷筛查工作,特别是提高孕早、中期出生缺陷的筛查率和确诊率,以达到降低流动人口出生缺陷和围生儿死亡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中国出生缺陷高发地区人群监测和医院监测出生缺陷流行病学特征的差异。方法在中国出生缺陷高发的山西省选择2个高发县作为研究地区,对该地区2002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孕满20周及以上胎儿及婴幼儿出生缺陷的发生水平进行分析。人群监测采用社区调查和医院登记相结合的方法,医院监测来自当地医院妇产科及B超检查的登记册,比较两种监测方法出生缺陷发生率及顺位,孕20周至生后7d或至3岁时的差异。结果 2002至2004年医院监测累积出生4855人,出生缺陷113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232.7/万出生;人群监测累积出生6420人,出生缺陷223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347.4/万出生,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在孕20周至生后7d的常规监测年龄段,医院和人群监测资料出生缺陷均以神经系统畸形为主,神经系统、耳部畸形、泌尿生殖系统以及皮肤缺陷发生率均为人群监测高于医院监测。人群与医院监测的前5位出生缺陷顺位一致,依次为无脑儿、脊柱裂、先天性脑积水、脑膨出、唇和(或)腭裂。当人群监测年龄延长至3岁时,出生缺陷发生率高达844.2/万出生,是孕20周至生后7d人群监测数据的2.43倍,是医院监测数据的3.63倍。人群监测孕20周至3岁时出生缺陷顺位变化较大,前5位依次为腹股沟疝、无脑畸形、先天性智力低下、先天性心脏病和脊柱裂。结论出生缺陷的水平和顺位与监测方法和时段密切相关,在常规人群出生缺陷监测基础上,可将部分出生缺陷监测时间延长至3岁,可发现更多常规监测以外的出生缺陷种类,为出生缺陷预防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舟山群岛10年间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及变化趋势,探寻和分析出生缺陷发生因素。方法采用纵向比较方法对舟山群岛出生缺陷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出生缺陷发生率14.43‰,本地和流动经检验无差异,出生缺陷前10位顺位以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副耳等为主。结论建立健全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机制,多措施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的类型,分析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合并心外畸形及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产前超声发现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且经过产前染色体检查及产后病理解剖证实的26例病例。结果发现10种类型的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其中室间隔缺损的发生率最高,达57.2%,有4例单纯一种心脏畸形(15.4%),11例多发心脏畸形(42.3%),15例合并心外畸形(52.7%),12例合并染色体异常(46.2%)。结论胎儿期发现的先天性心脏畸形的类型一般较为严重,发生多种心脏畸形的机率较高,合并心外畸形和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也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嘉善县近年来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和变化趋势,探讨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的有效干预措施。方法以所有住院分娩的孕满28w至产后7天的围产儿为对象,根据(《中国出生缺陷监测手册》制定的23类主要出生缺陷的定义进行监测统计。结果2008~2013年本县出生缺陷发生率143.29/万,乡村发生率高于城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生缺陷发生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结论为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需采取“三级预防”策略,突出重点人群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市出生缺陷发生率及趋势,探讨采取干预措施,实现降低出生缺陷的目的。方法对2005年-2008年来全市34家医疗保健机构出生的缺陷儿情况进行回顾性的统计分析。结果 5年间出生缺陷总发生率逐年上升,并指多指(趾)、唇/腭裂、神经管缺陷占前三位。结论针对检出率高且严重先天畸形种类,制定有效行政和医疗保健干预措施,加强农村围产期保健的管理,广泛开展优生和保健知识宣传,大力开展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以进一步降低出生缺陷。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县级医疗保健机构围产儿出生缺陷5年的变化趋势,制定干预措施。方法对2004年-2008年县级医疗保健机构围产儿出生缺陷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出生缺陷发生率为4.32‰,出生缺陷前5位依次为:唇腭裂、多指与外耳畸形、神经管缺陷与马蹄内翻足、并趾(指)、先天性心脏病与肢体短缩,占出生缺陷总数的80.68%。出生缺陷发生与毒物接触、早孕感冒、服药等有关;25岁以后随产母年龄成正比;与性别、城乡无差异。结论大力实施干预措施,积极开展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提高监测质量,减少缺陷儿的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