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筛窦黏膜病理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chronic 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CSNP)各型的病理变化特点和病变规律。方法 采用HE、VanGieson’s染色、阿尔辛蓝-过碘酸-雪夫等染色法观察并测量CSNP病变黏膜主要结构的改变。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重点观察黏膜上皮纤毛的改变。结果 光镜下黏膜上皮、纤维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生,基底膜增厚,黏液腺体增多。其中I型病变最轻,Ⅲ型病变最显著,而黏液腺体增多在Ⅱ型最明显。电镜观察,透视电镜下CSNP各型表现为纤毛结构异常,纤毛细胞减少,杯状细胞增多;扫描电镜下可见纤毛从排列稍乱,到紊乱、倒伏、大片脱落,被微绒毛所代替等病变逐渐加重的过程。结论 3型CSNP筛窦黏膜病变和组织结构有明显的量和质的差别,海口标准(1997)CSNP临床分型分期具有病理学基础,能代表CSNP发生发展及转归规律。  相似文献   

2.
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令人棘手的医疗问题。本病极大地损害人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人们日益认识到:局部(鼻、肺)组织炎症可为全身病的表现。根据这个观点,上、下呼吸道应考虑为一个统一体,对各种有害刺激和治疗产生共同反应。本书试图集中和突出CRS的流行病学,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内、外科治疗,包括变应性和非变应性气道炎症,特别是CRS的全身性原因。  相似文献   

3.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再次内镜鼻窦手术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需行再次内镜鼻窦手术的原因,评价再次内镜鼻窦手术的疗效。方法 对114例(161侧)需行再次内镜鼻窦手术的患者术前行鼻内镜和鼻窦CT扫描检查,术后随访2例以上。结果 114例(161侧)中复发性鼻窦炎98例(129侧),复发性鼻息肉16例(32侧)。额隐窝狭窄2例(3例),前组筛窦炎18例(24侧),前组筛窦炎和上颌窦自然开口堵塞31例(46侧),中鼻甲粘连6例(7侧),后组筛窦炎18例(24侧),后组筛窦和蝶窦炎36例(54侧),蝶窦炎3例(3侧)。伴有鼻中隔偏曲者15例。经2年以上随访,复发性鼻窦炎者88例(111侧)痊愈,10例(18侧)症状缓解,16例(32侧)复发性鼻息肉患者11例(22例)痊愈,5例(10例)症状缓解。结论 行再次内镜鼻窦手术的原因主要是前次手术未彻底清除病变(首先与术者经验不足有关);其次为鼻息肉病。再次内镜鼻窦手术效果满意,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慢性鼻-鼻窦炎和鼻息肉的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指鼻和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至少持续12周,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患病率为2%-16%。CRS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感染、变态反应等有关,有时为免疫缺陷(先天性或获得性)所致,也可见混合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试图通过对内镜鼻窦手术(endoscopic sinus surgery,ESS)后患者鼻腔鼻窦黏膜的内镜、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下连续动态观察,揭示病变黏膜转归的过程。方法 选取2001年1~12月行ESS的慢性鼻一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31例(53侧)作为研究对象,其中Ⅱ型2期11例(20侧)、3期12例(20侧),Ⅲ型8例(13侧)。分别于ESS术前、术后2~3周、8~11周、13~16周钳取上颌窦口后囟相同部位的黏膜组织进行观察。结果 术前均可见上皮剥蚀、鳞状上皮化生、腺体及纤维组织增生(53侧);微管结构异常、线粒体减少(53侧)。术后2~3周,形态学观察与术前比较没有明显的改变。术后8~11周,纤毛柱状细胞增多,并可见许多带有微绒毛的柱状细胞和大量短纤毛,所有病例均可见病理性腺体及纤维组织增生。术后13~16周,Ⅱ型2、3期和Ⅲ型患者术腔光滑干净,上皮化较好(50侧),窦口通畅(53侧)。纤毛覆盖面积增加,方向一致(50侧)。微管结构清晰,线粒体狭长致密(49侧)。3侧无纤毛柱状细胞排列整齐,形成病理性修复。结论 ESS术后,黏膜形态的基本恢复一般需要3个月左右;有些病理改变是不可逆的;病变程度与黏膜修复情况有关;术中尽可能多地保留黏膜组织、术后局部及时清理换药,有利于黏膜纤毛的形态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慢性鼻-鼻窦炎的研究在争议中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的研究是耳鼻咽喉科的焦点问题之一,尤其是最近几年,欧美知名学者连续制订了5个大型的慢性鼻-鼻窦炎临床指导性文件,包括比较有影响力的2004年美国5个学会联合公布的慢性鼻-鼻窦炎临床研究和诊疗指南[1](以下简称5A 2004)以及2007年欧洲变态反应和临床免疫学会发表的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诊疗意见书[2](简称EPOS 2007).这些指南(意见书)不同于以往的专家观点,而是在大量文  相似文献   

7.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手术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8.
自2000年7月至2002年3月开展鼻内镜下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手术共126例,术后随访1年多,取得一些临床经验和体会,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是慢性鼻窦炎的常见类型,临床主要采用内镜鼻窦手术治疗。CRSwNP常见术后复发,甚至成为难治性病例。进入21世纪以来,内镜鼻窦手术技术从操作范围和鼻窦黏膜处理方式2个方面不断改进:采用的主要策略包括扩大手术范围和去除鼻窦黏膜,从而形成新型(改进)术式。未来仍需不断探索改进内镜鼻窦手术操...  相似文献   

10.
鼻内镜手术治疗Ⅲ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15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Ⅲ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常有前期手术史,正常解剖标志多在以前的手术中遭到破坏,所以手术难度大,术后疗效欠佳,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这一直是困扰鼻科医生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开展的鼻内镜手术,把Ⅲ型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的手术疗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现将我科1999年1月~2002年2月经鼻内镜治疗,并完成随访6个月~1年1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借以提高本病内镜手术治疗的效果,减少并发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100例成人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鼻内镜术中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对成人慢性鼻窦炎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对100例成人慢性鼻窦炎进行手术,随机分成两组。甲组55例,术中保留鼻窦黏膜及中鼻甲,不扩大鼻窦自然开口;乙组45例,术中不保留鼻窦黏膜,切除部分中鼻甲,扩大鼻窦自然开口,随诊6-12个月,按海口标准进行疗效综合评定。结果甲组治愈率85.5%,乙组治愈率57.8%,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总有效率94.5%,乙组总有效率8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保留鼻窦黏膜及中鼻甲,不扩大鼻窦自然开口能提高成人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2.
老年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手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在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60岁的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行鼻内镜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6~50月,治愈52例(76.5%),好转10例(14.7),无效6例(8.8%),总有效率91.2%.结论鼻内镜手术是治疗老年鼻窦炎、鼻息肉的一个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传统的手术治疗复发率较高,一直是尚未解决的难题.1997~1999年12月,我科采用鼻内镜下自动切割器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36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试图通过对内镜鼻窦手术(endoscopic sinus surgery,ESS)后患者鼻腔鼻窦黏膜的内镜、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下连续动态观察,揭示病变黏膜转归的过程。方法 选取2001年1-12月行ESS的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31例(53侧)作为研究对象,其中Ⅱ型2期11例(20侧)、3期12例(20侧),Ⅲ型8例(13侧)。分别于ESS术前、术后2-3周、8-11周、13-16周钳取上颌窦口后囟相同部位的黏膜组织进行观察。结果 术前均可见上皮剥蚀、鳞状上皮化生、腺体及纤维组织增生(53侧);微管结构异常、线粒体减少(53侧)。术后2-3周,形态学观察与术前比较没有明显的改变。术后8-11周,纤毛柱状细胞增多,并可见许多带有微绒毛的柱状细胞和大量短纤毛,所有病例均可见病理性腺体及纤维组织增生。术后13-16周,Ⅱ型2、3期和Ⅲ型患者术腔光滑干净,上皮化较好(50侧),窦口通畅(53侧)。纤毛覆盖面积增加,方向一致(50侧)。微管结构清晰,线粒体狭长致密(49侧)。3侧无纤毛柱状细胞排列整齐,形成病理性修复。结论 ESS术后,黏膜形态的基本恢复一般需要3个月左右;有些病理改变是不可逆的;病变程度与黏膜修复情况有关;术中尽可能多地保留黏膜组织、术后局部及时清理换药,有利于黏膜纤毛的形态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手术后应用中药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鼻窦炎口服液在鼻窦手术后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 86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激素等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术后同时加用中药鼻窦炎口服液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93.0%,对照组对治愈率76.7%,经卡方检验X~2=4.44.P<0.05),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鼻腔分泌物稀薄,粘膜水肿反应轻,消退快,术腔上皮化过程明显缩短,复发率为2.3%,明显低于对照组7.0%。结论 鼻窦炎口服液不但可以提高和巩固手术疗效,减少复发,而且术后可以减少抗生素、激素用量,可长期服用,无药物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慢性鼻窦炎致病因素研究现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慢性鼻窦炎是鼻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对其病因目前尚未统一认识,普遍认为是急性鼻窦炎反复发作后,由于多种因素的参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致。近年来随着鼻科学及相关基础学科的发展。对慢性鼻窦炎的病因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本对这些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鼻窦内镜术辅助盐酸氨溴索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CRSwNP患者220例,根据治疗方案的差异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10例,对照组予以鼻窦内镜手术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同时予以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疗效.结果...  相似文献   

18.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与疾病分类的标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和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于1997年在海口制订了“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简称海口标准)。通过近10年来的临床实践,“海口标准”对规范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分型,鼻内镜手术疗效的评价,以及在学术交流和临床科研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随着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海口标准”的部分内容已不能完全适应临床工作和医疗卫生信息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黏液过量分泌是慢性鼻-鼻窦炎的主要特征之一,而黏蛋白作为组成黏液的主要成分,其表达情况决定着黏液的黏性与弹性。本研究通过比较鼻窦外伤患者与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以及鼻窦炎患者不同分型、分期之间鼻窦黏膜黏蛋白5B(mucin 5B,MUC5B)的表达情况,以了解黏蛋白在慢性鼻-鼻窦炎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科自1996年8月~1998年10月收治慢性前组鼻窦炎、鼻息肉12例,经内窥镜下手术,取得点滴经验,现总结如下。工临床资料与方法】·l一般资料本组12例(17侧),男8例,女4例,年龄在16~引岁之间(平均35.2岁)。根据97’海口标准,五型1期2例,I型医期4例,四型1期4例,I型刀期2例。病史平均1年零5个月。术前脓涕9例,明显鼻堵8例,头痛头昏者8例,嗅觉迟钝3例,行上颌窦穿刺史者7例。合并鼻中隔偏曲者4例。1·2治疗方法术前常规CT检查,行上颌窦穿刺冲洗,局际下内窥镜下行单侧前筛切除十上颌窦开放7例,双侧者5例,术中加鼻中隔粘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