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治疗中生长抑素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接收的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患者60例,随机抽取30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另30例作为观察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长抑素,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时间、腹痛缓解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胃肠减压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治疗中应用生长抑素后,可快速缓解患者症状表现,缩短痊愈时间,促使患者尽早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腹症,手术治疗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因此非手术治疗和术前准备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肠梗阻导管材质的进步,其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例如治疗单纯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小肠排列术、小肠瘘、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以及恶性肠梗阻的术前辅助治疗,其肠腔减压效果明显优于常规胃管减压。生长抑素可以抑制胃泌素、胃酸、胰岛素以及胃蛋白酶的分泌,降低胰腺的内外分泌,减少胃、小肠以及胆囊等消化液的分泌,降低肠腔压力,减轻肠管扩张,从而改善肠壁血液循环,促进肠功能恢复。肠梗阻导管联合生长抑素在各类型肠梗阻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疗效。本文对肠梗阻导管的适应证、置管方法、生长抑素用法、药理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科疗法在不完全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3月-2010年10月我院收治的48例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进行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抗感染及营养支持治疗等,观察患者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评价疗效。结果:48例患者中,44例患者经内科保守治疗临床治愈,占患者总数的91.67%;其余4例经外科手术治疗治愈。结论:内科保守治疗应用于不完全性的肠梗阻疗效满意,对此类患者应作为首选,同时谨记一旦保守治疗无效甚至病情加重应尽早采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王俊霞 《药物与人》2014,(1S):92-92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ISB0)是外科手术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对EPISBO的治疗已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重视。当前,临床上多首选非手术治疗,一旦出现病情恶变方可转手术治疗。尽管临床保守治疗方法颇多,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其治疗机制研究甚少,治疗效果仍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因此,正确地认识EPISBO、了解保守治疗的方法及治疗机制,对术后早期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法,减少EPISBo的发生,提高EPISBo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EPISBO采取不同的保守治疗方案进行系统治疗研究,从生物化学及分子水平阐述EPISBO的发生机制,探讨临床药物及电针穴位理疗的作用机理.提高对EPISl30的诊治效率及水平。  相似文献   

5.
0 引  言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腹部大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通常在手术后 1~ 3周内发生。我科自1987年以来 ,共收治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5 6例 ,均采用以全肠外营养 (TPN )为主的非手术治疗 ,特别是近两年在TPN的基础上再加用生长抑素 ,缩短了治愈时间 ,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5 6例病人中 ,4 8例由外院手术后转入 ,另 8例在本院手术后发生。其中男 4 2例 ,女 14例 ,年龄为 7个月~ 71岁。除 2例仅有 1次腹部手术史外 ,其余均有 2次或多次手术史。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的腹胀…  相似文献   

6.
生长抑素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和肠外营养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作用。方法:用生长抑素和肠外营养支持对16例炎性肠梗阻病人进行治疗(试验组)。生长抑素用思他宁6mg/d连续静滴,肠外营养支持配方根据临床常规给予,并与以往13例未使用上述治疗措施者(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中转手术率分别是12.5%和61.5%(P<0.01);两组中转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则分别是0%和37.5%(P<0.01)。结论:生长抑素和肠外营养支持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具有较佳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联合全肠外营养(TPN)在不能行手术切除的晚期腹部恶性肿瘤所致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近8个月我科收治的24例晚期腹部肿瘤所致肠梗阻病例,观察应用生长抑素联合TPN的治疗结果、生长指标、C-反应蛋白(CRP)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9例肠梗阻缓解,15例梗阻症状得到控制;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纤维连接蛋白、转铁蛋白及血清CRP差异显著;治疗后病人生活质量明显改善,Karnofsky分值差异显著;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毒副反应。结论:生长抑素联合TPN治疗后能明显改善不能手术切除的恶性肿瘤肠梗阻的不适症状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联合灌肠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80例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予以灌肠治疗)和观察组(n=40,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生长抑素),观察两组治疗效果、临床指标、血清炎症指标及免疫水平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中总体有效率为92.50%(37/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0%(31/40)(P <0.05);观察组胃肠减压量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腹痛腹胀缓解时间、肛门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两组血清炎症指标[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免疫因子指标[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对于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通过使用生长抑素联合灌肠治疗能够有效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促进免疫功能的恢复,通过降低胃肠压,缩短肛门排气时间及腹胀腹痛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临床医学工程》2016,(7):931-932
目的探讨在肿瘤患者化疗相关性肠梗阻的临床治疗中进行程序化内科综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20例化疗相关性肠梗阻肿瘤患者分为两组各11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患者则给予程序化内科综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死亡率和肠梗阻症状消除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症状消除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化疗相关性肠梗阻患者采用程序化内科综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治愈率,同时缩短患者的肠梗阻症状消除时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肠梗阻导管在麻痹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7例麻痹性肠梗阻患者经鼻插入肠梗阻导管至空肠上段,接负压引流。在减压这程中,给予生大黄灌入小肠治疗。结果全组患者6例保守治疗成功。2例患者在插管引流、后5天肠梗阻缓解。4例患者在插管引流、一用后肠梗阻缓解,9—14d痊愈,1例后腹膜肿瘤合并麻痹性肠梗阻患者未愈。结论经鼻插入肠梗阻导管行小肠内减压及经导管注入生大黄治疗麻痹性肠梗阻是一种有效、简便、安全的治疗措施,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时机与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112例肠梗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在112例肠梗阻中,粘连性肠梗阻57例,肠道肿瘤性肠梗阻36例,嵌顿疝性肠梗阻9例,肠套叠6例,肠扭转2例,结肠粪便堵塞2例。外科治疗后108例治愈,3例好转,1例死亡。结论:肠粘连和肠道肿瘤引起的肠梗阻最为常见,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因、病情,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和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生长抑素对急性肠梗阻病人内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生长抑素对肠梗阻病人内环境的影响。方法 对 2 2 6例肠梗阻病人随机分成A、B组 ,A组常规治疗 ,B组加用生长抑素治疗。对病人进行临床指标、实验室指标及免疫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临床指标B组好于A组 (t≥ 2 68,P <0 0 5 ) ,实验室指标B组亦好于A组 (t≥ 2 62 ,P <0 0 5 ) ,免疫指标B组明显优于A组 (t≥ 2 88,P <0 0 1)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生长抑素治疗急性肠梗阻 ,能加快症状缓解 ,保护肠粘膜 ,稳定机体内环境 ,提高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13.
侯怀维  何通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7):1018-1019
目的探讨结肠癌致肠梗阻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0至2010年间共收治35例结肠癌致肠梗阻的患者临床诊治方法。结果一期结肠癌根治术24例,二期手术5例,肿瘤无法切除行结肠侧侧吻合或造瘘6例。术后并发症11例(31.4%),围手术期死亡率1例(2.86%)。结论对结肠癌致肠梗阻应手术治疗并遵循个体化原则,做好围手术期处理,积极创造条件,力争一期手术解除肠梗阻,提高其疗效。  相似文献   

14.
冯鋆 《现代保健》2014,(26):138-140
目的:观察医用透明质酸钠与保守治疗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选取66例诊断为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采取再次手术并配合使用医用透明质酸钠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一般疗效情况(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恢复时间、症状消失时间)以及症状缓解情况相关指标(排水样便的时间、胃液变清亮时间)等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97.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13%,且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恢复时间、症状消失时间、排水样便的时间和胃液变清亮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使用医用透明质酸钠,可以提高治疗有效率,迅速改善患者临床表现,加速临床恢复。  相似文献   

15.
宣恩胜 《现代保健》2014,(13):42-44
目的:探讨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疗效,以供参考。方法:将本院2010年3月-2013年2月收治的肠梗阻患者105例纳入本研究,均置入肠梗阻导管治疗。观察置管后症状缓解情况,并对比置管前后患者腹部周径、腹腔内压力、梗阻近端肠管最大横径等指标的变化。结果:置管3 d后所有患者腹痛、腹胀症状均缓解或消失,肠鸣音恢复正常。与置管前对比,置管后第3天患者腹部周径、腹腔内压力、梗阻近端肠管最大横径等指标明显减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肠梗阻导管应用于急性肠梗阻的治疗中,可迅速缓解梗阻症状,有利于后期手术治疗的实施,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赵强 《现代保健》2011,(33):107-109
目的探讨老年人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8年58例60岁以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患者的外科治疗资料。结果58例中I期切除38例,Ⅱ期切除12例,捷径手术8例;58例中有伴发病者44例(75.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9.3%。手术死亡率6.9%。结论手术切除是高龄结肠癌患者最好治疗方法,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和选择合适手术方式是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小肠梗阻影像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影像检查对小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例疑诊小肠梗阻患者,均行腹部CT平扫,口服76%泛影脯胺100ml行小肠造影检查。结果小肠造影检查提示不全肠梗阻16例,肠梗阻5例。CT显示小肠梗阻15例,肠腔积气积液11例。结论口服泛影脯胺造影检查对临床难以确诊的肠梗阻患者能提供影像依据,尤其对诊断不全性肠梗阻具有优越性,CT对诊断不全性小肠梗阻的困难,对发现小肠梗阻病因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8.
46例结肠癌并发肠梗阻的手术治疗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肠癌并发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于我院采用手术治疗的46例结肠癌并发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疗效资料。结果本组患者经过治疗,治愈率为95.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2%。2例患者死亡的原因为术后多脏器官衰竭。结论手术治疗结肠癌并发肠梗阻是安全可行的,且疗效较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6月至2012年1月间收治的120例胃肠道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有针对的护理干预,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为3.3%,对照组为25.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有针对的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结肠癌并发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于我院采用手术治疗的46例结肠癌并发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疗效资料。结果本组患者经过治疗,治愈率为95.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2%。2例患者死亡的原因为术后多脏器官衰竭。结论手术治疗结肠癌并发肠梗阻是安全可行的,且疗效较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