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与血压晨峰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 老年高血压患者124例,按血压晨峰程度是否超过23.6 mmHg分晨峰组与非晨峰组,所有病例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HRV时域参数大小.结果 (1)与非晨峰组比较,晨峰组HRV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显著降低(P<0.01);(2)按HRV时域参数SDNN≤50 ms程度统计,晨峰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晨峰组(P<0.05);(3)按HRV时域参数100 ms>SDNN>50 ms晨峰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晨峰组(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晨峰程度越大,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降低越明显,提示自主神经损害严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老年高血压患者124例,按血压晨峰程度是否超过23.6 mmHg 分晨峰组与非晨峰组,所有病例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 HRV 时域参数大小。结果 (1)与非晨峰组比较,晨峰组 HRV 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显著降低(P<0.01);(2)按 HRV 时域参数 SDNN≤50 ms 程度统计,晨峰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晨峰组(P<0.05);(3)按 HRV时域参数100 ms>SDNN>50 ms 晨峰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晨峰组(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晨峰程度越大,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降低越明显,提示自主神经损害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晨峰现象与心脏结构、功能、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老年高血压患者240例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分为晨峰组(MBPS组)、非晨峰组(非MBPS组).两组患者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最大流速(EV)、二尖瓣血流心房收缩期最大流速(AV)及EV/AV.同时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心律失常情况.结果 MBPS组的24 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均显著高于非MBPS组(P<0.01),MBPS组LVMI高于非MBPS组,EV减慢,AV加大,EV/AV降低.MBPS组室性早搏、心房纤颤发生率明显高于非MBPS组(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晨峰者有更明显的左室肥厚、左室舒张功能损害.室性早搏、心房纤颤等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晨峰(MBPS)现象对靶器官损害的影响. 方法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6例,依24 h动态血压分MBPS组(104例)和非MBPS组(82例).所有对象进行心脏和颈动脉超声检查,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的发生率. 结果 MBPS组24 h、白昼以及夜间平均收缩压、脉压均较非MBPS组高(P<0.05或P<0.01),MBPS组的LVMI及左右两侧颈动脉IMT均明显高于非MBPS组(P<0.05或P<0.01);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MBPS组显著高于非MBPS组(P<0.01). 结论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具有MBPS现象者有明显的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5.
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均显示,恶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有显著的昼夜节律性,多数发于清晨醒后数小时,而夜间发病率较低。而正常人体血压也表现出昼夜变化,即夜间血压多处在较低水平,清晨醒后血压迅速上升并达到峰值。血压晨峰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过度的血压晨峰则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1-3],可加速靶器官损害,并引发心血管事件[4-5]。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明确其对主要靶器官结构及功能的潜在损害。方法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分析8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确认晨峰组与非晨峰组,均常规检查血脂、空腹血糖、测定尿微量白蛋白(UALB),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心电图计算QT离散度(QTcd)。结果晨峰组的24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均显著高于非晨峰组动态血压监测水平,晨峰组的LVMI、QTcd和UALB指标均高于非晨峰组(P〈0.05);2组BMI、血脂、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晨峰使靶器官损害增加,因此遏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晨峰反应对降压达标和减缓靶器官受累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晨峰现象与靶器官损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晨峰现象(MBPS)对靶器官结构及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22例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24ABPM)分为MBPS组(173例)和非MBPS组(149例),常规检查血脂谱、空腹血糖、肌酐,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左室质量指数(LVMI)、颈总动脉(CCA-IMT)和颈内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CA-IMT),心电图测量计算QT间期、校正的QT间期(QTc)、QT离散度(QTd)和校正的QT离散度(QTcd).结果 MBPS组的24 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均显著高于非MBPS组动态血压监测水平(P<0.05).MBPS组的LVMI、CCA-IMT、ICA-IMT指标均高于非MBPS组[LVMI:MBPS:(170.1±16.4)比非MBPS:(143.5±14.8)g/m2;右侧CCA-IMT:MBPS:(1.5±0.1)比非MBPS:(0.9±0.2)mm,右侧ICA-IMT:MBPS:(1.3±0.2)比非MBPS:(0.9±0.3)mm,P均<0.05].MBPS组的QT间期、QTc、QTd及QTcd指标亦高于非MBPS组[MBPS:QT:(370.0±24.6)比非MBPS:(352.0±32.4)ms;QTc:MBPS:(414.0±23.7)比非MBPS:(409.0±31.6)ms;QTd:MBPS:(32.3±10.5)比非MBPS:(30.1±9.6)ms;QTcd:MBPS:(40.2±10.8)比非MBPS:(37.5±10.1)ms,P均<0.05].结论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晨峰者有更明显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左心室肥厚,同时有心肌复极时间的延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晨峰现象(MBPS)对靶器官结构及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22例根据24 h 动态血压监测(24ABPM)分为 MBPS 组(173例)和非 MBPS 组(149例),常规检查血脂谱、空腹血糖、肌酐,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左室质量指数(LVMI)、颈总动脉(CCA-IMT)和颈内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CA-IMT),心电图测量计算 QT 间期、校正的 QT 间期(QTc)、QT 离散度(QTd)和校正的 QT 离散度(QTcd)。结果 MBPS 组的24 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均显著高于非 MBPS 组动态血压监测水平(P<0.05)。MBPS 组的 LVMI、CCA-IMT、ICA-IMT 指标均高于非 MBPS 组[LVMI:MBPS:(170.1±16.4)比非 MBPS:(143.5±14.8)g/m~2;右侧 CCA-IMT:MBPS:(1.5±0.1)比非 MBPS:(0.9±0.2)mm,右侧 ICA-IMT:MBPS:(1.3±0.2)比非 MBPS:(0.9±0.3)mm,P 均<0.05]。MBPS 组的 QT 间期、QTc、QTd 及 QTc...  相似文献   

9.
目的 按照高血压时间治疗学中的择时给药,探讨不同的给药时间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影响.方法 采用180-EA动态血压监测系统动态血压监测法筛选出206例有血压晨峰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组采取常规的上午8时给药;B组采取晚上睡前给药,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均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的检查.结果 治疗前两组的24 h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以及血压晨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24 h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以及血压晨峰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B组的夜间血压及血压晨峰下降明显,且能恢复昼夜节律与治疗后的A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对明显有血压晨峰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采取时间治疗可以更好的纠正夜间高负荷血压、抑制血压晨峰、恢复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晨峰现象(MBPS)对早期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134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晨峰组和非晨峰组,常规检查血脂,空腹血糖,尿微量白蛋白(mAlb)、血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血清胱抑素C(CystainC)、血清肌酐(Scr)、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pressure monitoring,ABPM),计算体重指数(BMI)并做对比分析。结果晨峰组的24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均显著高于非晨峰组(P〈0.05),晨峰组血β2-MG、尿mAlb、血清胱抑素C明显高于非晨峰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MI、血脂谱、空腹血糖、血清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具有MBPS的高血压患者较无MBPS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早期肾损害。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科近10年来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资料,旨在观察治疗中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控制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1资料与方法连续收集近10年来曾在我科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共638例。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151例)、非杓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点与时辰的相关性,分析其可能机制,以指导临床中西医治疗。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年龄≥80岁住院高血压患者244例,予持续服用降压药等自然状态下,搜集24 h动态血压监测数据,观察分析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分析其夜间血压水平与时辰的关系。结果 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以反勺型(112例,占45.9%)及非勺型(95例,占38.9%)为主。各分型组在夜间的血压平均值、最大值及各时辰平均血压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反勺型组最高。夜间平均收缩压及夜间时辰平均收缩压,反勺型组和非勺型组均达到夜间高血压诊断标准,且于卯时(05:00—07:00)达到清晨高血压诊断标准。夜间时辰血压变化曲线,除反勺型持续高水平状态,余总体以前半夜亥时(21:00—23:00)及清晨卯时增高为主。结论 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以反勺型、非勺型为主,且有夜间高血压及清晨高血压表现,反勺型夜间血压水平最高,血压波动可能与时辰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波动规律.方法 对11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90例血压正常者分别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血压水平、血压负荷值、血压变异性指标及晨峰数值,并进一步分析具有晨峰现象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变化.结果 (1)高血压患者24 h及日间、夜间血压监测数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2)高血压患者24 h收缩压及舒张压负荷均高于对照组,血压变异系数升高(P<0.05).(3)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高血压组昼夜节律异常者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其中晨峰高血压组、非晨峰高血压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昼夜节律异常(非杓型)者在高血压组内具有晨峰现象者与不具有晨峰现象者之间相比,差异依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明显,收缩压尤其突出,血压负荷增高,变异性增高,晨峰现象更为普遍.具有晨峰现象的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异常比例更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4.
马丽娜  冯明  马佳 《心脏杂志》2010,22(2):225-227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晨峰现象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7例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为有晨峰现象(MBPS)组(40例)和无晨峰现象(NMBPS)组(67例),检查空腹血脂、血糖和肌酐,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和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 MBPS组的24 h动态血压监测收缩压高于NMBPS组(P<0.05)。MBPS组的LVMI显著高于NMBPS组[(132±28)g/m2 vs.(113±28)g/m2,P<0.01]。结论: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有晨峰现象者更易发生左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或美托洛尔缓释片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和血压晨峰现象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两组各有血压晨峰现象患者29例,分别采用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与氨氯地平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进行干预,观察两组动脉压、血压变异和晨峰现象,评价两种药物组合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20周后,厄贝沙坦组患者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hS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均低于美托洛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托洛尔组24小时动态收缩压变异值(24hSBPV)、24小时动态舒张压变异值(24hDBPV)、白昼平均收缩压变异值(dSBPV)、白昼平均舒张压变异值(dDBPV)均低于厄贝沙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托洛尔组血压晨峰(MBPS)改善幅度优于厄贝沙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组降压幅度优于氨氯地平联合美托洛尔组,而减低血压变异和控制晨峰现象,以氨氯地平联合美托洛尔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6.
<正> 一、正常人血压24小时的变化规律正常健康人血压的变化规律呈两峰一谷的长柄勺型,即白天血压波动在较高水平,晚8时起血压逐渐下降,至夜间2:00~3:00降至最低谷,凌晨血压又复上升,至上午6:00~8:00时达到最高峰,然后血压持续波动在较高水平,至下午4:~6:00时出现第二个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如以下《二十四小时血压BP曲线图》所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晨峰现象与炎症因子及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 将213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晨峰现象组(n=98)和无晨峰现象组(n=115),测定两组患者动态血压、血生化、同型半胱氨酸(HCY)、白细胞介素(IL)-6、骨密度(T值)等指标,分析晨峰现象与各生化指标及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 晨峰现象组HCY、IL-6、T值、β2-MG较无晨峰现象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T值为因变量,各危险因素为自变量,行Logistic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晨峰现象、HCY、β2-MG水平与骨质疏松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晨峰现象可引起炎症因子升高、促进骨质疏松的发生,积极控制高血压晨峰现象,可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分析。方法通过对门诊治疗的18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随测血压和24小动态血压检查.结果发现48.4%的患者门诊随测血压高于正常;27.4%在临界水平,只有24.2%的患者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24小时动态血压检查表明,门诊随测血压高于正常者24小时平均收缩压,夜平均收缩压均高于正常水平.结论提示加强老年高血压的防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MBPS)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92例,据24h动态血压分晨峰组(MBPS组,128例)与非晨峰组(非MBPS组,164例),检查血脂、空腹血糖、肌酐,计算人体质量指数(BMI)、行心脏和颈动脉超声检查,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与非MBPS组比较,MBPS组24h收缩压(SBP)[(138.2±13.2)mmHg比(153.1±12.1)mmHg]、白昼SBP[(143.3±12.7)mmHg比(158.2±9.1)mmHg]以及夜间SBP[(136.6±9.4)mmHg比(150.7±10.1)mmHg]均明显升高(P<0.05),LVMI[(101.76±34.45)g/m2比(138.13±37.6)g/m2]、颈动脉IMT[(0.84±0.11)mm比(1.35±0.35)mm]均明显增大(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压晨峰与LVMI、IMT呈正相关(r分别=0.688,0.524,P均<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加重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20.
正常情况下,人体血压表现为昼高夜低型,夜间血压多维持在较低水平,清晨觉醒前后开始,血压水平迅速上升,一般升高10~30 mmHg左右,有些人甚至可上升80 mmHg,这种清晨血压急剧上升的现象称为血压晨峰(MBPS)[1].该时间段内儿茶酚胺活性水平急剧升高,而人体靶器官在清晨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敏感性也显著高于其他时间段[2].研究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MBPS现象是心脑血管等重要靶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心脏性猝死、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及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特别容易发生在清晨,独立于24 h平均血压[3,4].因此,深入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晨峰及其相关联病变,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MBPS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