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发生复杂腹腔感染(cIAI)的相关影响因素及病原菌构成,为PD后cIAI的预防提供一定的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行PD患者病例资料,按照纳入标准收集发生cIAI 89例为感染组;从360余例未发生cIAI患者中按照约1∶1的比例等距随机抽样91例为对照组。收集感染组术后引流液的细菌培养情况,统计描述病原菌构成;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D后发生cIAI的危险因素。 结果术前减黄(OR=6.569,95% CI:1.178~14.630)、手术时间≥6 h(OR=6.872,95% CI:2.258~20.913)和术后胰瘘(OR=3.426,95% CI:1.219~9.631)是PD后发生cIAI的危险因素(均P<0.05)。培养菌株28种,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居多(总构成比为50.00%),革兰阳性菌以屎肠球菌居多(构成比为52.17%),真菌中以白色念珠菌居多(构成比为92.86%)。 结论PD后发生cIAI病情危重,合理的术前减黄及缩短手术时间对于cIAI的预防尤为重要,应及时合理应用抗生素进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胆胰外科122例老年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将术后腹腔感染的患者作为腹腔感染组,未出现腹腔感染的作为腹腔未感染组,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对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22例老年患者中,发生腹腔感染的为47例,占38.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黄疸、术中输血、术中门静脉重建、胰漏和胆漏与腹腔感染具有相关性。多因素分析显示,术中输血、胰漏、胆漏是老年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具有较高的腹腔感染率,术中精细操作、术后穿刺引流可以降低腹腔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内微生物感染的特点及术后腹腔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3年9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施行的20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内微生物感染的特点及术后腹腔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200例患者中,有78例患者腹腔引流液标本细菌培养结果呈阳性,其中42例(21.0%)患者符合腹腔感染的诊断标准。术后腹腔引流液经微生物培养,共分离出菌株185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64株,占34.6%;革兰阴性杆菌103株,占55.7%;真菌18株,占9.7%。培养菌株数量在前5位的细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1株)、铜绿假单胞菌(28株)、大肠埃希菌(22株)、肺炎克雷伯菌(18株)和屎肠球菌(14株)。病原菌大多呈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达60.7%(17/28)。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22.7%(5/22)和33.3%(6/18)。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为45.2%(14/3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胰瘘(OR=16.252,P=0.003)和肺部感染(OR=2.855,P=0.017)是腹腔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胰瘘分级重、有肺部感染者的腹腔感染率较高。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引流液的微生物培养结果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大多数细菌呈多重耐药;积极防治胰瘘和肺部感染可降低腹腔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引起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择期行PD 1 6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 047例,女641例,年龄18~87岁,BMI 14~40 kg/m2,ASA Ⅰ—Ⅲ级。记录性别、年龄、BMI、ASA分级、术前合并症、术前检验结果、影像学资料、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手术方式、麻醉用药、患者术后去向等。根据术后是否发生SSI将患者分为两组:感染组(n=301)和非感染组(n=1 387)。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D术后发生SSI的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BMI、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00 U/L的比例、血清白蛋白、白细胞计数及术后进入ICU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0.05),手术时间以及麻醉时间明显长于非感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 (每增加1 kg/m2,OR=1.075, 95%CI 1.034~1.118,P<0.001)、术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100 U/L (OR=1.317, 95%CI 1.013~1.707, P=0.039)、术前白细胞计数>10×109/L (OR=1.920, 95%CI 1.160~3.089, P=0.009)及术后进入ICU (OR=2.317, 95%CI 1.796~2.994, P<0.001)是PD术后S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BMI每增加1 kg/m2、术前白细胞>10×109/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100 U/L以及术后进入ICU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的病死率已经明显下降。JohnsHopkins医院的资料显示,自1981~2002年共施行1891例PD术,术后死亡率1.6%,而并发症发生率仍高达40%(371例),其中胰漏发生率11.4%(216例),可见胰漏仍是PD术后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为了进一步减少胰漏的发生,本文对PD术后胰漏相关的危险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荟萃分析评估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使用Rev Man5.2对2005年1月至2014年9月间国内发表的关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的12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性别、年龄、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手术时间、术前总胆红素以及术后是否使用生长抑素与术后胰瘘的发生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白蛋白低于30 g/L(OR=0.52,95%CI:0.33~0.80,P0.01)、胰腺质地柔软(OR=0.20,95%CI:0.14~0.29,P0.01)、胰管直径小于3 mm(OR=0.26,95%CI:0.17~0.42,P0.01)、胰管未放置支撑管(OR=0.52,95%CI:0.31~0.88,P0.05)以及胰肠套入式吻合(OR=0.60,95%CI:0.38~0.95,P0.05)与术后胰瘘的发生关系密切。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与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手术时间、术前总胆红素以及术后是否使用生长抑素;而术前低蛋白血症、质软的胰腺质地、细小的胰管、胰管支撑管是否放置以及胰肠吻合方式的选择等因素影响着术后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消化道及腹腔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2008年1月305例行PD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出血发生率为9.18%(28例)。单变量分析表明:高血压病,术前胆红素水平,骨骼化清扫,内引流,手术失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血红蛋白水平,腹腔感染为有意义的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多变量分析确定4个与出血相关的独立变量,即:高血压病(OR=3.252),术前胆红素水平(OR=9.278),手术失血量(OR=2.714),腹腔感染(OR=4.796)。出血的预测方程:P=1/{1+exp[-(-4.8785+1.2892gxy+0.0082dhs+0.0004sxl+1.5721fqgr)]}。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病,术前胆红素水平≥171μmol/L,手术失血量≥700 mL,腹腔感染。因此,恰当的围手术期处理和术者的熟练程度能有效减少PD术后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腹腔严重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05年4月至2013年4月本院行PD的27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腹腔严重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术后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引流液及血清淀粉酶、血白细胞计数、体温等因素。将术后发生B/C级胰漏,以及腹腔出血、胆漏或多个并发症的病人为严重并发症组(简称并发症组),A级胰漏和无并发症病人为对照组。结果:并发症组65例,占23.4%。其中B级胰漏35例(12.6%),C级胰漏11例(4.0%),胆漏24例(8.6%),腹腔出血8例(2.9%)。围手术期死亡1例(0.3%)。合并多个并发症的18例分别为:1例C级胰漏合并胆漏及腹腔出血,9例B级胰漏合并胆漏,2例胆漏合并腹腔出血,5例胆漏合并A级胰漏,1例腹腔出血合并A级胰漏。对照组包括A级胰漏46例和无并发症167例,共213例。术前和术中的临床资料分析提示男性、体质量指数(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肿瘤病理性质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结果为,BMI和手术时间是PD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135例术后病人腹腔引流液淀粉酶、体温和血白细胞的分析显示,这些指标的下降表示术后恢复较好。结论:本研究表明,BMI和手术时间是PD术后发生腹腔严重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手术时间代表手术难度和对病人的创伤,BMI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病人的体质。手术创伤和病人基础条件可能是考虑并防治PD术后并发症的环节。  相似文献   

11.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06年6月间97例采用标准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PD)和传统Child法消化道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围手术期可能与胰瘘发生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比较.通过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筛选出与PD术后胰瘘发生相关的因素. 结果 97例PD术后患者中,发生胰瘘1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胆红素水平≥170 mmol/L(P=0.038)、手术时间(P=0.003)、胃肠吻合口下方输入段与输出段之间加做Braun吻合(P=0.034)及术后预防性应用生长抑素(P=0.003)与PD术后胰瘘的发生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胆红素水平≥170 mmol/L(OR=11.687,P=0.021)是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预防性应用生长抑素(OR=0.056,P=0.016)是胰瘘发生的保护因素. 结论 术前血清胆红素水平≥170 mmol/L是PD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术后预防性应用生长抑素可以减少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腹部并发症发生率及其有关因素。方法对近7年来196例施行PD患者腹部并发症发生的有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腔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并发症。胰腺残端硬度接近正常或中等者,或有肺部感染者,其腹腔感染率明显高于胰腺质地较硬者及无肺部感染者(均为P<0.01)。结论腹腔感染与胰腺残端质地、有无肺部感染有明显关系。应重视术中残胰质地的判断,积极防治肺部并发症,以尽量避免腹腔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内感染的规律,探讨其主要危险因素,为防治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6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感染患者细菌学及耐药性资料,比较研究围手术期因素和感染发生的相关性。结果65例患者腹腔引流液标本培养阳性,35例患者符合腹腔内感染诊断标准。共分离出118株菌珠,其中革兰阴性杆菌64株,占54.2%,革兰阳性球菌43株,占36.4%。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0例、铜绿假单胞菌19例、大肠埃希菌9例、肺炎克雷伯菌9例和粪肠球菌9例。72%的致病菌发生于术后2周内。病原菌大多为多重耐药。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40%,多重耐药性肠球菌较以往增加,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革兰阳性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达68%。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在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分别为22%和33%,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珠对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度耐药。感染相关的因素包括术前放化疗、胰漏(瘘)和肺部感染。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大多数细菌具有多重耐药性。当术前行放化疗,术后合并胰漏(瘘)和肺部感染时,腹腔感染发病率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12月至2003年12月期间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连续1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胰瘘的发生率为11.4%(14/123)。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上腹部手术史、胰腺质地、术后血红蛋白、胰肠吻合方式及胰管直径为有意义的相关因素;经Logistic回归多变量分析确定了4个独立与胰瘘相关的变量,即上腹部手术史、胰腺质地、术后血红蛋白及胰肠吻合方式。结论上腹部手术史、胰腺质地软、术后血红蛋白<90g/L及常规套入式胰肠吻合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月127例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患者的临床资料。PD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3.6%(30/127),高龄(>65岁)、术后长期低白蛋白血症(<28 g/L)的患者P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0.05)。高龄患者要慎重对待、仔细处理,排除禁忌证后可予手术治疗。对于术前、术后存在低白蛋白血症的患者,需要及时纠正并维持在30 g/L以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腹腔和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1年5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D手术的132例壶腹周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2例患者中,术后(腹腔和消化道)出血27例(20.5%),其中术后消化道出血12例(9.1%),腹腔内出血6例(4.5%),腹腔兼消化道出血9例(6.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腹腔感染、胰瘘、胆瘘及胰肠吻合口瘘与PD术后出血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中出血量≥500 mL(P<0.000,95%CI=6.900~103.775)、胰瘘(P=0.003,95%CI=2.319~55.717)及腹腔感染(P=0.043,95%CI=1.046~19.364)是PD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中出血量≥500 mL,胰瘘,腹腔感染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导致胰瘘(PF)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上PD后PF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4年03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22例行PD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可能与PF相关的14个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全组PF发生率为13.9%(17/12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上腹部手术史(P=0.024),术前胆红素(P=0.003)、术中出血量(P=0.023)、术后血红蛋白(P=0.021)、胰腺质地(P=0.046)、胰管直径(P=0.007)为PD后发生PF有意义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上腹部手术史、胰管直径<3 mm、术后血红蛋白<90 g/L是PD术后发生PF的独立危险因素(OR=4.308、5.052、3.958,均P<0.05)。结论:对于上腹部手术史、胰管直径<3 mm、术后血红蛋白<90 g/L的PD患者,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术后PF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delayed gastric emptying,DGE)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11年12月21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DGE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21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共出现DGE 87例,总发生率为40.8%,其中A级30例(14.1%),B级31例(14.5%),C级26例(12.2%).无DGE组、A级DGE组、B级DGE组和C级DGE组的中位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1、30.5、32和61 d(x2 =66.171,P=0.000).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420 min)、术中出血量(≥1000 ml)、Child法消化道重建和术后胰瘘是PD术后DGE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ild法消化道重建、术中出血量(≥1000 ml)和术后胰瘘为术后DGE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098、2.525和4.821.术后胰瘘是C级DGE惟一的危险因素.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DGE的发生率较高,会明显延长患者住院时间;术中采用Roux-en-Y术式,并尽量减少出血量,有助于减少DGE的发生;术后胰瘘会造成DGE尤其是C级DGE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合并腹腔感染患者的主要病原菌分布、耐药性特点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38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发生胰瘘患者84例,胰瘘发病率为21.8%,胰瘘合并有腹腔感染患者32例.对于临床上怀疑胰瘘合并腹腔感染的患者血液及引流液行需氧菌、厌氧菌和真菌培养及药敏实验,并进一步行腹部B超或CT平扫等检查,一经确诊,即给予充分引流、抗生素等综合治疗措施,对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32例胰瘘合并腹腔感染的患者中,共培养出阳性菌53例次,分离出的53株病原菌包括41株细菌和12株真菌,包括革兰阳性球菌23株(43.4%)、革兰阴性杆菌18株(40.0%)、真菌12株(16.6%),其中常见的细菌主要有屎肠球菌(24.5%)、鲍曼不动杆菌(13.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1.3%),最常见的真菌主要是白假丝酵母菌(7.5%).病原菌耐药性较高,其中,头孢哌酮/舒巴坦是治疗革兰阴性杆菌最有效的抗生素,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对于革兰阳性球菌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氟康唑是治疗真菌感染最有效的抗生素.32例患者经充分引流和调整抗生素治疗后好转,无患者死亡.结论 胰瘘合并腹腔感染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其病原菌呈多重耐药性,有效预防与早期治疗是控制感染的关键,对于胰瘘合并腹腔感染的患者,影像学检查及病原学检查尤为重要,保持充分引流和应用敏感抗生素是治疗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8年4月行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389例,男219例,女170例,年龄25~79岁,ASAⅠ—Ⅳ级。收集相关围术期资料,统计术后AKI、性别、BMI、合并梗阻性黄疸、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类降压药和术后Hb等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术后AKI有46例(1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2.33,95%CI 1.13~4.82,P=0.023)、BMI≥24 kg/m~2(OR=2.39,95%CI 1.23~4.65,P=0.010)、合并梗阻性黄疸(OR=3.29,95%CI 1.70~6.37,P0.001)、服用ACEI或ARB(OR=3.93,95%CI 1.08~14.38,P=0.038)和术后Hb中重度下降(OR=3.81,95%CI 1.13~12.89,P=0.031)是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男性、BMI≥24 kg/m~2、合并梗阻性黄疸、服用ACEI或ARB、术后Hb中重度下降是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