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18月龄儿童贫血发生的影响因素,为儿童贫血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我国5个省区县监测点儿童的随访数据,设计为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根据第18月龄时2509例儿童是否发生贫血分为病例组287例和对照组2222例,使用SAS 9.4对儿童贫血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χ~2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结果显示,母亲孕期贫血、家庭年收入的情况、儿童每天喝配方奶、食用肉类、食用鱼虾与贫血的发生有关。其中,母亲孕期贫血是危险因素(OR=1.386,95%CI:1.054~1.822),家庭年收入5万元以上相对于5万元以下是保护因素(OR=0.643,95%CI:0.499~0.829),每天喝配方奶(OR=0.609,95%CI:0.427~0.870)、每周食用肉类1~2次相对于不吃肉者(OR=0.636,95%CI:0.455~0.889)、每天都吃肉相对于不吃肉者(OR=0.701,95%CI:0.524~0.937)、食用鱼虾(OR=0.572,95%CI:0.434~0.756)都是保护因素。结论儿童在18月龄(1岁半)时贫血的发生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配方奶和动物性食品可有效降低贫血的发生,母亲自身的因素和家庭环境对孩子贫血发生的影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贵州黔南地区农村少数民族6~23月龄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现状及其危险因素,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7年2月—2018年1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贵州黔南地区农村少数民族抽取19 498名6~23月龄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贵州黔南地区农村少数民族19 498名常住6~23月龄儿童中,患缺铁性贫血者9 279例,患病率为47.59%,标化患病率为47.13%;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6月龄~组(OR=3.765,95%CI=1.215~4.315)、毛南族(OR=3.411,95%CI=1.635~4.095)、苗族(OR=4.937,95%CI=1.867~6.123)、出生时体重3 kg(OR=3.407,95%CI=1.125~3.883)、饮食结构以谷物或玉米为主(OR=3.803,95%CI=1.356~4.935)、辅食转换时间6个月(OR=5.546,95%CI=1.867~6.978)、未补充营养包(OR=3.903,95%CI=1.341~3.916)、母亲职业为农民(OR=2.887,95%CI=1.224~3.987)、母亲孕期患贫血(OR=3.232,95%CI=1.139~4.084)、看护人为祖父母及其他(OR=3.179,95%CI=1.214~4.657)、家庭人均年收入5 000元(OR=5.796,95%CI=1.857~6.353)、依山而居(OR=3.271,95%CI=1.215~3.792)是贵州黔南地区农村少数民族6~23月龄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贵州黔南地区农村少数民族6~23月龄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较高,应针对该地区6~23月龄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中国中西部8县的母亲孕期贫血状况,并探讨其与儿童发育迟缓的关联性,为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10月-2017年1月采用横断面研究和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法,调查了中国中西部地区8个县的1 100名1~59月龄儿童母亲孕期贫血状况,使用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ASQ)评价儿童发育状况。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调整混杂因素后的比值比(OR)和95%置信区间(95%CI)。结果 被调查地区儿童母亲孕期贫血患病比例为38.1%。控制了儿童性别、月龄、孩次、分娩方式、出生胎龄、出生体重、营养不良、儿童贫血、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及母亲文化程度等因素后,孕期贫血是儿童沟通能区(OR=2.02,95%CI:1.09~3.75,P=0.025)和ASQ总评分(OR=1.63,95%CI:1.12~2.38,P=0.011)的可疑发育迟缓的危险因素。结论 被调查地区儿童母亲孕期贫血与儿童可疑发育迟缓的发生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怀化市6~24月龄农村儿童贫血患病率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按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概率(PPS)抽样法,选取怀化市2228名6~24月龄农村儿童进行血红蛋白测定,并对其看护人进行问卷调查,所得资料运用χ~2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怀化市6~24月龄农村儿童贫血患病率34.07%,其中以6~11月龄儿童贫血率最高为43.04%。儿童为18~24月龄(OR=0.558,95%CI 0.431~0.723)、母亲职业为非务农(OR=0.738,95%CI 0.558~0.976)、过去两周内未发过烧(OR=0.724,95%CI 0.578~0.907),过去24小时添加过配方奶粉(OR=0.657,95%CI 0.538~0.802)是贫血的保护因素。母亲(OR=1.514,95%CI1.050~2.181)、父亲(OR=1.826,95%CI 1.186~2.809)民族为苗族,所处地区为溆浦(OR=1.647,95%CI 1.029~2.637)、芷江(OR=1.883,95%CI 1.269~2.795)、会同(OR=1.833,95%CI 1.256~2.676)、沅陵(OR=2.003,95%CI 1.266~3.169),过去24小时添加母乳(OR=1.427,95%CI 1.105~1.842)、看护人不知晓辅食添加最佳时间(OR=1.208,95%CI 1.001~1.457)是贫血的危险因素。结论怀化市6~24月龄农村儿童贫血形势不容乐观,6~11月龄是怀化市儿童贫血高发月龄,儿童贫血受到儿童月龄、所处地区、自身健康状况、膳食摄入和看护人职业、民族、营养知识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儿童的贫血状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筛选出1272名3岁以下儿童对其家庭进行问卷调查及血红蛋白测定。所得资料进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为46.3%,6~12月龄为3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的高峰,以后贫血患病率随月龄增加而下降。单因素分析显示儿童民族、看护人、体重低下、生长迟缓、过去2周内腹泻、母亲贫血、6个月龄内喂养方式、辅食添加种类(配方奶粉、普通牛奶、铁米粉、动物肉类、水产品)及辅食添加方式与3岁以下儿童贫血有统计学关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低下(OR=1.581,95%CI:0.967~2.586)、过去2周内腹泻(OR=2.143,95%CI:1.453~3.160)和母亲贫血(OR=2.211,95%CI:1.611~3.036)均是儿童贫血的危险因素,6个月龄内混合喂养(OR=2.184,95%CI:1.561~3.055)和人工喂养方式(OR=5.282,95%CI:2.507~11.131)相对于母乳喂养是儿童贫血的危险因素;而添加普通牛奶(OR=0.721,95%CI:0.524~0.991)和添加铁米粉(OR=0.599,95%CI:0.496~1.055)是儿童贫血的保护因素。结论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3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较高,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加强农村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积极防治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等将有助于改善儿童贫血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四川省汉、藏和彝族农村地区0~18月龄婴幼儿母乳喂养的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四川省2个汉族县、2个藏族县和2个彝族县农村地区0~18月龄婴幼儿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母亲及婴幼儿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家庭情况、母乳喂养知识和行为等信息。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母乳喂养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087名婴幼儿的早开奶率为22.45%,其中,985名6月龄及以上的婴幼儿纯母乳喂养至6月龄率为35.94%、658名12月龄及以上婴幼儿的持续母乳喂养至12月龄率为34.50%。分娩方式为顺产(OR=2.80,95%CI 1.82~4.30)、母亲的早开奶知识(OR=2.48,95%CI 1.69~3.64)是早开奶的有利因素。母亲是藏族(OR=1.56,95%CI 1.02~2.39)、家庭经济状况非常好(OR=2.70,95%CI 1.47~4.98)、母亲掌握纯母乳喂养知识(OR=1.47,95%CI 1.07~2.02)是纯母乳喂养至6月龄的有利因素。二胎及以上(OR=1.67,95%CI 1.11~2.52)、母亲掌握断奶知识(OR=3.96,95%CI 2.65~5.93)是持续母乳喂养至12月龄的有利因素。结论四川省汉、藏和彝族农村地区的母乳喂养现状不容乐观,母亲的民族、分娩方式、是否掌握相关知识、胎次及家庭经济状况均会影响婴幼儿母亲的母乳喂养行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调查地区儿童贫血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合适的营养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麻阳苗族自治县664名6~23月龄农村儿童进行血红蛋白测定,并对其看护人进行问卷调查,所得资料运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苗族6~23月龄儿童贫血率31.83%,回归分析发现贫血的发生与看护人职业(OR=1.625,95%CI:1.029~2.568),过去24小时喂养母乳(OR=1.873,95%CI:1.230~2.854),过去24小时添加配方奶粉(OR=0.768,95%CI:0.535~1.102),过去24小时添营养包(OR=0.519,95%CI:0.356~0.755)有关。结论调查地区儿童贫血率较高,建议加强当地营养改善项目开展,重视健康宣教,提高看护人喂养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母亲围孕期危险因素暴露与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发病的关系,为该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CHD患儿331例为研究对象,同时选择生活在同一环境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儿童331例作为对照组,对其母亲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危险因素的探索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孕期感冒(OR=32.660,95%CI:2.843~376.319)、孕期使用抗生素(OR=14.645,95%CI:1.152~55.074)、母亲孕期被动吸烟(OR=5.288,95%CI:1.076~25.995)、父亲饮酒(OR=9.903,95%CI:2.860~34.293)、患者胎次(OR=3.834,95%CI:1.923~7.644)为CHD的高危因素,可增加胎儿患CHD的风险,母亲孕期接受健康宣教为保护因素(OR=0.002,95%CI:0.000~0.028)。结论高原地区CHD的发病与围孕期危险因素的暴露存在相关性,积极开展健康宣教,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有利于减少该地区CHD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影响6月龄母乳喂养婴儿贫血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我国5个城市436例完全母乳喂养满4个月的14个变量被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其中非贫血婴儿进行为期2个月的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婴儿6月龄时贫血发病率为25.2%.婴儿4月龄时血红蛋白值(Wald=9.163,OR=0.904,95% CI:0.846~0.965)、母亲孕期被动吸烟(Wald=12.273,OR=6.864,95%CI:2.336~20.164)、婴儿5月龄时喂养方式(Wald=3.975,OR=2.789,95%CI:1.017~7.646)、母亲年龄(Wald=4.545,OR=3.777,95%CI:0.788~18.099;OR=6.023,95% CI:1.156~31.383)等因素与婴儿6月龄时的贫血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 婴儿4月龄时血红蛋白水平和完全母乳喂养对预防6个月婴儿发生贫血有积极作用,同时应避免孕期被动吸烟和高龄妊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天津市6~8月龄婴儿缺铁性贫血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婴儿贫血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6月天津市16个行政辖区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健康检查的6~8月龄婴儿作为调查对象,分析婴儿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婴儿22 659例,缺铁性贫血发病率为6.69%。低出生体重儿(OR=2.34,95%CI:1.74~3.15,P 0.01)、分娩前贫血(OR=1.20,95%CI:1.02~1.41,P0.05)、分娩孕周37周(OR=1.69,95%CI:1.29~2.21,P0.01)、剖宫产或阴道手术产(OR=1.32,95%CI:1.16~1.51,P0.01)及分娩产次≥3次(OR=1.24,95%CI:1.06~1.46,P0.01)是婴儿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女婴(OR=0.72,95%CI:0.63~0.82,P 0.01)、非纯母乳喂养(混合喂养OR=0.58,95%CI:0.49~0.67,P0.01;人工喂养OR=0.39,95%CI:0.28~0.54,P0.01)、孕早期血红蛋白(Hb)高(OR=0.99,95%CI:0.98~0.99,P0.01)是婴儿缺铁性贫血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天津市6~8月龄婴儿缺铁性贫血为多种影响因素联合作用所致,应加强对孕妇的健康教育及孕期保健管理,提倡母乳喂养的同时添加适量辅食,以有效降低婴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了解儿童湿疹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7年5月随机选取沈阳市某区2所小学,对全部学生2 240名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判定儿童是否患过湿疹需要经过医生诊断).结果 既往发生过湿疹的有838人,报告率为37.4%,其中男童为38.7%,女童为36.1%.6~<12月龄是儿童首发湿疹的高峰时期,1岁内发生湿疹的比例达70.1%.以往发生过湿疹的儿童现阶段经常发生感冒的频率明显增高,并且过敏性鼻炎、哮喘、食物过敏的报告率也明显升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孕期心情不好(OR=1.32,95%CI=1.03~1.69)、父母文化程度越高(OR=1.60,95%CI=1.19~2.16)、父母亲为过敏体质(父亲OR=1.58,95%CI=1.07~2.33;母亲OR=1.41,95%CI=1.02~1.94)、有糖尿病家族史(OR=1.95,95%CI=1.41~2.68)、剖腹产(OR=1.33,95%CI=1.07~1.65)与儿童湿疹发生呈正相关.结论 儿童湿疹发生受母孕期心情和家庭因素、分娩方式的影响,发育早期预防儿童湿疹发生对将来降低其他过敏性疾病发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母亲孕期不同途径苯暴露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关系。方法通过国内外主要数据库检索到符合分析要求的14篇文献,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母亲孕期有机溶剂、石油制品、居室装修暴露均能显著增加儿童患ALL的风险(OR=1.21,95%CI:1.03~1.42;OR=1.66,95%CI:1.24~2.23;OR=1.16,95%CI:1.01~1.33);孕期吸烟与儿童ALL的关系尚不明确。结论母亲孕期有机溶剂、石油制品、居室装修接触是儿童ALL的高危因素,吸烟与儿童ALL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上海市闵行区6~13岁学生血红蛋白水平持续性低下的危险因素,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基于闵行区所有中小学生年度健康体检队列,2013、2014年连续2年对闵行区6~13岁所有参加体检的71 742名学生进行血红蛋白检测。以2次检测血红蛋白均低于标准值的为病例组,正常者为对照组;根据性别、年龄、学校以1︰1配对,进行问卷调查。以Cox模型拟合1︰1配对的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母亲孕期贫血(OR=2.32,95%CI:1.49~3.63)、非孕期贫血(OR=4.65,95%CI:1.22~17.69)、孕期与非孕期均贫血(OR=2.51,95%CI:1.50~4.21)、孩子喜好喝浓茶(OR=2.56,95%CI:1.27~5.13)、偏食(OR=1.94,95%CI:1.45~2.59)是血红蛋白持续低下的独立危险因素。经常咬玩具(OR=1.79,95%CI:1.10~2.86)、经常咬铅笔(OR=1.80,95%CI:1.25~2.59)、消瘦(OR=3.37,95%CI:1.11~10.21)是血红蛋白持续低下的可能危险因素。【结论】6~13岁学生血红蛋白持续性低下的危险因素与母亲的贫血状态有关,也与自身饮食偏好有关。应加强孕龄期女性健康宣教,培养子女合理饮食习惯,同时尽早治疗。消瘦的学生应是血红蛋白持续性低下的重点关注人群。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贫困农村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贫血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于2015年8月在湖南省武陵山区和罗霄山区25个贫困县采用乡级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方法,随机抽取7221名农村6~23月龄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测定血红蛋白,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贫血影响因素。结果 25.2%的婴幼儿贫血,其中95.9%为轻度贫血,4.0%为中度贫血,0.1%为重度贫血;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2~17月龄(OR=0.812,95%CI=0.709~0.931)、18~23月龄(OR=0.552,95%CI=0.475~0.640)、侗族(OR=0.717,95%CI=0.558~0.922)、父亲职业为商业服务人员(OR=0.864,95%CI=0.756~0.986)、母乳喂养(OR=1.459,95%CI=1.281~1.660)和有效服用营养包(OR=0.742,95%CI=0.663~0.830)是贫困农村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贫血的影响因素。结论贫困农村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且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崇州地区二级接生医院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150例新生儿窒息患儿和450例正常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周(OR=3.342,95%CI:0.983~7.543)、出生体质量(OR=3.342,95%CI:1.673~6.341)、母亲患有贫血(OR=3.534,95%CI:0.356~3.564)、单脐动脉(OR=2.564,95%CI:0.342~4.452、第二产程延长(OR=2.200,95%CI:1.237~3.623)、羊水污染(OR=5.234,95%CI:1.452~6.743)、脐绕颈(OR=5.213,95%CI:1.233~8.734)是导致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产前因素和产时因素依旧是引起崇州地区二级接生医院发生新生儿窒息的主要原因。预防孕期发生各种并发症,做好相关检查,为分娩时做好充分准备,避免难产导致第二产程延长,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城市地区社区管理的6~12月龄婴儿贫血患病率,并从供给侧角度探讨贫血危险因素,为更好地制定贫血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式收集3个城市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常规健康管理的婴儿相关数据,归纳整理后运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从多个层面探讨贫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1 411名婴儿贫血患病率为17. 4%,北京最低为10. 1%,合肥最高为22. 7%,头包为21. 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婴儿分娩方式为顺产(OR=0. 658,95%CI:0. 485~0. 892)、母亲贫血知识知晓率高(OR=0. 610,95%CI:0. 436~0. 864)以及机构有贫血治疗药物(OR=0. 440,95%CI:0. 304~0. 638)是婴儿贫血的保护因素,而母亲孕期患有贫血(OR=1. 711,95%CI:1. 247~2. 348)以及社区医务人员平均每人管理儿童数多(OR=2. 636,95%CI:1. 822~3. 815)是婴儿贫血的危险因素。结论城市地区6~12月龄婴儿贫血患病率较高,应从医疗机构供给侧角度配备贫血治疗药物以及增加医务人员,并加大婴儿喂养知识行为宣传力度,以降低婴儿贫血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大连市8月龄~2岁儿童麻疹发病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从中国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导出大连市2014—2016年报告的8月龄~2周岁麻疹病例,对病例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纳入同时期因其他疾病就诊儿童,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儿童麻疹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2014—2016年大连市共报告8月龄~2周岁麻疹病例99例,其中男童62例,女童37例,发病主要集中在9月龄~10月龄(50.51%),发病高峰在4—5月(55.56%),病例主要居住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82.82%)。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前7~21 d有医院就诊史(OR=7.17,95%CI:1.89~27.27)和发热伴出疹患者接触史(OR=23.07,95%CI:1.85~288.33)、麻疹类疫苗接种不足2剂(OR0剂=86.39,95%CI:16.18~461.27;OR1剂=14.58,95%CI:2.70~78.70)和居住在农村(OR城区=0.02,95%CI:0.00~0.09;OR城乡结合=0.29,95%CI:0.06~1.37)是麻疹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大连市8月龄~2岁儿童麻疹发病水平较低,建议提高麻疹类疫苗接种的覆盖率,同时加强院内感染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8月龄~14岁儿童中麻疹传播影响因素,评价现行免疫措施实施效果,探索可能对其采取的保护措施。方法选取常州市范围内在2009-2013年发病的8月龄~14岁儿童,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就病例和对照的发病与就诊情况、可能的暴露史、居住地和旅行史、既往麻疹患病史、卫生服务情况、社会人口学和经济学信息等内容进行入户个案访谈调查。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家长对预防接种的态度积极(OR=0.041,OR95%CI=0.004~0.404)、有麻疹疫苗接种史(OR=0.013,OR95%CI=0.003~0.051)是8月龄~14岁儿童麻疹发病的保护因素,外来流动人口(OR=6.016,OR95%CI=2.341~15.462)、发病前7~21 d医院暴露史(OR=7.015,OR95%CI=2.846~17.290)、接种次数较少(OR=5.865,OR95%CI=1.679~20.485)是8月龄~14岁儿童麻疹发病的危险因素,疫苗接种次数越少危险性越大。结论高质量的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可以减少8月龄以上儿童发病,并应重视加强流动儿童和院内感染的管理。  相似文献   

19.
分析2~6岁儿童超重肥胖与生命早期因素的关系,为预防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在广州市抽取1个社区的所有托幼园所922名儿童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与生命早期因素的关系.结果 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3.4%,男童超重肥胖检出率(16.1%)高于女童(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9,P<0.05).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在大于胎龄儿、剖宫产、出生后6月内人工喂养、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BMI)超重或肥胖、母亲孕期体重增重过多组内较高(P值均<0.01).二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于胎龄儿(OR=2.62,95%CI=1.42~4.82)、剖宫产(OR=1.59,95%CI=1.08~2.36)、出生后6月内人工喂养(OR=2.00,95%CI=1.19~3.37);母亲孕前超重或肥胖(OR=1.97,95%CI=1.08~3.58)和母亲孕期增重过多(OR=2.07,95%CI=1.26~3.39)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呈正相关(P值均<0.05);母亲孕前消瘦(OR=0.51,95%CI=0.29~0.88)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呈负相关(P<0.05).结论 该社区2~6岁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与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出生后6月内喂养方式、母亲孕前BMI和母亲孕期增重等生命早期因素相关,积极有效的早期干预可预防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孕早期及孕期周围环境因素对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HD)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生产的60例CHD儿童及母亲以及60例健康儿童及母亲,分别为观察组与对照组,采用入户问卷形式调查两组母亲生育年龄、早孕反应、慢性病史、孕早期感冒、被动吸烟史、丈夫饮酒史等孕早期及孕期周围环境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早孕反应、慢性病史、孕早期感冒、被动吸烟史、丈夫饮酒史、孕早期服药史、孕前未补充维生素与儿童CHD发生有统计学关联(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慢性病史(OR=3.648,95%CI为1.342~10.621)、孕早期感冒(OR=2.869,95%CI为1.142~9.432)、被动吸烟史(OR=2.456,95%CI为1.321~7.456)、孕前未补充维生素(OR=3.421,95%CI为1.375~9.213)与儿童CHD发生有统计学关联。结论应针对儿童CHD发生的危险因素,加强健康教育,严格进行孕期保健,降低CHD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