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究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外用治疗中度风险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必要性。方法将入选的82例中度风险血管瘤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2例给予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局部外敷,对照组30例给予生理盐水外用。每日早晚各使用1次,每月门诊复查,持续监测至患儿满1岁龄,最后用Achauer疗效评定法判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Ⅳ级(优)8例,Ⅲ级(好)27例,Ⅱ级(中)11例,Ⅰ级(差)6例,总有效率为88.46%。对照组:Ⅳ级(优)2例,Ⅲ级(好)3例,Ⅱ级(中)7例,Ⅰ级(差)18例,总有效率40.00%。两组有效率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82例患儿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对于中度风险婴幼儿血管瘤应早期给予适当干预;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外用治疗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患儿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局部外用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入选的125例血管瘤患儿予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局部外用,每日早、晚各使用1次,间隔时间12 h,共治疗6个月,最后用Achauer疗效评定法判定临床疗效。结果Ⅰ级9例(7.20%),Ⅱ级28例(22.40%),Ⅲ级65例(52.00%),Ⅳ级23例(18.40%),浅表型血管瘤的疗效优于深部型及混合型血管瘤的疗效(P0.05)。超声多普勒血流仪检查结果显示浅表型血管瘤经治疗后血流峰值减少,并阻力系数增加(P0.05)。125例患儿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外用治疗浅表婴幼儿血管瘤疗效明显,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婴幼儿血管瘤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脉管和软组织肿瘤,它与脉管畸形不同,是由内皮样细胞增生组成的新生物[1]。2014年国际脉管异常研究会将其定义为“良性脉管肿瘤[2]。婴幼儿血管瘤在新生儿的发病率达1%~2%,在婴幼儿中患病率可达5%~10%[3-4]。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普萘洛尔口服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4月本科住院的50例婴幼儿血管瘤于心电监护下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男18例,女32例,平均年龄4个月,治疗前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每月复查1次,并根据体重增减情况调整用药剂量,至皮损消退后减量并停药。结果 50例患儿在用药后24h内即出现瘤体颜色变浅、质地变软或缩小。有效率为80%,其中Ⅰ级0例(差),Ⅱ级10例(中),Ⅲ级25例(好),Ⅳ级15例(优),用药时间延长,治疗效果越明显(P<0.05)。平均用药时间5个月(2~13个月),停药时间平均年龄8个月(5~27个月)。合并溃疡者,溃疡愈合时间平均9d(7~15d)。不良反应轻微,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结论普萘洛尔口服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临床疗效明显,安全性好,可作为婴幼儿血管瘤的一线治疗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普萘洛尔口服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42例血管瘤患儿进行普萘洛尔口服治疗,并以强的松治疗的31例婴幼儿血管瘤患儿作对照。治疗组予普萘洛尔2mg/(kg·d)分3次连续服用。住院治疗3~4天,为了安全,住院第1天用全量的1/4,第2天用全量的1/2,第3天用全量,若没有异常,嘱出院后继续服药,每2周复诊1次,动态观察和记录血管瘤大小、质地、颜色变化,随时处理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对照组予强的松3mg/(kg·d),隔日1次晨8时前顿服。两组用药后,病变停止生长、退缩并稳定或服药时间满6个月为停药指征。按4级评分法对近期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疗效评定优者13例(30.95%),好者21例(50.00%),中者6例(14.29%),差者2例(4.76%),有效率80.95%;对照组疗效判定优者5例(16.13%),好者13例(41.94%),中者7例(22.58%)和差者6例(19.35%),有效率58.06%。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76%)与对照组(70.9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萘洛尔口服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方法有效,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6.
婴幼儿血管瘤是一种常见儿童良性肿瘤。本文就其流行病学、组织病理学和发病机理及其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溃疡的疗效。方法传统治疗组为2005年1月-2009年4月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溃疡43例,以局部治疗为主;2009年5月-2011年6月治疗21例,在传统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剂量为1.5~2.0mg/(kg·d),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患儿均被治愈,但普萘洛尔治疗组疗程(21.3±7.3d)明显短于传统治疗组(56.5±18.9d);且普萘洛尔治疗组局部瘢痕发生率(14.29%)明显低于传统治疗组(60.47%),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婴幼儿血管瘤溃疡在传统局部创面治疗的基础上若给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能加速患儿创面愈合和减少发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外用0.5%马来酸廛吗洛尔滴眼液治疗婴幼儿头皮浅表性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6例外用0.5%马来酸廛吗洛尔滴眼液治疗头皮浅表性血管瘤患儿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位置和治疗过程。观察头皮血管瘤的分布特点,了解年龄、血管瘤厚度、疗程对疗效的影响。结果:位于头顶部的血管瘤比例最高(42.7%),其次为额部(36.4%)、颖部(14.6%),枕部的比例最低(6.3%)。治疗3月后的有效率为91.3%。治疗开始的年龄越小、血管瘤的厚度越薄、治疗疗程越长有效率越高(P<0.05)o不良反应轻微,仅有2例患儿出现局部刺激反应。结论:外用马来酸廛吗洛尔滴眼液治疗婴幼儿头皮浅表性血管瘤效果较好,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适应症、禁忌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口服普萘洛尔和泼尼松治疗婴幼儿头面部血管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2例头面部血管瘤患儿随机分为普萘洛尔组[1.5mg/(kg.d)]、泼尼松组(2.5mg/kg)和观察组(不做处理),比较3组患儿的血管瘤体变化情况,并检测患儿服药前、后的心率、血糖、肝肾功能和甲状腺功能。结果①治疗8周后,普萘洛尔组、泼尼松组、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90.48%和37.50%,普萘洛尔组和泼尼松组疗效相当(P>0.05),但均优于观察组(P均<0.01))。②普萘洛尔组在第1天服药后1h和3h心率明显低于服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服药前与服药后6h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2天和第3天服药后1h心率均明显低于服药前,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服药前与服药后3h和6h心率及泼尼松组服药前与服药后1h,3h和6h心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普萘洛尔组和泼尼松组服药前与服药4周后肝肾功能,血糖,FT3,FT4,sTSH等检测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普萘洛尔在治疗婴幼儿血管瘤过程中可抑制血管瘤生长,较泼尼松治疗组不良反应少,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1概述血管瘤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大约10%的婴幼儿血管瘤需要干预,因为病变威胁了生命或功能或造成组织变形、破坏。20世纪60年代,由于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偶然发现,促进了婴幼儿血管瘤的消退。对增殖期血管瘤,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口服成为一线治疗方案,但是由于用药方法及评价标准的不一,使其有效率差别甚大,约39%~100%不等;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33岁,网右小腿暗红色斑块33年于2011年11月就诊于我科门诊。患者出生不久,无明届诱因,家人发现其右小腿上出现豆粒大小红斑,颜色较鲜艳,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红斑面积渐增大,如手拳大小,同时局部隆起,表面增生呈疣状,伴有触痛。每逢夏季,无明显诱闪皮损上可出现点状破溃,流出有腥臭味的暗红色液体,之后破溃处可结痂、愈合。16岁时因皮损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7月至2011年11月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病房收治血管瘤患儿90例,予口服普萘洛尔1.5~2.0mg·kg-1·d-1治疗,每月复诊记录瘤体变化,根据体重调整用药剂量,并监测服药前后患儿的血糖、心率、血压、肝肾功能、心肌酶、心电图、血管瘤局部超声等变化情况,观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90例患儿中82例(91.1%)口服普萘洛尔后24—48h起效。用药1~10个月的患儿88例,用药后瘤体缩小0—25%或瘤体表面颜色较前变浅7例(8.0%),瘤体缩小26%.50%或瘤体表面颜色较前明显变浅35例(39.8%),瘤体缩小51%~75%且瘤体表面颜色较前明显变浅23例(26.1%),瘤体缩小大于75%或瘤体表面颜色消退23例(26.1%)。用药3~4个月疗效均优于1—2个月;用药5~6个月疗效优于3—4个月;7—8个月疗效优于5~6个月。初步观察患儿于10个月至1岁4个月间停药后瘤体未见反弹。治疗过程中可出现低血压、睡眠障碍、稀便、低血糖、肢端发凉、气道高反应、肝功能异常、心肌酶异常,大部分于用药早期出现,经随诊或对症治疗后可好转。结论普萘洛尔可抑制增生期血管瘤生长,并加速其消退,部分患儿效果显著;对消退期血管瘤初步观察亦有促进消退作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程度较轻,但需严密监测,及时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泡沫硬化剂聚桂醇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效果。方法:56例婴幼儿血管瘤,应用聚桂醇注射液0.4~4.0 mL向瘤体内局部多点均匀注射,每4周治疗1次,由家长和医师根据瘤体颜色、肿胀程度及生长情况共同评估治疗效果,疗效分为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同时记录并发症。结果:平均注射3.5次(1~5次),痊愈40例(71.4%),显效8例(14.3%),有效7例(12.5%),无效1例(1.8%),有效率85.7%,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聚桂醇局部注射治疗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总结我科10年来治疗的各种血管瘤病人,有记录的婴幼儿806例作为观察对象。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婴幼儿血管瘤患儿106例,口服普萘洛尔1.0~1.75 mg/kg·d,详细记录患儿血管瘤质地、大小及颜色改变,按Achauer四级分类标准进行疗效判断。结果:服药后起效时间为12~113 h,平均47 h;疗效达到Achauer标准Ⅰ级11例,Ⅱ级31例,Ⅲ级40例,Ⅳ级24例。有2例瘤体完全消退。患儿的血管瘤生长部位与治疗有效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5%咪喹莫特乳膏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婴儿血管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入选的122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治疗组42例予普萘洛尔2.0 mg/(kg·d)口服,分3次餐后口服,同时每周3次外用5%咪喹莫特乳膏;对照Ⅰ组39例单纯口服普萘洛尔2.0 mg/(kg· d),分3次餐后口服;对照Ⅱ组41例单纯每周3次外用5%咪喹莫特乳膏.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 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5.24%,对照Ⅰ组有效率为79.49%,对照Ⅱ组有效率为39.02%,治疗组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与2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普萘洛尔联合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婴儿血管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皮肤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表现与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2例上皮样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22例上皮样血管瘤患者中,男10例,女12例;发病年龄16~62岁,平均45.91岁;病程1个月至20年,平均37个月。皮损位于头部14例(63.6%),耳部6例(27.3%),额部2例(9.1%),大腿部1例(4.5%),其中1例同时累及头皮及额部。组织病理学检查:22例均表现为血管增生,内衬上皮样内皮细胞,管周大量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所有皮损均累及真皮层,另外皮下组织受累8例(36.4%)。6例免疫组化显示,血管壁CD31、CD34、Ⅷ因子均为阳性。结论上皮样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的以血管增生和炎症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皮肤疾病,需要临床结合组织病理检查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联合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皮肤科门诊≤1岁的血管瘤患儿100例,随机分为3组,其中治疗组(33例)予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棉球湿敷患处,10 min/次,每日2次,半小时后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每日2次;对照Ⅰ组(34例)仅予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棉球湿敷患处,10 min/次,每日2次;对照Ⅱ组(33例)仅予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每日2次。疗程均≤6月。治疗结束6个月后观察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48.48%,有效率90.91%;对照Ⅰ组治愈率23.53%,有效率64.71%;对照Ⅱ组治愈率6.06%,有效率42.42%。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Ⅰ组和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对照Ⅰ组有3例出现局部皮肤干燥脱屑样改变;对照Ⅱ组有2例出现局部皮肤变薄,3例出现皮肤色素减退斑。结论: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联合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46岁,因左面部及颈部多发红斑、结节2年,于2010年9月8日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2年前在颈部出现黄豆大小暗红色结节,未经正规治疗。近1年来,于左侧面部、耳垂及耳后相继出现暗红色结节,部分结节融合为片状。左颈部暗红色包块渐增大,表面有簇集性结节伴触痛,无瘙痒,局部皮温高并伴有多汗,以夏季气温高时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