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放射性脑损伤实验研究之近况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脑放射性损伤研究的报道可追溯到1921年,经历数十年病理学研究发现,除了有晚期白质脱髓鞘和凝固性坏死外并无其他特征性表现[1]。随着放疗疗效的提高和影像学手段的更新,被诊断为放射性损伤的患者增多,使得对其发病机理、早期诊断和保护剂等的研究更为迫切。...  相似文献   

2.
放射性脑损伤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综述了放射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血管内皮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凋亡为放射性脑损伤提供了主要病理基础。细胞因子的应用和神经干细胞移植将为放射性脑损伤的治疗开辟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3.
放射性脑损伤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综述了放射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血管内皮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凋亡为放射性脑损伤提供了主要病理基础。细胞因子的应用和神经干细胞移植将为放射性脑损伤的治疗开辟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VEGF mRNA及蛋白在大鼠放射性脑损伤模型中的动态改变。方法 健康SD大鼠11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照组(麻醉后不照射,42只)和照射组[20 Gy电子线(6 MeV)单次全脑照射SD大鼠建立放射性脑损伤模型,72只],分别于照射后1、3、7、14、28、42、56 d被处死,取全部脑组织。通过HE染色光镜观察病理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VEGF mRNA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全脑VEGF总蛋白含量改变,免疫组织化学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检测脑血管内皮细胞、胶质及神经细胞VEGF蛋白积分光密度值变化。结果 照射组脑组织在观察期主要历经了脑血管内膜细胞受损、血管源性水肿、血栓发生、血栓消融、血管再通及新生等病理变化过程。照射组VEGF mRNA在照后1~56 d出现下降,其中1、3、7、28和42 d降低与假照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275~46.118,P<0.05)。VEGF总蛋白在照后1和7 d表达增高,3、14、28、42、56 d表达相对降低。照后1 d起脑组织即出现VEGF染色阳性的血管内皮细胞、胶质及神经细胞。照后1、14、42、56 d胶质及神经细胞VEGF蛋白光密度值出现显著升高,与假照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94~-4.697,P<0.05),血管内皮细胞在照后1、14、42 d VEGF蛋白光密度值升高(t=-5.554~-4.159,P<0.05)。结论 在放射性脑损伤模型中,大鼠脑组织中VEGF mRNA表达受到相对抑制;VEGF总蛋白仅在损伤急性期升高;脑血管内皮细胞、胶质及神经细胞表达的VEGF蛋白在观察期内持续上调,并参与了急性期内诱导水肿、形成血栓以及在早发延迟期内血管修复与再生、血栓消融等相关事件。  相似文献   

5.
放射性脑损伤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治疗放射性脑损伤的意义。方法:37例放射性脑损伤患者采用脱水药、扩血管药物、神经营养药物、立体定向或/和开颅手术等治疗。结果:60%的病人症状改善,20%部分改善,20%无效。结果:对脑组织放射性损伤进行再治疗及采取积极的处理措施将会使放射性脑损伤减少到最小程度,赵早期治疗赵好且有望症状改善或部分恢复,有手术指征者应及时采取正确的手术治疗。此外正确有效的预防措施在防止放射性脑损伤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放射性脑损伤的MRI表现及MRI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放射性脑损伤患者的MRI资料,观察并比较病变的部位、范围及增强表现。结果:急性放射性脑损伤1例,深部脑白质及胼胝体压部对称性长T2信号,脑白质和胼胝体压部肿胀,增强扫描无强化;早期迟发性放射性脑损伤18例,深部脑白质对称性长T2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晚期迟发性放射性脑损伤6例,双侧颞叶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花环样强化。结论:放射性脑损伤具有特征性MRI表现,MRI对诊断放射性脑损伤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循环内皮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8.
循环内皮细胞(CEC)是目前活体内唯一可以直接反映血管内皮损伤的指示物,其数量的多少表明损伤的严重程度。而内皮素(ET)是内皮细胞分泌的迄今所知体内最强的缩血管物质。研究证实内皮细胞损伤是增加内皮素的一个重要机制。为此,我们观察了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液循...  相似文献   

9.
病例男,54岁,因"确诊鼻咽癌4年余,头痛10 d",于2010年7月8日入院。患者2006年3月鼻咽镜活检提示鼻咽低分化鳞癌,2006年5~8月在我院门诊行6MVX放疗,放疗结束后予DF(顺铂+氟尿嘧啶)方案化疗2周期,DF+  相似文献   

10.
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损伤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鼻咽癌 (nasopharyngealcarcinoma ,NP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放射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 ,放疗后 5年生存率约为 43%~ 5 3%。随着病人生存时间的延长 ,晚期并发症逐渐出现 ,其中放射性脑病 (RadiationEncephalopathy ,REP)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这种损伤往往是不可逆转的 ,病情严重者极大地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目前文献对REP系统报道较少。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 2 9例鼻咽癌放疗后REP患者的临床和随诊资料 ,旨在探讨其发生、发展规律和预后结果。一、材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大鼠放射性脑损伤不同时期的MRS、PWI表现,为其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将成年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照射组,照射前均行MRI、MRS及PWI检查。照射组分别于照射后1、3、6、9及12个月行MRI、MRS及PWI检查,计算NAA/Cr和Cho/Cr比值,测量灌注后大鼠双侧侧脑室周围的rCBV值。结果 1各照射组大鼠的NAA/Cr比值与对照组相比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照射后Cho/Cr比值先上升,3个月时达峰值,随后逐渐下降,6个月内各组的Cho/Cr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照射1个月后各组的rCBV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S及PWI能在放射性脑损伤发生形态学改变之前检测出脑组织代谢及灌注异常,为放射性脑损伤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或转移性脑部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疗时,会引起脑组织功能和形态学变化,导致放射性脑损伤,并且其发病机制尚无统一定论,现有的研究进展和治疗方案有待阐明和完善。本综述从血管损伤、炎症反应、神经元功能障碍、胶质细胞损伤以及肠道微生物方面讨论放射性脑损伤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与预防的相关研究进展,旨在为放射性脑损伤的研究和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肠道干细胞在放射性肠损伤防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对于电离辐射(ionizing radiation, IR)引起的放射性肠损伤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法,临床上只能采用对症缓解治疗。肠道干细胞(intestinal stem cells, ISCs)更新能力强,是重构受损小肠结构的重要细胞,促进肠道干细胞数量和功能的恢复已是当前治疗放射性胃肠综合征的研究热点。本文从肠...  相似文献   

14.
放射性脑损伤(radiation-induced brain injury,RBI)是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后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发病机制复杂,临床病程不可逆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胶质细胞激活是RBI的主要学说之一,靶向胶质细胞防治RBI是当前研究的热点。microRNA(miRNA)作为一种转录后调控因子,已被证实参与调节胶质细胞辐射敏感性,炎症类型转化,自噬,外泌体,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等相关通路,从而介导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疾病炎症级联损伤及神经功能修复的发生发展。因此,本文以RBI与miRNA-胶质细胞调控网络的联系为基点,概述了当前可用于防治RBI潜在的通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阿伐他汀对血管内皮细胞(VEC)血栓调节素(TM)表达的影响和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主动脉内皮细胞,用阿伐他汀10 μmol/ml作用于生长期内皮细胞1 h,分别经γ射线照射2和25 Gy,24 h后检测VEC 的TM表达、蛋白C含量及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 阿伐他汀处理后24 h,正常对照组VEC表面TM表达水平迅速提高了77%(t=27.395,P=0.000),2和25 Gy照射组分别提高59%(t=26.420,P=0.000)和61%(t=58.065,P=0.000)。2和25 Gy照射后,蛋白C含量比正常VEC组下降23%和34%,但阿伐他汀处理后分别比各自对照组增加79%和76%。照后24h,阿伐他汀处理可使2和25 Gy照射组VEC凋亡率分别降低6%和16%(t=4.178,P=0.006;t=17.863,P=0.000)。结论 阿伐他汀可显著增强VEC的TM表达,激活蛋白C的形成,从而增强内皮细胞抗凝血与抗炎功能,并有效减轻辐射所致的内皮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6.
放射性脑损伤炎症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放射性脑损伤(radiation-induced brain injury, RBI)的发生机制仍不明确,目前多项研究认为炎症反应起重要作用。活性氧类的产生,炎症介质的释放,神经元、胶质细胞、周细胞的相互作用以及外周白细胞的募集等共同促进放射性脑损伤的发生发展。本文就放射性脑损伤炎症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可促进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损伤区血管新生,并保护神经元的再生。近年来,外源性EPCs移植、动员内源性EPCs以及运用EPCs等治疗方法在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的实验研究中证实有很好的疗效,并表明EPCs的水平与脑创伤的恢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为了详细阐明最新相关研究,笔者就EPCs治疗创伤性脑损伤的作用机制、治疗策略、临床应用、预后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定量分析,探讨正常脑组织不同部位急性期放射损伤的敏感性。方法 44例欲行全颅放疗的颅内肿瘤患者,在放疗前及放疗后3周行磁共振常规扫描、增强扫描及扩散张量成像,测量非肿瘤侧大脑半球接受总放射剂量为27 Gy时的等剂量区域内脑回灰质、脑回白质、深部灰质、深部白质的表观扩散系数(ADC)、部分各向异性(FA)、相对各向异性(RA)、容积比率(VR)等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所有患者常规及增强磁共振扫描非肿瘤侧大脑半球均未发现异常信号,而放疗后脑回灰质ADC值升高(t=-3.819,P<0.05),脑深部灰质核团ADC、容积比率值升高(t=-3.31、-2.810,P<0.05),脑深部灰质核团FA、RA值降低(t=2.906、2.349,P<0.05),其余部位放疗前后DTI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急性期脑灰质较白质对放疗损伤敏感,DTI能从组织细胞功能水平对放射性脑损伤急性反应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