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0 毫秒
1.
目的了解泰兴镇0~3岁儿童佝偻病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社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680名门诊体检幼儿检测其血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活性,并对其母亲做佝偻病发病相关因素调查。结果 680名儿童中佝偻病发生率为22.05%,其发病与孕期缺钙、早产、低体重、双胎、喂养及辅食添加不当等因素有关(P<0.05);居住地区、男女发病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佝偻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给予母亲营养并进行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幼儿喂养方式,促进儿童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郑州市市区3月~3岁儿童佝偻病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对郑州市3月~3岁儿童1 080例进行骨碱性磷酸酶测定,并根据简易诊断标准进行佝偻病诊断,分析其与性别、年龄等的关系。结果:3月~3岁佝偻病发病221例,发病率为20.46%,其中3月~2岁550人,发病132人;2~3岁530人,发病89人;男女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月~2岁组与2~3岁组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的增长佝偻病发病率逐渐下降。结论:郑州市区儿童佝偻病发病率较高,应加强佝偻病健康教育、预防知识等的宣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定西地区O~7岁儿童佝偻病患病率及相关因素。方法以随机抽样法选取定西地区O~7岁儿童480例,设计调查表进行佝偻病及其相关因素调查。结果定西地区O~7岁儿童佝偻病的患病率为29.58%,其中男童28.63%,女童30.73%,男女童患病率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年龄段儿童佝偻病患病率存在统计学差异,以O~1岁婴儿患病率最高,3~7岁儿童最低(PO.05)。与该地区佝偻病的发生率相关的因素包括:家庭年人均收入、住房阳光朝向、父亲受教育水平、母亲孕期营养状况、户外活动时间、早期补充维生素D干预、喂养方式、富钙食品摄入情况等因素。结论定西地区儿童佝偻病是由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采取早期筛查、早期干预、综合防治的措施,进一步控制佝偻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母亲孕期增重和婴儿的喂养方式与儿童肥胖之间的关系,为制定降低儿童肥胖率的相关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湖北省江陵县人民医院所在区域内的4家幼儿园中的951名儿童及其家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儿童及母亲的孕期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儿童的身高、体重、婴儿喂养方式等。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肥胖与母亲孕期增重和婴儿喂养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放调查问卷951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940份,调查问卷的回收率为98.84%。受访儿童中肥胖的发生率为10.00%(94/940)。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母亲孕期体重增加>15 kg的儿童肥胖发生率高于孕期体重增加未超过15 kg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的儿童肥胖率低于未进行纯母乳喂养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孕期体重增加>15 kg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婴儿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是儿童肥胖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母亲孕期体重增加>15 kg和婴儿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是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应引导孕妇适当控制体重增长,鼓励产妇采用纯母乳喂养婴儿,降低儿童肥胖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门诊患儿父母对儿童保健知识与护理服务需求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4—9月儿科门诊就诊496名患儿的父母,均为双亲家庭。根据自制的儿童保健知识与护理服务需求调查表,对其实施问卷调查。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父亲和母亲在母乳喂养的优势、辅助食物的种类、小儿腹泻处理方法、小儿发热处理方法、添加维生素D的时间、预防佝偻病的方法、预防尿布疹的方法、小儿沐浴方法的知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父亲对半年内婴儿最好的喂养方式的知晓率最高,为95.97%;对预防佝偻病的知晓率最低,为53.23%。母亲对半年内婴儿最好的喂养方式的知晓率最高,为96.37%;对儿童营养性贫血多发年龄的知晓率最低,为68.55%。患儿父母对儿童保健护理服务需求因素非常需要所占比例较高的为营养知识,占98.99%;非常需要所占比例较低的为心理辅导,占45.97%。结论门诊患儿家属对儿童保健知识未充分掌握,需要强化父母对儿童保健知识教育,强化保健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包头地区晚发性佝偻病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BALP试剂盒检测骨碱性磷酸酶,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晚发性佝偻病的诊断标准,选择40例患儿并与60名健康儿童作以对照,就性别、母亲文化程度,喂养情况,发病季节,幼时患佝偻病以及症状体征等可能的相关因素予以分析。结果表明,母亲文化程度低、有偏食、出现症状、体征是晚发性佝偻病的发病危险因素,而幼时患佝偻病为其抵抗因素。  相似文献   

7.
陈成华  张宁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0):4831-4832
目的:了解玉林市婴幼儿佝偻病的发病情况。方法:随机抽取518例0~2岁婴幼儿摄左腕关节正位X线片诊断佝偻病,按年龄、性别、季节、居住地,喂养方式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婴幼儿佝偻病患病率为24.13%(125∕518),初期占79.20%,恢复期占17.60%,激期占3.20%。6~12月组患病率(32.08%)>0~6月组(28.38%)>1~1.5岁组(16.96%)>1.5~2岁组(>1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冬春季组患病率(27.41%)高于夏秋季组(1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12月婴儿患病率人工喂养组(48.15%)>混合喂养组(29.41%)>母乳喂养组(2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佝偻病以初期为主,患病与年龄、季节、喂养方式相关,与居住地、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佝偻病发病状况及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义乌市学龄前儿童共850人,对其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社会经济状况、抚育因素、生活环境因素等。采用卡方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佝偻病危险因素。结果义乌学龄前儿童佝偻病患病率为27.1%,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年龄(OR=1.02,95%CI:1.01~1.03,P<0.01),性别(OR=1.54,95%CI:1.12~2.14,P<0.01),哮喘(OR=2.18,95%CI:1.25~3.77,P<0.01),儿童在婴儿期的喂养方式(OR=0.80,95%CI:0.67~0.97,P<0.05)。结论义乌学龄前儿童佝偻病形势仍较严峻,因根据危险因素,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建立良好卫生习惯,预防佝偻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幼儿乳牙龋病患病情况的影响因素。方法:对北京市154名幼儿龋齿进行检查并对母亲口腔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结果:154名幼儿中,患龋齿66名,患龋率为42.85%,龋均为2.20;母亲患龋齿的幼儿患龋率为49.35%,明显高于母亲未患龋齿患龋率35.67%(P<0.05);中学、小学及以下的幼儿患龋率为50.64%,明显高于母亲的文化程度在中专、大学以上的幼儿患龋率35.06%(P<0.05);母亲口腔健康知识丰富的幼儿患龋率为31.81%明显低于知识贫乏的幼儿患龋率46.10%(P<0.05)。幼儿开始刷牙年龄在>3岁的幼儿患龋率为47.40%明显高于刷牙年龄在≤3岁的患龋率30.51%(P<0.05);每天用含氟牙膏并能早晚各1次刷牙的幼儿患龋率为31.16%与每天不刷牙的幼儿患龋率52.5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幼儿无佝偻病组患龋率为23.86%,明显低于有佝偻病组的56.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母亲的口腔健康状况、文化程度及幼儿开始刷牙时间、频率、每天坚持用含氟牙膏刷牙、幼儿患佝偻病与幼儿乳牙龋病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针对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母亲,母婴传播应用乙型肝炎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常规免疫预防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分娩与喂养方式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医院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产妇899名,到院参与的母亲230名,儿童250名,检测其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0名母亲注射与未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或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儿童均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抗-HBs阳性率为65.63%、78.29%;250名儿童中母亲行剖宫产与自然分娩均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抗-HBs阳性率77.14%、72.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种不同喂养方式的儿童均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抗-HBs阳性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BsAg阳性但HBeAg阴性的产妇婴儿经免疫预防后几乎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产妇孕晚期使用HBIG,分娩及喂养方式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和新生儿对乙型肝炎疫苗的抗体无关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婴儿304例,根据出生后前4个月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组、混合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测量4月龄时的体重、身长和血骨碱性磷酸酶(BALP)。结果:3组婴儿的体重和身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婴儿佝偻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佝偻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喂养方式对4月龄婴儿体重、身长影响差异不大;母乳喂养婴儿补充维生素D不合理,佝偻病发生率会增加,倡导母乳喂养的同时需要合理添加维生素D。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弱视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12月在绍兴第二医院期间确诊的83例弱视儿童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另选择正常体检儿童80例作为对照组。调查两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家族遗传史、家庭情况、家长文化程度、儿童出生时是否吸氧、喂养方式、出生后是否使用抗菌药物、母亲孕次、睡眠时间、体质量、母孕年龄、家长屈光状态、儿童常居环境采光。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两组性别、家庭情况、儿童出生是否吸氧、喂养方式、母孕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家族遗传史、儿童常居环境采光、母亲孕次、睡眠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单因素分析结果纳入多因素分析家族遗传史、常居环境采光、母亲孕次及睡眠时间为儿童弱视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家族遗传史、儿童常居环境采光、母亲孕次、睡眠时间为儿童弱视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郑州地区婴儿喂养方式及母亲喂养知信行的现状。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郑州某县所辖乡镇随机抽取母亲526人,使用自编的喂养知识、态度和行为(KAP)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分娩方式在不同喂养方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04,P0.05)、文化程度在不同喂养方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68,P0.05)。喂养知信行问卷合格率为20.15%。不同文化程度母亲的KAP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3,P0.05)。知信行三者呈弱相关(P0.05)。结论农村母亲喂养知识水平较低,喂养行为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应加强对其进行营养教育,并持久开展下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患儿母亲亲职压力进行评估,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5~2021年5月确诊为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儿童母亲56名,另选取30名正常儿童母亲,使用短职型亲职压力量表进行调查,分析ICPP患儿母亲亲职压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ICPP儿童母亲亲子愁苦、亲子互动失调、困难儿童以及亲职压力总分均高于正常儿童母亲(P<0.05)。不同儿童性别、家庭结构及家庭月收入,ICPP儿童母亲亲职压力总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CPP儿童母亲亲职压力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儿童性别、家庭结构及其家庭月收入均为母亲亲职压力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通化地区3161例学龄前儿童维生素D缺乏普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掌握通化地区学龄前儿童佝偻病发病、治疗情况 ,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我们于 2 0 0 2年对通化地区 3 161名儿童进行筛查、骨碱性磷酸酶 (BALP)技术检测及家长问卷调查。结果 :各年龄组儿童按BALP值诊断佝偻病的发病率 18 0 %~ 68 0 % ,可疑患病 5 0 0 %~ 80 1% ,按临床症状及体征诊断佝偻病发病率 1 0 %~ 18 9%。母亲养育技术、文化水平等与发病率正相关。结论 :儿童佝偻病发病率很高 ,依靠临床表现诊断率有很高的漏诊 ;农村发病率较高 ,3岁后佝偻病发病率目前有增高的趋势 ;母亲养育技术的水平、职业及文化程度等与儿童佝偻病有很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影响湖南省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的因素,为进一步降低营养不良的发病率,改善儿童营养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湖南省5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2004年影响湖南省5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为民族、居住地、父母亲的文化程度、人均收入、母亲职业、早产、窒息、肺炎、贫血、佝偻病、母乳喂养和剖宫产(经X2检验P值均小于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父亲和母亲文化程度高(β分别为-1.503、-2.071)、剖宫产(β=-0.352)是避免低体重发生的保护因素,民族(β=0.255)、早产(β=0.981)、窒息(β=0.586)、肺炎(β=0.922)、喂养方式(β=0.181)、佝偻病(β=0.423)和贫血(β=0.709)是导致消瘦的危险因素;父亲和母亲文化程度高(β分别为-1.018及-2.509)、母亲职业(β=-0.478)、人均收入(β=-0.624)和剖宫产(β=-0.352)是避免低体重发生的保护因素,民族(β=0.507)、早产(β=0.948)、喂养方式(β=0.251)、贫血(β=1.008)和佝偻病(β=0.487)是导致低体重的危险因素;父亲文化(β=-0.977)、母亲文化(β=-2.712)、剖宫产(β=-0.259)和人均收入(β=-0.389)是避免发育迟缓发生的保护因素,民族(β=0.468)、居住地(β=0.564)、早产(β=0.640)、喂养方式(β=0.178)、贫血(β=0.706)和佝偻病(β=0.355)是导致发育迟缓的危险因素.结论 社会经济发展、科学喂养及降低儿童常见病发生有助于改善湖南省5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唐山地区儿童佝偻病与微量元素的关系,为儿童佝偻病的防治提出措施。方法:对2007年1~12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就诊儿童的骨碱性磷酸酶和微量元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儿童佝偻病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男女童间骨碱性磷酸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月份间儿童骨碱性磷酸酶水平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佝偻病好发于1~3月份;佝偻病患儿体内锌、铜降低,Cu/Zn比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佝偻病多伴有锌、铜降低,及时适量地补充微量元素是防治佝偻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的主要相关因素,为开展儿童口腔卫生保健提供数据信息。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杭州市6所幼儿园中4~6岁仅有乳牙列的儿童进行龋病状况检查和问卷调查。结果 1136名儿童中乳牙总患龋率为68.05%,龋均和龋面均分别为3.61和5.34。乳牙患龋率在不同的年龄、喂养方式、甜食摄入、刷牙习惯、口腔检查、家庭收入、父母患龋情况、父母重视程度及父母受教育程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城乡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乳牙龋病的发病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7月在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分娩的214例儿童为研究对象,所有儿童母亲均为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且儿童全部完成乙肝疫苗联合HBIG接种,分析所有儿童乙肝免疫情况及感染情况。结果母亲双阳性[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e抗原(HBeAg)同时阳性]儿童HBsAg阳性和HBs Ab阳性比例分别为6.12%和60.20%,明显高于母亲单阳性HBsAg和乙肝e抗体(HBeAb)同时阳性儿童(P0.05);不同年龄段儿童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和HBs Ab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喂养方式儿童HBsAg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儿童HBs Ab阳性比例为76.54%,明显高于人工喂养儿童,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种乙肝疫苗和HBIG能有效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阻断效果与母亲是否双阳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北京市亚北地区0~6岁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探讨佝偻病发病相关影响因素,为佝偻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临床表现,血生化及左腕关节X线摄片结果将北京市亚北地区210例0~6岁儿童分为无佝偻病组(健康组)157例和佝偻病组53例。对佝偻病发病相关因素做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佝偻病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佝偻病组与健康组儿童25-(OH)D及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NB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佝偻病与母孕期腿部抽筋史、每天户外活动时间、钙剂摄入情况及维生素D补充情况、儿童每天户外活动时间、钙剂摄入情况及维生素D补充情况、患有慢性腹泻等因素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孕期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 h、每天钙摄入<1 000 mg、补充维生素D<400 u、儿童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 h、钙摄入<400 mg、补充维生素D<400 u与佝偻病发生密切相关。结论:北京市亚北地区佝偻病患儿血清25-(OH)D水平明显降低,对疑似佝偻病患儿尽可能行血清25-(OH)D检测,避免过度诊断。母孕期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 h、每天钙摄入<1 000 mg、补充维生素D<400 u、儿童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 h、钙摄入<400 mg、补充维生素D<400 u是佝偻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